资料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 主页 > 下载中心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实施指南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实施指南

目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概述……………………………………………………………………………3

第一节良好生产规范的产生与发展…………………………………………………3

第二节良好生产规范的主要内容……………………………………………………5

第三节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简介…………………………………………………8

第二章机构和人员……………………………………………………………………14

第一节组织机构………………………………………………………………………14

第二节人员要求………………………………………………………………………17

第三章厂房设计与设施设备…………………………………………………………23

第一节总体布置………………………………………………………………………23

第二节工艺布局………………………………………………………………………25

第三节室内装修、电气照明与给排水系统…………………………………………29

第四节空气净化………………………………………………………………………34

第五节工艺用水和工艺管道…………………………………………………………42

第六节施工与验收……………………………………………………………………47

第七节设备……………………………………………………………………………51

第四章原辅材料管理…………………………………………………………………74

第一节原辅材料管理系统……………………………………………………………74

第二节原辅材料的采购………………………………………………………………75

第三节原辅材料的运输………………………………………………………………77

第四节原辅材料的验收………………………………………………………………78

第五节原辅材料的仓储………………………………………………………………79

第六节生产部门的原辅材料管理……………………………………………………81

第七节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管理……………………………………………81

附录……………………………………………………………………………………88

第五章生产管理………………………………………………………………………89

第一节生产管理文件的制定…………………………………………………………89

第二节生产指令发放、生产批号、生产文件管理…………………………………91

第三节原辅料备料……………………………………………………………………93

第四节生产配料与加工过程的管理…………………………………………………93

第五节产品包装与标签管理…………………………………………………………98

第六节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100

 

 

 

附录…………………………………………………………………………………101

第六章成品储存与运输……………………………………………………………106

第一节仓库设施的要求……………………………………………………………106

第二节成品储存的要求……………………………………………………………107

第三节成品出入库与运输的要求…………………………………………………119

第七章品质管理……………………………………………………………………124

第一节品质管理机构及其职责……………………………………………………124

第二节品质管理制度………………………………………………………………125

第三节质量标准……………………………………………………………………130

第四节质量检验……………………………………………………………………132

第五节质量控制……………………………………………………………………137

第六节品质管理的其他要求………………………………………………………143

第八章卫生管理……………………………………………………………………147

第一节原料及工艺用水的卫生管理………………………………………………147

第二节环境的卫生管理……………………………………………………………148

第三节生产过程的卫生管理………………………………………………………151

第四节示例参考……………………………………………………………………153

第九章验证…………………………………………………………………………163

第一节验证概述……………………………………………………………………163

第二节空气净化系统验证…………………………………………………………173

第三节纯化水系统验证……………………………………………………………188

第四节清洁验证……………………………………………………………………192

第五节消毒、灭菌及密封可靠性验证……………………………………………202

第十章文件和记录…………………………………………………………………218

第一节概述…………………………………………………………………………218

第二节保健食品GMP的必要文件…………………………………………………221

第三节批档案………………………………………………………………………240

第四节文件管理……………………………………………………………………248

第五节文件系统的检查……………………………………………………………250

第二篇各论

第十一章胶囊剂、片剂、粉剂、茶剂、固体饮料………………………………255

第一节生产特殊要求………………………………………………………………255

第二节生产工艺流程………………………………………………………………255

第三节生产管理要点………………………………………………………………256

第四节质量控制要点………………………………………………………………259

第五节参考示例……………………………………………………………………260

第十二章软胶囊剂…………………………………………………………………266

第一节生产特殊要求…………………………………………………………………266

第二节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266

第三节生产管理要点…………………………………………………………………266

第四节质量控制要点…………………………………………………………………269

第十三章口服溶液剂…………………………………………………………………270

第一节生产特殊要求…………………………………………………………………270

第二节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270

第三节生产管理要点…………………………………………………………………270

第四节质量控制要点…………………………………………………………………273

第五节参考示例………………………………………………………………………274

第十四章保健饮料……………………………………………………………………281

第一节生产特殊要求…………………………………………………………………281

第二节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281

第三节生产管理要点…………………………………………………………………283

第四节质量控制要点…………………………………………………………………288

第五节参考示例………………………………………………………………………289

第十五章保健酒………………………………………………………………………301

第一节生产特殊要求…………………………………………………………………301

第二节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302

第三节生产管理要点…………………………………………………………………303

第四节质量控制要点…………………………………………………………………310

第五节参考示例………………………………………………………………………312

第十六章蜜饯类保健食品……………………………………………………………315

第一节生产特殊要求…………………………………………………………………315

第二节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316

第三节生产管理要点…………………………………………………………………317

第四节质量控制要点…………………………………………………………………3618

第五节参考示例………………………………………………………………………319

第十七章益生菌保健(功能)食品……………………………………………………322

第一节生产特殊要求…………………………………………………………………322

第二节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322

第三节生产管理要点…………………………………………………………………323

第四节质量控制要点…………………………………………………………………326

第五节参考示例………………………………………………………………………326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  良好生产规范的产生与发展

一、良好生产规范的概念

良好生产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GMP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用于食品生产的先进管理系统,它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卫生与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以确保终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符合标准。

二、保健食品的历史沿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新闻界披露美国食品工业的不良状况和药品生产的欺骗行径之后,促使美国诞生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开始以法律形式来保证食品、药品的质量,由此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食品药品管理机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以成品抽样分析检验结果为依据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一定的缺陷。因为在原料到成品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许多技术细节和管理规程,如疏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产品不能符合要求,也就是有可能生产出伪劣的药品或食品,从而产生了全面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概念。直到1961年一起发生源于欧洲而波及世界的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之后,事件是前联邦德国发现许多没有臂和腿,手直接连在躯体上,很像一只海豹的肢体,称为海豹肢体畸形儿,经调查研究发现是由于孕妇服用妊娠反应的药物——“反应停”而引起的。在反应停应用的6年期间,仅前联邦德国就引起有6000~8000个畸形胎儿。当时美国是少数几个幸免此灾难的国家之一。因此,在1962年美国国会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进行了修改,在这次修改中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概念变成了法定的要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根据修改法的规定,于1963年制定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品的良好生产规范(GMP)。从原料开始直到成品出厂,在整个制造加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防止出现质量低劣的产品,保证了药品的质量。此后,由于药品与食品都是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因此药品的这种良好生产规范管理方法就自然地应用到食品卫生质量管理中了。1969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制定了《食品良好生产工艺基本法》,并以此作为依据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各类食品的GMP,在药品和食品工业中形成了GMP体系。

三、良好生产规范在国内外的应用

美国是最早将GMP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的国家,美国在食品GMP的执行和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FDA于1969年制定了《食品良好生产工艺通则》(CGMP),为所有企业共同遵守的法规,1996年版的美国CGMP(近代食品制造、包装和储存)第110节内容包括:定义、现行良好生产规范、人员、厂房及地面、卫生操作、卫生设施和设备维修、生产过程及控制、仓库与运销、食品中天然的或不可避免的危害控制等。

由于厂商起诉法院判决,1986年FDA公布废除了巧克力、可可制品类及糕点类GMP。1979年FDA宣布修订CGMP,1986年完成修订并公布。目前美国强制性执行的GMP仅有CGMP和低酸性罐头GMP两部。

日本受美国药品和食品GMP实施的影响,厚生省、农林水产省、日本食品卫生协会等先后分别制定了各类食品产品的《食品制造流通基准》、《卫生规范》、《卫生管理要领》等。

农林水产省制定了《食品制造流通基准》,其内容包括食用植物油、罐头食品、豆腐、腌制蔬菜、杀菌袋装食品、碳酸饮料、紫菜、番茄加工、汉堡包及牛肉饼、水产制品、味精、生面条、面包、酱油、冷食、饼干、通心粉等20多种。

厚生省制定了《卫生规范》,包括鸡肉加工卫生规范、盒饭及即食菜肴卫生规范、酱腌莱卫生规范、生鲜西点卫生规范、中央厨房及零售连锁店卫生规范和生面食品类卫生规范等。

食品卫生协会制定了《食品卫生管理要领》,有豆腐、油炸食品、即食面、面包、寿司面、普通餐馆、高级餐厅和民族餐馆等。

上述“基准”、“规范”和“要领”均为指导性的,达不到其要求不属违法。

(1)GMP作为食品企业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被政府机构写进了法律条文,如加拿大农业部制定的《肉类食品监督条例》中的有关厂房建筑的规定属于强制性GMP。

(2)政府部门出版发行GMP准则,鼓励食品生产企业自愿遵守。

(3)政府部门可以采用一些国际组织制定的GMP准则,食品生产企业也可以独立采用。

其他一些国家采取指导的方式推动GMP在本国的实施。如英国推广GFMP(GoodF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新加坡由民间组织—新加坡标准协会(SISIR)推广GMP制度。

法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我国台湾,也都积极推行了食品的GMP。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l988年起,先后颁布了19个食品企业卫生规范(Hygiene Spcifications of Food Enterprise),以下简称“卫生规范”,它们是:

(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l—1994;

(2)罐头厂卫生规范  GB 8950—1988;

(3)白酒厂卫生规范  GB 8951—1988;

(4)啤酒厂卫生规范  GB 8952—1988;

(5)酱油厂卫生规范  GB 8953—1988;

(6)食醋厂卫生规范  GB 38954—1988;

(7)食用植物油厂卫生规范  GB 8955—1988;

(8)蜜饯厂卫生规范  GB 8956—1988;

(9)糕点厂卫生规范  GB 8957—l988;

(10)乳品厂卫生规范  GB 12693—1990;

(11)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  GB 12694—1990;

(12)饮料厂卫生规范  GB 12695—1990;

(13)葡萄酒厂卫生规范  GB 12696—1990;

(14)果酒厂卫生规范  GB 12697—1990;

(15)黄酒厂卫生规范  GB 12698—1990;

(16)面粉厂卫生规范  GB 13122—1991l

(17)饮用天然矿泉水厂卫生规范  GB 16330—1996;

(18)巧克力厂卫生规范;

(19)食品添加剂厂卫生规范。

上述卫生规范制定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我国大多数食品企业卫生条件和卫生管理比较落后的现状,重点规定厂房、设备、设施的卫生要求和企业的自身卫生管理等内容.借以促进我国食品企业卫生状况的改善。这些规范制定的指导思想与GMP的原则类似,将保证食品卫生质量的重点放在成品出厂前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而不仅仅着眼于终产品上,针对食品生产全过程提出相应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终产品卫生质量合格。自上述规范发布以来,我国食品企业的整体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十多年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食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由于近年来一些营养型、保健型和特殊人群专用的食品的生产企业迅速增加,食品花色品种日益增多,单纯控制卫生质量的措施已不适应企业品质管理的需要。鉴于制定我国食品企业GMP的时机已经成熟,1998年卫生部发布了《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7405—1998)和《膨化食品息好生产规范》(GB 17404—1998),这是我国首批颁布的食品GMP标准,标志着我国食品企业管理向高层次的发展。第二节  良好生产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良好生产规范的原则

GMP是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行严格监控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和采取的必要的良好的质量监控措施,从而形成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GMP是将保证食品质量的重点放在成品出厂前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而不仅仅是着眼于最终产品上,其目的是从根本上保证食品质量。

GMP制度是对生产企业及管理人员的条件和行为实行有效控制和制约的措施,它应体现如下基本原则:

(1)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资历合格的与生产食品相适应的技术人员承担食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责;

(2)操作者应进行培训,以便正确地按照规程操作。

(3)按照规范化工艺规程进行生产;

(4)确保生产厂房、环境、生产设备符合卫生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生产状态;

(5)符合规定的物料、包装容器和标签;

(6)具备合适的储存、运输等设备条件;

(7)全生产过程严密而并有有效的质检和管理;

(8)合格的质量检验人员、设备和实验室;

(9)应对生产加工的关键步骤和加工发生的重要变化进行验证;

(10)生产中使用手工或记录仪进行生产记录,以证明所有生产步骤是按确定的规程和指令要求进行的,产品达到预期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出现的任何偏差都应记录并做好检查;

(11)保存生产记录及销售记录,以便根据这些记录追溯各批产品的全部历史;

(12)将产品储存和销售中影响质量的危险性降至最低限度;

(13)建立由销售和供应渠道收回任何一批产品的有效系统;

(14)了解市售产品的用户意见,调查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二、良好生产规范的分类

根据GMP的适用范围和法律效力,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1.根据GMP的制定机构和适用范围,现行的GMP大致可分为三类

(1)由国家权力机构颁布的GMP。如美国FDA制定的低酸性罐头GMP,我国颁布的《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2)行业组织制定的GMP。可作为同类食品企业共同参照、自愿遵守的管理规范。

(3)食品企业自己制定的GMP。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

2.从GMP的的法律效力来看,又可分为两类

(1)强制性GMP。是食品生产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由国家权力机构或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并颁布并监督实施。如美国FDA制定的低酸性罐头GMP,我国颁布的《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2)指导性(或推荐性)GMP。由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协会等制定并推荐给食品企业参照执行,但遵循自愿遵守的原则,不执行不属于违法。

三、良好生产规范的内容

GMP是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行全面质量控制的具体技术要求,它的内容可概括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所谓硬件指对企业提出的厂房、设备、卫生设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而软件则指可靠的生产工艺、规范的生产行为、完善的管理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等规定的措施。GMP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员。包括人员的素质、教育与培训等内容。

(2)企业的设计与设施。生产企业应有无污染的厂房环境、合理的厂房布局、规范化的生产车间、符合标准的设备和齐全的辅助设施。

(3)品质管理。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生产过程管理、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管理。

(4)成品的储存与运输。包括对成品储存、运输及储存场所、运输工具等的要求。

(5)产品标识。食品标识应符合《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 7718—1994)的规定。

(6)卫生管理。包括建立清洁和消毒制度、除虫灭害制度、污水污物处理制度及人员的健康管理制度等,并确保以上制度的有效实施。

(7)成品售后意见处理。应建立顾客意见处理制度,和不合格的回收制度和相应的运作体系,包括:回收的制度、回收品的鉴定,回收品的处理和防止再度发生的措施等。

四、良好生产规范与标准及其他管理方式的关系

l.GMP与标准的关系

虽然我国的GMP是以标准的形式颁布,但GMP在性质、内容和侧重点上与一般食品标准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性质上来看,GMP是对食品企业的生产条件、操作和管理行为提出的规范性要求,而一般标准则是对食品终产品提出的量化指标要求。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GMP的内容可概括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所谓硬件是指对食品企业厂房、设备、卫生设施等方面的要求,软件则是指生产工艺、生产行为、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记录、教育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一般卫生标准的内容主要是产品必须符合的卫生和质量指标,如理化、微生物等污染物的限量指标,水分、过氧化物值、挥发性盐基氮等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指标以及纯度、营养素、功效成分等与产品品质相关的指标等。

再次,从侧重点来看,GMP的内容体现在食品从原料到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而一般卫生标准则侧重在对产品的判定和评价等方面,所以GMP是将保证食品质量的重点放在成品出厂前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而不仅仅是着眼于最终产品上。

2.GMP与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的关系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al Procedure,SSOP)是在食品生产中实现GMP全面目标的操作规范,它描述了一套特殊的与食品卫生处理和加工厂环境清洁程度有关的目标,以及所从事的满足这些目标的活动。SSOP强调食品生产车间、环境、人员及与食品有接触的器具、设备中可能存在的危害的预防以及清洗(洁)的措施。

一般而言,国际上通用的SSOP主要包括8~10个基本内容,具体为:水和冰的安全;食品接触表面的清洁和卫生;防止交叉污染;洗手、手消毒和卫生间设施的维护;防止食品、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接触表面掺入其他有害物;有毒化学物的标识、储存和使用;员工健康状况的控制;虫害控制;结构和布局;废物处理等。

SSOP实际上是GMP中最关键的基本卫生条件,也是在食品生产中实现GMP全面目标的卫生规范。美国21CFRl23部分《水产品HACCP法规》中强制性的要求加工者采取有效的卫生控制程序(Sanitation Control Procedure,SCP),以充分保证达到GMP的要求。《水产品HACCP法规》推荐加工者按照主要卫生控制方面起草SSOP文件并加以实施,以消除与卫生有关的危害;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实施不力必须进行纠正并做好记录。我国食品卫生法对各类型食品工厂的规范都有类似国外SSOP和GMP的相关内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1994)、《罐头厂卫生规范》(GB 8956—1988)和《糕点厂卫生规范》(GB 8957—1988)等都有食品生产的SSOP内容。

3.GMP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系统的关系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系统(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是指为了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从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到食品食用的全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能有效地预防,减轻或消除各种危害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造成食品污染或发展的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正和补充。

近年来,HACCP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一些先进国家在推行畜产品、水产品、乳制品等食品的HACCP管理制度的同时,陆续将之法规化。必须指出的是:对ACCP不是一个独立的程序,仅是食品质量保证体系的一部分,为了HACCP有效地应用与实施,必须配备预先的基础和程序,即HACCP体系必须建立在牢固的遵守现行的GMP和可接受的SSOP的基础上。GMP和SSOP影响食品加工的环境,目前国际上公认为是HACCP的必须具备的程序。1996年美国农业部FSIS发布的法规中,要求对于肉禽产品,企业在执行HACCP时,发展和执行SSOP,即把执行肉类和禽类企业中卫生操作规范的准则作为改善其产品安全的HACCP的主要前提。

事实上,食品中的显著危害是通过关键控制点和SSOP、GMP的有机结合而被有效地控制住的,HACCP中包含GMP和SSOP的内容会变得更为有效。因为HACCP能集中关注与食品和加工环节的相关危害,而不仅仅关注加工厂的环境卫生。而GMP不仅规定了一般的卫生措施,而且也规定了防止食品在不卫生条件下变质的措施。GMP把保证食品质量的工作重点放在从原料的采购到成品及其储存运输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最终产品上。这一点与HACCP是相一致的。

HACCP必须建立在GMP和SSOP的基础上。GMP广泛地集中和包括食品加工过程的各个方面,实施GMP可以更好地促进食品企业加强自身质量保证措施,更好运用HAC-CP体系,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SSOP则是由食品加工企业帮助完成在食品生产中维护GMP全面目标而使用的过程,尤其SSOP侧重于解决卫生问题,HACCP更侧重于控制食吕的安全性。企业的良好卫生状况是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和成功地实施HACCP的基础,只有与GMP、SSOP有机结合,HACCP才能更完整、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才能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质保体系。因此,现今全球的食品卫生管理界已全然接受将GMP和SSOP看成是HACCP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建部分。

第三节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简介

一、我国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出台背景

根据我国现行有关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保健食品可以理解为“是具有特定功能,大多具有确定的功效成分,为特定人群提供的具有量效关系的特殊食品。由于其功效成分的特殊性,保健食品具有药品的部分特点,可以认为是一类介于药品和食品之间的食品。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十分条规定了“保健食品的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必须符合相应的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或其他卫生要求。选用的工艺应能保持产品的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加工过程中功效成分不损失、不破坏,不转化和不产生有害的中间体”,提出了保健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与普通食品不同的要求。保健食品作为食品,具有其特殊性,保健食品的原料、功效、安全性、产品形态都不同于一般食品。除了严格规范对保健食品的功能、毒性、功效成稳定性等进行评审外,如何加强对保健食品企业的监督管理,保证产品能按照审批的标准进行生产,是一项关系到保健食品是否真正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因素。

随着保健食品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深化。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管理办法和一系列配套措施,实施市场监管和审批制度。1995年10月3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22条、23条和第45条对“保健食品”作出了专门规定,确立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为了依法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管理,卫生部于1996年3月15日颁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该办法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审批程序与要求、保健食品的标签和产品说明书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该办法的实施是我国保健食品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国家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依法规范保健食品研制、开发和生产经营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保健食品行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以往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导致保健食品市场出现了多、杂、滥的混乱现象,对我国保健食品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因为过去没有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的具体规定。在该规范颁布以前,可以适用于保健食品的生产管理要求有《食品厂通用卫生规范》和其他与食品标准、规章,但由于保健食品的特殊性,传统的食品生产管理或产品检验手段很难适合保健食品,尤其是用传统药食理论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开发的保健食品,如何保证其产品所声明的功效成分和功能是非常困难的。参照国际通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认证制度,无疑解决了保健食品管理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根据保健食品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是解决上述管理问题的最佳手段。考虑到保健食品的性质仍属于食品生产的范畴,在具体要求上还应与药品GMP有所区别,但关键性内容的要求应高于《食品厂通用卫生规范》。

为了该规范有更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规范在编制工程中,部分采用了《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2年修订版)关于洁净厂房方面的内容,在编写格式和内容方面,参照了WHO《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一般性建筑设计及卫生管理方面,参照《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在制定中充分参考了HACCP原则,在一些关键的环节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目的是对保健食品生产中发生的差错和失误、各类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所规定的必要条件和管理措施,是保健食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但应当认识到,保健食品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还包括产品配方的合理性、工艺设计的科学性,原料供应商和产品销售商的积极参与及主动承担的义务等内容,因此,同所有的GMP一样,《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也只是保健食品质量保证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不是质量保证的全部内容。

二、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内容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与国际上的GMP在制定目的、原则是一致的,因此,该规范也可以称为我国的保健食品GMP。与GMP的大致框架类似,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主

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要求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其他食品厂卫生规范的优点与不足,以关键厂房、设备及生产操作过程的控制为重点内容,尽量做到内容全面重突出、描述具体,卫生和质量并重,因而使《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具备了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与以往国家制定的十余项食品企业卫生规范有所不同,后者主要以防止污染为主要目的,主要是对卫生操作方面的要求,而《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内容则包括了保健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和质量规格要求,既包括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又包括防止污染。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厂房设计与设施、原料、生产过程、品质管理、成品储存与运输、人员、卫生管理等7部分内容,其实现质量控制的摹本要求是:    (1)所有生产加工应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根据产品和工艺特点进行系统的检查,并证明能够按照产品质量要求、工艺要求、规格标准进行生产;

(2)对生产加工的关键环节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并提前制定必要的控制措施;

(3)提供所有必需的设施条件,这包括:

①资历合格并经过培训的人员;

②适宜的厂房和空间;

③合适的设备和设施;

④正确的物料、容器和标签;

⑤经过审核的规程文本、制度文本和记录文本;

⑥合适的储存和运输条件、设备;

(4)正确的生产指令和质量控制:

(5)符合规范要求的生产操作、储存、运输过程;

(6)原料、中间产品、终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控制;

(7)保存的样品、生产记录。

2.人员

(1)原则。有足够、合格的人员,能承担起保证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保健食品的任务。根据不同人员所发挥的作用的不同,规定对企业技术负责人、生产和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专职技术人员、质检人员、一般从业人员不同的要求。

(2)重点要求。考虑到保健食品的生产经营比一般的食品生产有更高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规范》对保健食品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生产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资格要求。应当注意到,由于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和在质量控制体系中承担的职责不同,这些人员不应当是互相替代的,不同职责人员应当依据相应的授权,承担自己应负的生产或品质管理责任。

一个管理良好的企业应当为这些不同职责的人员提供有具体文本的职责权限,既不可越权,也不可失职。

岗位培训和正确执行是规范执行好坏的基础。规范特别规定,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卫生法规教育及相应技术培训,企业应建立培训及考核档案,企业负责人及生产、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还应接受省级以上卫生监督部门有关保健食品的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3.设计与设施

(1)原则。《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中规定的设计与设施的原则是厂房和设备的设计、空间及结构、维护有利于按照规范要求的质量控制要求实施控制。厂房应避免外界和交叉污染以及其他因素对产品的不良影响,使产生差错的危险降至最低。

(2)重点要求。保健食品的生产条件必须达到国家《食品厂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保健食品生产的条件,规定了不同保健食品的生产所必须具备的硬件设施。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关于洁净厂房和与之相应的辅助设施。洁净厂房的级别要求参考了我国药品规范和国际上通用的洁净要求,同时,根据是否有终末消毒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洁净级别的要求。

4.原料要求

(1]原则。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的含量和作用是否达到应有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的质量和控制。原料必须与要求的规格标准相一致;所有的原料都必须接规定的内容进行检查。

(2)重点要求。该部分重点从原料采购、储存、投料等环节的鉴定、验收、发放和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着手,严格控制原料的来源、产地、质量规格和卫生要求。要求原料从进货到使用前的所有处理过程必须由责任人按照规程进行,保持其原有的品质,免受污染-对各工序应进行记录。购买的中间产品和待包装的产品用做原料的,进货时视同原料进行管理。

5.生产过程

(1)原则。生产操作应严格按规定的规程进行,避免盲目性、随意陛。各工序有专门的岗位规程,流程应按产品数量、质量规格的要求层层验收合格后传递,确保预定的要求。

(2)重点要求。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领取和投料,配料与加工,包装容器的洗涤、灭菌和保洁,产品杀菌,灌装或装填,包装,标识等内容。《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对保健食品生产过程的要求包括制定标准操作规程,生产人员、设备、物料运转过程的合理配制、防止交叉污染,装填和灌装环境及成品包装条件等内容。另外,针对某些保健食品生产工艺落后,达不到机械化生产,因而不能保证每批次生产的质量和卫生要求等问题,明确规定了在重点控制的环节要采用机械化操作。为保证规范的正确执行,还规定了对质量和卫生安全方面的关键控制环节要制定量化操作标准和记录核对制度a

6.成品储存与运输

(1)原则。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储存和运输,保证储存时间、温度不对产品构成不良影响。应保留能够反映产品批次、销售对象、数量的记录,以便核对。

(2)重点要求。规定了保健食品产品在出厂前后的质量和卫生保证措施。

7.品质管理

(1)原则。对取样、规格标准、检验以及各相关机构的规程的制定和检查。确定各环节执行规程的标准是否一致。品质管理与生产过程对于保证GMP的完整实施同样重要,品质管理机构与生产机构相互配合和监督,构成GMP的完整内容。品质管理是GMP的核心所在。

(2)重点要求。品质管理的内容包括:建立独立的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品质管理机构,制定品质管理制度,品质管理制度必须与所有与生产过程的内容相对应。与执行同一般食品厂生产规范相比,《保健食品生产通用技术规范》对食品企业的品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划定了品质管理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对质量检验所需的设备条件和人员条件、检验要求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8.卫生管理

(1)原则。工厂的一般卫生管理可等同与管理良好的食品企业,达到《食品厂通用卫生规范》要求

(2)重点要求。内容包括除虫、灭害、有毒有害物处理、饲养动物、污水樗物处理、副产品处理等。《食品厂通用卫生规范》对食品厂的卫生设施和管理等方面已经做了详细的规定,本《规范》要求的卫生管理内容按照《食品厂通用卫生规范》执行。

三、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审查方法和评价准则

我国的食品企业对卫生规范或GMP的应用在政策研究、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同国际上科技先进国家尚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影响我国食品卫生质量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翥,也是影响我国食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GMP推广应用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不但中小企业没有按照GMP的标准来生产,就连一些大型食品企业也对推广GMP缺乏热情,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生产缺乏规范化,使食品的生产缺乏质量和卫生保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加剧了食品企业的不良竞争,影响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声誉和发展。因此,在食品企业推广GMP是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生产中良性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为了确保保健食品GMP在保健食品企业得到有效实施,卫生部2003年发布了《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审查方法和评价准则》,对《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规定的条款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并统一了检查评价标准,使之更加可行,易于操作。

按照《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中具体条款对产品卫生安全的影响程度,《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审查方法》将审查项目分为关键项、重点项和一般项。关键项指对保健食品的安全卫生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重点项是指对保健食品的安全卫生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一般项是对保健食品安全影响程度较低的项目。

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该方法将审查项目结果判定划分为合格、不合格和不适用(即该审查项目不适用于该工厂)三项。保健食品企业的GMP审查分为符合(通过GMP审查)、基本符合(基本通过GMP审查)和不符合(不通过GMP审查)三种结果。保健食品企业如果关键项和重点项均合格,一般项达到20%的比例即为符合;如果关键项合格,重点项和一般项均达到一定比例即为基本符合;其他情况为不符合。对于基本符合的企业,应按照监督部门提出的要求在限期内改进,并经复查符合后准许生产。对于不符合的企业,原则上应当吊销卫生许可证,取消其生产保健食品的资格。

四、实施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意义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配套法规为我国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为保健食品企业的自身卫生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它的贯彻实施将产生如下几方面的作用和效益:

(I)确保食品质量合格出厂。GMP对从原料的进厂到成品出厂以致成品的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均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技术要求,实施GMP管理是确保每件终产品合格的有效措施。

(2)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推动保健食品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保健食品企业GMP以标准形式颁布,属强制性技术规范。贯彻实施GMP可以使广大企业特别是技术力量较差的企业依据GMP的规定,建立和完善自身质量管理系统,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目前我国许多保健食品企业质量意识不强,质量管理水平较低,条件设备落后。实行GMP管理制度将会增强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加强自身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保健食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3)有利于保健食品产品进入国际市场。GMP的原则已被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采纳。GMP是衡量一个企业质量管理优劣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保健食品企业实施GMP,将会提高我国食品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4)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对保健食品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水平。对保健食品企业进行GMP管理监督检查,可使食品卫生监督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这与以往对食品企业的监督检查的方式相比,在水平和效能上都会有质的提高。

(5)弘扬先进,带动落后,优胜劣汰,促进保健食品企业的公平竞争。企业实施GMP,势必会提高产品的质量,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市场信誉和经济效益,创造出优质名牌产品,同时也能调动落后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加强GMP的监督检查,还可使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下马,起到扶优汰劣的作用。


第二章       机构和人员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保健食品企业要建立生产与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运转是否协调、高教是影响保健食品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组织机构的基本要求

影响保健食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方式及人员素质。一般地说,企业所处地区的地理因素、历史因素以及所聘用人员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均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的形成。虽然不同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其独特的管理体系和模式,但企业内部不同的管理部门共同对产品质量负责却是相同的。

尽管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规模不同、类型各异,但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并没有规定企业要建立哪种管理机构,设置哪些管理部门,但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不论企业的组织机构怎样设置,都必须要有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负责人对产品质量负总的责任,不管其职称及专业背景如何。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这是GMP在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中的重要原则要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组织机构要适应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需要,人员素质要适应《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安全有效的符合质量要求的保健食品来。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组织机构不仅要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而且也要适应实施GMP的需要。一个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能使各部门协调自如,运转高效。

二、管理机构的卫生质量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者、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因此,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合保健食品生产需要的组织机构,制定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职责,特别是关于保健食品卫生、质量的责任。人员职责应有书面规定,并赋予履行其职责的权力;实施GMP关键人员的责任,不得有空缺或不必要的重叠。真正做到“网络健全,环环把关,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企业负责人

(1)制定政策和参与领导管理。企业负责人必须对产品质量直接负责,必须干预所有与产品质量有重大关系的活动。众所周知,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与质量有关的工作,必须得到最高负责人的支持。因为他是企业特定模式的创造者,他的质量意识和工作方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质量行为和工作。

(2)为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人员、厂房和设备等。执行GMP,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不仅要求各部门的人员数量能适应生产工艺要求。而且要求各岗位的人员素质均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他们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2.品质管理部门。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品质管理部门或品质管理组织。品质管理部门负责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品质管理部门要贯彻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检验转移到事前设计和制造上,消除产生不合格产品的种种隐患。

(2)制定和审核原辅料、包装材料的规格标准;制定和审核标准工艺规程及工艺规程的原始记录;制定和审核采样指令、测试方法和其他质量控制程序;编写本部门的标准操作程序;因质量管理上的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写新的标准操作程序或讨论修正标准作程序。

(3)会同生产管理部门对主要物料供应商质量体系进行评估。

(4)批准接收或拒收起始原辅料和包装材料。

(5)对企业内从原料到成品有关产品质量的一切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

(6)审定批记录。

(7)负责保健食品生产全过程所需的质量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复核,并对生产过程的记录及各种偏差进行评估,最终决定成品是否准予放行出厂。

(8)处理用户投诉,会同有关部门就产品质量偏差研究改进,并将投诉情况及处理结果报告有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

(9)定期组织企业进行GMP自检,并将自检情况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

(10)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艺改进中试计划、组织实施、审核及报告结果。

(11)适时向企业负责人提出产品质量改善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12)确保品管部门人员按照培训计划进行必要的初步培训和继续培训,不断改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素质。

3.生产管理部门

(1)制定“生产管理文件”,内容主要包括:①原辅料品质要求及处理方法;②包装材料品质控制;③工艺控制(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压力、水分等);④投料及其记录等。

(2)和品管部门一起进行供货商审计,从品管部门批准的供货商采购并监控原辅料、产品的储存条件。

(3)在质量管理部门的配合下,审查设备及生产场所的清洁、生产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保证生产设备、工具、容器、场地等在使用前后进行必要而适当的清洗/消毒。审核产品配方、领料、物料称量等操作;保证原、辅料经检查、化验合格后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检查并确保包装材料完好无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成品包装符合规定要求。保证所有的生产作业符合安全卫生原则,尽量降低生产、包装、储运过程中产品遭受污染的风险

(4)检查并确保人员对生产规程、工艺纪律的执行情况,并对人员操作及卫生行为等进行监控。

(5)检查并确保生产厂房、设施和设备维护处于良好状况。

(6)在品管部门的配合下,确保对关键的工艺过程进行适当的验证工作。

(7)配合品管部门,确保保健食品按GMP要求生产。

(8)教育、培训员工按“生产管理文件”各种规定进行操作,以符合卫生及品质管理的要求。

(9)确保生产部门人员按计划进行必要的初步培训和继续培训,不断改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素质。

(10)通过检查、取样、检验、复核等各种手段,对一切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进行有效监控。

(11)及时按要求完成各种生产记录,审核生产、包装和其他有关记录,报品管部门做最终评估。

4.采购部门

(1)协助品管部门对主要物料供应商质量体系进行审核、评估。

(2)按照采购计划及品管部门制定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从经品管部门批准的单位采购物料。

(3)每批原料及包装材料需经品管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投人生产使用。

5.工程部门

(1)提供保健食品生产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包括厂房、设备、介质,如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水、电、汽等。

(2)制定各种设备的维修、保养、使用的规程/SOP,培训设备操作人员。

(3)按规定要求做好计量管理工作。

(4)保证生产厂房和各种机械设备、装置、设施、给排水系统等保持良好状态,确保生产正常运行。

6.销售部门

(1)负责收集用户质量投诉及不良反应,及时反映给品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产品退货和收回工作。

(2)建立用户投诉调查处理规程/制度,对用户提出产品质量方面的意见,及时查处。

(3)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不合格品回收管理制度,包括回收方法、回收品鉴定、回收品处理和防止再度发生的措施等。

7.仓储部门  其机构可独立设置,也可以属于采购部门或其他部门。

(1)制定仓储卫生管理制度和有关的卫生要求,并严格执行,确保物料和成品在储存时不受阳光直射、雨淋、高温、撞击,以避免其成分、质量及纯度等受到不良影响。

(2)定期组织人员对仓库进行清扫、消毒;对仓库内的防鼠、防虫等设施进行检查,对损坏的设施及时更换。

(3)仓库出货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8.运输部门

(1)制定运输卫生管理制度和有关的卫生要求并严格执行,如运输作业应避光,防止强烈振荡、撞击,轻拿轻放,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等。

(2)选择符合卫生要求的运输工具,并根据产品特点配备防雨、防尘、冷藏、保温等设备。

(3)定期对运输工具和有关设施适时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消毒。

9.人事部门

(1)根据GMP要求,为各职能部门配置符合保健食品生产需要的各类人员。

(2)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并实施员工GMP及其他专业培训计划。

(3)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岗位职责。

(4)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从技术水平、业务能力、GMP知识等方面进行考核。

10.行政部门

(1)制定有效的消毒方法和制度,确保所有场所清洁卫生,防止食品受到污染。

(2)定期组织人员对厂房内密闭式或带盖的污物收集设施进行清洗、消毒。安排专人对各类卫生设施进行管理,使之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3)组织企业定期或在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工作,采取防鼠、防蚊蝇、昆虫等孳生的有效措施,对已发生虫害的场所,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理。

(4)定期组织本企业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将传染病、皮肤病患者及体表有伤口人员调离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生产的岗位。

第二节  人员 要 求

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满足GMP对保健食品生产的需要都要依靠人。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有足够的、称职的人员来完成本企业所应承担的全部任务;每个人都应清楚自己的责任,知晓与本人有关的GMP原则,应有文件的形式记录人员的职责。

一、人员的重要性

人员在GMP的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是保健食品GMP中最重要的因素,保健食品的卫生质量取决于生产全过程中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一个企业来说,即使有了好的硬件和完善的软件,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员去实施,或者由于人的因素而实施不好,那么好的硬件和完善的软件也是不能发挥其作用的。因此,人员管理是保健食品企业最重要的管理。一个先进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要使各项质量管理措施能够全面、准确的实施,就必须依靠一支称职的品质管理队伍,否则其产品的生产、科研及品质管理都是搞不好的。

二、人员的素质

任何企业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企业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员工素质的高低对于企业推行GMP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保健食品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组织机构对人员的需要,引进各种专业人才,重视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激励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中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最起码的标准,应该把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实施,努力使GMP成为员工的生恬方式。卫生、安全是保健食品的生命,也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种没有卫生、质量保证的保健食品在市场上是站不住脚的,一个生产不出卫生、安全产品的企业是无法立足于企业之林的。如何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对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务必重视加强全员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卫生意识、质量意识、专业技术管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水平,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激励其积极性,这是搞好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为了达到此目的,企业应开展全体员工的教育培训,做好关键岗位的上岗资格认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是指在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水平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毫无疑问,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需要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其中包括GMP的培训,就GMP培训本身来说也要不断融进新意、融进高科技和高管理的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才能使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服务不断地充满活力。

三、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素质要求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与其产品生产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我国保健食品GMP在人员方面强调“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与所生产的保健食品相适应的具有医药学(或生物学、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具有生产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专职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职工总数的5%”。

保健食品企业应具有足够、合格的人员,能够承担起生产卫生、安全的保健食品的任务。考虑到保健食品的生产比一般食品的生产有更高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根据不同人员所发挥的作用的不同,《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对保健食品企业的技术负责人、生产和品管部门负责人、专职技术人员、质检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资格要求。

(1)企业主管保健食品生产和质量的负责人。应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或相应的学历,并具有保健食品生产及质量、卫生管理经验,对《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实施及产品质量负责。具有独立指挥、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强的业务素质、管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及能力。

(2)生产部门和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是专职人员,应具有与所从事专业相适应的大专以上或相当的学历,能够按《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组织生产或进行品质管理,有能力对保健食品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品质管理等环节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3)质量检验人员。必须是专职的质检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熟悉所从事的检验业务知识,包括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仪器的使用保管、维修保养和数据处理等。在检验项目出现不合格情况时,能在自己专业和工作范围内寻找分析原因。

(4)采购人员。必须熟悉本企业所用的各种物料的品种及其相关的卫生标准、卫生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法规,了解各种物料可能存在的卫生及其他质量问题;应掌握必要的感官检查方法和鉴别物料是否符合质量、卫生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5)仓储人员。必须熟悉各种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仓储要求(包括温度、湿度等),仓储中常见的卫生问题;应掌握必要的感官检查方法和鉴别原辅料、半成品、成品是否符合质量、卫生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6)对从事保健食品生产的各级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卫生法规教育及相应技术培训,其中包括与本岗位有关的GMP原则和知识。

GMP对人员的要求,除了对有关人员在专业、学历、工作经验以及专业技术知识、岗位技能等有所规定外,还对从事保健食品生产的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有所要求,即从事保健食品生产的有关人员,必须有认真工作的态度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精神,不得从事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活动。

四、人员的健康卫生管理

我国《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中规定:“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以后每年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必须按GB 14881的要求做好个人卫生。”这是因为生产第一线的人员要对保健食品进行各种各样的加工操作,直接或间接地与保健食品接触,人员的身体状况和个人卫生习惯等可对保健食品的卫生、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除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中的要求外,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在进行人员的健康和卫生管理时也可借鉴下列欧共体药品GMP指南中对个人卫生的要求:

(1)根据厂内的不同需要制定出合适的、详细的卫生规程,包括有关人员卫生行为、衣着等内容。这些规程应该得到固履行职责必须进人生产区和控制区的人员的充分理解并严格执行。卫生规程由管理人员推行并在培训授课时广泛讨论。

(2)在人员招聘时,应进行体检。人员健康状况对于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建立相关的体检规程。在首次体检后,因工作需要或个人健康需要,还需要定期体检。

(3)应当采取措施,确保下列人员不从事产品直接暴露的生产操作:传染病患者、体表具有开放伤口的人员。

(4)每一个进人生产区的人员,都应当穿戴适合其岗位操作的防护工作服。

(5)严禁在生产区和储存区进食、吸烟以及储存食物、饮料、香烟或个人用品。一般来说,在生产区或产品可能遭受影响的任何其他地区内,应禁止一切不卫生的行为。

(6)操作者的双手应避免直接接触产品以及与产品接触的设备的任何部分。

(7)应当教会员工正确使用洗手设施。

上述的规定告诉我们,除了身体健康以外,生产人员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穿戴与其职责相适应的衣服;根据需要,头、面、手和臂可能要求戴适当的防护用品以防止污染产品等。这就要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需要提供和管理好这些防护用品。

五、人员的培训管理

在保健食品的生产中,人的作用十分重要。据资料显示,人的差错及过失是造成保健食品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提高人员素质,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非常重要。国外GMP强调“人员应受过教育、经过培训及具有必要的工作经验”。这体现了人员素质的三个方面:教育、培训和经验。培训员工成为优秀人才应成为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重要方针。要把员工培训成为办事能力很强的人,训练员工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就要给职工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企业文化中熏陶,在竞争的机制中脱颖而出。因此,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要建立人员培训管理制度、业余学习管理制度、人员考核聘用制度,制定企业职工教育及培训规划。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卫生法规教育及相应技术培训,企业应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企业负责人及生产、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应接受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特别规定“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卫生法规教育及相应技术培训,企业应建立培训及考核档案,企业负责人及生产、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还应接受省级以上卫生监督部门有关保健食品的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1.培训内容

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员工提高卫生意识、质量意识,掌握提高产品卫生质量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企业应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卫生教育、质量教育、安全教育、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教育、生产工人应知应会的岗位培训等。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这是保证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应归口负责制定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

(1)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的培训。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在进行人员培训时,可以根据被培训人员的岗位特点从下述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中选取适宜的内容进行培训。

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内容如下。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③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年3月l 5日卫生部令第46号发布)。

④  《卫生部保健食品申报与受理规定》。

⑤  《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1996年7月18日卫生部发布)。

⑥  《保健食品通用卫生要求》(1996年7月)8日卫生部发布)

⑦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1996年7月18日卫生部发布)。

⑧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卫生部1989年12月5日发布)。   

⑨  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管理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卫监发[1997]第38号)

⑩  《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程序》(卫法监发[1999]第120号)

⑪  卫生部“关于调整保健食品功能受理和审批范围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0]第201号)。

⑫  《健康相关产品命名规定》(卫法监发[2001]第109号)。

⑬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第5l号)。

⑭  《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卫法监发[2002]第174号)。

 

⑮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审查方法和评价准则》(卫法监发[2003]第77号)。

⑯  其他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

有关标准的内容如下。

①《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 7718- 94)。

②《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GB 5749- 85)。

③《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73—84)。

④《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l488l-94)。

⑤《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7405-1998)。

⑥其他现行的有关国家或行业标准。

(2)专项知识、技能培训。对企业各级行政领导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生产班组长和操作工人的教育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行政领导者:对各级行政领导者应进行卫生意识、质量意识和有关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这是搞好质量工作的首要前提:进行GMP、HAPP等质量体系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卫生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和改进意识;懂得建立GMP、HACCP等质量体系的意义和内容,以及决策人员所起的关键作用;掌握体系运行的有关组织技术、方法及评价体系有效性的准则。

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技术和管理人员应进行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实施GMP、HACCP等质量体系所规定的各项质量活动。不仅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培训,市场调研、设计、工艺、采购、生产部门等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应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还应注意学习统计技术方面的知识,如工序能力研究、统计抽样、数据收集与分析、质量问题的识别、分析及纠正措施等。

③生产班组长和操作工人:企业必须对所有生产班组长和操作工人,全面进行生产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包括正确操作机器、工具、仪器,阅读和理解有关图纸、工艺等文件,了解本岗位的质量责任及工作场地的安全等)的培训;应进行GMP、SSOP、HACCP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卫生意识、质量意识,必要时对某些特殊的操作人员的技能进行考核。此外,还应进行基本的统计知识的培训。

2.培训计划

(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每年都应制定对员工培训的书面计划,其内容包括:培训日期、名称、内容、课时、对象、讲课人、考核形式及负责部门等。

(2)培训计划的制定既可以由上而下,也可以由下而上编写,然后由企业统一汇总,形成整个企业的完整计划。

(3)培训计划必须由企业主管领导批准,颁发至有关部门实施。

3.培训计划的实施

(1)培训内容。指岗位专业培训、岗位技术培训、GMP培训、SSOP培训、HACCP培训、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洁净作业培训、岗前培训(包括上岗及转岗的安全、SOOP等)和食品法规方面的培训等。

(2)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讲求实效。如采用自学、上课、观看录像、现场讲解、现场指导等;也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例如参加上级或有关单位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和GMP培训班,或请外面有关专家到企业来对有关员工进行培训。

(3)培训时间。每次培训时间的多少,可根据培训内容决定,可长可短。也可于班前班

后进行。

(4)培训考核。接受培训的员工,经培训后应立即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以是出试题进

行笔试,培训内容简单的,可采用口头考核。有的培训内容可以现场实际操作考核,也可以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

4.培训档案

(1)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应设立员工个人培训档案,记录员工每次培训的情况,以便日后对员工进行考察。员工个人培训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毕业院校、专业、学历、职称、岗位或职务,每次培训的日期、名称、内容、课时、培训形式、考核情况及结果、培训部门等。

(2)企业应有培训记录。企业在每次培训后应有完整的记录,其内容包括;培训日期、名称、内容、培训课时、讲课人、培训对象、人数、考核结果。并应有参加培训人员的签到表等。

5.资格认证

对从事特殊工艺操作、检验和试验的人员,应从掌握的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并进行资格认证,必要时凭资格证书上岗,以适应质量体系运行的需要。

6.奖励和处罚

要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就要使他们了解其所从事的工作在质量体系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要促进各类人员增强卫生意识、质量意识,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并对个人或部门是否完成规定的卫生、质量目标进行考核。对卫生、质量上有成绩的个人和部门应加以肯定和适当的奖励,对未完成卫生、质量目标的个人和部门应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


 

第三章               厂房设计与设施设备

 

保健食品GMP的核心是防止混批、混淆、污染、交叉污染,厂房设计的原则就是要依据保健食品GMP的要求设计并建造出适用于这一目标的生产场所。

第一节  总 体 布 置

一、厂址选择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需要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及运输等都会对保健食品的生产造成污染。因此,以洁净室(区)为主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其厂址的选择除要考虑一般工厂建设所应考虑的环境条件,包括地形、气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交通运输、给排水、电力和动力供应及生产协作等因素外,还须按洁净厂房所具有的特殊性,对周围的环境也有相应的要求,对厂址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调查研究。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总体布置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指有洁净厂房的工厂与周围环境的布置,另一个是指该工厂洁净厂房与非洁净厂房之间的布置。

洁净厂房位置的选择应在大气含尘和有害气体浓度较低、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应远离铁路、码头、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如不能远离严重空气樗染源时,则应位于最大频率风向上风侧,或全年最小频率风向下风侧。同时还应考虑,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市政规划不会使工厂四周环境发生上述变化;水、电、动力(蒸汽)、燃料、排污及废水处理在目前和今后发展时容易妥善解决。

厂址选择时如此重视周围的环境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对洁净室的影响和空气净化系统的处理、管理因素所决定的。洁净室的空气洁净度与室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在选择厂址阶段不注意室外环境的污染因素,虽然事后可以依靠洁净室的空调净化系统来处理从室外吸人的空气,但会加重过滤装置的负担,并为此而付出额外的设备投资、长期维护管理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二、总平面布局

1.基本原则

厂址选定以后,需对厂区进行总平面布置。其原则是:

(1)功能分区。厂区应按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等功能合理布局,不得互相妨碍;总体布局应考虑近期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2)风向。总体规划须考虑风向,洁净厂房应避免圬染,严重空气污染源应处于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3)道路

①厂区主要道路应贯彻人流与物流分开的原则。人流、物流分开对保持厂区清洁卫生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主要是因为保健食品企业生产用的原料、燃料及包装材料很多,成品、废渣还要运出厂外,运输相当频繁。如人流、物流不清,会加重生产车间清洁的负荷,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卫生状态。

②洁净厂房周围道路面层应选用整体性好的材料铺设。

③厂区道路应通畅,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如有困难,可沿厂房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④洁净厂房市政交通干道之间距离宜大于50CM.

(4)绿化。保持厂区清洁卫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厂区内应尽可能减少露土地面,这主要使通过绿化及其他一些手段来实现。绿化有三个作用,即滞尘、吸收有害气体,美化环境。但是对绿化选用的树种要注意,不要过多种植观赏花草及高大乔木,而应以种植草坪。

草坪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避免地面尘土飞扬。铺置草皮的上空,含尘量可减少2/3~5/6。草坪吸收空气中CO2量1.5g/(m2·h)

(5)厂区内布置

①洁净厂房应布置在厂区内环境整洁,人流,货流不穿越或少穿的地方,并考虑产品的工艺特点和防止生产时的交叉污染,合理布局,间距恰当。

②三废处理及锅炉房等有严重污染的区域应置于厂区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③兼有原料和成品生产的保健食品企业,其原料生产区应置于成品生产区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④动物房的设置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并有专用的排污和空调设备,与其他区域严格分开。

⑤危险品库应设于厂区安全位置,并有防冻、降温、消防措施。麻醉物品和剧毒物品应设专用仓库,并有防范措施。

(6)保健食品洁净厂房周围不宜设置排水明沟。

2.布置实例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总平面布置示意见图3-1

 

第二节  工艺布局

一、工艺生产用房布置

l.工艺布局要防止人流、物流交叉混杂

(1)人员和物料进出生产区域的出人口应分别设置,极易造成污染的物料(如部分原辅料、生产中废弃物等)宜设置专用出人口或采取适当措施,洁净厂房内的物料传递线尽量要短。

(2)人员和物料进入洁净室(区),应有各自的净化用室和设施。净化用室的设置要求与生产区的空气洁净度等级相适应。

(3)洁净室(区)内应只设置必要的工艺设备和设施。用于生产、储存的区域不得用做非本区域内工作人员的通道。

(4)电梯不宜设在洁净室(区)内,需要设置时,电梯前应设气闸室或有其他确保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措施。

2.尽量提高净化效果

在满足工艺条件的前提下,为提高净化效果,节约能源,有空气洁净度等级要求房间按下列要求布置。

(1)空气洁净度等级高的洁净室(区)宜布置在人员最少到达的地方,并宜靠近空调

机房。

(2)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洁净室(区)宜按空气洁净等级的高低由里及外布置。

(3)空气洁净度等级相同的洁净室(区)宜相对集中。

(4)室内易产生污染的工序、设备安排至回、排风口附近。

(5)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房间之间相互联系应有防止污染措施,如气闸室或传递窗等。

3.洁净厂房存放区域的设置

洁净厂房内应设置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存放区域,且尽可能靠近与其相联系的生产区域,以减少传递过程中的混杂与污染。存放区域内宜设置待检区、合格品区、或采取能有效控制物料待检、合格状态的措施。不合格品必须设置专区存放。

4.下列生产区域必须严格分开

动、植物性原料的前处理、提取、浓缩必须与其产品生产严格分开。动物脏器、组织的洗涤或处理必须与其产品生产严格分开。

二、生产辅助用房的布置

1.品质管理实验室

品质管理部门根据需要设置的检验、动植物原料标本、留样观察以及其他各类实验室,应与保健食品生产区分开。

QC实验室应当有自己的更衣室。

微生物相关试验室宜与一般理化检验室分开。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灭菌间、培养基配制等宜相对集中,以形成环境条件便于控制的区域。

品质管理部门下属的实验室应有各功能室:送检样品的接受与处理间、试剂及标准品的储存间、普通试剂间、洗涤间、留样观察室(包括加速稳定性实验室)、分析实验区(仪器分析、化学分析、生物分析)、质量标准及技术资料室、质量评价室、休息室等。

有特殊要求的仪器、仪表,应安放在专门的仪器室内,并有防止静电、震动、潮湿或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的设施。

2.取样间

仓库可设原辅料取样区,取样环境的空气洁净度与生产要求一致。按取样要求设计、施工,并配有取样所需的所有设施。例如:

(1)清洁容器的真空系统;

(2)清洁的、必要时经灭菌的取样器具;

(3)说明某一容器已经取过样的标志或封签;

(4)启开和再行封闭容器的工具等。

取样间的空气洁净度级别一般有10000级、100000级和300000级,这是因为不管采用

何种取样技术,在取样时,原料均要或多或少地暴露在空气之中:为了避免因取样而造成原料污染,有必要使取样区与生产的投料区具有同样的空气洁净度等级。

3.称量室与备料室

称量室是防止出现差错的首要地方,稍有疏忽就酿成大错。设置固定的称量室是防止差错的有效途径。称量室可以分散设置,也可以集中设置,称之为中心称量区。

国外及一些合资企业都将中心称量室设在仓库附近或仓库内,使全厂使用的原辅料集中加工(如打粉)、称量,然后按批号分别存放,有利于GMP管理。

洁净室(区)内设置的中心称量室通常由器具清洁、备料、称量间组成,空气洁净度级

别应与生产要求一致,并有捕尘和防止交叉污染的设施。

称量和前处理如原辅料的加工和处置都是粉尘散发较严重的场所,通常设专门的除尘系统。粉尘量小或需称量的料特别少时,称量室可设置成自净循环式的,它的优点是创造洁净环境,并可以省去专门的除尘系统。

4.设备及容器具清洗室

需要在洁净室(区)内清洗的设备及容器具,其清洗室的空气洁净度等级应与本区域相同。10000级洁净区的设备及容器具可在本区或在本区域外清洗,在本区外清洁时,其洁净度不应低于100000级。洗涤后应干燥,进入万级无菌控制洁净室的容器具应消毒或灭菌。

5.清洗工具洗涤、存放室

洁净区内的洁具室通常设在本区/室内,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如排风,拖把不用时有墙钩,可将其挂起,避免长菌等)。

6.洁净工作服洗涤、干燥室

100000级以上区域的洁净工作服洗涤、干燥、整理及必要时灭菌的房间应设在洁净室(区)内,其空气洁净度等级不应低于300000级。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室,其洁净度等级可按照10000级来设置。

7.维修保养室

维修保养室主要用于机电、仪器设备的简易维修保养工作,不宜设在洁净室(区)内。

8.空调机、冷冻机、空压机房

根据需要可分可合、集中设置于洁净室(区)外。

三、人员净化设施及程序

(1)人员净化内容。人员净化用室包括雨具存放室、换鞋室、存外衣室、更换洁净工作服室、气闸室或风淋室等。生活用室包括卫生问、淋浴、休息室等。生活用室可根据需要布置,但不得对洁净室(区)造成污染。

(2)人员净化用室面积。根据不同的空气洁净度等级和工作人员数量,洁净厂房内人员净化用室和生活用室的建筑面积应合理确定。一般宜按洁净区设计人数平均每人2~4m2计算。

(3)人员净化设施

①洁净厂房入口处通常应设换鞋设施。

②人员净化用室中,外衣存衣柜和洁净工作服柜应分别设置。外衣存衣柜应按设计人数每人一柜。

③盥洗室应设洗手和消毒设施,宜装手烘干器。

④1OOOO级区(室)通常不设卫生间和淋浴;要求较低级别的更衣室如设卫生问,应有防止污染的措施,如有强的抽风、有洗手、消毒设施等。

⑤洁净区域人口处设置气闸室,必要时可设风淋,保持洁净区域的空气洁净度和正压。(4)人员净化程序   人员净化用室和生活用室的布置应避免往复交叉。防止已清洁的

部分被再次污染。为了强化洁净区的管理,许多企业在进入生产大楼时,即换鞋,进人各自的操作区时,须再经过各个区的更衣室。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进入低于万级要求洁

净室/区常见的程序如下(参见图3-2):

换鞋→脱外衣→洗手→穿洁净工作服手消毒→气闸斗进入无菌洁净室/区

图3-2低于万级要求人员更衣室示意

当进入万级无菌控制洁净室/区时,工作服须灭菌,因此通常采用以下程序(参见图3-3):

换鞋→脱外衣→洗手→穿洁净工作服(灭菌)→手消毒→气闸→进人无菌洁净室/区。万级无菌控制操作区人员数比较少时,有些企业借助信号灯等方式,采用无性更衣形式设更衣室,以节约更衣室的面积。当采用连锁手段时,不一定要设置单独的气闸(缓冲)间。

保健食品生产的人员更衣室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力求简便、实效。

四、物料净化设置与程序

各种物料在送人洁净区前必须经过净化处理,简称“物净”。平面上的“物净”布置包括脱包、传递和传输。

1.脱包

(I)洁净厂房应设置原辅料外包装清洁室、包装材料清洁室,供进入洁净室(区)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清洁之用。

(2)生产保健食品有无菌要求的特殊品种时,应设置消毒灭菌室/稍毒灭菌设施,供进

人生产区物料消霉和灭菌使用。

(3)仓储区的托板不能进人洁净生产区,应在物料气闸间换洁净区中转专用托板。

2.传递

(1)原辅料,包装材料和其他物品在清洁室或灭菌室与洁净室(区)之间的传递主要靠物料缓冲及传递窗,只有物料比较小、轻、少及必要时才使用传递窗,大生产时一般都采用

物料缓冲间。

(2)传递窗两边的传递门应有防止同时被打开的措施,能密封并易于清洁。传送至无菌洁净室的传递窗宜有必要的防污染设施。

3.传输

(1)与传递不同,传输主要是指在洁净室之间做物料、物料的长时间连续的传送。传输主要靠传送带和物料电梯。

(2)传送带造成污染或交叉污染主要来自传送带自身的“沾尘带菌,和带动空气造成的空气污染。严于100000洁净室(区)使用的传输设备不得穿越较低级别区域。

(3)如果物料用电梯传输,电梯通常应设在非洁净区。设在洁净区的电梯,一般有两种形式:建成洁净电梯或在电梯口设缓冲间。

五、防止鼠、虫进入设施

保健食品企业的仓库和生产区,应有防止鼠及昆虫进入的措施。常见的防鼠手段有设置防鼠挡板、改善门的密封性能、在室外适当布点,投放鼠药或安装电子猫等。防止昆虫进人的主要手段是在门口设灭虫灯。

六、安全疏散

1.洁净厂房特点

(1)空间密闭,如有火灾发生,则对于疏散和扑救极为不利。同时由于热量无处泄露,火源的热辐射经四壁反射使室内迅速升温,大大缩短全室各部分材料达到燃点的时问。

当厂房外墙无窗时,室内发生的火灾往往一时不容易被外界发现,发现后也不容易选定扑救突破口。

(2)平面布置曲折,增加了疏散路线上的障碍,延长了安全疏散的距离和时间。

(3)若干洁净室都通过风管彼此串通,当火灾发生,特别是火势初起未被发现而又继续通风的情况下,风管成为烟、火迅速外串、殃及其余房间的重要通道。

(4)洁净室内装修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高分子合成材料,这些材料在燃烧时有的燃烧速度极快。

(5)某些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易燃易爆物质,火灾危险性高。

2.防火分区

(1)保健食品洁净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吊顶材料应为非燃烧体,其耐火极限不宜小于0.4h。

(2)洁净厂房内的甲、乙类(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危险性特征分类),生产区域应采用防爆墙和防爆门斗与其他区域分离,并应设置足够的泄压面积。

3.安全出口及数目

(1)安全出口的概念。安全出口是指符合规范规定的疏散楼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出口。为了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人员和搬出贵重物质,减少火灾损失,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设计足够数目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且易于寻找。

(2)安全出口的数目。洁净厂房每一生产层,每一防火分区或每一洁净区的安全出口数目不应少于2个,但符合下列要求的可设1个。

对甲、乙类生产厂房每屋的洁净区总面积不超过50m2,且同一时间内的生产人数不超过5人。

对丙、丁、戊类生产厂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设置。

4.疏散距离

厂房内由最远工作地点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即疏散距离,安全出口的设置应满足疏散距离的要求从生产地点到安全出口不得经过曲折的人员净化路线。人员净化人口不应做安全出口使用。

5.消防口

无窗厂房应在适当位置设门或窗,作为消防人员进入的消防口。当门窗间距大于80m时,则也应在这段外墙的适当位置设消防口,其宽度不小于750mm,高度不小于1200mm,并有明显标志。

6.门的开启方向

按《洁净厂房设计规范》规定,除去洁净区内洁净室的门应向洁净度高或压力高的一侧开,即一般均向内开启外,洁净区与非洁净区的门或通向室外的门(含安全门)均应向外即疏散方向开启。

第三节  室内装修、电气照明与给排水系统

一、洁净窒的内装修

1.基本要求

(1)洁净厂房的主体应在温度变化和震动的情况下,不易产生裂纹和缝隙。主体应使用发尘量小、不易黏附尘粒、隔热性能好、吸湿性小的材料。洁净厂房建筑的围护结构和室内装修也都应选气密性良好,且在温湿度变化下变形小的材料。

(2)墙壁和顶棚表面应光洁、平整、不起尘、不落灰、耐腐蚀、耐冲击、易清洗。壁面色彩要和谐雅致,有美学意义,并便于识别污染物。

(3)地面应光滑、平整、无缝隙、耐磨、耐腐蚀、耐冲击、不积聚静电,易除尘清洗。墙壁与地面相接处宜做成半径为50mm的圆弧。

(4)技术夹层的墙面、顶棚应抹灰。需要在技术夹层内换高效过滤器的,技术夹层的墙面及顶棚也应刷涂料饰面,以减少灰尘。

(5)送风道、回风道、回风地沟的表面装修应与整个送风、回风系统相适应.并易于除尘。

(6)洁净度10000级以上的洁净室最好采用无窗形式,如需设窗时应设计成固定密封窗,并尽量少留窗扇,不留窗台,把窗口面积限制到最小限度。门窗要密封,与墙面保持平整。充分考虑对空气和水的密封,防止污染粒子从外部渗人。避免由于室内外温差而结露。门窗造型要简单,不易积尘,清扫方便。门框不得设门槛。

2.装修材料和建筑构件

装修材料要求耐清洗、无孔隙裂缝、表面平整光滑、不得有颗粒性物质脱落。对选用的材料要考虑到该材料的发尘性、耐磨性、耐水性、防霉性、防电性、使用寿命、施工简便与否、价格、来源等因素。

(1)地面。无溶剂环氧自流平涂洁净地面是在混凝土上,采用自流平型涂面技术,将无溶剂环氧树脂涂抹上去,进而成为洁净地面。具有耐水性、耐磨性,并具有防尘效果。这是目前洁净厂房使用最广的一种方式。应认真解决洁净车间的潮湿问题,在湿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设置防水层。

(2)墙面和墙体。墙面和地面、天花板一样,应选用表面光滑易于清洗的材料。中空墙可为空气的返回、电器接线、管道安装和其他附属工程提供所需空间。

①墙面

a.油漆墙面。这种墙面常用于有洁净要求的房间,表面光滑,能清洗,且无颗粒性物质脱落。缺点是施工时若墙基层不干燥,涂上油漆后易起皮。普通房间可用调和漆,洁净度高的房间可用环氧漆,这种漆膜牢固性好,强度高。另外,还可用苯丙涂料和仿搪瓷。要严格按生产厂规定的施工方法施工,修补所采用的油漆腻子要与面层料相适应。乳胶漆不能用水洗,这种漆可涂于未干透的基层上,不仅透气,而且无颗粒性物质脱落。可用于包装间等无洁净度要求但又要求清洁的区域。

b.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材料墙面。耐腐蚀、耐火、无静电、光滑、易清洗,但价格高,用于垂直层流室。

c.白瓷砖、抹灰刷白浆不适用于洁净区墙面。

②墙体:常见的墙体材料砖墙及轻质隔断。

轻质隔断系薄壁钢骨架上用自攻螺丝固定石膏板,外表再涂油漆而成。这种隔断自重轻,对结构布置影响较少。常见的轻质隔断有轻钢龙骨泥面石膏板墙和彩钢板墙两种,彩钢板墙又有不同的夹芯材料及构造体系。在洁净厂房建造中,彩钢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3)吊顶。吊顶分硬吊顶和软吊顶两大类:硬吊顶即钢筋混凝土吊顶,其优点是管道安装、检修方便,缺点是结构自重大,以后无法因改变隔间而变动风口。

软吊顶,即悬挂式吊顶,主要有两种形式:型钢骨架-钢丝抹灰吊顶和彩钢板吊顶。前一种吊顶强度高,结构处理好,可上人:但施工质量不好时容易出现收缩缝。彩钢板吊顶毋需加保温材料,但防火性能要征得消防部门认可。

(4)门窗

①门:洁净室用的门要求平整、光洁、易清洁、不变形。常用材料有铝合金、钢板、不锈钢板、彩钢板。

②窗:常用材料有铝合金、塑钢及不锈钢板,形式有单层及双层的固定窗。洁净室窗户应为固定窗,严密性好并与室内墙齐平。必要时,窗台应陡峭向下倾斜,窗台应内高外低,且外窗台应有不低于30的角度向下倾斜,以便清洗和减少积尘,并且避免向内渗水。窗户尽量用大玻璃窗,不仅为操作工人提供敞亮愉快的环境,也便于管理人员通过窗户观察操作情况。

二、电气照明

1.电气设计和安装

洁净室(区)电气设计和安装必须考虑对工艺、设备甚至产品变动的灵活性,便于维修,且保持厂房的地面、墙面、吊灯的整体性和易清洁性。总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电源进线应设置切断装置,并宜设在非洁净区便于操作管理的地点。

(2)消防用电负荷应由变电所采用专线供电。

(3)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便于擦拭、外壳不易锈蚀的小型暗装配电箱及插座箱,功率较大的设备宜由配电室直接供电。

(4)不宜直接设置大型落地安装的配电设备。

(5)配电线路应按照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划分的区域设施配电回路。分设在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区域内的设备一般不宜由同一配电回路供电。

(6)每一配电线路均应设置切断装置,并应设在洁净区内便于操作管理的地方。如切断装置设在非洁净区,则其操作应采用遥控方式,遥控装置应设在洁净区内。

(7)电气管线宜暗敷,管材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8)电气管线管口,安装于墙上的各种电器设备与墙体接缝处均应有可靠密封。

2.照明设计和安装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相当数量的洁净室(区)处于无窗的环境中,它们需要人工照明,同时由于厂房密闭不利防火,增加了对事故照明的要求,无窗洁净室与自然采光的洁净室比较,无窗的优点在于:一是有利于保持室内稳定的温度、湿度和照度;二是确保了外墙的气密性,有利于保持室内生产要求和空气洁净度。

(1)光源和灯具的选择

①洁净厂房的照明应由变电所专线供电;

②洁净室(区)的照明光源宜采用荧光灯;

③洁净室(区)内应选用外部造型简单、不易积尘、便于擦拭的照明灯具,不应采用格棚型灯具;

④洁净室(区)内的一般照明灯具宜明装,但不宜悬吊。采用吸顶安装时,灯具与顶棚接缝处应采用可靠密封措施,如需要嵌入顶棚暗装时,安装缝隙应可靠密封,防止顶缝内非洁净空气漏入室内,其灯具结构必须便于清扫,便于在顶棚下更换灯管及检修;

⑤有防暴要求的洁净室,照明灯具的选用和安装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照度标准。室内照明应根据不同工作室的要求,提供足够的照度值。主要工作室一般不宜低于300lx,辅助工作室、走廊、气闸室、人员净化和物料净化用室可低于300lx,但不宜低于150lx。对照度要求高的部位可增加局部照明。

洁净室(区)内一般照明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余0.7。

(3)事故照明处理方法

①设置备用电源,接至所有照明器。断电时,备用电源自动接通:

②设置专用事故照明电源,接至专用应急照明灯。同时,在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转角处设置标志灯,专用消防口处设置红色应急照明灯。

③设置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平时由正常电源持续充电。事故时?电池电源自动接通。此灯宜装在疏通道上。

(4)紫外线杀菌灯的应用与设计,洁净室(区)可以安装紫外线杀菌灯,但须注意安装高度、安装方法和灯具数量。

①紫外线波长为136~390nrn,以253 7nm的杀菌力最强,但紫外线穿透力较弱,只适用于表面杀菌。

②紫外线灯的杀菌力随使用时间增加而减退。

③紫外线灯的杀菌作用随菌种不同而不同,杀霉菌的照射量比杀杆菌大40~50倍。

④紫外线灯通常按相对湿度为60%的基准设计,室内湿度增加时,照射量相应增加。

3.其他要求

由于净化车间的特殊性给电力设施的其他方面也带来了新的要求。例如,在自动控制方面,洁净室(区)因空调净化而须自动控制室内的温、湿度与压力;冷冻站、空压站、纯水以及自动灭火设施等也都分别需要自动控制。在弱电方面,洁净厂房内人员出入受到控制因而要求通信联络设施更加完善,报警与消防要求也高于一般厂房。此外,线路都有隐蔽敷设的蛰求。

洁净室(区)内应设置与外联系的通讯装置,尤其是无菌室人数很少,而且穿着特殊的无菌衣不便出来,最好能安装无菌型的对讲机或电话机。

洁净室(区)内应设置火灾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应符合《火灾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报警器应设在有人值班的地方。

当有火灾危险时,应有能向有关部门发出报警信号及切断风机电源的装置。

洁净室(区)内使用易燃、易爆介质时,宜在室内设报警装置。

防爆洁净室(区)的所有电气设备及仪表均应采用防爆型的,包括吸尘器、天平、灯具、电热水器乃至电脑打印机等。对付静电,除地坪采用导电地面引流外.设备还要有良好的接地装置(直接接地或间接接地)。静电导体与大地间的总泄漏电阻应大于106Ω。

三、给排水

1.给水

洁净厂房对给水系统的要求比较严格,应根据不同的要求设置系统,以便重点保证要求严格的系统,也利于管理和降低运转费用。

(1)用水分类

①生活用水:洁净厂房生活用水量按用水定额为25~35L/(人·班),小时变化系数K=3~2.5汁算确定;淋浴用水按40 L/ (人·班)计算。

②生产用水:生产用水定额、水压及水质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

③消防用水:洁净厂房除应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外,还必须设置必要的灭火措施。而水消防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消防手段,因此洁净厂房必须设置消防给水措施。

(2)水质标准。生活生产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括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GB 5749—85),卫生部《生恬饮用水卫生规范》要求。

(3)给水系统

①生活、生产及消防给水系统:生活、生产及消防给水系统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可采用生产、生恬及消防联合给水系统见图3-4,也可采用生产、生活及消防分制的两个给水系统;系统的供水方式可以采用水泵一高位水箱联合供水,也可以采用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等方式。

生活水管应采用镀锌钢管,管道的配件应采用与管道相应的材料。人员净化用室的盥洗室内宜供应热水。洁净厂房周围宜设置洒水设施。

高位水箱

生产、生活消防储水池

生产、生活消防供水泵

 

 


市政给水管                                                 生产、生活及

                                                               消防给水管网

图3-4  典型的生产、生活及消防联合给水系统

②纯化水:纯化水系指用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得的供生产保健食品的水,不含任何附加剂。将在本章第五节详细讨论。

2.排水及废水处理

(1)洁净厂房的排水。洁净室(区)内的排水设备以及与重力回水管道相连接的设备,必须在其排除口以下部位设水封装置。排水系统应设有完善的透气装置。排水竖管不宜穿过洁净室(区),如必须穿过时,竖管上不得设置检查口。

洁净室(区)内重力排水系统的水封及透气装置对于维持洁净室(区)内各项技术指标是极其重要的。除了对于一般厂房防止臭气进入外,对于洁净室(区)若不能保持水封会产生室内外空气对流。在正常工作时,室内洁净空气会通过排水管向外渗漏;当通风系统停止工作时,室外非洁净空气会向室内倒灌,影响洁净室的洁净度、温湿度,并消耗洁净室的冷量。

洁净室(区)内的地漏等排水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无菌操作100级10000级洁净室内不应设置地漏,10000级辅助区及100000级区内设置地漏时,应注意其材质不易腐蚀,盖碗有足够深度以形成水封。开启方便,便于清洁消毒等,此外,排水管直径应有足够大,地漏标高应低于地坪,确保排水流畅。

(2)废水处理。保健食品企业洁净厂房的废水因产品品种、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排除的废水中含有病毒、有害微生物、致敏性物质等,必须按国家规定采用可靠的或特殊的处理方法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市政管网。不管什么情况,当排出废水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超标时,均应经适当方法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市政管网。图3 5是一个固体保健食品厂废水处理流程示意。

第四节  空气净化

一、概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食品的不断开发和工艺技术的进步,为保健食品生产服务的空调净化系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完善。合理设计、适当安装、良好维护的空调净化系统是保证保健食品生产的重要条件。

保健食品生产工厂对空气净化的目的一则在于防止、减少空气中粉尘、微生物污染产品,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二则在于为操作人员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使他们能接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从事各种生产操作。

二、洁净区域内有害物质的来源

1.尘埃粒子

尘埃粒子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室内的尘埃粒子除了来自室外大气外,固体物料被粉碎、研磨、混合、筛粉、收集、包装、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微粒。应当指出,人员是固体微粒的重要污染源。人员进入洁净室时,会把外界的尘粒带人室内,此外人体本身散发大量的皮屑。据估计,人员对洁净室的污染约占空气污染总量的80%。

2.有害气体

保健食品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料、溶剂等,有些具有一定的毒性,有些属易燃易爆物质,在空气流动时,它们在室内扩散。铝塑包装工序在塑料膜成型、热合中可能释放有害气体。

3.热湿负荷

生产工艺用加热设备、热的物料等散发出大量的热量以及煎煮、洗涤、烘烤等散发的热、湿源。

三、空气净化等级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7405—1998)与《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审查方法与评价准则》规定厂房必须按照生产工艺和卫生、质量要求,划分洁净级别,原则上分为一般生产区、300000级和100000级区。实际上,益生菌、热灌装和无菌灌装保健饮料的生产还需要更高的级别,因此,空气洁净度与药品生产一样,可分为四个级别(表3-1)。

表3-l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

 

洁净级别

尘粒最大允许数/m3

微生物数最大允许值

≥0.5μm        ≥5μm

浮游菌/m3               沉降菌/

100级

3500           0

5             1

10000级

350000          2000

100           3

100000级

3500000         20000

500           10

300000级

10000000        60000

—           15

注:1.表中数值为静态测试值;

2.沉降菌用φ90mm培养皿取样,暴露时间不低于30min。

保健食品洁净厂房的空气净化,可根据生产品种、规模采用集中式净化空调系统或分散系统,也可在一个生产区域内采用单个或多个净化空调系统。净化设施设计合理与否,都会直接对保健食品的生产与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净化空调系统的设计尤其对产品的生产成本影响大,必须认真对待。

四、空气净化处理

空气净化处理,通常采用初效、中效、高效空气过滤器三级过滤,前一级保护后一级延长后一级的使用寿命,最后一级保护保健食品的工艺环境。空气过滤器是实现洁净区域内空气净化的主要手段,是洁净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空气净化系统内常用的过滤器有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亚高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等几种类型。

过滤器的性能指标(z)主要有:效率、阻力、窖尘量以及风速和滤速。

1.过滤器效率

过滤效率是指在额定风量下,过滤器进、出口空气舍尘浓度之差与过滤器进口空气含尘浓度之比的百分数。

2.过滤器阻力

过滤器未牯尘时,通过定额风量的阻力为初阻力。粘尘后阻力随粘尘量增加而增大。需更换时的阻力为终阻力。终阻力通常定为初阻力的2倍。

3.过滤器容尘量

在通以定额风量,过滤器的阻力到达终阻力时,过滤器容纳的尘粒量为该过滤器的容尘量。

4.过滤器的面风速和滤速

面风速是指过滤器迎风匾通过气流的速度;滤速是指滤料面积上气流通过的速度。某过滤器的额定风量即为该过滤器的面风速。

国GB/T 14295将空气过滤器分类如表3—2。

5.空气过滤器形式

初效空气过滤器。主要有平板式、袋式、自动卷绕式、油浸式等。自动卷绕式空气

 

表3-2空气过滤器分类表

   

性能指标

类别

额定风量下的

效率η/%

额定风量下的

效率η/Pa

备注

粗效

粒径≥5μm时,80>η≥20

≤50

效率为大气尘计数效率

中效

粒径≥1μm时,70>η≥20

≤80

 

高中效

粒径≥1μm时,99>η≥70

≤100

 

亚高效

粒径≥5μm时,80>η≥20

≤120

A、B、C三类效率为钠焰法效率;D类效率为计数效率;C、D类出厂要检漏

高效A

≥99.9

≤190

高效B

≥99.99

≤220

高效C

≥99.999

≤250

高效D

粒径≥5μm时,80>η≥20

≤280

 

过滤器是以无纺布卷材为滤材,以过滤器前后压差为传感信号而进行自动、连续更换滤料的一种初效、中效空气过滤器,特别适用于大风量进风系统。原则上初效空气过滤器不应进用浸油式过滤器。

(2)中效空气过滤器的形式最常见的有平板式、袋式、自动卷绕式、分隔板式、静电式等。中效空气过滤器宜集中设置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的正压段。亚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形式常见的有分隔板式、管式、袋式三种。

(3)高教空气过滤器的形式按结构分有隔板和无隔扳高效空气过滤器两类。高效, 空气过滤器或亚高效空气过滤器宜设置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末端。

(4)超高教空气过滤的形式与高效空气过滤器基本相同,加工处理要求更严格一些,但在保健食品加工中一般不需要采用这类过滤器。

五、净化空调系统

净化空调系统包括空气过滤及空气的热、湿处理,因此技术书籍用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来表述。

1.保健食品生产对净化空调系统基本要求

(1)进入洁净区域的空气进行过滤处理,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空气洁净级别;

(2)调节进人洁净区域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

(3)在满足生产工艺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循环回风,调节新风比例,合理节省能源,减轻过滤器负荷,确保排除洁净区域内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余热、余湿和少量的尘埃粒子。

2.净化空调系统的分类

(1)按送风方式分类有集中式、半集中式和分散式三种净化空调系统。

集中式净化空调系统由空气的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与热湿负荷处理设备(风机、表冷器、加热器、加湿器、除湿机等)组成空调器,设置于空调机房,并用风管与洁净区域内的进风口的静压箱及箱内安装的高教空气过滤器连接组成的净化空调系统。这种净化空调系统的冷源可以由集中的冷冻站或在空调机房内安装制冷设备提供。热源由锅炉蒸汽(或热水),通过热交换站或在空调机内设置的电加热器提供。

在确定集中式或分散式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综合考虑生产工艺特点和洁净室空气洁净度等级、面积、位置等因素。凡生产工艺连续、洁净室面积较大时,位置集中以及噪声控制和振动控制要求严格的洁净室,宜采用集中式净化空气调节系统。

(2)净化空调系统按空气来源可分为直流式、回风式两种,分别见图3-6、图3-7。

直流式净化空调系统使用的空气全部来自室外,经热湿处理、洁净处理后空气在洁净室区域吸收处理热、湿、尘粒、毒害气体负荷后,全部排出室外。并在排出过程中处理到符合排放标准,以免污染大气环境。

回风式净化空调系统使用的空气一部分是新风马牛不相及,一部分是室内回风。

净化空气调节系统除直流式系统和设置值班风机的系统外,应有防止室外污染空气倒灌进入洁净室的措施。

净化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应合理利用回风,凡工艺过程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且局部处理不能防止交叉污染,或对其他工序有危害时,则不应利用回风。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如洁净厂房面较大,而其工艺要求比药品低时,可选用集中式空调。如果生产工艺允许,此类HVAC系统中可利用部分循环回风,以节省能源。

产生大量粉尘,有毒害粉尘,有毒害的气、汽和大量湿、热气体的洁净室,一般采用局部排风或全排风的净化空调系统,此外,还应当考虑排风的处理符合环保的要求。

3.净化空调系统的区域划分

保健食品生产使用的现代化厂房,由于不同剂型或品种的生产对洁净区域有不同的要求,为防止不同操作区域之间粉尘的污染,并考虑到加工过程往往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因此,通常采用多个净化系统的设置方式。净化空调系统设置及划分的基本原则如下:

(1)按主生产区域、辅助性区域划分;

(2)按不同剂型的工艺区域划分,因为不同剂型的生产工艺对净化空调系统有 同的要求;

(3)按防火、防爆、产生剧毒有害物质区域划分;

(4)按照不同的洁净度等级划分,不同洁净等级的洁净区域对空调参数有不同的要求;

(5)按照厂房楼层或工艺平面分区划分;

(6)高效净化系统与中效净化系统分开设置,因为系统中高效过滤器与中效过滤器在运行时阻力变化不同

4.洁净区域内气流组织

洁净区域内的气流组织是为了在保健食品生产洁净区域内达到特定的空气洁净级别,以限制和减少尘粒对产品、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设备、容器、用具的污染而采用的净化空气流动状态和分布状态。

表3-3给出了不同空气洁净度乖有时的气流组织及送风量。

空气洁净度等级

100级

10000级

100000级

300000级

气流组织

气流流程

垂直单向流

水平单向流

非单向流

非单向流

非单向流

主要送风方式

1.  顶送(高效过滤器占顶棚面积≥60%)

2.  侧布高效过滤器,顶棚设阻尼层送风

1.侧送(送风墙满布高效过滤器)

2.侧送(高效空气过滤器占送风墙面积40%)

1.顶送

2.上侧墙送风

1.顶送

2.上侧墙送风

1.顶送

2.上侧墙送风

主要回风方式

1.  相对两侧墙下部均布回风口

2.  格棚地面回风

1.回风墙满布回风口

2.回风墙局部布置回风口

1.单侧墙下部布置回风口

1.单侧墙下部布置回风口

2.顶部布置回风

1.单侧墙下部布置回风口

2.顶部布置回风

送风量

气流流经室内断面风速(m/s)

换气次数(次/h)

不小于0.25

不小于0.35

不小于25

不小于15

不小于12


注:有粉尘和有害物质的洁净室不应采用走廊回风和顶部回风。

5.送风量与换气次数

如前说述,区别乱流洁净室或是单向流洁净室的关键指标是空气在洁净室内的流动状态,而空气流动状态是由空气的流动方式和速度决定的。因此,单位时间送入洁净室内洁净空气的量对洁净度起决定作用。

总送风量计算方法如下:

100级垂直单向流(层流)洁净室送风量=洁净室断面面积(m2)×风速V(不小于0.25 m/s);

100级水平单向流(层流)洁净室送风量=洁净室断面面积(m2)×风速V(不小于0.35 m/s);

乱流(非单向流)洁净室送风量=洁净室容积(m3)×换气次数(次/h)。

(1)热平衡与风量平衡的计算见《空气调节设计手册》。

(2)新风流量的确定:为满足洁净室内人员健康及工艺设备排气补充空气的要求,室内应供给一定数量的新风,新风量即取以下两个风量中的大的数值:

①补偿室内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值所需的新风量;

②保证室内每人每小时的新风量不少于40m3

为保持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不至于相互交叉流动,造成污染,不同洁净级别房间之间应保持空气的差压。通常,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静压羞大于5Pa,洁净区与室外的静压差大于10Pa。洁净室内的空气在正压的作用下,通过门窗、壁板等围护结构缝隙无组织地不断地往外渗漏,要保证室内一定的正压值不至下降,就得补充渗漏空气等值的新风。在正压值作用下,围护结构单位长度缝隙的渗透风量称为正风量。正压风量可用缝隙法或换气次数法确定。设计时可按围护结构单位长度缝隙的正压风量表或洁净室正压值与房间换气次数关系表计算。

洁净室维持不同的正压值所需的正压风量,宜按下式计算:

Q=a·∑(q·L)

式中Q——维持洁净室正压值所需的正压风量,m3/h;

a——根据围护结构气密性确定的安全系数,可取1.1~1.2;

q——当洁净室为某一正压值时,其围护结构单位长度缝隙的渗漏风量,m3/(h·m);

L——围护结构的缝隙长度,m。

围护结构单位长度缝隙的渗漏风量,可按表3—4采用。

表3-4  围护结构单位长度缝隙的渗漏风量/[m3/(h·m)]

压差/Pa

门窗形式

非密闭门

密闭门

单层固定

密闭木窗

单层固定

密闭钢窗

单层开层式

密闭钢窗

传递窗

壁板

4.9

17

4

1.0

0.7

3.5

2.0

0.3

9.8

24

6

1.5

1.0

4.5

3.0

0.6

14.7

30

8

2.0

1.3

6.0

4.0

0.8

19.6

36

9

2.5

1.5

7.0

5.0

1.0

24.5

40

10

2.8

1.7

8.0

5.5

1.2

29.4

44

11

3.0

1.9

8.5

6.0

1.4

34.3

48

12

3.5

2.1

9.0

7.0

1.5

39.2

52

13

3.8

2.3

10.0

7.5

1.7

44.1

55

15

4.0

2.5

10.5

8.0

1.9

49.0

60

16

4.4

2.6

11.5

9.0

2.0

 

送风、回风和排风系统的启闭连锁方式:系统开启时,连锁程序应为先启动送风机,再启动回风机和排风机;系统关闭时,程序相反。

洁净室正压值与房间换气次数关系见表3-5。

表3-5洁净室正压值与房间换气次数关系表

室内正压值/Pa

有外窗、气密性较差的洁净室/(次/h)

有外窗、气密性较差的洁净室/(次/h)

无外窗、土建式洁净室/(次/h)

4.90

0.9

0.7

0.6

9.81

1.5

1.2

1.0

 

非连续运行的洁净室,可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设置值班风机,并应对新风进行处理。

6.洁净室正压调节

如前所述,洁净室为防止外界空气渗入造成污染,必须保持一定的正压。空气正压通过调节送风量大于回风量和排风量的总和来实现。

保健食品生产的洁净区域的正压值,可根据生产工艺确定。在系统的运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滤器的容尘量会逐步增多,过滤器的阻力随之增加,门与传递窗的开、关,工艺排风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原先调整确定好的正压值会发生变化。为维护室内规定的正压值,就需采用一些有效的调控措施,使空调系统和送至各房间的风量均保持恒定。常用的方法有:

(1)回风口装空气阻尼层(材料有泡沫塑料、尼龙布等)或活动篦板。

(2)在洁净室下风侧墙上安装余压阀。

(3)安装压差式电动风量调节阀。

(4)采用变风量调节系统(VAV)。

通常,VAV变风量调节阀设置在回风或排风支管上,当室内压力与设定值出现偏差时,通过设在室内的差压传感器向VAV阀发出信号,改变排风量,直到室内压力恢复正常。图3-8示出了变风量调节阀(VAV)原理。

(5)采用定风量调节系统(CAV)。通常在送风和回风或排风支管应设置CAV定风量调节阀,用以控制一个房间或一个区域内的压力。CAV定风量调节阀采用机械原理使通过风量恒定;当调节好风量后,风量过大时阀关小,风量小时开大;CAV阀不节能,提前消耗阻力主要设在房间支风管上。消耗风压50Pa,精度5%~10%。

(6)采用变频调节装置(见图3-9)。

图3-9变频调节装置示意

风机调频装置实际上是一套风机变转速调速装置,它可以根据空调系统阻力变化情况,通过调节电机电流频率的方法,改变风机转速,提供系统所需要的风压力,使系统风量保持恒定。

设置风机调频控制的优点比较明显,可使系统风量恒定、房间空气压力稳定、节约能源、尤其可作为洁净区域内值班送风要求、风机启动平稳。

7.洁净空调系统的噪声控制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规定,洁净室内的噪声级应符合下列要求:空态测试时,乱流洁净室不宜大于60dBA;单向流(层流)洁净室不大于65dBA。通常,为降低净化空调系统噪声常采用以下措施:

(1)选用低速后倾式叶片低噪声的离心式通风机,因为通风机是空调系统的主要噪声源;

(2)风管内风速不宜过大,即风管不宜太小。可根据洁净区内噪声级的要求风管内风速宜接下列规定选用:

①总风管为6~8m/s。

②无送、回风口的支风管为6~8m/s;

③有进、回风口的支风管为3~6m/s;

④为控制风口噪声,送回风口的风速也应加以限制。

(3)水泵、风机等应安装在弹性减震基础上。它们的进出口应设软性接头,进出口管道应避免急剧转折。

(4)由于系统中的噪声在空气输送过程中会自然衰减,若自然衰减后仍不能满足消声要求时,则须考虑在管道上加装消声器。

六、净化空调系统中若干应注意的问题

(1)洁净室内产生粉尘量大和有毒害气体的设备应设局部排风和防尘装置,还应采取相对负压措施。

(2)排风系统要有防倒灌措施,如安置中效过滤器;单向阀等。

(3)净化空调系统如经处理仍不能避免产生交叉污染时,则不应利用回风;如固体物粉碎、称量、配料、混台、制粒、压片、包裹、分装等工序;使用有机溶媒的工序。

(4)为10万级及要求更高洁净区配制的空气净化系统,应采用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30万级区也可用皿高效空气过滤器代替高效过滤器。

(5)高效、亚高效空气过滤器宜设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末端,洁净室的送风口上。

(6)洁净室送风口与连接体的接缝要密封。

(7)有静压差要求的洁净室应设有差压装置。

为防止室外空气对室内洁净环境造成污染,保健食品生产用洁净厂房内对外排风时,均需要设置防止室外空气倒灌的设施。防止室外空气倒灌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空气排出室外前加过滤器(见图3-10)。

②空气排出室外前加止回阀(见图3-11)。

③在排风口设电动阀并与将其风机连锁(见图3-12)。

当排风电机停止运行时,电动阀关闭,外界空气被隔离。

(8)口服固体保健食品洁净厂房由于固体颗粒产生较大,应特别注意由空气所致的交叉污染。口服固体保健食品生产用洁净厂房可采用下述措施:

①产粉尘的洁净厂房,应在产尘点(例如称量、粉碎、过筛、压片、胶囊充填、制粒干燥、混合等工序)设有捕尘设施。除尘器应设置在产尘工艺房间附近的小机房内,小机房的门开向洁净区域时,机房应按照洁净区域要求;

②多品种保健食品生产的产尘工序应不利用回风。若需利用回风时,应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

③设置正确的气流方向和有效的压力监测手段;

④洁净房间内的送、回风方式应采用顶送下侧回,对部分不产生粉尘的房间(例如洁净走廊、中间品暂存等)可以采用顶送顶回;

⑤对产生湿气、异味或有防爆要求的房间应设置排风(例如清洗、配料、铝塑包装、使用有机溶剂的包衣等。)

第五节  工艺用水和工艺管道

一、工艺用水

水不仅可作为保健食品生产必不可少的介质,而且是保健食品生产中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重要原料。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保健食品的质量。我国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7405-1998)在7.2.3中指出:“生产用水的水质必须符合GB 5749的规定,对于特殊规定的工艺用水,应按工艺要求进一步纯化处理饮用水。”就我国生产保健食品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工艺用水基本采用两种水:饮用水及纯化水。

许多国家或地区对饮用水都有明确的标准,但项目及指标并不完全相同,不过标准中对微生物均有控制。我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在国家标准(GB 5749—85)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项目,具体项目及指标见表3-6。

除以上项目外,另有一些指标(例如氨氮、亚硝酸盐、耗氧量、总碱度、钙、镁等)也会对保健食品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但未列入国家标准之中。凡对保健食品质量有影响的杂质或污染,均需在水处理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处理,以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因此,保健食品GMP规范要求企业“对于特殊规定的工艺用水,应按工艺要求进一步纯化处理饮用水”。

由于大肠杆菌在人体中的生命周期与人体中其他可能的致病菌一样,并且数量较多,易于检查,因此,在饮用水标准中,大肠杆菌的含量是判断饮用水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表3-6  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

项目

限值

项目

限值

感官性形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毒理学指标

 

色度不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

0.05mg/L

0.005mg/L

浑浊度

不超过1度(NTU),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NTU)

铬(六价)

氰化物

0.05mg/L

0.05mg/L

臭和味

不得有异臭、异味

氟化物

1.0mg/L

肉眼可见物

不得含有

0.01mg/L

pH

6.5~8.5

0.001mg/L

总硬度(以CaCO3

450mg/L

硝酸盐(以N计)

20mg/L

0.2mg/L

0.01mg/L

0.3mg/L

四氯化碳

0.002mg/L

0.1mg/L

氯仿

0.06mg/L

1.0mg/L

细菌学指标

 

1.0mg/L

细菌总数

100CFU/ml

挥发酚类(以苯酚计)

0.002mg/L

总大肠菌群

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0.3mg/L

粪大肠菌群

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硫酸盐

250mg/L

游离余氯

在与水接触30min后应不低于0.3mg/L;管网末稍水不应低于0.05mg/L(适用于加氯消毒)

氯化物

250mg/L

 

溶解性总固体

1000mg/L

 

耗氧量(以O2计)

3mg/L,特殊情况下超过5mg/L

放射性指标

部a放射性

0.5Bq/L

 

总β放射性

1Bq/L

 

①表中NTU为散射性浊度单。

②特殊情况包括水源限制等情况。

③CFU为菌落形成单位。

④放射性指标规定数值不是限值,而是参考水平。放射性指标超过表中所规定的数值时,必须进行核素分析和评价,以决定能否饮用。

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大肠杆菌数量为不得多于1个/lOOml。如源水污染的程度超过了这个指标,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源水常用的处理方式是消毒杀菌。常用的消毒剂是含氯的化合物,如次氯酸钙。在自来水厂,普遍都采用往水中通氯气的方法进行消毒。消毒处理的基本参数是有效氯的浓度不低于百万分之二,作用时间不少于20mln。经氯气处理后的自来水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学标准。饮用水的其他各项理化指标也应达到规定的标准。

二、纯化水

除饮用水外,保健食品企业还需要另一种工艺用水——纯化水。中国药典及欧、美药典将纯化水列入“制药用水系统”并收载它的标准。2000版中国药典规定“纯化水为源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得的供药用的水,不含任何附加剂”。纯化水中的剩余含盐量应控制在0.1mg/L以下,当水温度在25℃时,水的电阻率应在10×

106Ω·cm以上,一般接近18×106Ω·cm。

世界各国纯化水主要控制项目及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表3 7列出了中国、欧洲和美国药典对纯化水指标的规定,以方便比较。

尽管我国药典对纯化水的微生物没有规定项目和指标,然而,为了保证保健食品卫生学质量,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控制纯化水的微生物污染,即将纯化水的控制在细菌总数lO0个菌/ml,大肠杆菌低于3个/L。

表3-7  纯化水中国、欧洲、美国药典指标对比表

标 准

检测项目

中国药典2000版

欧洲药典第4版

第2增补版

美国药典26版

来源

本品为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制得

为符合法定规定的饮用水经蒸馏、离子交换或其他适宜方法制得

符合美国环境保护协会或欧共体或日本法定要求饮用水经适宜方法制得

性状

无色澄明液体,无臭,无味

无色澄明液体,无臭,无味

酸碱度

符合规定

0.3×10-6

氯化物、硫酸盐与钙盐、亚硝酸盐、二氧化碳、不挥发物

符合规定

硝酸盐

0.06×10-6

0.2×10-6

重金属

0.5×10-6

0.1×10-6

铝盐

用于生产渗析液时方控制此项

易氧化物

符合规定

符合规定

总有机碳

0.5mg/L

0.5mg/L

电导率

4.3μS/cm(20℃)

符合规定

细菌内毒素

0.25EU/ ml

微生物纠偏限度(action limit)

100CFU/ml

100CFU/ml

①欧洲药典中TOC(Total Organic Carbon,总有机碳)和易氧化物项目,可任选一项目监控。

②美国药典规定;

1)企业自用的纯化水监控TOC及电导率,供商用的纯化水,应符合无菌纯化水的试验要求。表中所列为企业自用纯化水的监控项目。

2)纯化水不得用于制备非肠道制剂。

③当用于生产渗析液且无去除内毒素工序,须控制此项。

对比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了有效地控制工艺用水系统的运行状态,欧美药典设定了另一特殊的标准,这个标准称之为“警戒水平”和“纠偏限度”,这一标准系指微生物污染的水平而言。

警戒水平(Alert Levels)——警戒水平是指微生物某一污染水平,监控结果超过它时,表明制水系统有偏离正常运行条件的趋势。警戒水平是指报警但尚不要求采取特别的纠偏措施。

纠偏限度(Action Levels)——纠偏限度是指微生物污染的某一限度,监控结果超过此限度时,表明制水系统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运行条件,应当采取纠偏措施,使系统回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欧洲药典(1997版)有这样的论述:纯化水生产和储存期间,应有适当措施保证对总体氧菌数进行有效的控制及监控。应建立适当的警戒水平及纠偏限度以便及时发现不良趋势一般情况下,纠偏限度为好氧菌总数<100CFU/ml(欧洲药典2.6.12节),采用过滤法,用琼脂培养基B培养。采样量根据预计的结果来定。欧洲药典还规定:纯化水储存及分配系统的设计应能防止微生物生长和免遭其他污染物污染。

水作为保健食品生产中的原料,不得给保健食品的生产带来不安全的风险,因此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必须加以监控,以保证保健食品工艺用水的质量。在欧美药典中,设立了纯化水的警戒水平或纠偏限度,其目的是建立各种规程,以便监控结果显示某种超标风险时,实施这些规程,确保制水系统始终达标运行,并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水。如上所述,虽然对水的微生物指标没有作出规定,水对产品的安全性因素已经考虑,但标准采用了另外一种更为合理的表达形式。

如同质量标准中项目、方法及指标是一个整体一样,USP25认为,任何水系统所建立的微生物警戒水平和纠偏水平与所选用的监控方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采用美国药典的检测方法时,有以下通用标准:

饮用水为500CFU/ml;

纯水为100CFU/ml;

注射用水为10CFU/100ml。

警戒水平和纠偏限度可以理解为水系统的“运行控制标准”。与食品质量标准不同,它仅用于系统的监控,而不是用判断产品的合格或不合格。超出警戒水平和纠偏限度时,并不意味着产品已出现质量问题,因为标准设定时,已经考虑了产品的安全因素。

美国对饮用水的控制与我国不同,他们除项目及指标外,还以《国家饮用水基本规则》的形式规定饮用水的生产工艺条件及参数。据统计,此基本规则中所积累的水质项目近200个。如果因为美国饮用水的微生物控制标准为500CFU/ml,而我国为100CFU/ml就认为我国的饮用水质总体上优于美国,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先进工业国,他们的饮用水可直接饮用,在我国饮用水需要煮沸,对此,切不可大意。

三、工艺管路

保健食品生产中,卫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工艺管路与卫生息息相关,尤其是饮用水系统、纯化水系统及比较复杂的保健饮料生产线。现将工艺管路设置应注意的共性问题作用简要阐述。

(1)水系统。一般说来,一定规模的保健食品企业需设蓄水池并设增压泵站,以保证生产的正常供水。为了保证供水的质量,一些企业将饮用水及纯化水通盘考虑,设立水站。从增压泵站起,设二路管线,一路供生活用水及生产中一般要求的工艺过程使用,如瓶子初洗、地面清洁、洗衣房等,直接将蓄水池的水进入使用点;另一路则通往纯化水系统,作为纯化水系统的源水。

第一路管线不要求设成循环管路,但应注意避免管路过长,避免管路长期积水不用,导致严重污染。此外,必要时应在水站设加氯装置,对水进行消毒。必要的过滤器可设在工艺用水的使用点。至于纯化水系统,管路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设成循环系统,不仅所有的使用点应构成循环回路,在水处理段也应充分考虑此项基本原则。

如图3-13所示,纯化水系统分成了三个循环回路:预处理回路、处理回路及使用回路。系统的设计,体现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基本思想。

消毒是控制水系统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方法热力学消毒、紫外线消毒和化学消毒。保健食品工艺管路设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考虑必要的消毒措施。纯化水系统中的活性炭床是个容易长菌的地方,通常采用巴氏消毒法,既用80℃的热水循环1~2h,结束时反洗,一则起再生作用,二则消毒,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国内已有许多企业是采用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所有设备简单,通常使用热交换器,或是用纯蒸汽灭菌,或是也可采用电加热方式,用以消毒的介质则是系统中的纯化水。如纯化水使用回路用纯蒸汽法灭菌,储罐须是耐压容器,如设备不具备此条件时,采用巴氏消毒与紫外线消毒相结合的方法了是可行的。

纯化水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反渗透、电渗析等不宜采用高温消毒,否则会老化、破碎或损坏,可采用紫外线消毒及循环回流法。

保健饮料、保健口服液的生产线通常包括配液、灌装、灭菌。为方便清洁和灭菌,这类保健食品的生产线也需要设置在线清洁、在线灭菌的管路。

(2)安装注意事项。系统的安装非常重要。根据管理图进行安装时,对GMP要求的不理解往往会带来一些后遗症。

水系统管路必要时可以进行塑料焊接,但焊接的内表面要求光滑均匀,力求避免造成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因素,这类管路通常只在给水系统的预处理及处理段采用。

应避免使用黏合剂,因为它可能形成空隙或同其他物质起化学反应。

阀门安装的位置应有利于水靠其重力排放并应考虑好排空阀(用于必要时,将管路中水全部排空用的阀门)的位置。

要事先考虑好取样点的位置,以便日后对系统的各功能段分别是进行监控。

工艺管道支架应使管道有适当的倾斜度以利排水。

工艺管路的安装还应考虑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避免日后连接处出现渗漏。

工艺管路安装还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即确保系统的独立性。不同性质的管路间,应避免共享管路,以确保无交叉污染的风险,现以图3-14说明。

配液罐由二路供水:初洗的清洁用水为一般饮用水,最后用纯化水淋洗;配液时用纯化水。如图3-14所示,配液罐的工艺管路有一段共享管路,这种安装方式带来了质量的风险:当阀门A出现渗漏或因操作人员没有注意关紧阀门的条件下,或A、B均有渗漏情况时,生活用水会通过A进入纯化水系统,使整个纯化水系统遭受污染,并使控制污染的各种努力化为乌有。其实这样的问题往往不是出现初始的设计上,而是在系统安装时,没有仔细考虑风险因素所致。

不锈钢焊接应接合可靠,内部光滑,耐腐蚀。为确保合格焊的接质量,应使用低碳不锈钢、兼容性好的金属焊接材料,必要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用自动焊接机焊接,应由保证人员进行焊接并做好检查及记录。

焊接后清洁工作和对焊接表面做纯化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去除污染物质和腐蚀性物质并在焊接表面建立起一层氧化铬防腐表面层。腐蚀往往从一点突破,之后向深层扩展,图3-5是不锈钢在酸性条件下长期使用中受腐蚀的情况。

机械与电抛光差别很大,对与水接触的表面进行电抛光是防止生物膜形成及表面腐蚀的重要措施,先进工业国家对电抛光的级别设有技术标准,我国目前尚无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标准,在引进国外设备时,应检查电抛光的合格证书。图3-1 6是机械抛光与电抛光表面比较。

机械连接应注意避免错位、裂缝、渗漏和空隙。控制措施有:恰当定位、选用大小适当的垫圈、留的间距要适当、紧密封时要注意平衡并避免使用螺纹接头。

第六节   施工与验收

一、施工

1.总则

(1)项目单位根据批准的基建计划和设计文件,提出物质、设备采购计划,落实建筑材料的供应来源,办理征地拆迁手续,落实水电及道路等外部施工条件和施工力量。所有建筑项目,必须做好建设准备,具备施工条件后才能施工。

(2)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计划。施工预算如果突破设计概算,要讲明理由,上报原批准单位批准。施工前要认真做好施工图的会审工作,明确质量要求。施工中要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进行,确保工程质量。

(3)项目单位在建设项目完成后,应及时组织专门机构,抓好生产调试和生产准备工作,保证项目或工程建成后能及时投产。要经过负荷运转和生产调试,以期在正常情况下能够生产出合格产品,还要及时组织验收。

(4)建设单位在竣工项目验收前,要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先行验收,并系统整理技术资料,绘制竣工图,在竣工验收时移交生产单位保存。建设单位要认真清理所有财产和物资,编好工程竣工决算。

(5)洁净厂房的施工、验收和检测必须统一要求和方法,施工前按洁净室主要施工程序制定详尽的施工协作计划,并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每道工序要进行中间验收记录。工程所用的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均符合设计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明或质量鉴定证明文件。没有出厂合格证明或对质量有怀疑时,必须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超过保质期的材料不得使用。

2.建筑施工要点

(1)洁净厂房的施工是指在厂房屋面防水工程和外围结构完成,外门、外窗安装完毕,立体结构工程验收后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室内装修工程、门窗安装、缝隙密封以及各种管线、照明灯具、净化空调设备、工艺设备等与建筑结合部位缝隙的密封作业。

(2)洁净厂房施工需各专业、多工种根据洁净厂房的特点、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用途、产品品种、空气洁净度等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按设计图纸的要求和项目单位、设计单位、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资料,在认真消化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规范确定其施工内容,制定切合具体工程项目的洁净施工程序和建造质量标准-顺利完成洁净厂房的施工建筑。

(3)洁净室建筑装饰施工应采用不起尘、不开裂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种接缝处的处理措施,防止开裂、起尘、并在接缝处采用密封胶填塞.接缝处的缝隙不应大干0.5mm。建筑装饰及门窗的缝隙应在洁净室的正压面密封。

(4)洁净厂房墙面和顶棚表面的抹灰应采用高级抹灰标准,养护时间虚充分;不得采用因受热、受潮湿影响而产生变形、开裂、霉变、粉化的材料。抹灰后应刷涂料面层,并应选用难燃、不开裂、耐清洗、表面光滑、不易吸水变质发霉的涂料。

(5)洁净厂房水磨石地面应现浇,所用小石子直径应在6~10mm之间。涂料地面基底的水泥标号不得低于425号,基底抹平、抹光、不起壳、不起砂。

(6)所有建筑的配料、隔墙、吊顶的固定件和吊挂件只能与主体结构相连,不能与设备和管线支架交叉混用,防止因微震引起装饰材料松动和灰尘脱落。

(7)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中发尘量,应随时进行现场清洁工作,特别是对吊顶和夹墙内部等隐蔽空间必须随时清扫,还应做好清扫记录。

(8)在已安装高效过滤器的房间,不能进行有粉尘的装修作业。注意保护已完成的作业面不得因撞击、敲打、踩踏、多水作业等造成板材凹陷、暗裂和表面装修的污染

(9)施工现场的环境温度应不低于IO'C;对特殊的装饰工程应按装饰材料的产品说明要求的温度进行施工。

3.装配式洁净室施工要点

(1)装配式洁净室施工前.室内空间必须进行彻底清扫,达到清洁无尘方可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零部件和场地做到专人清扫。

(2)施工前应熟悉各专业设计图,并绘制顶棚、墙板施工详图,完成现场测量,对土建施工的误差做到心中有数,吊挂等与主体结构的地面的连接件的固定应严格按设计图要求进行。

(3)对土建地面、墙面不平整度不应大于0.1%,墙角应垂直交接,为防止累积误差造成壁板倾斜、扭曲,壁板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 .2%。顶棚应按房间宽度方向起拱,使璃顶棚在受荷载后的使用过程中保持平整。顶棚四周应与墙体交接严密。安装过程中不得撕下板材表面保护膜。施工过程中禁止撞击和踩踏板面。

(4)需要粘贴面层的材料,嵌填密封胶的表面和沟槽应防止脱落积尘;粘贴前必须仔细清扫,除去杂质和油污,确保粘贴密实牢固。围护结构的所有安装缝隙,必须用硅胶密封,嵌填的密封胶应平直、光滑,不得有间断、外露、毛边等现象。打胶的环境温度应在O℃以上进行。

(5)平开门的缝隙密封,在经常启闭门扇通行的情况下,除某些外门为避开重设备等运输可能对门樘的碰撞而把密闭条全部设置在门扇上外,一般情况下,为使密闭条避免手摸、脚踩或击碰以及受人行与运输的影响,多将小断面成型弹性密闭条敷设在门樘的隐蔽凹槽部位,再借门扇的关闭压紧。密闭条在沿活动缝隙的周边连续敷设,以便在门关闭后形成一圈封闭齿形的密封线。若密闭条被分别设置在门樘和门扇两边时,就必须注意两者有很好的衔接,应减小密闭条在门缝内的中断间隙。

(6)管道穿行,管道穿过围护结构时,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固定构造,在使用时不能晃动移位,确保密封效果。应将安装定位与密封处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金属壁板上所开的每个孔洞的周边均应附加定位骨架,大尺寸风管加固应防止前后、左右窜动,在壁管与金属壁板缝隙内垫胶或胶海绵,再用密封胶处理。

(7)室内装修所用材料、零部件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的自购件应达到优质及部

颁标准。金属壁板应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应有质量保证书、性能检测报告,包括消防控制报告、合格证书。室内装修前,室内空间必须彻底清扫至无积尘,金属壁板和配件应存放在清洁的环境中,平整地放在防潮膜上,防止变形。壁板和配件应在清洁环境中开箱启封,不合格或已损坏的产品不得安装,金属壁板隔墙安装要平整,板缝要垂直严密。顶棚的固定和吊挂件只能与主体结构相连,不能与设备和管线支架交叉混用。墙板和顶棚表面应光洁、平整、不起尘、不落尘、耐腐蚀、耐冲击,而且容易清洗。

(8)洁净室内地面与墙面,墙面与墙面,墙面与顶棚均应采用硅胶密封。所有洁净室窗、洁净室门及隔断缝隙均需用密封胶密封。吊顶表面的平整度高低差小于2mm,所有接缝的平直度必须小于1.5mm,所有接缝高低必须小于1mm,所有接缝的缝隙不大于O.5mm,墙板的垂直度误差小于1度。

(9)严格执行国家颁布洁净装修工程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并做好各项隐蔽工程记录。

4.净化空调系统施工要点

(1)承担洁净室净化空调系统的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工程施工安装的资料等级和相应质量管理体系。应按洁净室工程的整体施工程序、计划进度组织安排施工,并应注意与土建工程施工及其他专业工种的相互配合。施工过程中应按规定做好与各专业工程之间的交接,并相互保护好已施工的“成品”,认真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和签署记录文件,有的还需项目单位、监理共同签署。

(2)具体洁净工程的净化空调系统的施工安装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和合同的各项要求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进行修改时,应得到工程监理、设计方的认可,必要时应得到项目单位的同意。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需要.由施工单位承担必要的深化设计时,其设计文件应得到设计方的确认。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附件或半成品等,必须按规范和设计图纸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验收,并得到监理认可,做好质量记录。隐蔽工程在进行隐蔽前必须经监理验收、认可,做好质量记录。

(3)净化空调系统的施工内容包括:风管及配件制作、风管系统的安装、消声设备的附件的安装、风机安装、空调设备安装、系统检测、高效过滤器安装、局部净化设备安装、风.管和设备的绝热保温等。

(4)空调设备,如风淋室、余压闲、清洁工作台、净化空调机等,安装宜在室内装修和

净化空调系统施工安装完成,全面清扫,擦拭干净后进行;但与洁净室围护结构相连的设备及其排水、排风管道需与围护结构同时施工安装时,其接缝应采取密闭措施。

(5)洁净室净化空调系统的施工安装以及风管及附件的制作、设备和管道等的安装、检查验收、测试等均应符合《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1—90、《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的有关规定。

5.水、电系统施工要点

(1)给排水和气体管道穿过洁净室的吊顶、墙壁和楼板应设套管,套管内管段不得有焊缝和丝扣,管子与套管之间必须用不起尘的密封材料封闭。明装或暗装的电气线管应采用确不燃材料,洁净室内线管的管口应当用不起尘的密封材料封闭。

(2)纯水管道采用不锈钢管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管道连接宜采用焊接、焊环活套法兰和凹凸法兰:焊接应采用钨极氩弧焊打底,手工电焊盖面工艺;管道、翻边管,三通旁头等焊接时,管内焊缝表面光滑无氧化现象;管道点固焊与焊接相同,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焊缝氧化;焊接后将管内焊缝氧化物清刷冲洗掉,再用四氯化碳脱脂封闭管口待用;设计无要求时,法兰垫片宜采用聚四氟乙烯。

(3)暗装的电气插座、开关宣防水,接线盒内必须无尘、盖板端正、严密、紧贴墙面,洁净室内的接线盒,其盒内不得有灰尘,盒盖必须连接严密。电线钢管进入接线盒或配电箱穿线后必须密封严密

二、工程验收

1.竣工验收要求

(1)竣工验收依据。保健食品在竣工验收时,有关卫生方面的设施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并对建成的卫生设施进行全面测定,并评价是否符合预期卫生要求,食品卫生

监督机构必须严格按法律、法规所提出的要求逐项落实,法规、标准中未规定者说明其重要性,采取协商的方式达成协议。审查地形图、总平面图、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及透视图,了解方向定位、风向频率。注意地形标高是否适宜,厂址选择是否合格,周围是否毗邻有毒有害场所。车间种类是否齐全,配置是否合理,车间大小、结构是否合乎标准规范要求。车间内部设置及安排应按规范要求进行。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根据验收情况,填写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发给申请单位。

(2)洁净室工程验收的常用状态。空气洁净度等级所处状态(空态、静态、动态)应与项目单位协商解决。竣工验收的检测和调整应在空态或静态下进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的检

测状态由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三方协商确定,任何一种检测得出的空气洁净度等级必须注明检测状态。具体洁净室工程的竣工验收,以空态或静态作为检测状态,能及时地评价工程质量,也可避免因迟迟不能进行动态检测而在工程收尾时产生扯皮现象。

(3)分阶段验收。洁净厂房工程验收分施工及安装质量的验收和对洁净室环境综合性能全面评价两个阶段。首先进行施工及安装质量的验收,合格后再对洁净室进行综合性能的全面评定。两个阶段的验收应由建设单位负责、设计、施工单位配合进行。洁净室工程竣工验收应在施工单位对各部分工程做外观检查、单机试运转、无负荷的系统联合调试之后,并在有关施工过程的各项资料记录审查合格后进行。洁净室综合性能评定一般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格的第三方进行。分阶段验收工作的安排一般由建设单位起草或审定后,按部就班进行,各方均应按规定参加全过程的竣工验收工作,并按建设单位的安排完成相应的工作。

2.竣工验收的内容

(1)洁净室工程的竣工验收是在工程施工得到有效监控的情况下,施工单位通过整个过程在无生产负荷下的系统联合试运转、调试和外观质量检查之后,按规定将质量合格的分部工程移交项目单位的验收过程。

(2)洁净室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记录: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过书和竣工图;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和仪器、仪表的出厂合格文件及进场检查、检验报告;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工程设备、部件、附件。洁净室墙体、顶棚、门窗以及风管系统、管道系统安装及检验记录;道试验记录、高纯气、高纯水的纯度试验记录;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系统无负荷联合运转与调试记录;分部质量综合检查记录,包括空气过滤器的泄漏检查等。各单机试运转记录,系统联合运转记录,空气净化系统联合运转调试报告。

(3)洁净室各分部工程外观检查内容。各种管道、净化空调设备、自动灭火装置等的安装应正确、严密、牢固,其偏差应符合有关规定;各类调节装置、阀门、附件应严密,调节灵活、操作方便;净化空调设备、风管系统及通回风口无灰尘;洁净室内墙面、顶棚内表面、地面,各类管道应光滑、平整、不起尘、色泽均匀,地面无静电现象;穿越洁净室的各类管线、通回风口、配电盘柜等穿越处的密封严密。

(4)洁净工程竣工验收的检测内容。空气洁净度等级测定,生物洁净室还应进行浮游菌、沉降菌测定;静压差测试;风速或风量测试;通风机风量、转数;高效过滤器的泄漏检测;温度、相对湿度;气流组织/方向;自净时间:照度测定;防静电性能测定,噪声测定;微震测定:高纯水、高纯气供应配管的试压、泄漏量和污染状况等的测试。

3.净室综合性能验收

应首先做好准备工作。洁净室各系统已调试完成,并至少稳定运行24小时以上;对洁净室应再次进行全面清洁工作:按规定确定检测人员(含配备人员)的人数,制定进出洁净室的制度,并列出携带进入洁净室的仪器、工具等清单。综合性能全面评价检测项目、检测程序、检测方法、评定标准参照《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l-90)执行。

第七节设 备

一、设备设计、选用和安装

保健食品企业设备种类繁多,在设备设计、选用和安装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计制造应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其容量(生产能力)应与批量相适应。设备管道的材质应无毒、耐腐蚀、不与物料起化学反应或吸附所生产的保健食品,设备外表不得采用易脱落的涂层。设备内壁必须光洁、平整、不存在凹陷结构,所有转角圆弧过渡。避免死角,砂眼,并能耐腐蚀。

(2)设备结构应尽量简化,应便于操作与维修,易于拆装清洗、消毒,备件应通用化、标准化、便于更换。应防止外界异物及杂菌的流人,要经常清洗,要求洁净的工序,其所设备均需配备在线清洗、在线灭菌功能。设备管道应注意不积存原料液。能保证灭菌蒸汽的流通。

(3)设备合理、驱动平稳,无明显震动,噪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超过标准应增加减少震、消音装置,改善操作环境。设备自身密闭性好,确保设备零部件在传动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微量异物(色点、油点等)不带入保健食品中。所有润滑剂和冷却剂应避免与原料、半成品、成品或包装材料相接触。

(4)所有产生粉尘的设备,如称量、配料、粉碎、过筛、混合、制粒、干燥压片、包衣生产设备及设施应安装有效的捕尘、吸粉装置或防治污染的隔离措施。干燥设备进风口应有效的过滤装置,禁止使用易脱落纤维及含有石棉的过滤器,不得使用吸附保健食品组分和释放异物的过滤装置。

(5)应设计轻便、灵巧的物料传送工具.如传送带、小车等,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传送工具不得混用。产品灭菌器应设计为双扉式。设计应满足验证的有关要求.合理安置有关参数的测试点。

(6)与保健食品直接接触的干燥用空气、压缩空气、惰性气体均应设置净化装置。经净化处理后,气体所含微粒和微生物应符合规定的空气洁净度要求。干燥设备出风口应有防止空气倒灌的装置,洁净区内的设备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宜设地脚螺栓。

(7)设备或机械上的仪表计量装置要准确,精确度符合要求,调节控制稳定可靠。需要控制计数部位出现不合格或性能保障时应有调整或显示功能,设备保温层表面必须平整、光洁,不得有颗粒性物质脱落,表面不得用石棉水泥抹面,宜采用不锈蚀的金属外壳保护。

(8)当设备安装在跨越不同空气洁净度的洁净室时,除考虑固定外,还应采用可靠的密封隔断装置,以保证达到不同等级的洁净要求。当确实无法密封时应严格控制气压。1000级洁净室使用的运输设备不得穿越洁净度较低级别的区域。

(9)设备布局要与工艺流程相适应,安装间距要便于生产操作、拆装、清洁和维护保

养,并避免发生差错和交叉污染。管道安装牢固,阀门排列整齐,易于开启、更换,对于固定管线应具有醒目标志,以指明其内容物与流向。工艺管道必须和动力设施的管道分开。灭菌室不设置排水口,管道坡度要确保消灭死角,易于管道的清洁。

(10)洁净室内配电设备除满足安全技术要求外,管线应暗装,进入室内的管线、套管应为不锈材料,管线应严格密封。电源插座宜采用嵌入式。厂房电器设备和易燃、易爆岗位的主要设备及管线应按规定接有防静电装置。

(11)去离子水、蒸馏水用储罐和输送管道所用材料应无毒、耐腐蚀,比如不锈钢。阀

门和配件应与管材管径相适应。

二、设备管理

1.资产管理

(1)资产管理的概念。资产管理作为设备管理的主要经济手段,规定了有限的资金在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上的投入分配。对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所要求的产品质量从设备上提供了资金保证。

(2)资产管理的目的。掌握设备的变动及其技术状况,管好、用好、维修好现有设备,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有效地发挥设备的效能;对结构上、原理上过时的、不能适应生产要求的落后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以改善设备的生产性能,确保产品质量;为扩大生产规模而增加新的生产设备,并提高已有设备的利用效率。

(3)资产管理的意义。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就能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生产能力得到扩大,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成本降低,设备损耗及时补偿,对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管理意义重大。

(4)资产管理的内容。资产管理工作一般包括设备登记、清查、核对;监督设备资产的维护和修理,监督和考核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及时处理多余闲置的生产设备。

2.档案管理

(1)设备的档案管理是指生产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图纸、文字说明、凭证、记录、声像等文件资料。通过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后归档建立的设备档案,具体反映了设备一生的运动过程。因此,设备技术档案是我们正确使用和维修设备的依据,是企业档案的组成部分。

(2)主要设备及压力容器的档案管理。包括建立台账,比如序号、固定资产号、名称、规格、启用时间、使用面积、使用年限、制造日期、功率、安装位置、设备类别、主体材质、附电机型号、数量、工艺介质、压力、温度、生产动力等。还包括主要设备及压力容器原始材料,比如装箱单、开箱验收记录、合格证书、压力容器质量检验证书、使用说明书、进口设备索赔资料、设备调试记录、设备安装验收记录、检修和事故记录、施工圈、竣工图、设备基础图、设备装配总图、备品配件图纸或清单。

3.设备的使用

应制定设备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执行。设备应设状态标志,并设专人负责维护保养。设备应保持完好,运行正常。设备润滑要实行定人、定质、定量、定时、定点。润滑油经过60目、80目、100目金属丝网过滤。生产设备不可超负荷运转。设备使用要有专人记录,专人检查和保存,包括设备运转、设备润滑、设备故障分析,设备事故和报告表等。主要设备、管道材质的变更须经试验,取得对照数据经有关负责人批准并记录存档。设备管理部门应对企业内使用的机械设备、设施常用的备品、备件建立管理制度。确保备用数量和质量要求,并按规定进行管理,领用情况应严格记录。企业设备、动力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企业内各种设备的使用状态做出综合分析,报企业分管负责人。

4.设备的维修

(1)设备维修是设备后期管理工作的重心,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设备的维护和设备的检修。

(2)设备维护是指“保持”设备正常技术状态和能力所进行的

的工作。它包括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洁、润滑、调整或更换零部件的工作。

(3)设备的检修是指“恢复”设备部分规定的技术状态和工作能力所进行的工作。它包括诊断、拆卸、鉴定、更换、修复、装配、磨合、试验、涂装等作业。

(4)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应制定主要设备的维护检修制度和检修规程,规定检修周期,要有年度计划和月度作业计划。制定设备检测仪器等的安装、使用、维护保养制度。设备的维护检修应有记录,应建立档案并由专人管理。进入100级、10000级清洁区内进行应急性维修的有关人员应穿适宜的服装,并使用已经消毒灭菌的工具和设备。如因维修使该区域不能保持无菌时,则生产前应予清洗及消毒。不合格设备如有可能应搬出生产区,未搬出前应有明显标志。腐蚀岗位的防腐措施应有专业防腐人员负责设计、检查和维修,做好记录。

5.设备的清洁

保健食品企业的设备要求易于清洗,尤其是更换品种时,对所有的设备和管道及容器等按规定拆洗和清洁。设备清洗应制定主要设备清洁规程,包括清洁的负责人、实施人、设备清洁周期、清洁方法与工具、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设备清洗标准及检查验收标准、已清洗合格设备、防止污染的方法。清洁设备与使用的容器、工具应不易脱落纤维和微粒,便于洗消毒、干燥。各洁净区域的清洁工具不得跨级区使用。建立并做好设备清洗记录并保存。无菌设备、容器、工具不得选用竹、木质、全棉、棉混纺及易生长微生物的材料。无菌设备的清洁的清洁规程除有按常规洗涤清洁要求外,为保证灭菌,所有盛放无菌产品的容求必须进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必要时要进行微生物学验证。应制定已灭菌的设备的最长存放时间。连续加工同一无菌产品时,应规定清洗、灭菌周期。可移动的设备应移至清洗区清洗:不便移动的设备要在线清洁设施。

6.仪器、仪表和衡器管理

计量部门应制定计量管理制度,对于生产和检验的企业、仪表、量器、衡器等的适用范围和精密度检验应按生产和质量检验的要求制定校验程序及规定,并有明显的状态标志。根据使用频度和精密要求制定计量器具定期校验计划。校验合格证上应注明有效期和检验日期。建立计量器具台帐和精密仪器档案。计量器具应有鉴定记录,精密仪器应有使用记录。

7.设备验证

新设备投入生产运行前,须经设备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根据设备性能、技术指标及工艺要求等有关资料对设备的安装、运行和工艺过程进行验证,保证设备能在正常运转参数范围内达到规定要求。应制定验证方案和验证计划。关键设备如制水设备、空气净化系统、制粒系统、干燥系统、片剂系统和包衣系统、硬胶囊充填系统、颗粒剂分装系统、灭菌系统等进行验证。应根据设备的特性制定再验证周期。大修后或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设备,检修后应予验证。

锅炉、压力容器、压缩气体钢瓶的使用及安全装置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检测、鉴定。

应建立完整验证档案管理制度。

8.施工验收相关记录见表3-8~表3-32。

 

 

表3-8  土建隐蔽工程记录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文件编号: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及编号:                                   年   月  日

隐蔽工程内容

 

清扫情况

附图和说明

 

分部分项名称

单位

数量

方法

日期

 

 

 

 

 

 

 

 

 

 

 

 

 

 

 

 

 

 

 

 

 

 

 

 

 

 

工长或技术负责人:                                             施工员: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9  管线隐蔽工程系统封闭记录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文件编号: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及编号:                                     年 月 日

 

   管线号;           管径           材质            工作介质           

 

前的检

 

 

 

 

 

 

 

 

 

 

 

 

 

 

 

 

 

 

 

 

 

 

 

 

 

 

 

 

 

 

 

 

 

 

 

 

隐蔽                

封闭     

 

隐蔽

封闭

 

 

 

简图或说明

 

 

 

 

 

 

 

 

 

工长或技术负责人:                                         施工员: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0  设备开箱检查记录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文件编号: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及编号:                                            年 月 日

工程编号

 

 

设备名称

 

工程名称

 

施工图号

 

 

 

 

 

 

规格型号

制造厂

包装情况

 

 

 

 

 

设备外观情况

 

 

电气部分绝缘

 

 

设备附件名称

 

 

备注

 

 

 

工长或技术负责人:                                         施工员: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1  管道压力试验记录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文件编号:

分部工程名称及编号:                                            年月 日

分部工程名称11111111111111111

 

规格

单位

数量

试验压力/Pa

试验

方法

持续时间

/min

压降

/Pa

 

 

 

 

 

 

结论

 

 

 

 

 

 

 

 

 

 

 

 

 

 

 

 

 

 

 

 

 

 

 

 

 

 

 

 

 

 

 

 

 

 

 

 

 

 

 

 

 

 

 

 

 

 

 

 

 

 

 

 

 

 

 

 

 

 

 

 

 

 

 

 

 

 

 

 

 

 

 

 

 

 

 

 

 

 

 

 

 

 

 

 

 

 

 

 

 

 

 

 

 

 

 

 

 

 

 

 

 

 

 

 

 

 

 

工长或技术负责人:                                                    施工员: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2  管道系统吹洗(脱脂)记录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文件编号: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及编号:                                          年月 日

 

管线号

 

 

材质

工作介质

吹洗

 

脱脂

介质

 

压力

流速

吹洗次数

鉴定

介质

鉴定

 

 

 

 

 

 

 

 

 

 

 

 

 

 

 

 

 

 

 

 

 

 

 

 

 

 

 

 

 

 

 

 

 

 

 

 

 

 

 

 

 

 

 

 

 

 

 

 

 

 

 

 

 

 

 

 

 

 

 

 

 

 

 

 

 

 

 

 

 

 

 

 

 

 

 

 

 

 

 

 

 

工长或技术负责人:                                            施工员: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3  风管漏风检查记录

工程名称及编号: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及编号:

系统名称:                                            风管名称:

 

洁净度级别

 

风管部位

风管断面

长×宽/mm

漏风点编号

漏风管位置

附图和说明

 

 

 

 

 

 

 

 

 

 

 

 

 

 

 

 

 

 

 

 

 

 

 

 

 

 

 

工长或技术负责人:                                     施工员: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4  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文件编号: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及编号:

设备名称及编号:

试运转日期:                                                     年  月  日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5  系统联合运转记录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文件编号: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及编号;

系统名称及编号:

试运转日期:                                                       年 月 日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6  竣工验收检测调整记录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文件编号: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及编号:

系统名称及编号:

房(车)间名称:                                                    年 月 日

 

日期

 

检测调整

项目名称

设计

要求

检测调整

具体位置

及编号

检测仪表

情况

调整前测定结果

调整后测定结果

调整措施

 

 

 

 

 

 

 

 

 

 

 

 

 

 

 

 

 

 

 

 

 

 

 

 

工长或技术负责人:                                       检测调查: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7  中间验化单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文件编号: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及编号:

中间验收日期:                                                 年  月  日

 

 

 

 

 

 

 

 

 

 

 

 

 

 

 

 

 

评定意见

 

 

 

 

 

附件

 

 

 

 

 

 

工长或技术负责人:                                                    施工员: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8  竣工验收单

                                                                  文件编号:

工程名称及编号

 

 

 

 

工程地点

 

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验收日期

 

 

 

 

 

 

 

 

 

 

 

 

 

 

 

建设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施工单位:                (公章)

 

                              年 月 日

 

代表(签章):

 

 

表3-19  设备明细表

                                                               文件编号:

序号

设备

编号

设备

名称

规格

型号

材料

容积

数量

单重

附件

制造

单位

图号

备注

 

 

 

 

 

 

 

 

 

 

 

 

 

 

 

 

 

 

 

 

 

 

 

 

 

 

 

 

 

 

 

 

 

 

 

 

 

 

 

 

 

 

 

 

 

 

 

 

 

 

 

 

 

 

 

 

 

 

 

 

 

 

 

 

 

 

 

 

 

 

 

 

 

 

 

 

 

 

 

 

 

 

 

 

 

 

 

 

 

 

 

 

 

 

 

 

 

 

 

 

 

 

 

 

 

 

 

 

 

表3-20  计量器具台账

                                                               文件编号:

                                                               日期:

分类代码

统一

编号

分类编号

名称

型 号

测量

范围

准确度

生产厂家

出厂编号

出厂日期

管理状态

检定

部门

检定日期

有效日期

检定结果

ABC

安装位置

备注

 

 

 

 

 

 

 

 

 

 

 

 

 

 

 

 

 

 

 

 

 

 

 

 

 

 

 

 

 

 

 

 

 

 

 

 

 

 

 

 

 

 

 

 

 

 

 

 

 

 

 

 

 

 

 

 

 

 

 

 

 

 

 

 

 

 

 

 

 

 

 

 

 

 

 

 

 

 

 

 

 

 

 

 

 

 

 

 

 

 

 

 

 

 

 

 

 

 

 

 

 

 

 

 

 

 

 

 

 

 

 

 

 

 

 

 

 

 

 

 

 

 

 

 

 

 

表3-21  设备检修保养记录

                                                        文件编号:

部门

 

 

设备

编号

 

本次大修时间安排

 

统一编号

 

设备名称

 

型号

规格

 

上次大修时间

 

承担部门

 

主要零部件

检修

 

 

 

 

大修要点:

 

更换

 

 

 

 

试运转情况空负荷、带负荷)

 

车间设备员

 

操作使用人员

 

检修人

 

大修完成日期

注;中小修理可借用此单由厂自行使用。制表:     日期:

表3-22  设备事故记录

                                                                   文件编号:

设备名称

 

 

事故地点

 

时间

 

事故责

任者

 

事故性质

 

 

人员伤亡情况

 

事故简况

 

 

原因分析

 

 

损失金额

 

产品损失      停产损失      修复费用      其他损失       合计

处理意见

 

 

主管部门

意见

 

企业负责人:        设备管理部负责人:   填表人:        填报日期:

 

表3-23  主要设备运行记录

                                               文件编号:

设备

编号

设备名称

规格

型号

安装

地点

安装

日期

设备运行主要故障及检修措施摘要

签名

 

 

 

 

 

 

 

 

 

 

 

 

 

 

 

 

 

 

 

 

 

 

 

 

 

 

 

 

 

 

 

 

 

 

 

 

表3-24  设备保养计划

部门:                                                  文件编号:

 

序号

设备名称、工艺编号

规格

型号

安装

地点

修理周期

全年修理日程安排

计划检修执行部门

大修

中修

小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有

12月

 

 

 

 

 

 

 

 

 

 

 

 

 

 

 

 

 

 

 

 

 

 

 

 

 

 

 

 

 

 

 

 

 

 

 

 

 

 

 

 

 

 

 

 

 

 

 

 

 

 

 

 

 

 

 

 

 

 

 

 

 

 

 

 

 

 

 

 

 

 

 

 

 

 

 

 

 

 

 

 

 

 

 

 

 

 

 

 

 

 

 

 

 

 

 

 

 

 

 

 

 

 

 

 

 

 

 

 

 

 

 

 

 

 

 

 

 

 

 

 

填表日期:           主管:           制表:

表3-25  设备润滑记录

                                                              文件编号

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设备资产编号

 

设备分类编号

 

设备使用部门

 

立卡日期

 

序号

日期

换油部位

润滑油品号

(夏)

润滑油品号

(夏)

加油定量

/kg

换油周期

/d

1

 

 

 

 

 

 

2

 

 

 

 

 

 

3

 

 

 

 

 

 

4

 

 

 

 

 

 

5

 

 

 

 

 

 

6

 

 

 

 

 

 

7

 

 

 

 

 

 

8

 

 

 

 

 

 

 

表3-26  设备清洗记录

                                                         文件编号

部门

设备名称或代号

清洗

日期

清洗剂

名称

清洗剂

用量

检查结果

检查人

操作人

备注

 

 

 

 

 

 

 

 

 

 

 

 

 

 

 

 

 

 

 

 

 

 

 

 

 

 

 

 

 

 

 

 

 

 

 

 

 

 

 

 

 

 

 

 

 

 

 

 

 

 

 

 

 

 

 

 

 

 

 

 

 

 

 

 

 

 

 

 

 

 

 

 

表3-27  计量器具校验计划

                                                              文件编号:

序号

部门

数量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自检

送检

合计

 

 

 

 

 

 

 

 

 

 

 

 

 

 

 

 

 

 

 

 

 

 

 

 

 

 

 

 

 

 

 

 

 

 

 

 

 

 

 

 

 

 

 

 

 

 

 

 

 

 

 

 

 

 

 

 

 

 

 

 

 

 

 

 

 

 

 

 

 

 

 

 

 

 

 

 

 

 

 

 

 

 

 

 

 

 

 

 

 

 

 

 

 

 

 

 

 

 

 

 

 

 

 

 

 

 

 

 

 

 

 

 

 

 

 

 

 

 

 

 

 

 

 

 

 

 

 

 

 

 

 

 

 

 

 

 

 

 

 

 

 

 

 

 

 

 

 

 

 

 

 

 

 

 

 

 

 

 

 

 

 

 

 

 

 

 

 

 

 

 

 

 

 

 

 

 

 

 

 

 

 

 

 

 

 

 

 

 

 

 

 

 

 

 

 

 

 

 

 

 

 

 

 

 

 

 

 

 

 

 

 

 

 

 

 

 

 

 

 

 

 

 

 

 

 

 

 

 

 

 

 

 

 

 

 

 

 

 

 

 

 

 

 

 

 

 

 

 

 

 

 

 

 

 

 

 

 

 

 

 

 

 

 

 

 

 

 

 

 

 

 

 

 

 

 

 

 

 

 

 

 

 

 

 

 

 

 

 

 

 

 

 

 

 

 

 

 

 

 

 

 

 

 

 

 

 

 

 

 

 

 

 

 

 

 

 

 

 

 

 

 

 

 

 

 

 

 

 

 

 

 

 

 

 

 

 

 

 

 

 

 

 

 

 

 

 

 

 

 

 

 

 

 

 

 

 

 

 

 

 

制表:            审核:           批准:                日期:

 

 

表3-28  计量器具校验记录

No.                   器具编号:                         标准器编号:

名称:                 型号规格:                         准确度等级:

生产厂:               出厂日期:                         出厂编号:

                                                        文件编号:

被校分度线

标准仪器示值

基本误差

回程误差

示值重复性

示值

(  )

名义电量值(  )

(  )

(  )

(  )

(  )

(  )

(  )

(  )

 

 

 

 

 

 

 

 

 

 

 

 

 

 

 

 

 

 

 

 

 

 

 

 

 

 

 

 

 

 

 

 

 

 

 

 

 

 

 

 

 

 

 

 

 

 

 

 

 

 

 

 

 

 

 

 

 

校验项目

允许值

实际值

结论:

基本误差

 

 

回程误差

 

 

示值重复性

 

 

阻尼

 

 

行程时间

 

 

绝缘电阻

线圈-线圈

 

 

校验

 

复核

 

审核

线圈-地

 

 

日期

 

日期

 

日期

表3-29  设备验证情况登记录

设备名称:               型号:                      生产厂:

使用部门:               进厂日期:                  设备编号:

                                                   文件编号:

验证程序

确认内容

确认日期

确认结果

确认部门

确认人员

审批人

审批日期

备注

 

 

 

 

 

 

 

 

 

 

 

 

 

 

 

 

 

 

 

 

 

 

 

 

 

 

 

 

 

 

 

 

 

 

 

 

 

 

 

 

 

 

 

 

 

 

 

 

 

 

 

 

 

 

 

 

 

 

 

 

 

 

 

结论

 

 

 

 

 

 

 

 

部门主管:             填表:

表3-30  定型(非标)设备更新记录

部门:                  提出日期:                             文件编号:

编号

老设备编号

设备编号

规格型号

数量

新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设备预算费用

主机生产厂

需要时间

备注

单台

合计

 

 

 

 

 

 

 

 

 

 

 

 

 

 

 

 

 

 

 

 

 

 

 

 

 

 

 

 

 

 

 

 

 

 

 

 

 

 

 

 

 

 

 

 

 

 

 

 

 

 

 

 

 

 

 

 

 

 

 

 

 

 

 

 

 

 

 

 

 

 

 

 

车间主任:         车间设备员:

表3-31  备品备件领用记录

                                                                   文件编号:

名称

规格

编号

领用部门

领用数量

领用日期

领用人

实发数

发货人

备注

 

 

 

 

 

 

 

 

 

 

 

 

 

 

 

 

 

 

 

 

 

 

 

 

 

 

 

 

 

 

 

 

 

 

 

 

 

 

 

 

                                                                    负责人:

表3-22  设备综合状况表

                                                                文件编号:

资产编号

 

设备名称

 

型号

 

使用部门

 

安装日期

 

规格

 

制造厂

 

出厂编号

 

出厂年月

 

运转速度

低速

中速

高速

空载

负载

空载

负载

空载

负载

运行时间

 

 

 

 

 

 

振动

基础

 

 

 

 

 

 

机身

 

 

 

 

 

 

电机

 

 

 

 

 

 

温度

主轴承

 

 

 

 

 

 

电机

 

 

 

 

 

 

离合器

 

 

 

 

 

 

噪声

 

运动机构

 

操纵机构

 

液压系统

 

润滑系统

 

冷却系统

 

热力系统

 

电气系统

 

安全装置

 

故障及检修说明:

 

 

 

 

第四章   原辅材料管理

保健食品生产所需要原辅材料的购入,使用等应制定验收、检验、储存、使用等制度;并由专人负责。它涉及企业生产和品质管理的所有部门。本章中,品质管理部门分成两个功能室,质量管理及质量检验。因此,对原辅材料管理关键在于:

其一,建立原辅材料管理系统,使原辅材料流向衔接明晰,具有可追溯性。

其二,制定原辅材料管理制度,使原辅材料的验收、检验、存放、使用有章可循。

其三,加强仓储管理,确保原辅材料质量。

第一节  原辅材料管理系统,

建立原辅材料管理系统是指从原辅材料采购、入库,到投产、回收、报废过程,将所原辅材料的流转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从而确保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原辅材料管理系统及期流程见图4-1。

图4-l原辅材料管理系统——原辅材料进厂入库流程

一、销售预测

(1)企业遵循市场需求,确立“以销定产”的原则,由销售部门根据每一产品的订货单与市场预测数据,定期制定销售预测表。

(2)销售预测表以月为基础,内容包括预测周期、成品代号、成品名称、包装规格、数量等。

二、生产计划

(1)生产部门以销售预测为基础,做成品生产计划,即某品种一个月需生产多少批;以批数为基础,根据保健食品配方、消耗定额计算原辅材料、包装材料需求量,制定需求表。此表包括原辅材料代号、名称、单位、市场预测量、库存量、安全库存量、生产批次、生产需求量等,同时,应根据生产、产品检验周期、库存能力等考虑生产提前时间。

(2)原辅材料需求表应包括原辅材料代号、名称、数量、单位。同时,应根据物料供货能力、采购时间、检验周期等确定提前采购期限。

三、采购计划

(1)采购部门按原辅材料需求制定采购计划表;内容有原辅材料代号、名称、订购数量、包装规格、件数、到货日期等;

(2)与经质管部门确认的供货单位签订采购合同,应有原辅材料质量标准、规格、包装规格及要求、供货时间和不合格品拒收等内容。

四、仓库收、储、发原辅材料

(1)仓库管理员接收原辅材料时,应对照收货指令及送货单确认材料品名、规格、数量准确,同时检查供货单位检验报告单。原辅材料经质量部门批准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

(2)原辅材料储存区管理功能分区明确,状态标志清晰,账、物、卡相符。

五、质检室检验

(1)原辅材料作感官检查及理化、微生物、留样。

(2)复核检验记录,各级检验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填写准确。

六、质量材料室审核与评价

(1)原辅料质量标准的审定。

(2)对供货单位审计。

(3)审核供方原辅材料检验报告单、请验单。

(4)派取样员取样、发待验证。

(5)审核材料检验记录。

(6)发放员辅料材料检验报告单、合格证或不合格证、

(7)将供方原辅材料检验报告单、请验单、检验记录及报告书归档。

 七、生产部门的领用

(1)领用原辅材料应计算原辅料平衡情况,发现偏差应追究原因,写出偏差报告。

(2)按原辅材料领用单核对原辅材料代号、批号及数量,按工艺规程及时记录、复核。

 

 

第二节  原辅材料的采购

一、对采购人员的要求

(1)必须熟悉本企业所用的各种原辅材料的品种及其相关的质量卫生标准,卫生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法规,了解各种原辅材料可能存在的为生问题。

(2)采购定型包装原辅材料时,必须仔细查看包装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是否按《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标出了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及代号、规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保存期限、食用或者使用方法等,防止购进假冒伪劣产品。

(3)采购各种原辅材料时,必须向供货方索取同批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索证”时应注意:

①看出证单位出具的证件原件和影印件是否有效,有无伪造、涂改等破绽。

②看原辅材料卫生检验合格证与产品的名称、商标、批号或生产日期是否一致。

③发现原辅材料生产经营者提供的卫生检验合格证不符合原辅材料卫生有关规定,应拒绝采购或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掌握必要的感官检查方法。

原辅材料的感官检查,就是通过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直接检查原辅材料的形态、色泽、气味、滋味等感官形态的一种检查方法,如某些性状改变不明显而怀疑其质量的,则可报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检测,常见的几种检查方法如下:

①一般性检查。首先应观察是否保持固有的形态和色泽,看有否异物和污染物,。对定型包装原辅材料应检查其外包装是否清洁,有无破损,原辅材料是否外泄、外露。包装材料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包装与内容是否相符。

②视觉检查。各种原辅材料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特征,检查时,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再充足的自然光条件下,观察原辅材料的颜色和外观形态。未便于检查,有的要多转几个方向或角度,有的要倒过来,以发现混浊和沉淀现象。

③嗅觉检查。嗅觉检查是通过嗅觉器官赖判别另原材料的气味有无异常的方法。嗅觉检查时不能用鼻子直嗅原辅材料。只能将原辅材料靠近鼻子,用手将气味往鼻子方向扇动后嗅。有的原辅材料是从深部开始变质的一般无法从表面嗅出气味,只能用工具插入其深部或用刀切开再嗅。有的瓶装原辅材料轻度变质,必须再刚打开瓶盖的瞬间测试,以免气体散失、必须严格区分原辅材料本身的特殊气味和异常气味的区别,不能将本身的气味当成异味,更不能将异味误以为是本身的气味。

④触觉检查。就是用手触及原辅材料,检查其硬度、弹性等组织形态改变的方法。一般因被检查品种不同而方法各异。比如,对畜禽肉一般用手食指将肌肉组织向下压一凹陷,凡是新鲜的,凹陷很快消失;腐败变质的肉,因失去弹性导致凹陷不能复原。对鱼等水产品可用手将鱼中间部位托起,如鱼头和尾部下垂,也是变质的结果。

⑤味觉检查。味觉检查是通过味觉器官区别原辅材料滋味有无异常的方法。味觉检查首先要清理口腔(如:漱口等),保持味觉器官的敏感。检查时,先用舌尖轻轻地沾少许原辅材料,然后在口腔内细细品尝原辅材料的滋味,并有意识地将品尝到的滋味与色泽、气味联系起来综合判定。对经其他感官检查判定为腐败原辅材料、胖听的罐头原辅材料或疑似变质原辅材料,均不能用此检查方法,以防意外。

二、采购的要求

(1)按企业制定的原辅材料的质量标准采购。

(2)按有关规定索取有效的检验报告单。

①属于食品新资源的原辅材料需索取卫生部批准证书(复印件)

②以菌类经人工发酵制得得菌丝体或菌丝体与发酵产物得混合物及微生态类原辅材料必须索取菌株鉴定报告、稳定性报告及菌株不含耐药 因子得证明材料。

③以藻类、动物及动物组织器官等为原辅材料的,必须索取品种鉴定报告。

④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单一有效物质或以生物、化学合成物为原辅材料的,应索取该物质的理化性质及含量报告。

⑤反射性辐射的原辅材料,应索取辐照剂量的有关资料。

(3)质管部门应对供货单位进行质量审计。供货单位应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卫生许可证。

②厂房设施与设备能符合原辅材料生产和质量要求。

③生产过程与质量保证体系完善。

④产品包装符合要求,质量稳定,信誉良好。

⑤相关的检验报告单齐全

经品质管理部门审计合格后,建立供货单位档案并由专人管理。

(4)供货单位一经选定,尽可能较少变更:需要变更时,须经品质管理部门审计批准。

(5)经常了解供货单位所供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产品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6)采购进口原辅材料应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产品检验报告,其标识要符合《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第三节  原辅材料的运输

原辅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其卫生要求与运输工具及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情况:原辅材料本身是符合卫生要求的,但由于运输工具不洁,原辅材料受污染或运输环境条件恶劣,失去食用价值。保健食品原辅材料运输卫生贯穿于装货、运送、卸货的全过程、对其卫生要求如下。

(1)用于运输原辅材料的车、船、工具及容器要专用,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及产生不良气味物质混装混运,确保其无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无影响原辅材料质量的不良气味。

(2)运输原辅材料的车厢、船舱,装卸原辅材料的包装容器、工具及设备,要严格执行清洁消毒制度、卸货后及启运前的检查制度,用后及时清洗,用前认真消毒,并有严格的清洗、消毒质量控制措施,保证清洁、消毒效果。

(3)盛装原辅材料的容器要符合有关卫生标准,无毒无害,便于装卸、运送、洗刷、消毒。

(4)食品原辅材料与非原辅材料,易于吸附气味的原辅材料与特殊气味的原辅材料,应分别装运;运输中,注意保温、保洁,防止日晒、雨淋。

(5)原辅材料启运前,应严密控制原辅材料的卫生质量,保证包装材料结实完整,防止破损:易腐原辅材料,应在低温或冷藏条件下运输,并有良好的排除冰水设备,以免冰水污染原辅材料。

(6)原辅材料装卸时候,应轻装轻放,避免人为或机械损坏。

(7)原辅材料装卸场地周围环境必须清洁卫生,远离有毒、有害场所,无包装的原辅材料不得直接落地,禁止食品原辅材料与非食品及有毒有害、易燃物品同处堆放。

(8)装卸、押运原辅材料的从业人员应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可参加工作:装卸、运输原辅材料途中,不得品尝、脚踏原辅材料,也不得坐在原辅材料上,以免污染原辅材料。

(9)要控制运输时间,尤其在高温季节应尽量缩短路途时间,防止原辅材料变质:运输途中不得将衣服及其他物品放在原辅材料上,不得将直接入口原辅材料堆放在地上或露天堆放。

(10)装运原辅材料时,供需双方在交接过程中,应有产品质量验发验收制度:供方应主动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报告,需方应严格索取产品检验证明,共同把好原辅材料卫生质量关。

第四节  原辅材料得验收

一、对运输工具得检查

对原辅材料得检查应该首先从原辅材料卸货前后得运输工具开始,要求对运输工具的整体卫生状况进行评价。不论货仓是装满还是空置,都应该对容易沉积灰尘和物料、容易驻留害虫得死角进行认真检查。同时,还应该检查靠近大门或舱口盖的虫害及爬虫、飞虫得行动路线。小得球形粪便和气味说明可以有啮齿类动物存在,羽毛或兽毛表明存在鸟兽污染。

二、对原辅材料得初评价

为了减少原辅材料对产品得污染,必须原辅材料进行评价。虽然产品得水分是根据实验结果客观确定的,但是有时还需要进行主观评价。在高水份含量的产品中,酸味和霉味由霉菌或细菌得生长而引起。如果发现不良气味,说明应该进行进一步抽样检查,以了解导致问题发生得具体原因辅材料存在虫害和发霉等问题,所以水分含量在15.5%以上得原辅材料不宜长期储存。

还应该对接收的辅材料进行抽样评价以决定被昆虫破坏的辅材料数量。较深入的检查将决定灰尘、杂质、网带、霉菌、臭味、活的或已死的昆虫、啮齿类动物的粪便以及被其破坏的原辅材料数量。目视检测虫害的程度。利用X射线仪或破裂浮选法可以确定在原辅材料内部未成年的昆虫的情况,。最后应该检查样品中啮齿类动物的残留物,如落毛和头发。

对加工原辅材料进行检查是减少虫害的有效方法,因为接收的原辅材料有可能污染终产品。由于害虫及其污染能通过原辅材料顺利进入建筑物内,所以必须对新接收的原辅材料进行认真检查。原辅材料加工者有权拒绝任何可疑原辅材料进行或截留任何可疑货物以

待检查,通常由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职员决定接收还是拒收原辅材料。

三、初检、编制批号、请检

同一物料名称,但质量标准、规格、浓度不同,在生产过程中易发生混淆和差错,为遵循GMP宗旨,保证产品质量,对所有的材料均应当给予其专一性的代号。代号意味着标准,代号的编制及管理应由物料管理部门负责。

(1)原辅材料进厂,由仓库管理按采购部门提供的收货单据对照实物进行初步检查,内容包括:包装应无受潮、破损;原辅材料的标签完好,应标有原辅材料名称、规格、批号、供货单位。货物应与原辅材料检验报告单一致、数量正确。凡不符合要求应予拒收。

(2)进厂的原辅材料在仓库先按供货单位的批号分批收料,每一供货商的批号,可编制企业内部的一个编号或批号(为避免与产品批号相混,在编制物料编号或批号时,应注意与产品批号有所区别),无批号的要自编编号批号,不能混批;然后,填写写原辅材料收料记录。

(3)仓库管理员按原辅材料进厂批号顺序,填写原辅材料总账。

(4)原辅材料按定置管理要求,按批放置指定区划,设待验标志,交货时填写原辅材料请验单,连同供货单位或提供的检验单一起提交品质管理部门抽样检验。

四、检验

(1)品质管理部门接到原辅材料请验单及供方检验报告单后,派取样员按抽样办法取样,取样后重新封好,贴上取样证,并填写原辅材料取样记录。

(2)原辅材料的取样宜在取样室(取样环境的级别宜与配料室相同)操作;有些不需要在取样室取样的原辅材料,取样时应有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3)取样员将三份样品交质量检验部门,分别作原辅材料留样、感官检查与化学分析、微生物检验。

(4)品质管理部门根据供方检验报告、验收情况及检验结果决定该批原辅材料是否放行,并向仓库送交原辅材料检验报告单,并按货物件数发放相应合格证。

第五节  原辅材料的仓储

原辅材料的储存涉及储存的场所(包括设施和环境)、原辅材料性质、时间等要素。各类原辅材料储存要求不一,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若储存不当可引起微生物、化学性等污染,也须注意避免超过保质期限。

一、储存场所的要求

(1)应具有与生产经营能力相适应的原辅材料专用储存场所,仓库周围无污染源。

(2)场地通风良好,地面平整。

(3)室内要有通道,货架排列整齐,定期清扫、清毒,保持清洁卫生。

(4)具有防蝇、防尘、防鼠、防潮等设备,有垫高原辅材料的木排等,室内保持干燥,具有一定的温度和温度,仓库内应装有湿度监测装置。

(5)易腐原辅材料要冷库储藏,短期冷藏温度在4~00C,长期冻结冷藏温度在-180C以下。各类冷库应根据不同要求,按规定的温湿度储存。

(6)冷库定期除霜,洗刷,用皂水冲洗,然后用50mg/L含氯漂白粉水消毒。地下管道不得有气味。

(7)仓库和冷库应设有储存原辅材料的平面图或卡片,具体标明各类原辅材料的相应位置或注明材料代号、品名、生产日期及编号、入库日期、有效期(保存期)等。

二、仓库对原辅材料的管理

(1)仓库管理员收到质量部门的检验报告后,负责解除该批物料的待验标示,将货物标上合格与否的状态标志;特殊情况下,也可采取其他能防止混用和人为差错的管理措施。

(2)检验合格的原辅材料入库后,应填写该批原辅材料库存货位卡和分类账,记录收发结存情况;原辅材料存货位卡应详细记录原辅材料的代号、品名、编号、本厂检验单号、收料日期、供货单位、来料批号、数量、用于产品的代号、名称、批号及数量、结存量等。

(3)不合格的原辅材料要隔离存放并标示,按不合格原辅材料处理程序妥善管理,及时退回供货单位,并建立不合格品台账。

(4)原辅材料要与包装材料、成品分库或分类存放;固体、液体原辅材料储存;挥发性原辅材料应有防止污染其他原辅材料的措施。

(5)整理加工后的原辅材料应使用清洁容器或包装,做好标示并与示加工、原辅材料严格分开;对散装的原辅材料特别是液态的原辅材料,必须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密封的容器储存。

(6)对易燃、易爆、毒性大、腐蚀性强的危险品,应设置危险品库,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危险品的运输、储存、使用的安全管理规定。

(7)菌种的验收、储存、保管、使用、销毁应执行国家有关医学微生物菌种保管的规定。

(8)对温度、湿度或其他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应按规定条件储存,并做好仓库温度、湿度记录。

(9)存放区应无鼠、无虫、无霉,保持整洁,货物段离墙、离地堆放,货行间都必须留有一定距离,以能执行“先进先出”的发料为原则;高位货架的货区、货巷、货架应用不同颜色、数字清晰表示。

三、原辅材料的储存时间

(1)仓库应配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原辅材料的质量和卫生情况,发现变质原辅材料或超过保质期限的原辅材料及时剔出,并登记处理。

(2)原辅材料入库时,应登记品名、数量、入库日期、生产日期和保存期限等,并要有卡片载明以上日期,便于观察储存的时间。

(3)采购原辅材料要有计划,购入原辅材料的品种和数量要与生产经营能力、供求关系等适应,防止积压,超过保存期限。

(4)对库存原辅材料要做到先进先出,易腐先出,新鲜的原辅材料尽快使用,缩短储存时间,以保持原辅材料的鲜度和卫生质量。

四、原辅材料的发放

(1)生产部门材料员根据申报产品配方制作生产指令单并填写领料单,交仓库备料。

(2)仓库所发原辅材料包装要完好,有合格标志,并有原辅材料检验报告单;原辅材料的标签与标志应与原辅材料一致;送发料时要按供货批号选进先出,按规定要求称重计量,并填写仓库称量记录。

(3)送料员与仓库管理员核对实物后,把原辅材料送到生产部门指定地点,码放整齐,由生产部门材料员点放;发料、送料、收料人均在领料单上签名。

(4)每次发送料后,仓库管理中要在库存货位卡和台账上填清货物去向,包括所生产的产品代号、品种、批号乖。当货位卡上该批物料库存为零时,仓库管理员将货位卡送品质管理部门存档,以便质量追溯;库存原辅材料应定期盘存,填写原辅材料盘存报告单。

(5)装在容器内的原辅材料如分数次领用时,发料人应在容器上附领发料清单,发料时应复核存量,如有差错,应查明原因。

(6)不合格的原辅材料不得发放使用,由供应部门或按企业原辅材料管理规定及时处理,并记录备查。

(7)易变质、易受微生物污染的原辅材料在使用前如发现异常,近期超过规定储存的原辅材料,未规定使用期限但已储存两年的原辅材料均必须抽样复验,合格后方可发放。

第六节  生产部门的原辅材料管理

1.领料

(1)生产部门应按生产指令单与包装指令单向仓库限额领用原辅材料、包装材料。

(2)生产部门材料员应根据送料单核对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代号、品名、规格、编号、数量、供货单位。只有包装完好并贴有合格证才可收货。

(3)生产用的原辅材料应包装严密、标志明显,标明品名、规格、生产及编号。

(4)确认符合要求的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填写生产部门收料记录。

2.存放

(1)生产部门领用的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应按置管理要求,各自放置在不同的存放区、按品种、规格、批号分别堆放,并标以明显的标志。存放区应清洁、干燥、不受污染。

(2)确需在生产部门放置的主要原辅材料、包装材料,不宜超过两天的使用量,特别情况企业别行规定。

(3)为避免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外包装上的尘埃和微生物污染操作环境,应在指定地点除去外包装;对于不有除去外包装的原辅材料,应除去表面尘埃,擦拭干净后才能进入生产区。

(4)在生产部门存放的任何物料,外包装上均应有物料标示卡,注明内盛物料的代号、名称、批号及数量等。

3.使用

(1)原辅材料、包装材料使用前,需经核对品名、规格、编号、数理等,填写相应的原始记录本。

(2)凡少量必须存放于生产部门的整装原辅材料,每次启封使用后,剩余的散装原辅材料应及时密封,由操作人在容器上注明启封日期、剩余数量及使用者签名后,由专人保管或退库。再次启封使用时,应核对记录。

第七节  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管理

保健食品的原辅材料涉及面广,种类繁多,包括动植物类、益生菌类、真菌类、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水等。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二)项明确规定:“各种原辅材料及其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保健食品时,已对企业申报的产品配方原辅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同时,保健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对食品的卫生有着重要的卫生学意义。生产过程中加强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质量管理是严格源头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产品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一、动植物物品(或原辅材料)

(1)卫生部于2002年3月1日以卫生法监发[2002]51号颁发《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辅材料管理通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动植物类物品(或原辅材料)91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动植物类物品(或原辅材料)114个、《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列入保健食品禁用的动植物类物品(或原辅材料)61个,详见本章附录。

(2)保健食品使用的动植物物品(或原辅材料)属于中药材的,其产品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储藏方法等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

(3)以普通食品作为主要原辅材料,经特殊工艺提取其有效成分制作保健食品的,比如大豆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香茹中提取多糖类特质等,其普通食品原辅材料质量须符合该类产品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

(4)利用羊胎、羊胎盘、牛肝等动物内脏作为保健食品原辅材料的,除符合畜禽类产品一般卫生质量要求外,还须由当地农业畜牧部门提供畜禽类动物的检疫证明。

(5)利用螺旋藻、蜂花粉作为保健食品原辅材料的,除提供原辅材料的品种鉴定报告外,其螺旋藻粉质量须符合《食用螺旋藻粉》(GB/T16919—1997)规定;蜂花粉质量须符合《蜂花粉》(GB/T11758—89)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按照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19960,食品添加剂其功能分为21类,同时还列出允许使用、暂时允许使用的香料及推荐的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在保健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酸味调节剂、抗氧化剂、酶制剂、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香精、香料等及加工助剂。

(1)保健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必须为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门公告中的品种名单,符合其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要求。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质量须符合其卫生标准的规定。

(2)酶制剂是保健食品生产工艺过程常用的一类重要添加剂,为从生物中提取出的具有酶的特征的制品,主要作用是催化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改进食品加工方法。按酶制剂加工食品原辅材料的作用可分为糖类水解酶、蛋白质水解酶、脂肪分解酶、氧化还原酶,以及其他特定作用的酶、精制果胶酶、β-葡萄糖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34种。酶制剂质量须符合食品添加剂相应酶制剂的规定。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中的新品种的酶制剂不得用于保健食品的生产。

(3)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是指使食品加工能够顺利进行的各种辅助物质,比如助滤、澄清、吸附、润滑、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等。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亚硫酸钠、硫酸铝钾、亚硝酸钠等添加剂应按规定控制其在食品中残留量不得超过允许值,但决不能作为产品成分使用。保健食品使用的加工助剂必须为列入《食品工业用加工用助剂推荐名单》的物品,未列入推荐名单的氯仿等不得使用,同时必须强调加工助剂本身应为食品商品,不得使用金属污染物及杂质含量不符合食品添加剂规格的工业级商品。

(4)少数药用级原辅材料的有关规定。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尚未列入一些保健食品剂型加工过程所需要的特殊助剂及原辅材料,若使用药典上列入的少数原辅材料,如润滑剂硬脂酸镁、增稠剂糊精、辅料聚乙二醇400等,其质量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二部有关规定。

三、食品营养强化剂

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14880-1994)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1996)附录B中列出允许使用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保健食品中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品种、数量及质量须符合有关规定。

(1)保健食品中使用的维生素、矿物质,必须为列入《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附录B中的品种名单,所使用的营养强化剂质量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二部或相应国家标准要求。

(2)考虑到脂溶性维生素、某些微量元素,过量摄入具有明确的毒性作用,保健食品配方营养强化剂的用量一般要求按每日摄人量进行控制,即各种营养素每日摄人量控制在中国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人量》RNl值的1/3~2/3水平。保健食品生产过程应按申报的配方准确称量投料。

四、真菌类、益生菌类菌种殛培养基

真菌类保健食品系指利用可食大型真菌和小型丝状真菌的子实体或菌丝体生产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系指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人体起有益作用的微制剂。生产真菌类、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用菌种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培养基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食用安全,对菌种和培养基的使用必须实施严格的管理。

1.真菌类菌种及培养基的管理

(1)利用真菌菌种发酵生产保健食品,真菌菌种必须为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菌种属名、种名及菌种号必须与批准的菌种相一致。

(2)生产用菌种的生物学、遗传学、功效学特性明确和稳定。生产企业须提供有效的菌种鉴定报告、稳定性报告和菌株不含耐药因子的证明,以及菌种的保藏方法、复壮方法、传代次数的有关资料。

(3)生产企业应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生产菌种,建立菌种档案资料,内容包括菌种的来源、历史、筛选、检定、保存方法、数量、开启使用等完整记录。

(4)真菌菌种发酵过程使用的各类培养基,如碳源原辅材料玉米淀粉、糊精、糖蜜等,氮源原辅材料豆饼粉、麦麸、鱼粉等,其原辅材料来源相对固定,原辅材料质量符合规定要求,不得使用霉变、酸败、蛀虫的原辅材料。对于液体培养使用的各种钾、钙、镁、锰、铁、磷、硫元素的无机盐一般为食用级。不得在生产用培养基内加人有毒有害物质和致敏性物质。

(5)生产企业应有专人管理生产用培养基,建立培养基档案资料,内容包括培养基来源、级别、数量及标签。

2.益生菌类菌种及培养基

(1)利用益生菌活菌、死菌及其代谢产物生产保健食品,益生菌菌种必须是人体正常菌群的成员,必须为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菌种属名、种名及菌种必须与批准的菌种相一致。

(2)生产用菌种的生物学、遗传学、功效学特性明确和稳定。生产企业须提供有效的菌种鉴定报告、稳定性报告以及菌种的保藏方法、传代次数的有关资料。

(3)生产用菌种应采用种子批系统。原始种子批应验明记录、历史、来源和生物学特性。从原始种子批传代,扩增保存的为主种子批。从主种子传代,护培后保存的为工作种子批。工作种子批的生物学特性应与原始种子批一致,每批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均应按规程要求保管、检定和使用。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主种子传代不超过10代,工作种子传代不超过5代。

(4)生产企业应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生产用菌种,建立菌种档案资料,内容包括菌种来源、历史、筛选、检定、保存方法、数量、开启使用等完整的记录。

(5)益生菌菌种发酵过程使用的增养基来源相对固定,其质量符合规定要求。所使用的各种钾、钙、镁、锰、铁、磷、硫元素的无机盐一般为食用级。不得在生产用培养基内加入有毒有害物质和致敏性物质。

(6)生产企业应有专人管理生产用培养基,建立培养基档案资料,内容包括培养基来源、级别、数量及标签。

五、容器及包装材料

容器、包装材料是指包装、盛放保健食品成品及原辅材料用的明胶胶囊、铝塑材料、纸、塑料、玻璃等制品。目前我国已制定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有6类,36种,其中包括塑料17种,橡胶2种,金属及搪瓷、陶瓷4种等。特殊剂型需用的明胶胶囊等包装材料,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良好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不仅起到美化食品、促销食欲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护食品,延长食品货架期,有利于食品的运输、储存、销售。若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不符合卫生标准,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中某些有害物质会向食品迁移,造成食品的污染。现在市场上常用的容器及包装材料有如下几类。

1.塑料制品

塑料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塑料制品以合成树脂为主要原辅材料,添加适量的增塑剂、稳定剂、抗氧化剂等助剂,在一定塑化条件下加工而成。目前常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酵酯制品等。

(1)聚乙烯制品须符合《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7—1988)规定。

(2)聚丙烯制品须符合《食品包装用聚丙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8—1988)规定。

(3)聚氯乙烯制品须符合《食品包装用聚氯乙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1—1988)规定。

(4)聚对苯二甲酸乙醇脂制品须符合《食品包装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成型品卫生标准》(GB 13113—1991)规定。

2.铝塑复合包装材料

铝塑复合包装材料是将不同材质的塑料薄膜与铝箔经湿法或干法黏合而成,为聚乙烯/铝/聚丙烯(PE/AL/PP)、聚丙烯/铝/聚酯(PP/AL/PET)等。铝塑复合包装袋具有耐水、耐热、避光、气密性好等特性。铝塑复合包装须符合《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9683—1988)规定。

3.玻璃制品

玻璃制品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辅材料,配以一定的辅料,经高温熔融制成。有色玻璃容器一般采用金属盐类颜料加入原辅材料中染色。玻璃制品表面应光滑,厚薄均匀,无气泡、裂纹。液体类产品使用不当,有色玻璃容器中颜料会向食品迁移。因此,液体类保健食品要尽量避免使用金属盐类颜料制作的玻璃容器。

4.纸制品

保健食品包装用纸,包括纸张、纸板等,须符合《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11680—89)规定。

六、水

保健食品生产工艺过程使用的水一般为饮用水及纯化水,饮用水水质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纯化水水质要求详见第三章内容。

七、原辅材料管理

本章各种原辅材料管理的相关表格见表4-1~4-8。

表4-1  收料表

文件编号:

年  月  日

供应商:                                                         发票序别号:

代号

材料名称

规格

编号

送检

数量

实收

数量

单位

单价

金额

 

 

 

 

 

 

 

 

 

 

 

 

 

 

 

 

 

 

 

 

 

 

 

 

 

 

 

 

 

 

 

 

 

 

 

 

 

 

 

 

 

 

 

 

 

 

 

 

 

 

 

 

 

 

 

 

 

 

 

 

 

 

 

 

 

 

 

 

 

 

 

 

 

 

 

 

 

 

 

 

合计

 

 

 

 

 

 

 

 

 

 

 

 

 

备注:

 

会计:              仓管员:               检验人:            经办人:

 

表4-2  请验单

                                                                 文件编号:

仓库

 

请验日期

年  月  日

验品名称

 

规格

 

代号

 

编号

 

请验数量

 

件数

 

供货单位

 

供方批号

 

备注:

 

                                                                  请检人:

 

表4-3  原辅材料检验报告书

送验日期: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文件编号:

品名

 

 

代号

 

编号

供货单位

 

供货数量

公斤       件

送检单位

 

检验单号

 

送验项目

 

检验结果:

结论:

                                检验人:         复核人:         审核人:

表4-4  进厂材料总账

账页:                                                          文件编号:

代号

 

进货日期

原辅材料名称

原辅材料编号

供货

单位

供货

批号

货运数量

检验日期

化验结果

检验报告编号

不合格品处理情况

备注

规格

件数

总量

取样

报告

 

 

 

 

 

 

 

 

 

 

 

 

 

 

 

 

 

 

 

 

 

 

 

 

 

 

 

 

 

 

 

 

 

 

 

 

 

 

 

 

 

 

 

 

 

 

 

 

 

 

 

 

 

 

 

 

 

 

 

 

 

 

 

 

 

 

 

 

 

 

 

 

 

 

 

表4-5  进厂材料分类账

                                                               文件编号:

原辅材料名称:          规格:        单位:        价格:

账页:

代号

编号

化验单号

来源去向

收入量

发出量

盘盈(+)

盘盈(-)

结存数量

核对章

 

 

 

 

 

 

 

 

 

 

 

 

 

 

 

 

 

 

 

 

 

 

 

 

 

 

 

 

 

 

 

 

 

 

 

 

 

 

 

 

 

 

 

 

 

 

 

 

 

 

 

 

 

 

 

 

 

 

 

 

 

 

 

 

 

 

 

 

 

 

 

 

 

 

 

 

 

表4-6  库存货位卡

                                                              文件编号:

代号

编号

材料名称

代料日期

收料数量

收料人

供应厂商

供方批号

检验报告书号

储存期

储存条件

货位号

发料人

日期

产品名称

产品代号

产品批号

发料量

结存量

 

 

 

 

 

 

 

 

 

 

 

 

 

 

 

 

 

 

 

 

 

 

 

 

 

 

 

 

 

 

 

 

 

 

 

 

 

 

 

 

 

 

 

 

 

 

 

 

 

 

 

 

 

 

 

 

表4-7  领料单

                                                                   文件编号:

领料部门:                年  月  日                               生产批号:

产品名称

产品代号

批量

领料用途

代号

编号

物料名称

单位

请领数

实发数

单价

金额

 

 

 

 

 

 

 

 

 

 

 

 

 

 

 

 

 

 

 

 

 

 

 

 

 

 

 

 

 

 

 

 

 

 

 

 

 

 

 

 

 

 

 

 

 

 

 

 

 

 

 

 

 

 

 

 

 

 

 

 

 

 

 

合   计

 

 

 

 

 

 

 

备注

主管:     会计:          发料人:            领用人:

 

 

 

 

 

 

 

 

4-8  月份材料商品盘点表

                                                                  文件编号:

盘点部门                     盘点日期:  年  月   日

品名

单位

单价

上月结存

单价

本月进货

本月发出

本月结存

账实差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升溢数

金额

损失数

金额

 

 

 

 

 

 

 

 

 

 

 

 

 

 

 

 

 

 

 

 

 

 

 

 

 

 

 

 

 

 

 

 

 

 

 

 

 

 

 

 

 

 

 

 

 

 

 

 

 

 

 

 

 

 

 

 

 

 

 

 

 

 

 

 

 

 

 

 

 

 

 

 

 

 

 

 

 

 

 

 

 

 

 

 

 

 

 

 

 

 

 

 

 

 

 

 

 

 

 

 

 

 

 

 

 

 

 

 

 

 

 

 

 

 

 

 

 

 

 

 

 

 

 

 

 

 

 

 

 

 

 

 

 

 

 

 

 

 

 

 

 

 

 

 

 

 

 

 

 

 

 

 

 

 

 

 

 

 

 

 

 

 

 

 

 

 

 

 

 

 

 

 

 

 

 

 

 

 

 

 

 

 

 

 

 

 

 

 

 

 

 

 

主管:         会计:         盘点:        保管:        制表:

附   录

(1)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园)、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橘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2)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芎、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马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自芨、白术、白芍,自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菇、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籽、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3)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利、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黄、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第五章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实施的核心环节,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有效、均一的关键。保健食品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管理文件的制定、生产指令的发放与批号管理、原辅料备料与生产准备管理、生产配料与加工过程的管理与质量控制,产品包装与标签管理、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等项目。

一、产品生产工艺规程的制定

产品生产工艺规程是指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起始原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和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制作方法和控制条件等内容的一个或一套文件,是产品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基准性文件,是制定批生产记录,发放批生产指令和批包装指令的重要依据。

1.产品生产工艺规程主要内容

(1)产品名称、剂型、规格;

(2)配方和依据;

(3)生产工艺流程;

(4)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工艺卫生和环境卫生(包括对净化级别要求);

(6)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质量标准和参数及储存注意事项;

(7)中间产品的检查方法及控制;

(8)产品生产中的各项工艺关键控制点;

(9)包装要求、标签、说明书(附样本)与产品储存方法及有效期(保质期);

(10)原辅材料的消耗定额、技术经济指标、物料平衡以及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11)设备一览表、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12)安全及劳动保护;

(13)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

(14)附录(常用理化常数、曲线、图表、计算公式及换算表等)。

2.生产工艺规程制定程序

生产工艺规程一般由企业生产部门组织编写,由品质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会审,由企业负责人批准后颁布执行。

3.生产工艺规程制定要求

(1)生产工艺规程必须按产品申报批准的工艺规程制定,不可任意更改;

(2)若因工艺改革、设备改进或更新,原辅材料变更等,须提出申请并经验证。

二、生产岗位操作规程或生产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

生产岗位操作规程是指经批准用以指示生产岗位某品种的具体操作的书面规定。生产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是经标准化并批准用以指示某岗位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

1.生产岗位操作规程的内容

(1)岗位;

(2)编号、颁发部门、生效日期;

(3)所属生产车间名称(如必要,指明产品名称)、岗位名称;

(4)原辅材料、上工段中间产品代号、名称、质量标准、性能及每批使用量;

(5)生产操作方法及要点;

(6)重点操作的复核制度,以及防止混淆、差错的注意事项;

(7)工艺卫生与环境卫生,以及防止污染的注意事项;

(8)主要设备或工器具的名称、规格要求以及维护、使用与清洗及检查方法及验收标准;

(9)安全防火和劳动保护;

(10)异常情况的报告及处理;

(11)本岗位制成品的名称及质量标准;

(12)度量衡器的检查与校正;

(13)本岗位的物料平衡、技术经济指标及其计算;

(14)附录(有关理化常数、计算公式及换算表等)。

2.生产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

(1)操作名称;

(2)编号、颁发部门、生效日期;

(3)所属生产(或管理)部门、岗位、适用范围;

(4)操作方法(或工作方法)及程序;

(5)采用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包装材料)的代号、名称、规格及编号;

(6)采用工器具的名称、规格及用量;

(7)操作人员;

(8)附录;

(9)附页。

3.生产岗位操作规程或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程序

生产岗位操作规程由生产车间技术主任或工艺员起草编写,由企业生产部门技术负审核批准,报企业品质管理部门备案后执行。

4.生产岗位操作规程制定注意事项

(1)生产岗位操作规程应合理、可行,各操作步骤的前后衔接要紧凑,条理性要好;

(2)语言要简练、准确、通俗和易懂,便于操作人员掌握;

(3)必须包括每一项必要步骤、信息和参数;

(4)岗位操作规程不得任意更改。若因工艺改革、设备改进或更新、原辅材料变更等,须提出申请并经验证;

(5)标准岗位操作规程举例(见本章附录一)。

三、生产记录的制定和管理

生产记录是生产过程中各项生产操作过程录,生产操作条件和生产操作结果等的原始记录,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各方面情况的原始凭证,是追索复核产品质量的原始依据。产品生产记录包括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和岗位操作记录·

1.批生产记录的制定和管理

(1)批生产记录的内容。批生产记录是该批产品生产全过程(包括中间产品检验)的完整记录。它由生产指令、生产工艺传递卡、有关岗位生产原始记录、清场记录、偏差调查处理情况、中间产品检验报告单等汇总而成。

(2)批生产记录的填写。批生产记录可由岗位工艺员分段填写生产工艺传递卡和岗位生产记录,由车间技术人员汇总,报生产部审核并签字后送品质管理部门复核、归档。

(3)批生产记录填写注意事项:

①批生产记录要及时如实填写.并保持整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若发现填写错误,应按规定程序更改。

②批生产记录应按代号、批号归档,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一年。

2.批包装记录的制定和管理

(1)批包装记录是该批产品包装全过程的完整记录。

(2)批包装记录可单独设置,也可以作为批生产记录的组成部分。

(3)批包装记录的内容包括:产品代号、名称、剂型、规格、批号、计划产量、包装方法、包装要求、作业顺序、半成品包装材料领用数量、使用数量、报废数量、回库数量,不合格品数量、合格品数量、生产日期以及本次包装操作的清场记录等内容。

(4)批包装记录的填写注意事项同批生产记录。

3.岗位生产记录的制定和管理

岗位生产记录是对各岗位生产情况的真实记录,其内容应包括该岗位各项生产条件参数、生产品种代号、名称、数量、批号、收率情况以及生产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复核情况等。

岗位生产记录的填写要求同批生产记录,应同生产工艺传递卡一并成为批生产记录的内容。

第二节  生产指令发放、生产批号、生产文件管理

一、生产指令发放

(1)生产指令包括批生产指令,批包装指令和各工序生产(操作)指令。是各车间、岗位从事生产35作的依据。

(2)批生产指令由企业生产部根据生产计划下达,应明确包括产品代号、名称、剂型、规格,生产依据、适用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领用原、辅料代号、名称、编号、等级、数量,各工序生产周期、使用机台和模具、要求产品收率以投执行指令车间、班组、产品质量负责人和产品代号、批号等内容。

(3)工序生产(操作)指令可由企业生产部门或生产车间根据企业批生产指令下达。应包括生产加工品种名称、代号、数量、批号,要求执行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加机台及工、模具,生产周期以及产品收率。

(4)批包装指令也由企业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下达,应明确要求包装产品名号、数量、规格、批号、使用中间产品数量、代号、批号以及领用各类包装材料数量指令车间和班组等内容。

(5)企业生产部门在下达生产指令的同时,应将生产指令副联同时报送企业品质管理部门,以便品质管理部门及时检查和监督产品生产。

二、生产批号制定和管理

1.批号的定义

用于识别同一批产品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称为批号。

2批号的重要性

由于批号可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所以,批号管理是产品质量常

要内容,是产品生产质量的代号。

3.批的划分原则

(1)固体制剂以成型或分装前使用同一台混合设备一次混合量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如采用分次辊合,经验证,在规定限度内所生产一定数量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2)液体制剂以灌装(封)前经同一台混合设备最后一次混合的液体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4.批号的制定

批号原则上由企业生产部门随制荆生产指令一井下达确定。常用编制方法为年-月-流水号,如批号030305,即代表2003年3月份第5批生产的产品批号。若同一批混合产品用不同装填或灭菌设备,可在原批号后加两位数字,形成亚批号以示区别,如03030502即为2003年3月份第5批第2台机台灭菌或装填产品。

三、生产文件管理

生产的全过程实际上是执行文件,并将操作的结果如实记录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复核和监控。与批生产直接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归入批档案。

按企业SOP、批生产记录等要求,在每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形成的各种记录,先由各工段复核,然后送车间,由生产车间分管技术的主任或工艺员对整个批的各种记录审核,特别是对偏差查处情况、物料平衡情况进行审核,提出评估意见,签名后报品质管理部门,由品质管理部门将其与批检验记录等汇总在一起,形成批的档案,按文件管理的要求保存至产品保质期后的一年。

许多企业在实施GMP以后,管理规程和操作性文件较为详细,可操作性有所增强,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记录中,缺乏必要参数范围,缺乏必要的指令,因而文件的可追溯较差;一些单位甚至还没有设置物料代号,以致名称相同,不同规格的物料及产品存在发生混淆的风险;有一些企业看了许多参考书,企图包罗万象地将文件系统搞成大而全的系统,将一般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文件全部归人生产和质量管理文件系统,结果适得其反,文件统比较混乱,文件重复过多,重点不突出;在保健食品生产中,一些企业还存在只凭成品检验报告放行的缺陷,他们理论上承认产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这一基本思想,但在文件系统中,缺乏对生产全过程审核的文件和记录,也没有制定产品放行的详细规程。生产记录是生产文件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生产文件加以管理,生产文件必须处于严格的控制状态。

文件管理的要点参见第十章“文件和记录”的有关内容,该章总结了国内外GMP有关文件和记录的基本要求,阐述文件系统的组成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示例,企业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参照执行。

第三节  原辅料备料

一、生产钱准备

生产车间、班组或岗位在接到上级生产指令后,应充分做好生产前准备和原辅料备料工作。

(1)检查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等生产管理文件是否齐全;

(2)检查生产区域已无任何与本批生产无关的物料、产品与文件,清场检查符合要求,取下上批清场合格证,放入本批产品记录,挂上本批生产状态标示牌:

(3)检查生产场所是否符合该区域清洁卫生要求:

(4)对设备状况进行严格检查,检查合格,挂上运行状态标示牌后方可使用;

(5)对生产用计量容器、度量衡器以及测定、测试仪器、仪表,进行必要的检查(或校正):

(6)检查设备、工具、容器清洗是否符合标准;

(7)检查生产用介质符合工艺要求。

二、原辅料备料管理

生产前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按以下程序进行原辅料备料工作。

(1)根据生产指令编制领料单,经复核批准后向仓库限额领取物料;

(2)车间材料员或班组收料人检查已领物料的合格标志,并对照领料单核对物料的代号、品名、规格和编号或批号,确认质量符合要求后,复称重量或复核数量,然后在“领料”上签字。

(3)车间材料员或小组领用的原、辅料、内包装材料,在指定地点(拆包间)除去外包装,通过传递窗或缓冲间进入车间备料间,按品种、规格、批号或物料进厂编号分别堆放,并贴上合格物料卡。对于不能除去外包装的物料应清除表面尘埃,擦抹干净后进人洁净区。

第四节  生产配料与加工过程的管理

一、配料管理

(1)生产配料应使用经校验合格的计量器具。

(2)生产配料时,计算、称量和配料要有人复核,操作人、复核人均应在生产工艺卡和岗位操作记录上签名。

(3)产品配料必须准确执行配方和生产指令,不得私自变更配方,低限或高限配料。并严格按“生产工艺规程”,所规定的工艺条件、配料内容和数量、配料时间和方法进操作。应仔细观察配料过程中的物料的变化,按规定对物料参数进行仔细监测,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处理。

(4)使用后剩余散装原辅材料应及时密封,由操作人在容器上注明启封日期,剩余的数量、皮重、毛重、经使用者、复核者签名后,由专人办理退料手续。

(5)对再次启封使用的原、辅料、应核对标签,检查外观形状,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如发现有异常或性质部不稳定的原辅材料应再次送检,合格方可使用。

二、生产工艺管理

(!)生产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严格按工艺规程规定条件,操作规程规定方法,生产指令规定内容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

(2)生产规程各关键工序要严格进行无聊平衡,符合规定范围方可递交下一工序继续操作:若超出范围,必须查明原因,在得出合理解释,确认无潜在质量事故后,经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中间产品方可递交下一工序。

(3)应严格控制在规定生产周期内完成生产任务。生产周期若有变动,要按偏差管理程序处理。

(4)有毒、有害、高活性、易燃和易爆岗位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有效地实施防范措施,厂安全员要严格检查和防范。

(5)车间工艺员、企业生产技术部门、质量监督员应定时对生产工艺执行情况进行查证,并将查证结果记入工艺传递卡或岗位操作记录。

(6)固体制剂的成型、装填、包封工序,液体剂的灌封工序均应在洁净区进行,并尽可能使用自动或半自动设备。操作员应按岗位操作规程要求定时定量抽查产品装量差异,并将抽查结果及时记入岗位操作记录。

(7)生产过程各岗位的操作及中间产品得流转都必须在质管员的严格监控下,各种监控凭证都要纳入批生产记录:无质检员签名发放的中间产品,不得往下一工序传递。

(8)各关键工序,比如起草生产指令、配料、罐装、消毒、灯检、外包装要严格复核,防止差错或混淆。

三、生产过程的灭菌管理

灭菌与消毒在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操作,也是保证保健食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的微生物全部杀菌。灭菌方法是指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孢或孢子的技术。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灯。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则灭菌方法不同。灭菌效果也不同。细菌的芽孢具有较强的抗热能力,因此灭菌效果,常以杀灭芽孢为准。消毒是指杀灭物体上的微生的的繁殖体,不能保证杀死芽孢或孢子。

1.灭菌方法

灭菌方法基本分为两大类:物理方法(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过滤除菌、射线灭菌等);化学方法(气体灭菌和药液灭菌)。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用的灭菌方法,供参考。

(1)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是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干热灭菌可用于能耐受高温,却不宜被蒸汽穿透,或者易被湿热破坏的物品的灭菌。由于在相同的温度下,干热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远低于饱和蒸汽,故干热灭菌需要较高的温度或较长的灭菌时间。干热一般135~1700C灭菌需要2~4h;180~2000C灭菌需0.5~1h。干热灭菌常用的设备有干热灭菌柜和隧道灭菌系统。

(2)湿热灭菌法。是指在饱和蒸汽或流通蒸汽或水中进行加热灭菌的方法。蒸汽具有潜热大,穿透力强,灭菌效果比干热灭菌高等特点。由于此法灭菌可靠,易于控制,操作方便及经济实惠,所以是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湿热灭菌的主要设备是灭菌釜。具体湿热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煮沸灭菌法、低温间歇灭菌法等,其具体特点和适应范围如下:

①湿热灭菌法:用压力大于常压的饱和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此法具有很强的灭菌效果,灭菌可靠,能杀死所有细菌繁殖体和芽孢,是保健食品生产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湿热灭菌所需的温度(蒸汽表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1150C(67kPa),30min;1210C(97kPa),20min;1260C(139kPa),15min。凡能耐高压蒸汽的保健食品制剂均能采用此法灭菌。

湿热灭菌法常用设备为湿热灭菌柜。使用时应注意必须使用饱和蒸汽,并排除灭菌器内的冷空气,灭菌时间必须由全部物品温度真正达到所要求的温度时算起。灭菌完毕后停加热、压力逐渐降至0时,才能放出锅内蒸汽,使锅内压力和大气压和大气压相等后,稍稍打开灭菌锅,待10~15min。再全部打开锅盖。以避免锅内外压差太大、温差太大而使物品和玻璃瓶炸裂,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②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1000C流通蒸汽加热杀微生物的方法。通常灭菌时间为30~60min。本法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的芽孢,系非可靠的灭菌法,可适用于消毒及不耐高热的制剂的灭菌。

③煮沸灭菌法:把待灭菌物品放入沸水中加热灭菌的方法。通常煮沸30~60min。本法灭菌效果差,可用于生产用具的消毒等。必要时加入适当的抑菌剂,如甲酚、氯甲酚、苯酚、三氯叔丁醇等,以杀灭芽孢菌。

④低温间歇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用60~800C水或流通蒸汽加热1h,将其中的细胞繁殖体杀死后,在室温中放置24h,让其中的芽饱发育成为繁殖体,再次加热灭菌、放置,反复进行3~5次,直至消灭芽孢为止。本法适用于不耐高温的制剂的灭菌。缺点是费时、工效低,且芽饱的灭菌效果往往不理想。

(3)除菌滤过法。系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具孔滤材的原理,除去对热不稳定的食品溶液或液体物质中的细菌,从而达到无菌的要求。采用本法除菌必须配合无菌操作技术。如过滤装置、滤液的接收容器及管道等必须预先灭菌。除菌滤过常用设备为微孔薄膜滤器,滤膜的孔径不宜大于0.22μm。

(4)辐射灭菌法。系将最终产品的容器和包装暴露在由适宜放射源(通常用60Co)辐射的Υ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出的射线中,达到杀菌目的的方法。对上述三种方法不适用的容器、不受辐射破坏的物品等要以应用。

(5)微波灭菌法。是用微滤(300MHz~300GHz之间的电磁波)照射而产生的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具有低温(70~800C左右)、常压省时(一般2~3min)、高效、均匀、保质期长、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操作简单、易维护等优点。常用设备为微波灭菌机。

(6)紫外线灭菌法。是指用紫外线照射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灭菌力最强的波长是253.7nm,一般使用200~300 nm波长的紫外线灭菌就可以了。用紫外线灭菌时应注意:

①紫外线杀菌效果与照射的时间长短有关,要通过验证来确定照射的时间。

②紫外线灯安装的形式及高度,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并参考使用说明书确定。

③紫外线杀菌使用的照射量因菌种不同而有所不同,杀霉菌的照射量要比杀杆菌的大40~50倍。

④紫外线照射与室内湿度也有关系,湿度与照射量成正比。

⑤紫外线灯杀菌效果,随使用的时间增加而减低,在一般情况下,当使用时间达到规定时间的70%时就要更换紫外线灯,以保证灭菌效果。据有关文献记载,国产紫外线灯平均寿命一般为2000h。紫外线适用于室内空气、纯化水、物体表面的灭菌。

(7)环氧乙烷灭菌法。这是一种传统的灭菌方法,它是用环氧乙烷气体进行灭菌。杀菌的效果由灭菌时间、气体浓度、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决定。可应用于洁净工作服、设备、设施、塑料瓶等不耐热的物品的灭菌。

(8)甲醛灭菌法。它是将甲醛倒入甲醛发生器或加热盘或烧杯中(必要时可视空间的大小加入高锰酸钾2~3g/m3),然后加热,使甲醛蒸发成气体而灭菌。甲醛的用量按房间体积计算,一般约为8~9g/m3 (浓度为37%~40%甲醛液)。当房间温度在400C,相对湿度在65%以上时,甲醛气体灭菌效果较理想。甲醛灭菌的气体发生量、熏蒸灭菌时间、换气时间等应通过验证来确定。它主要用于洁净室、风管仓库等灭菌。

(9)臭氧消毒法。臭氧(O3)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会自行分解,O3→O2+[O],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强烈的氧化作用,臭氧氧化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需的酶,从而破坏其细胞膜,将细菌杀死。多余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通氧分子(O2),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故称为无污染消毒剂。它不但对多种细菌(包括肝炎病毒、大肠杆菌及杂菌等)有极强的杀灭能力,而且对霉毒也很有效。

生产臭氧的原料主要是电能和空气,一般通过高频臭氧发生器(电子消毒器)来获得;消毒时,直接将臭氧发生器置于房间中间即可,可用于局部和系统的消毒,对空调系统与室内环境,是一种简便的消毒方法。臭氧消毒时要注意根据消毒空间制定臭氧量、臭氧浓度和消毒时间等。

(10)消毒剂消毒法。消毒剂消毒法使用的消毒剂有:75%乙醇、75%异丙醇、1%二醛、0.1%~0.2%新洁尔灭、0.5%~3%苯酚(石炭酸)、2%~5%甲苯酚等。

2.灭菌管理要点

(1)应根据不同产品、不同生产设施及仓库等特点选择适宜的灭菌方法。

(2)产品灭菌必须制定严格灭菌工艺和灭菌岗位操作规程,并必须经过验证,确保灭菌效果安全有效。

(3)必须选择效果可靠、性能稳定、对有效成分破坏最少、安全、节能、卫生的灭菌设备和方法。

(4)灭菌设备使用前都必须进行验证,工艺改变或大修后,要进行再验证,以确保灭菌效果。

(5)灭菌釜宜选择双扉式的,使用前应进行温度均匀性和灭菌效果的验证,并有记录,FO值应控制在8.0以上。

(6)选用过滤器材和处理方法应符合工艺要求,不得对产品造成任何质量上的影响。微孔滤膜使用前后应做完整性试验,以保证其灭菌效果。

(7)药液从配制到灭菌开始,其间隔不得超过工艺规定的时间。

(8)灭菌应有温度、压力及升温时间、恒温时间、数量及全过程的温度压力曲线图或温度曲线图。

(9)按批号进行灭菌,不得混批。灭菌前后的中间产品应有可靠的防混淆措施。

(10)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设计、设备和其他物品应规定从灭菌结束到使用的最长存放时间。

(11)当一个批号产品使用多个灭菌柜灭菌时,应注明亚批号。

(12)使用消毒剂消毒时,应有两个以上消毒剂轮换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性菌株。

四、生产现场状态管理

(1)正在产生的操作区域应挂生产状态标示牌,注明正在生产的产品代号、名称及规格、批号等。

(2)生产用设备在使用中,维修中,清洁中、消毒或灭菌前后均应有状态标示。

(3)生产现场的容器具应放置在一定位置并及时清理。使用过工容器具及时清洁,并按规定要求消毒。已清洁消毒和未清洁消毒工容器具定置挂牌放置,以免混淆。

(4)中间产品应及时加盖密封,称量挂牌放入指定位置,标记清楚合格、待验、不合格状态及容器编号、物料代号、品名、批号、数量,以免混淆。

(5)生产中可回收使用尾料和不可回收使用尾料应分器收集,并明码标记,及时按要求处理。可回收者,经检验合格后,用洁净容器收集,挂牌定位存放,以备再用;不可回收者,应及时称重标记,按废物处理程序及时处理。

五、不合格的管理

(1)凡不合格原辅材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半成品不得流入下一工序,不合格成品不准出厂。

(2)当发现不合格原辅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和成品时应按下列要求管理。

①立即将不合格品隔离于规定的存放区,挂上明显的不合格牌;

②必须在每个不合格品的包装单或容器上标明品名、规格、代号、批号、生产日期等;

③填写不合格品处理报告单,内容包括:品名、规格、代号、批号、数量、查明不合格品的日期、来源,不合格项目及原因、检验数据及负责查明原因的有关人员等,分送各有关部门;

④由品质管理部门会同技术、生产部门查明原因,提出书面处理意见,负责处理的部门限期处理,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有详细的记录;

⑤凡属正常和生产中剔除的不合格产品,必须标明品名、规格、批号,妥善隔离存放,根据规定处理;

⑥生产中产生的不合格产品,均应由生产部门负责写出书面报告。内容包括质量情况、事故或差错发生原因,应采取的补救方法,防止今后再发生的措施。由品质管理部门审核决定处理程序;

⑦必须销毁的不合格产品由仓库或生产部门填写销毁单,品质管理部门批准后按规定销毁。

六、物料平衡

(1)制剂生产必须按照配方量的100%(标示量)投入净物料,如已知某一成分在生产或储存期间含量会降低,工艺规程中可规定适当增加配料量。

(2)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比值应有可允许的正常偏差,收率范围应在批生产记录上标明。

(3)每批产品应在生产作业完成后,填写岗位物料结存卡并进行物料平衡检查。如有显著差异,必须查明原因,在得出合理解释、确认无潜在质量事故后,方可按正常产品处理。

七、偏差处理

1.出现以下偏差之一时必须及时处理

(1)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正常范围;

(2)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3)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生产过程中设备突然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5)产品质量(含量、外观、工序加工)发生偏移;

(6)跑料;

(7)标签实用数、剩余数、残损数之和与领用数发生差额;

(8)生产中其他异常情况;

2.偏差处理程序

(1)发生超限偏差时,须填写偏差处理单,写明品名、代号、批号、规格、批量、工序、偏差内容、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地点、填表人签字、日期。将偏差处理单交给生产部门管理人员;

(2)生产部门负责人及管理会同质量管理室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

①继续加工;

②重新加工;

③回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如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者,应报废或销毁。

(3)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将上述处理建议(必要时应验证),写出书面报告(一式两份),生产部门负责人签字后连同偏差通知单报品质管理部门,由该部门负责人必要时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

(4)生产部门按批准的文件组织实施;同时将偏差报告单、调查报告、处理措施及实施结果交质量管理室归档备查;

(5)发出偏差批次与该批前后批次产品有关联时,生产部门应与品质管理部门讨论,以作出相应处理。

第五节  产品包装与标签管理

一、包装管理

(1)对符合生产工艺规程要求,完成生产全过程并检验合格的产品方可下达包装指令。某些产品因检验周期长,需要在出检验结果前先包装的产品,可先包装后在成品库办理寄库手续进行寄库管理,收到检验合格证后,重新办理入库手续。

(2)产品装盒、装箱、打码工序均应有现场质监员监督、复核,并在生产记录上签字。

(3)包装用的标签,必须由车间凭生产指令填写需料送料单,派专人到仓库限额领取,并根据生产需要限额发放使用。

(4)残损标签和已印刷批号等内容的剩余标签应由专门负责标签的人员同质管员一起计数并销毁,做好记录,由经手人及监销人签字。

二、标签管理

1.管理范围

(1)标签;

(2)使用说明书;

(3)印有与标签内容相同的产品包装物,其管理与标签管理相同。

2.标签、使用说明书的设计与印刷

(1)产品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设计应特别注意其内容、式样、文字应与保健食品证书批准的内容相一致,其文字图案不得加入任何未经审批同意的内容;

(2)产品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的设计稿宜经品质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3)标签、使用说明书的清样应由品质管理部门校对,确认无误并签字后才能印制、发放、使用;

(4)第一批印制出来的标签、使用说明书经品质管理部门严格检验,认为符合要求后,留下5套以上作为标准样本,分别发给生产部门、仓储部门(包材库)、供应部门各1套,品质管理部门2套,其中1套作为检验用的标准样本,1套归档;

(5)标签、使用说明书应登记版本,每一版本均应归档;

(6)应选择信誉好、管理好的企业印制标签、使用说明书,并加强印制过程管理,严格控制印刷数量,及时销毁废次品;严格管理模具,模具使用、启封及封存要有管理制度及登记制度;及时回收并销毁其印刷的标签、说明书已改变版本的模具,并且进行模具登记及档案管理。

3.标签及使用说明书验收要求

(1)验收员应依据标准样本,逐项检查色泽、尺寸、材质、文字、折叠、切割、印刷质量等,特别注意检查有无漏印某个版面、文字或图案;

(2)按每一件包装规定的数量来复核数量,并且必须准确;

(3)拒收的标签和使用说明书经印制企业确认后由生产企业亲自销毁,不能退回印制企业处理。

4.标签及使用说明书的保管

(1)标签及使用说明书应专库(或专柜)上销存放,专人负责、专账管理。

(2)标签及使用说明书应按照品种、规各、批次整齐码放,垛位前最好贴有样张,便于查找发料。

5.标签及使用说明书的发放与使用管理

(1)标签及使用说明书必须包装指令发放,按实际需要领取;车间设专人领取及保管。

(2)标签要计数发放,发料人、领料人均须核对,并由双方签名,做好仓库发放记录。

(3)领到车间的标签,要专柜上锁保管,计数发放到班组、机台,领、发人均要核对并签名,做好车间发放记录。

(4)将一张已打印批号、有效期(储存期)等文字的标签样品贴在批包装记录的背面。

(5)未打印批号的剩余标签应退库。

(6)应严格控制标签的消耗定额。若发现标签的消耗定额超标,应马上寻找原因,按偏差管理办法处理。

6.标签的销毁管理

(1)残损标签或印有批号的剩余标签要由专人负责计数.专人负责销毁并有监销。

(2)做好销毁记录,经手人和监销人员签字。

第六节  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一、生产清场

为了防止混淆和差错事故,各生产工序在生产结束,转换品种、规格或换批号前应彻底清场及检查作业场所。

1.清场内容及要求

(1)地面无积灰、无结垢,门窗、室内照明灯、风管、墙面开关箱外壳无积尘,与下次生产无关的物品(包括物料、中间产品、废弃物、不良品、标准和记录)已清离生产场地;

(2)使用的工具、容器已清洁,无异物和遗留物;

(3)设备内无上次生产遗留物,无油垢;

(4)更换品种或规格的非专用设备、管道、容器和工具应按规定拆洗或在线清洗,必要

时要消毒灭菌;

(5)凡与保健品直接接触的设备、管道和工具容器应每天或每批清洗或清理。同一设备连续加工同一品种、规格的非无菌产品时,其清洗周期可按生产工艺规程及标准操作规程的规定执行;

(6)包装工序调换品种时,剩余的标签及包装材料应全部退料或销毁,剩余的待包装品、已包装品及散落的产品要全部离场,所有与产品接触的设备、器具要清洗干净.必要时灭菌消毒;

(7)一批产品生产结束后,垃圾袋要及时清理或更换。

2.清场记录及清场合格证

(1)清场应有清场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工序名称、产品代号、品名、规格、批号、清场日期、清场及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清场人和复核人签字等。包装清场记录一式两份,把正本纳入本批批包装记录,把副本纳人下一批批包装记录之内。其余工序清场记录纳入本批生产记录。

(2)清场结束,由具有清场检查资格的人员检查合格后发给“清场合格证”,并挂在已清场区域。“清场合格证”作为下一个品种(或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批号)的开工凭证纳入批生产记录中。未取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另一个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批号的产品生产。

(3)“清场合格证”内容应包括生产工序名称(或房间)、清场品名及规格、批号,清场日期,清场人员和检查人员签名。

3.清场复查

清场复查是指在生产开始前对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等进行检查,确认没有上一批生产的遗留物,保证不会对下一批生产造成污染、交叉污染、差错或混淆。

二、其他注意事项

(1)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不得在同一生产操作间同时进行生产;

(2)有数条包装线同时进行包装时,应采取隔离或其他有效防止污染或混淆的措施,隔离栅高度应不低于1.5m;

(3)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尘埃产生与扩散,如采用分隔、加盖、轻拿、轻放和喷水雾等措施。

(4)生产过程中应防止物料及产品所产生的气体、蒸气、喷雾物和生物体等引起的交叉污染;

(5)动植物原材料要先经过拣选,去除杂物、异物和沙泥等,然后用流动水洗涤;用过的水不能洗涤其他原料;不同性质的材料不得一起洗涤;洗涤后的材料不能露天干燥;

(6)直接进入产品的粉末原料,配料前应先做微生物检验,符合标准后方可投人使用。

附    录

压片岗位操作规程示例见表5-1。

表5-1  压片岗位操作规程示例

×××公司

起草人

张××

日期

2002年3月8日

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程序

审核人

刘××

日期

2002年3月11日

颁发部门

生产技术部

批准人

李××

日期

2002年4月12日

文件编码

OS SOP820500

生效日期

 

文件标题

压片岗位操作规程

总页数

×页

分发部门

生产技术部、质量管理部、片剂车间、压片组、中间站

 

压片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具体内容如下。

1.目的:建立压片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统一、规范压片岗位操作。

2.范围:适用于本企业固体制剂车间压片岗位。

3.职责:压片岗位操作人员及中间站操作人员对本文件实施负责,QA负责监控。

4.内容:

(1)生产前准备阶段。

①复核清场情况。

a.检查生产场地是否有上一批生产遗留的颗粒、片子、地脚粉等。

b.检查压片室的门窗、天棚、墙壁、地面、灯罩是否干净,无浮尘,光洁、明亮。

c.依次检查压片机身、机内、转盘、吸尘机等是否已清洁、干净、是否留粉尘或粉渍是否有油渍等。

d.检查记录台是否已清洁干净,无上一批生产记录及与批生产无关的文件等.

e.检查门上的状态标志牌,是否为绿色的”清场合格证”,证上是否有检查人员签字,本班次生产日期是否在清洁有效期内.

②接收“批生产指令”。

a.接收“批生产指令”、“压片批生产记录”(空白)、“中间产品标签”(空白)等文件。

b.仔细阅读“批生产指令”,明了产品代号、名称、规格、批号、批量、冲模号,压片重及其上、下限要求,工艺要求,生产任务、注意事项等指令。

c.在“批生产指令”上签字及日期、时间。

d.在“中间产品标签”上填写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批量、加工状态、压片机号。

③设备的准备。

a.到工具室领取本台压片机配件。

b.仔细检查斗、盖子粉格、筛网、加料靴、加料勺、小药铲、磁铁、吸尘管道、捕尘装置等是否已清洗干净,有无粉渍,是否干燥;并将上述配件装上小推车。

c.到模具室领取生产指令所规定的压片模具。

d.核对所领模具是否与生产指令一致,并检查模具是否已清洗干净、有油渍残留,有无纤维,有无生绣、缺陷、裂纹、变形、碰伤痕迹问题。

e.将模具装上小推车运至压片室。

f.按××××(文件编码)《××冲压片机模具、配件安装标准操作规程》将模具、加料斗、盖子、粉格、磁铁、加料靴等安装在压片机上,在规定位置上滴加润滑油,用手转动试车手轮,使转盘旋转2~转,观察并检查中冲及上、下冲模是否已装紧,上、下冲模进入冲模孔运行是否灵活、有无碰撞或硬擦现象;开动电动机,空车运转2~3min,观察压片机运行是否平衡正常。

g.按××××(文件编码)《捕尘系统安装标准操作规程》安装吸尘管道及捕尘料袋等,将捕尘口推至规定位置。

h.分别检查磅秤及药用天平是否处于计量检定的有效期,并校正零点。

④领颗粒及周转容器。

a.把小推车推到颗粒中间站,领取生产指令规定之颗粒。

b.复核该批颗粒“中间产品检验报告书”及“中间产品传递证”上的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批量、加工状态(中间产品名称)及无QA签字等;复秤颗粒重量,清点桶数。复秤颗粒时,要复核每桶颗粒标签上的产品名称、规格、批号与重量。最后分别在“中间站进出记录”及“中间产品传递证”的领料人项下签名字及日期、时间。

c.根据批产量的总数,在中间站领取洁净的周转桶及塑料袋;检查周转桶是否清洗干净,有无粉尘及任何遗留物,盖、桶配套;检查塑料袋是否为新袋,是否干净,有无破损。

d.将颗粒、周转桶、塑料袋置小推车上,推至压片室指定位置。

e.复核领入之颗粒并记录。

⑤卫生检查

a.检查压片室的进风口及回风口、观察有无异常;读出压差计值,检查是否符合规定,并记录。

b.读出压片室的温湿度,确定温度及相对湿度是否符合生产指令的要求并记录。

c.检查自己的着装情况,看是否已达到要求。

⑥如上述各项中任何一项不达到要求,则不能进入下一程序。

⑦QA检查与发证。

a.由班组申请QA进场检查生产前准备工作。

b.检查合格后领取QA签发的“准产证”,并将其挂于压片室门上的状态牌上。

(2)生产过程阶段。

①加料。

a.开启吸尘机。

b.用加料勺把颗粒加至加料斗上,盖上盖子(加料时注意动作要轻,尽量避免产生粉尘,颗粒不要加得太满)。

c.在药片出口处放置不锈钢筛网,筛网架在套有塑料袋的周转桶上,在“待回收粉”的标签上填上产品名称、规格、批号、加工状态等内容,挂于桶上。

⑦压片。

a.按××××(文件编码)《××冲压片机安全操作及维修保养操作规程》操作,进行压片。

b.根据生产指令规定的片重、硬度等要求调节片重调节轮和压力调节轮。刚开机时,转盘转动1~2周,按×××××(文件编码)《压片岗位片重、硬度取样检测操作规程》,l取样检测药片的外观、片重及片重差异、硬度,根据检测的数值分别调节片重调节轮、转速、压力调节轮及加料口挡板高度等,直至外观、片重差异、硬度符合要求为止。

c.正常开机,开始每5min取片检测1次,若连续3次均符全要求,则可每隔20min取片检测外观、片重、片重差异及硬度,并在“压片批生产记录”上记录。

d.若压片过程中停机休息或排除故障后开机,则需重复②中b的操作。

e.著调节压力调节轮后.需重复②中c的操作。

f.待不锈钢筛上的药片铺至5cm厚度时,把药片移至套有塑料袋的素片周转桶内,在桶外挂上填有容器编号、产品代号、名称、规格、批号、批量、加工状态的“中间产品标签”。

g.待周转桶装满后,用塑料绳扎紧袋口,盖严桶盖。称重后,完成该桶“中间产品标签”其余各项内容的填写。把周转桶置于规定位置,填写“压片批生产记录”。

h.重复上述压片操作,直至全部颗粒压完为止。

(3)生产结束阶段。

①停机:按×××××(文件编码)《××冲压片机安全操作及维修保养操作规程》规定的程序进行停机,注意先切断离合器,再停电机,最后才关闭该机电源。

②接状态标志:取出挂在压片间门上的“准产证”,换上“待清洁”状态标志,“准产证”放入批生产记录袋中。

③移交素片。

a.把装有素片的周转桶搬到小推车上,同时复核每桶的标签,清点桶数,累计重量并记录。

b.把素片运至素片中间站。

c.与中间站管理员共同清洁中间桶数,复称重量,把素片置于中间站规定位置。核对“中间站进出记录“中有关内容,填写交料人及日期项目内容。

d.填写”中间产品传递证”中间品代号、名称、规格、批号、批量、加工状态、桶数、总重量、交料人及日期项目内容。

(4)清、退剩余颗粒。

①如尚有未加入压片机的剩余颗粒,则称毛重计算出净重,记于“压片生产记录”上。

②取下周转桶上“中国产品标签”,挂上填有产品代号、名称、规格、批号、批量、加工状态、毛重、皮重、净重、交料人、日期并于加工状态项内容上注明“剩余颗粒”的“中间产品标签”。

③收集压片机内残留素片、碎片、颗粒,并入“待回收粉”桶内。收集天平、硬度测定仪上的碎片、颗粒,并入“待回收粉”桶内。扎好回收袋口,盖上盖子,称重,在“待回收粉标签“上填写毛重、皮重、净重、交料人及日期项目内容,挂回桶上,并记录。

④收集吸尘机内及捕尘粉袋内的细粉,置废弃物塑料袋内贴上“废弃物标签“,称重并记录。

⑤用小推车把剩余颗粒及待回收粉推至颗粒中间站。

⑥与中间站管理员共同称重,把剩余颗粒及待回收粉置中间站规定位置。

⑦核对“中间站进出记录“中有关项内容,填写交料人员及日期项目内容。

(5)清机。

①按××××(文件编码)《××压片机清洁操作规程》清洁压片机。

②按××××(文件编码)《××吸尘机及其捕尘系统清洁操作规程》清洁吸尘机及其捕尘系统。

(6)清洁生产场地。

①按××××(文件编码)《100000级洁净区生产场地标准操作规程》清洁生产场地。

②用小吸尘机把磅秤、天平、硬度测定仪上的产品粉末吸除干净,然后用稍潮湿的干净抹布揩抹,直至干净无粉渍为止。

③把收集到的地脚粉、生产中的废弃物集中在废弃物塑料袋内,扎好袋口,由物流通道传送出洁净室外,交清洁员处理。

④对照“100000级洁净室清洁操作及检查记录“每一项内容进行自检,并记录;若自检认为符合要求后,则请QA来检查。

⑤通过QA检查后,取下门上的“待清洁“标志,换上经QA签字的”清洁合格证“。

(7)完成“压片批生产记录“填写。

①把放入批生产记录袋中的“清场合格证”、“中间产品传递证”、“准产证”及“中间产品检验报告书”贴在“压片批生产记录”规定的位置上。

②进行物料平衡计算,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在规定限度内。

③复核“压片批生产记录”,检查是否有漏记或错记现象,复核片重、片重差异及硬度记录,检查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检查记录中各项检查是否有偏差发生。如果认为复核符合要求,则在操作者项目签姓名。如果发生偏差,则按××××(文件编码)《偏差处理程序》操作。

④填写“清场记录”并请QA检查清场情况。

⑤“压片批生产记录”、“清场记录”置批生产记录袋内并交素片中间站,放在该批中间产品的货位上。

⑥“清场合格证”压在记录台规定位置,作为后续产品开工凭证。


第六章  成品储存与运输

由于保健食品的特殊性,储存、运输的条件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保健食品成的仓储、运输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确保保健食品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产品在符合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存放、运输,在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下进行管理。

保健食品成品的仓储管理包括成品的入库验收、在库保管养护、出库验发、效期营退货管理及不合格品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做好成品储运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仓库设施的要求

成品仓库的设施设备是影响保健食品储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品仓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成品仓库的储存作业区、辅助作业区、办公生活区应保持一定距离或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以防止对库房及库存成品的污染,确保在库成品的安全。

(2)库区周围一般不宜种植易长虫的花草、树木,地面平坦、整洁,无积水和杂草,无污染源,沟道畅通。装卸成品的作业区应有顶棚。

(3)库房的规模应与企业成品量相适应,并适宜分类保管,符合储存要求。

(4)库房主体应采用发尘量少,不易黏附尘粒.吸湿性小的材料;墙壁、顶棚表面应光

洁、平整,不起尘,不落灰;地面应光滑无缝隙;门窗结构严密。库房应有一定高度,以便于空气流通。

(5)根据保健食品不同的储存要求,应设置不同的储存间:

冷库温度为2~lO℃;

阴凉库温度不高于2O℃;

常温库温度保持在0~30℃。

此外,仓库的相对湿度宜在35%~75%之间。

(6)仓库应有检测和调节温、湿度的设备,库区内温、湿度监控记录仪表的位嚣应有代表性。

(7)库房应有防尘、防潮、防霉、防污染及通风、排水、避光等设备。库房应安装有排风扇,目的是保证库区内空气的流动,以调节库房的温、湿度。仓库要有适当的排水设施,目的是防水,但应注意在通外排水口处设置金属网板,以防虫鼠类进入。避光主要是防止阳光直射药品,可用深色窗帘。

(8)库房应配备有效的防鼠、防虫、防鸟等设施。库房的通风窗应安装双层纱网,排风扇外面应装有百叶窗,防止昆虫、鸟类进人。防鼠设施主要有挡鼠板、鼠央、鼠胶等。

(9)库房应有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照明设施。照明应使用防爆灯,电线不得露在外面。

(10)根据保健食品储存管理要求,成品仓库应设立以下专库(区):合格品库(区)、发货库(区)、不合格品库(区)、退货库(区)、待验库(区)等。

(11)库房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设施,并定期检查、更换。

(12)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如挂棉帘等;夏季应有防洪措施,如放沙袋等。

第二节  成品储存的要求

仓储管理的任务是安全储存、降低损耗、科学养护、保证质量、收发迅速、避免事故。安全储存是指成品在储存中不发生质量变化,保证保健食品的安全。科学养护就是对外界条件加以控制,使其不对成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科学养护是降损耗的前提,是保证质量的措施。降低损耗是节约财富,提高经济效益。收发迅速是提高工作效率。在仓储管理的任务中,安全储存是基础,保证质量是目的,科学养护是方法,降低损耗、提高收发速度是质量和效益的统一,避免事故是安全保证。

保健食品成品的付存管理要求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标管理

保健食品成品的储存实行色标管理,仓库要有醒目的状态标记。所谓色标,即用不同颜色的标记,将在库成品的不同状态明显地区分开来,以防止发生混淆,从而保证不应出库的成品不错发出库。

色标管理的统一标准是:

待验、退货——黄色标记,表示产品处于待验之中;

合格、发货——绿色标记,表示产品检验合格,准予出库;

不合格——红色标牌,周围用红色围栏或划红色标线,表示产品不符合质量要求,不准出库。

成品仓库一般为合格品库(区)、发货库(区)、不合格品库(区)、退货库(区)、待验库(区),各库(区)应有明显的状态村志。

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成品按色标管理的要求,分库或分区存放。

如果无条件设置专门的状态区域,为避免过多的搬运,各种状态的成品可存放在同一库房,但必须分批堆放并做好明显的状态标志,批货位卡上也应挂相应颜色的标记。

对于批量大的成品,在入库时还未得质量管理室的放行通知时,可在该批成品处挂“黄色”标牌,用黄色标志绳围栏,以表示此批成品暂时不能出库。

二、定置管理

1.产品代号

为便于生产企业产品的管理,避免差错发生,各企业应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给予具有专一性的代号。每一个品种的产品,如含量不同、包装规格不同时,就给予不同的代号,产品代号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同一名称、不同规格或浓度等产品发生混淆。产品代号的编制及管理应由物料管理部门负责。

2.库房分区编号

根据库房面积的大小,将储存场所划分为若干货区,每区又分为若干货位,每区又分为若干货位,并按顺序编号。各库房货应分别统一组编号,并用货位图标示。货位号一般由四位数字组成,第一、二位为区位号,第三、四位为货位号。例如No0101,即该货物在第一区第一号货位上。

3.入库成品按色标管理要求进入相应的区域及货位。

4.成品按储存要求分类储存

(1)按产品储藏条件(储藏温度)分库储存,每一种产品,都有其规定的储藏温度,按其储藏温度要求,将其分别存放于:冷库2~100C,阴凉库:不高于200C,常温库:0~300C,各库相对温度应保持在35%~75%之间。有特殊要求需冷冻的按冷冻要求存放。

(2)按产品性质分类储存

①性质互相影响、容易串味的保健食品应分库存放;

②品名或外包装容易混淆的产品,可能条件下,宜分区或隔垛存放。

5.不合格品单独存放在不合格品库(区)。

6.成品库不得储存有毒、有害物品或其他易腐、易燃品。

三、堆垛要求

成品按要求进入相应区域后,应按堆垛要求分垛码放,做到安全、方便、节约、不混淆。

(1)成品必须按品种、规格、生产批号分垛码放。同一品名、同一规格、同一批号的成品码放在一个货垛中(批量大需码放于多个货垛时,应集中堆垛,并用相应色标绳围栏,以便区分其他批号)。同一品名、同一规格、不同批号的成品,堆放在同一组的同一或相邻的货位上,批与批货垛这间保持一定间距。

同一品名、同一规格、不同批号的成品不得堆放在同一货垛中,以免发错。

(2)库内必须留有必要的通道。成品堆垛应留有一不定期的间距(五距)。货垛与梁(顶)、灯,货垛与墙、柱,货垛与供暖设施、电器等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cm;货垛与货垛之间也应留有一定的距离,以能够执行“先进先出”为原则,并能够足消防、搬运、通风等要求。

(3)所有成品必须放在垫仓板或货架上,不得直接码放在地上或靠墙。垫仓板应整洁,应使用成品与地面的距离保持在10cm以上。目的是防潮、通风

(4)成品堆垛必须牢固、整齐(保持“三条线”即上下垂直,左右、前后成线),压茬不散,品牌标签朝外,不可倒置(“三不倒置”:轻重不倒置、软硬不倒置、标志不倒置)。货垛不宜过高,以防压坏。箱外有储运标志的按标志要求码放。对于不怕压以及过重的成品,应定期翻垛,以防下层受压变形、损坏。

(5)成品搬运、堆垛作业中,应严格按产品外包装标志的要求搬运,轻拿轻放,严禁摔撞。

四、货卡要求

(1)保健食品的成品在库储存时应建立成品批货卡(即“批卡”(表6-1)。批货卡作为每批成品出入库的原妈记录,要求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批号记录一张,并认真填写,妥善保管。

 

表6-1  成品批货卡

                                                                文件编号:

产品名称

 

产品代号

 

检验证号

 

生产批号

 

有效期

 

规格

 

包装规格

 

单位

 

入库日期

 

 

 

 

入库总量

批量

 

入库数量

 

 

 

 

 

货位号

 

收货人

 

 

 

 

 

发货日期

购货单位

发货单号

发货数量

结存量

发货人

 

 

 

 

 

 

 

 

 

 

 

 

 

 

 

 

 

 

 

 

 

 

 

 

 

 

 

 

 

 

拼箱情况

 

 

 

 

 

备注

 

(2)批货卡内容包括:入库日期、产品代号、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有效期、单位、批量、入库总量、检验报告号,发货日期、购货单位、发货数量、销售发货凭证单号、结存量、发货人等项目。

(3)批货卡应县挂在成品货垛前明显统一的位置上,并挂上状态标记。超过一个货垛的同批产品,用相应颜色标记绳围好。

(4)成品出入库要及时填写批货卡,批货卡应做到日清月结,账、卡、物相符。每月底对库存成品进行盘点。

(5)批货卡填写应字迹清晰,工整,如需更改,按要求划线盖章。每一批进出货须有经手人签字。批发货结束后,批货卡作为批生产记录的一部分,由仓库负责人整理,交品质管理部门统一归档。

五、保管养护管理

保管员就熟悉各类产品性能和保存条件,妥善保管养护,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损失。

1.温、湿管养护管理

成品仓库应做好库房的温度、湿度的监测和管理,应在库房空气流通的位置县挂温、湿度测定仪,每日定时做两次温度、湿度记录,上午9:00~10:00、下午14:00~15:00各记录一次,填写仓库温度、湿度记录(表6-2)。当温度湿度超过规定范围时,应立即采取降温、保温、除湿、增湿等措施,使其恢复到规定的范围内,并做记录。

表6-2  仓库温度、湿度记录

                                                          文件编号:

库号:         年  月                                             温湿度表号: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产日期

 

 

 

 

 

 

 

天气

上午9:00

超标调控措施

调控后

下午14:00

超标调控措施

调控后

 

 

 

温度 /℃

相对湿度/%

方法

时 间

温度 /℃

相对湿度/%

温度 /℃

相对湿度/%

方法

时 间

温度 /℃

相对湿度/%

备注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记录人:

重点要做好夏防、冬防的养护工作。

温湿度测定仪应定期校验,并记录。

2.库房养护设备管理

对库房设备除在使用中随时检查外,每年应进行一次检查。对空调机、去湿机、制冷机等应有养护设备使用记录表(表6-3),并建立、维护、保养档案。

表6-3   养护设备使用记录表

库号: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效日期

 

 

 

 

 

 

 

设备名称

 

型号

 

设备编号

 

使用日期

使用时间

设备运转情况

操作人

备注

 

 

 

 

 

 

 

 

 

 

 

 

 

 

 

 

 

 

 

 

 

    3.循环质量检查

    对库存成品应根据库存成品的流转情况定期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储存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做好养护工作。一般品种每季检查一次,对于重点品种应酌情增加检查次数,并做好养护检查记录(表6-4),详细记录循环检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汇总上报养护检查情况。

表6-4  养护检查记录

库号:                                                        文件编号: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效日期

 

 

 

 

 

 

 

检查日期

产品代号

货位

品名

规格

生产批号

有效期

库存数量

检查情况

质量结论处理意见

养护员

备注

标志

仓储

数量

外观

包装

 

 

 

 

 

 

 

 

 

 

 

 

 

 

 

 

 

 

 

 

 

 

 

 

 

 

 

 

 

 

 

 

 

 

 

 

 

 

 

 

 

 

 

 

 

 

 

 

 

 

 

 

 

 

 

 

 

 

 

 

 

 

 

 

 

 

 

 

 

 

 

 

 

 

 

 

 

 

 

 

 

 

 

 

 

 

 

 

 

 

 

 

 

 

 

 

注:1有效期应写××年××月。

2.入库达3个月的成品方列入检查之列。

3.如检查无问题时,填写“正常”二字即可。

重点养护品种一般为有效期(或保质期)短的品种、易变质品种、已经发现不合格品种的相邻批号产品、存储时间较长(存储1年以上)的品种、近效期品种、由于异常原因可以出现质量问题的品种等。

(1)检查方法

①“三三四”检查方法;即每季度第一个月检查库存成品的30%,第二个月检查30%,每三个月检查40%,这样,使得库存成品每季能够全面检查一遍。

②定期检查方法:一般情况为上半年、下半年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特别对怕热、怕冻、易吸湿、效期短的品种,要重点检查。

③随机检查:一般在汛潮、雨季、霉季、高温、严寒和发现有质量变化苗头时,进行全面或局部检查。

企业应根据本企业产品的特性,制定养护检查的方法。

(2)检查项目

①色标等各种标志是否正确、明显,有无错挂、漏挂情况。

②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产品存储码放是否正确,有无混批、上下颠倒错放等现象,垛距、分区是否符合要求。

③清点成品数量,检查是否账、卡、物相符。

④检查产品包装情况、外观性状:有无包装破损、外观性状变化,有无受潮、发霉等现象。

⑤检查产品存储情况,重点检查存储时间较长的品种、近有效期品种、易变质品种、已经发现不合格品种的相邻批号产品等重点养护品种有无质量问题。

(3)处理方法

①如发现成品存储中存在问题,应立即纠正。

②发现帐、卡、物不相符时,要及时找原因。

③对于重点养护品种及其他如外观变化、受潮发霉等情况对库存成品质量有疑问时,应及时申请在库产品的复检,填写复验申请单(6-5),交质量管理窒,必要时向企业主管技术、质量负责人汇报。

表6-5  复验申请单

                                                                文件编号:

产品代号

 

产品名称

 

规格

 

生产批号

 

有效期

 

数量

 

复验原因

 

申请人

 

取样人

 

申请日期

 

取样日期

 

备注

④对已发现有质量问题,申请检验的品种,应暂停出库,挂黄色待验标志,待品管部门检验评价完毕,收到检验报告书后,换上相应标志。

(4)企业每年度应组织主管部门对库存产品进行1~2次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成品效期管理

作为保健食品,其特殊性在于它不可能长期储存,它是有储存期限的。它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能够保持其功效、保证其安全、符合质量标准的储存期限即为有效期或保质期。因此,在保健食品成品储存管理中,对于其效期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必须加强其库存管理,以防过期失效。

(1)所有保健食品的外包装(包括包装盒、包装箱)上都必须注明有效期或保质期。在入库验收时,保管员应逐件检查产品包装上是否印有有效期或保质期,有效期或保质期是否正确,有无字迹不清,错印、漏印。在入库验收记录中应标明有效期或保质期。

(2)成品入库按生产批号堆垛,按效期远近依次码放,以便于执行“先产先出,近期先出“的出库原则。

(3)效期产品必须严格近“近期先出“的原则发货。

(4)当在库成品在距有效期规定时间内(一般12个月,特殊的自定),应列入效期催销月报管理,保管员应按月填报近效期库存成品催销表(表6-6)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将近效期库存成品催销表效销售部门,通知销售部门加快销售,以免过期造成损失。

表6-6  近效期库存成品催销表

                                               文件编号:

库号:          年  月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效日期

 

 

 

 

 

 

 

产品代号

品名

规格

库存数量

生产批号

有效期

距效期时间

保管员

备注

 

 

 

 

 

 

 

 

 

 

 

 

 

 

 

 

 

 

 

 

 

 

 

 

 

 

 

 

 

 

 

 

 

 

 

 

 

 

 

 

 

 

 

 

 

 

 

 

 

 

 

 

 

 

注:1.距有效期12个月的库存产品开始填写此表。填表人:          填表时间:

2.本表一式三份:成品库,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各一份。

(5)距有效期一定时期(一般12个月,特殊的自定)的库存成品,应在批货卡及货位图上挂明显的近效期报警标志近效期报警卡(表6-7)。

表6-7  近效期报警卡

                                                       文件编号:

产品代号

 

产品名称

 

生产批号

 

有效期

 

库存数量

 

货位

 

(6)已到有效期或保质期的在库成品立即转入不合格库(区),经质量管理人员确认后,由其发放不合格检验证书及不合格标签。保管员应在相应货卡上注明,并填写有关不合格记录。过有效期产品一律不得出库发货,不得流入市场。

七、成品复验管理

(1)成品库在需要对库存成品进行质量再确认时,向质量管理室提出复验申请。

(2)复验范围  凡发现或怀疑有质量问题或近有效期的在库成品,保管员及质量管理室现场检查员,应提出复检申请:

①在养护循环质量检查时,发现有异常情况的库存成品;

②日常保管工作中,随时发现外观、外包装异常,有可能发生污染,影响质量的库存成品;

③易变质的品种,在仓储条件出现异常或存储时间超过一年时;

④当储存条件发生异常,怀疑发生质量问题的库存成品;

⑤与已经发现的不合格品种相邻批号的库存成品;

⑥储存二年以上的库存成品;

⑦近有效期(保质期)的库存成品;

⑧有质量问题的退货。

(3)由成品库保管员填写复验申请单(表6-5),写明需验成品的品名、产品代号、生产批号、规格、库存数量、申请复验的原因、请验人、请验日期等,一式两份,一份交品质管部门,一份留存备查。

(4)质量管理室在接到《复验申请单》后,应立即下达取样指令前往成品库取样检验,并在规定的检验周期内进行复检,将检验报告及时送达成品库。应注意在已取样的成品外包装上按要求更改产品数量并签名。

(5)成品库在提出复验申请后,该品种应换挂黄色待检标志,不得出库。

(6)库房在接到检验报告后,若成品合格,换下待检标志,换上绿色合格标志愿军,成品可继续出库销售,并将检验报告书贴于批货卡背面。

(7)若复验成品检验不合格,应将成品移入不合格区,挂红色标志,并将不合格报告书贴于批货卡背面,不合格不得出库销售。

(8)凡复验品种,保管员应填写成品复验记录(表6-8)。

表6-8  成品复验记录

                                                                 文件编号: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效日期

 

 

 

 

 

 

 

序号

日期

产品代号

品名

规格

生产批号

有效期

库存数量

复检原因

请验人

检验证号

复验结果

备注

 

 

 

 

 

 

 

 

 

 

 

 

 

 

 

 

 

 

 

 

 

 

 

 

 

 

 

 

 

 

 

 

 

 

 

 

 

 

 

 

 

 

 

 

 

 

 

 

 

 

 

 

 

 

 

 

 

 

 

 

 

 

 

 

 

 

 

 

 

 

 

 

 

 

 

 

 

 

 

 

 

 

 

 

 

 

 

 

 

 

 

 

 

 

 

 

 

 

 

 

 

 

 

 

 

 

 

 

 

 

 

 

 

 

 

 

 

八、产品退货管理

(1)产品退货是指经销售部门退回或收回的本企业售出的产品,退货分为两种情况:质量原因退货和非质量原因(经济原因等)退货。

(2)保管员根据销售部门填写的、有主管领导签字批准的退货申请单(表6-9)及退货凭证接收退货。

表6-9  退货申请单

                                                                文件编号:

填报人:                                                        单号:

产品代号

 

产品名称

 

生产批号

 

退货单位

 

退货数量

 

有效期

 

退货方式

 

原购货日期

 

销售员

 

退货原因

 

销售部门意见

 

质量部门意见

 

主管领导意见

 

备注

 

 

 

表6-10  成品退货记录

                                                               文件编号: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效日期

 

 

 

 

 

 

 

序号

退货日期

退货单位

品名

规格

单位

退货数量

生产批号

有效期

退货原因

验收情况

处理情况

经办人

备注

 

 

 

 

 

 

 

 

 

 

 

 

 

 

 

 

 

 

 

 

 

 

 

 

 

 

 

 

 

 

 

 

 

 

 

 

 

 

 

 

 

 

 

 

 

 

 

 

 

 

 

 

 

 

 

 

 

 

 

 

 

 

 

 

 

 

 

 

 

 

 

 

 

 

 

 

 

 

 

 

 

 

 

 

 

 

 

 

 

 

 

 

 

 

 

 

 

 

 

 

 

 

 

 

 

 

 

 

 

 

 

 

 

 

 

 

 

 

 

 

 

 

 

 

 

 

(3)退货存放于退货库(区),挂黄牌。填写成品退货记录(6-10)。

(4)对于非质量原因且在有效期内的退货,经验收,质量管理室人员确认无质量问题的,按合格品入合格库(区)。如已过有效期或已近有效期无法销售时,应由销售部门在《退货中请单》上注明,经质量管理室人员确认后,由其发放不合格检验书及不合格标签。保管员应在相应批货卡上注明,并填写有关不合格品记录。

(5)对于质量原因退货,经质量管理人员调查确认后按返工或不合格品处理规定执行。

九、仓储不合格成品的处理

①仓储不合格品

②在库养护中发现问题的库存成品。

③由于非质量原因退货回库,但验收时发现包装有损坏等原因的退货。

④超过有效期(或保质期)的库存成品。

(2)不合格成品须经质量管理室检查、评估并做出决定。

(3)凡对质量有疑问,均先换上黄色待验标记,待检验。

(4)可返工处理的不合格成品。库存及退货成品外包装受损,经质量管理人员检查确认没有影响到内包装时,可以进行更换外包装的返工处理,在相应的包装记录上应注明返工原因或在批号后做一代表返工的特殊标记。更换的新包装可与原包装的批号、有效期一致,不得更改。返工由保管员填写“返工申请单”,经品质管理部门签字后,交生产管理部门安排返工。返工后的成品,经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入合格品库(区),但应与原批产品分开存放并建立单独批货卡。

(5)若库存及退货成品质量有问题时,填写复验申请单(表6-5),送质量管理室安排检验部门检验。若检验评价无问题,库房在接到检验报告后,换下待检标志,换上绿色合格标志,成品可继续出库销售,并将检验报告书贴于批货卡背面。

(6)经检验,内在质量发生变化,已无法再使用时,应确认为不合格品,不可返工。

(7)当质量管理室确认不合格时,发出不合格品报告书,保管员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不合格品移入不合格品区,挂红色标记,并同时登记不合格记录(表6-11)。

表6-11  不合格记录

                                                       文件编号: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效日期

 

 

 

 

 

 

 

序号

日期

产品代号

品名

规格

生产批号

数量

来源

不合格项目

检验单号

处理意见

处理情况

备注

 

 

 

 

 

 

 

 

 

 

 

 

 

 

 

 

 

 

 

 

 

 

 

 

 

 

 

 

 

 

 

 

 

 

 

 

 

 

 

                                               填表部门:   填表人:

(8)对于超过有效期(或保质期)的库存成品,保管员应立即将其转入不合格库(区),挂红牌。

(9)凡确定为不合格的库存产品,保管员会同现场检查员,填写停售通知单(表6-12),经质量及成品库存负责人签字,不得销售。

表6-12  停售通知单

                                                                文件编号: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填报人:                          单号:

产品代号

品名

规格

生产批号

库存量

检验证号

 

 

 

 

 

 

停售原因

 

备注

品管部门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主管领导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保管员:               质量管理人员:         成品库负责人:

  (10)不合格品的处理

  ①凡确定内在质量有问题的不合格品,需由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经主管负责人晶管部确认批准后下发,保管员按处理意见执行。

  ②当需作报废销毁时,保管员填写报损申请单(表6-13),经主管部门签署销毁意见、财务部门审查同意、报请主管领导批准后,由成品库负责人安排定期销毁。

表6-13报损申请单

                                                      文件编号:

填报日期:    填报人:      报请日期:               单号:

产品代号

 

产品名称

 

生产批号

 

有效期

 

规格

 

报损数量

 

金额

 

 

 

报损原因

      (附检验报告书)

成品库负责人签字

 

质量管理人员签字

 

保管员签字

 

生产部门意见

质量管理(或技术)部门意见(含销毁方法)

财务部门意见

主管领导意见

备注

 

 

  ③销毁以不违反环保条例,不留产品整个包装为原则。

  ④销毁必须由质量管理室现场检查员监督下进行,并填写不合格品销毁记录(表6-14)。

表6-14  不合格品销毁记录

                                                               文件编号: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效日期

 

 

 

 

 

 

 

序号

日期

产品代号

品名

规格

生产批号

数量

检验单号

销毁原因

销毁方法

销毁日期

执行人

销监人

备注

 

 

 

 

 

 

 

 

 

 

 

 

 

 

 

 

 

 

 

 

 

 

 

 

 

 

 

 

 

 

 

 

 

 

 

 

 

 

 

 

 

 

 

 

 

 

 

 

 

 

 

 

 

 

 

 

 

 

 

 

 

 

 

 

 

 

 

 

 

 

 

 

 

 

 

 

 

 

 

 

 

 

 

 

 

 

 

 

 

 

 

 

 

 

 

 

 

 

 

 

 

 

 

 

 

 

 

 

 

 

 

 

 

 

 

 

 

 

 

 

 

 

 

 

 

 

   填表部门:         填表人:

  十、仓库安全

 (1)仓库保管员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各项管理制度。

   (2)成品进出库都要认真复核品名、生产批号、规格、数量及其他需要的检查项目,防止发生差错。

   (3)货垛间应留有消防通道,通道内不得堆放任何物品,随时保证消防通道畅通。

   (4)仓库内要备有消防设施并严加管理,所有消防器材不得挪作他用,存放位置固定不得任意改变。

   (5)仓库保管员应学习消防知识,会使用灭火器材及消防栓。

   (6)仓库内严禁烟火,任何人不得将易燃、易爆物品带人仓库。不得吸烟,不得使用电炉及火炉。

   (7)库区周围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8)仓库保管员每次离开仓库时,必须关好门窗,切断电源。

   (9)仓库用照明设备要符合安全要求。

   (10)与仓库无关人员不得随便进入库房,外来人员需进入仓库时,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11)所有消防器材每半年要检修一次,泡沫灭火器每年更换。    ‘

    (12)每年要对仓库安全、消防进行一至二次全面检查,重大节日前也应对仓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并制定预防措施。    1

  十一、仓库卫生   

    (1)仓库保管员应做到保持库区周围环境清洁卫生、整洁、无积水、无杂物、无蚊蝇滋生地,并每天对仓库周围环境进行清扫。  

(2)仓库保管员每天应对仓库地面进行清扫,保证无积灰、无杂物、无鼠迹、无雀粪、无蜘蛛网。

    (3) 保持仓库底垫、货架、货柜、货卡、标牌的清洁卫生,每周至少进行两次清洁。

    (4)保持成品外包装清洁,每周至少进行两次清洁,做到无积灰。

(5)库房门窗、墙壁、顶棚应严密,无空洞,防止昆虫进入,并保持窗明壁净,每周对门窗、四壁、顶棚进行清洁。     

(6)保证库内外通道畅通,无物品堆放。

(7)库区内成品按类别分区存放,摆放整齐,不得堆放杂物、废弃物。

    (8)库房内应有防虫、防鼠、防蚊蝇措施。

    ①仓库大门处有适量的防鼠板(高度约50cm)、粘鼠板或鼠夹。

②仓库须装有适量的电子灭虫灯(黑光灯),诱杀蚊蝇、昆虫。并根据电子灭虫灯的使用寿命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及时更换。每周清洁两次电子灭虫灯,抹去灯上灰尘及已死蚁虫,保持灭虫灯的清洁卫生。  

③每天检查一次粘鼠板或鼠夹,清理死鼠。粘鼠板至少半年更换一次。

   (9)仓库不得使用药物杀虫杀鼠。

   (10)仓库工作不员应保持个人卫生,不得将个人物品特别是食品带入仓库。成品库房内不得存放废弃物和其他无关杂物。

  (11)清洁工作按清洁程序进行,并填写仓库清洁记录(表6-15)。

表6-15  仓库清洁记录

                                                             文件编号:

库号: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效日期

 

 

 

 

 

 

 

星期

库区周围

库内地面

货架货柜

底垫

货卡

标牌

成品外表面

门窗

灭虫灯

粘鼠板

其他

清洁人

 

 

 

 

 

 

 

 

 

 

 

 

 

 

 

 

 

 

 

 

 

 

 

 

 

 

 

 

 

 

 

 

 

 

 

 

 

 

 

 

 

 

 

 

 

第三节  成品出入库与运输的要求

一、成品的入库验收

  成品入库验收是成品储存的第一道关口。把好入库保健食品验收关,保证未经审核放行的成品不入库,为成品在库保管养护、出库销售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入库工作基本要求为:数量准确,质量安好,包装无损,交接清楚。

生产成品的入库程序如下。

(1)生产车间已包装完毕的产成品,经质量管理室现场检查员检查,签发盖有检查员印章的“产品合格证”(或“包装合格证”)及合格检验报告书后,方可入库。

(2)生产车间入库员根据当日需入库的品种,填写成品入库单(表6-16),通知成品库保管员接货。成品入库单内容包括:入库成品的品名,规格,生产批号,入库数量,入库日期,入库人,接收人等。

表6—16成品入库单

                                                 文件编号:

生产代号

 

品名

 

生产批号

 

规格

 

包装规格

 

有效期

 

单位

 

入库数量

 

入库日期

 

拼箱情况

 

入库人

 

接收人

 

备注

 

    (3)成品库保管员接货时,应对待入库的成品进行验收。验收主要内容如下。

    ①检查成品外包装是否件件清洁完好无破损,封箱是否牢固,零箱或拼箱标示是否正确。

    ②检查每件成品是否贴有“产品合格证”或“包装合格证”(一般指根据企业规定合格证贴于外箱上时)。

    ③检查是否有本批的《成品检验合格报告书》,质量管理室签发的《产品放行单》。

    ④逐件检查核对成品入库单、成品检验合格报告书及产品放行单与成品实物,品名,规格,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或保质期),入库数量,包装是否一致,字迹是否清楚无误。要求外包装上不得有错字、漏字或字迹不清,不得混入其他产品或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不同批号的成品。

    (4)验收无误后,保管员在《成品入库单》上签字。若有一项不符,保管员有权拒收。退回生产车间或报质量管理室处理。填写成品入库拒收单(表6-17),写明拒收原因,并签字。

表6-17成品入库拒收单

                                                            文件编号:

                                                                    单号:

产品代号

 

产品名称

 

规格

 

生产批号

 

包装规格

 

数量

 

生产车间

 

入库人

 

 

拒收原因

 

拒收时间

 

拒收人

 

成品库负责人:     质量管理人员:       成品库保管员:

(4)拒收单一式三份,仓库、申请入库车间、质量管理室各一份。

  (5)验收合格的成品存入库房合格库(区)内指定地点,按储存要求码放,填写批货卡,并及时填写成品入库验收记录(表6 l 8)。

表6-18成品入库验收记录

                                   文件编号: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生效日期

 

 

 

 

 

 

 

日期

产品代号

品名

规格

包装规格

生产批号

有效期

单位

数量

件数

检验证号

验收情况及结论

收货人

备注

 

 

 

 

 

 

 

 

 

 

 

 

 

 

 

 

 

 

 

 

 

 

 

 

 

 

 

 

 

 

 

 

 

 

 

 

 

 

 

 

 

 

 

 

 

 

 

 

 

 

 

 

 

 

 

 

 

 

 

 

 

 

 

 

 

 

 

 

 

 

 

 

 

 

 

 

 

 

 

 

 

 

 

 

 

 

 

 

 

 

 

 

 

 

 

 

 

 

 

 

 

 

 

 

 

 

 

 

 

 

 

 

 

 

 

 

 

 

 

 

 

 

 

 

 

 

 

   (6)对正在检验还未取得同批《成品检验台格报告书》及《产品放行单》,又需要先行寄存入仓库的成品为待验品,入待验库(区);或挂黄色“待验标志”,用黄色标志绳围栏。并且不得出库。保管员在接到成品检验合格报告书和产品放行单后,核对品名、规格、生产批号及批量无误后,取下黄色标记,换挂绿色状态标记,填卡,填成品入库验收记录。

   (7)成品入库后,保管员应及时登记成品分类账。

   (8)成品入库与出库不得同时进行。

   (9)对于质量管理室确定为不合格的成品,保管员在接到相应书面通知后,应立即办理退回生产车间手续或立即将成品转入不合格区,挂红色状态标记,填写不合格记录(表6-11),待处理。

   二、成品的出库验发

   成品出库管理是在做好储存养护、确保质量完好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保健食品生产、储存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的重要关卡。

   出货验发是指产品出库前进行检查与质量核对,以保证其品种、规格、生产批号、数量准确无误、质量正常,包装符合要求,保证不合格产品不出厂。

    (1)出库发货原则

    ①无产品放行单和成品检验报告书的成品即挂非绿色合格标记的成品,保管员不得发货。

    ②无销售部门下达的正式发货凭证,保管员不得发货。

    ③发货本着“先产先出,近期先出,按批号发货”的原则,不得先发效期远的产品。

   (2)出库复核

    成品出库必须经过复核和质量核对。

    ①产品需出库时,保管员根据发货凭证备货。备货前,应先检查产品质量有无异常况,包装是否完好,无误后方可备货。将待出库的产品按客户、产品品种、生产批号有放于发货区,并在发货凭证及批货卡上记清出库产品的批号(多批号时应写清楚各批数量)。

    ②发货员(复核员)根据发货凭证复核,与准备发出的实物逐项进行核对,按客户依次核对待发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数量、有效期(或保质期)、是否相符,整件产品包装是否完好,如有零头或拼箱要仔细检查。一切检查无误,保管员、复核员在发货凭证上签字(签全名)后,准予出库。

    ③提货人也应同时逐件清点出库产品,无误后在发货凭证上签字(签全名)。

    ④发、提货双方人员应认真检查,仔细核对.不得错发、漏发。

    (3)产品出库后,保管员应及时销卡、销账,批货卡项目填全,购货单位必须全称,以便质量追踪。同时清点结存产品,随时做到账、卡、物相符。

    (4)对发货时发现质量有问题的产品,比如包装破损、封口不牢、衬垫不实、封条严重损坏、包装内有异常响动和液体渗漏,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脱落,已超出有效期(保质期)等情况,一律不得出库,挂黄色待验牌,申请复验或报请品质管理部门处理。

    三、运输管理

    保健食品的运输工作应根据“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定,合理组织运输,努力压缩产品待运期,减少产品运输差错,把产品安全及时运到目的地。

    (1)运输的产品应包装牢固,标志清晰,严格按产品运输标志要求配装、运输。

    (2)根据产品的理化特性配装产品。运输工具应符合卫生要求。公路、铁路运输不得使用敞车,水路运输不得配装在仓面。在运输途中和堆放站台时,还必须有防晒、防雨、防震措施,以免产品受潮湿、光、热和震动的影响丽变质。针对包装条件和道路情况,采取措施,以防产品破损和混淆。

    (3)文明装卸,安全操作,轻拿轻放,严禁摔撞。液体产品不得倒置。按包装运输要求正确装车。如发现产品包装破损、污染或影响运输安全时,不得发运。

    (4)怕冻产品在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寒措施,加防寒包装或用暖车。应拟定防寒发运期,合理调配,应在运输单据上注明“怕冻”字样。    .

    (5)怕热产品应拟定怕热发运期,合理调运,并在运输单据上注明“怕热”字样。对于温度要求严格的产品,运输中应采取冷藏措施。

    (6)运输还应注意液体产品与固体产品分开装运,易挥发、易污染、易破碎的产品与一般产品分开装运,且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

    (7)产品发货前,提货人(承运人)必须检查核对产品的名称、规格、生产批号、有效期(保质期),数量是否与发货凭证相符,包装是否牢固。    I

    (8)填制各种运输单据,应做到字迹清楚,项目填全,严禁乱写乱画。交接手续要清楚。

    四、质量管理记录填写要求、有关制度、程序及人员职责    

(1)质量管理记录填写要求   

①填写记录不得使用铅笔,字迹应工整、清楚,内容及时、完整。

②填写记录不得撕毁或任意涂改记录。需更改时,应划去后在旁边重写,并在更改处签字。

③签名必须用全名。

④记录表格内容需填写齐全,不得空项漏项,如无内容一律用“-”表示

(2)有关质量管理制度

①成品入库管理制度;

②成品仓储管理制度;

③成品出库管理制度;

④成品效期管理制度;

⑤产品退货管理制度;

⑥成品复验管理制度;

⑦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⑧仓库安全管理制度;

⑨仓库卫生管理制度。

(3)有关程序

①成品入库程序;

②成品储存保管程序;

③成品养护程序;

④成品出库程序;

⑤产品运输程序;

⑥库房清洁程序;

⑦仓库安全管理程序;

⑧仓库防鼠防虫管理程序。

{4)有关人员职责

①成品库负责人职责;

②成品库保管员职责;

③成品库复核员职责;

④运输队负责人职责;

⑤运输、装卸人员职责。

 

 

 

 

 

 

 

 

 

 


第七章  品质管理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强调建立完善的品质管理体系,保健食品的品质管理主要包括品质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品质管理制度、质量标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以及品质管理其他要求,如投诉处理、内审(GMP自检)和产品召回等。

第一节  品质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一、机构设置

    (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设置独立于生产部门并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品质管理部,负责保健食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检验,除技术上受分管质量的负责人领导外,行政上受企业负责人直接领导(图7—1)。重大质量问题向企业负责人报告。品质管理部门可在车间设中间控制人员,在车间一线进行质量控制,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图7-1  品质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及职能示意

    (2)品质管理部门机构与人员的其他要求见本章第四节及第二章有关内容。

    (3)品质管理部门的设施要求见本章第四节及第三章有关内容。

    二、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实施质量保证系统。

    (2)参与生产管理文件的编写和修订。

    (3)制定和修订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内控标准与检验操作规程,制定取样及留样制度与规程。

    (4)制定检验用设备、仪器、试剂、试液、标准品(或对照品)、滴定液、培养基、实验动物等管理办法。

    (5)负责制定及实施生产环境、人员、设备卫生监测计划并报告结果。

    (6)负责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取样、检验、评价、报告,并决定使用及发放,审核不合格处理程序。

  (7)负责产品的稳定性试验及留样考察,建立质量档案,进行质量统计、质量审核工作,负责或参与处理用户投诉工作。

  (8)负责供货单位的质量审核。

  (9)负责职工的保健食品GMP培训及考核。

  (10)负责有关技术质量、监测设备、卫生等文件的文档管理。

第二节  品质管理制度

一、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的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原辅料、中问产品、成品的管理制度,详见本章第五节内容。

二、不合格品管理

(1)企业应对原辅料购入、验收、储存、发放、使用,中间产品转序及成品出厂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该制度应能确保不合格原辅料不投入使用,不合格中间产品不转序,不合格成品不出厂。

(2)企业应制定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该制度应涵盖原辅料、中间产品及成品。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应明确对不合格品进行判定、标识、隔离、评审、处理、监督的各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

(3)不合格品的处理应有处理记录(见表7-1、表7-2),并归档。

表7-l不合格品处理报告单

                                                           文件编号:

                                                        No:

不合格品名:             

批号:         数量:

生产单位:

所在部门:

不合格项目

检验单位:

提出(部门)人:

提出时间:     年  月  日

品管部部门意见:                                                                               

                                                                                  签字:

                                                                                  日期:

生产部门意见:

                                                                                   签字:                                                                                  

                                                                                   日期:

处理情况:

   处理时间:            地点:                

   处理方式:            处理数量:             

   处理人:              监督人:                  

备注:

 

第一联:品质管理部门存档

第二联:处置部门留存

第三联:提出部门留存

表7-2不合格品月度清单

                                                            文件编号:

填表部门:                                                            年    月

日期

批号

品名

数量

不合格原因

处理方式

备注

 

 

 

 

 

 

 

 

 

 

 

 

 

 

 

 

 

 

 

 

 

 

 

 

 

 

 

 

 

 

 

 

 

 

 

 

 

 

 

 

 

 

 

 

 

 

 

 

 

 

 

 

 

 

 

 

 

 

 

 

 

 

 

 

 

 

 

 

 

 

 

 

 

 

 

 

 

 

 

 

 

 

 

 

 

 

 

 

 

 

 

 

 

 

 

 

 

 

 

 

 

 

 

 

 

 

 

 

 

 

 

 

 

 

 

 

 

 

 

 

 

 

 

 

 

 

 

 

 

 

 

 

 

 

 

 

 

 

 

 

 

    三、检验规程

    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的检验规程,主要包括质量标准、取样方法、检验方法等,详见本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

    四、实验窒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参见本章第四节相关内容。

    五、留样观察

(1)品质管理机构应设置留样观察室,建立产品留样观察制度,明确规定留样品种、数量、考察项目、检查/检验期限、留样时间等。指定专人进行留样考察(见表7—3),填写留样观察记录或台账(见表7-4、表7-5),定期做好总结,并报有关领导。

表7-3  留样登记表

                                                           文件编号:

日期

品名

批号

规格

留样量

货位号

经手人

备注

 

 

 

 

 

 

 

 

 

 

 

 

 

 

 

 

 

 

 

 

 

 

 

 

 

 

 

 

 

 

 

 

 

 

 

 

 

 

 

 

 

 

 

 

 

 

 

 

 

 

 

 

 

 

 

 

表7-4  留样观察记录表

                                                           文件编号:

留样名称:  代号   保存条件:温度  0C,相对温度    %,留样位置:

留样日期

产品规格

留样批号

观察

项目

观察结果

备注

0个月

3个月

6个月

9个月

12

个月

18

个月

24

个月

30

个月

 

 

 

 

 

 

 

 

 

 

 

 

 

结论:

 

 

 

 

 

 

 

 

 

 

 

 

 

 

 

 

 

 

 

 

 

 

 

 

 

 

 

 

 

 

 

 

 

 

 

 

 

 

 

 

 

 

 

 

 

 

 

 

 

 

记录人

 

 

 

 

 

 

 

 

 

表7-5  留样观察台账

                                                            文件编号:

产品名称:      代号:       批号:                               留样保存条件:

检验日期

留样年限

检验项目

检验人

结论

备注

 

 

 

 

 

 

 

 

 

 

 

 

 

 

 

 

 

 

 

 

 

 

 

 

 

 

 

 

 

 

 

 

 

 

 

 

 

 

 

 

 

 

 

 

 

 

 

 

 

 

 

 

 

 

 

 

 

 

 

 

 

 

 

 

 

(2)产品留样应采用产品原包装或模拟包装,储存条件应与产品规定的条件相一致,留样量要满足留样期内测试所需的样品量。留样样品保存至保健食品保质期后半年以上。

(3)产品留样期间如出现异常质量变化,应书面报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由负责人报有关领导和部门采取必要措施。

    六、清场管理制度

    (1)生产部门制订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生产结束应按SSOP的要求进清场。

    (2)清场操作应有记录,并有人检查确认清场合格。

    七、批档案管理制度

    (1)企业应建立批档案管理制度,批档案的组成见第十章第三节。

    (2)批档案管理制度应明确批档的归档、存放、销毁等的管理。

    八、批档审核制度

    应制定相关的制度,确保在批成品放行前,品质管理部门对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的记录、中间产品检验结果、纠偏记录、批生产记录、成品检验结果进行审核、评估(参见表7-6、表7-7)。

表7-6产品批记录审核表

                                                       文件编号:

品名         代号           批号          规格            数量          

审核内容

审核情况(符合打勾,不符合打叉)

备注

 

 

1.记录填写

 

 

 

2.配料称量复核

 

 

 

3.装量检查

 

 

 

4.清场

 

 

 

5.关键控制点

 

 

 

6.物料平衡

 

 

 

7.偏差处理

 

 

 

8.中间体化验

 

 

 

9.成品化验

 

 

 

 

 

 

 

审核结果:

 

 

                                     初审者:              日期:

审核结果:

 

                                     复审者:               日期:

表7-7  成品交付检验记录及报告

                                                              文件编号:

产品名称:    代号:    规格:                                 数量:

批号:                  生产日期:

抽样数量:第一次:

          第二次:                                            返回数(件):

检验项目

检验结果

包装通知单

包装记录

□符合要求《包装通知单》编号:

□不符合:

包装规格、使用材料及附件

□符合要求

□不符合:

产品性状

□符合要求

□不符合:

产品标识

□符合要求

□不符合:

包装密封性及外观

 

□符合要求

□不符合:

结论:

 

第一联:品质管理部门存档   第二联:检验员留存   第三联:请检验部门留存

检验员:         车间人员:           检验日期:

九、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1)品质管理部门应建立产品质量档案,并设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2)品质管理部门应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文件实施有效管理,这些文件包括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质量标准、检验规程等。

(3)产品工艺规程通常包括:产品简介(品名、规格、批准文号及日期、简要工艺流程、产品配方等),质量标准变更,主要原辅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包装材料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工艺路线和检验方法变更等资料。基准(空白)的批生产记录及包装记录可单独存放,也可作为工艺规程的组成部分,存放在同一文件内。

(4)品质管理部门应将与质量相关的各种记录汇总、分析,如批成品检验结果材料、留样观察结果、重要质量偏差查处报告、用户投诉、GMP自检、退货及质量复检结果等,实现产品质量的动态管理。

十、品管规程

保健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需要制定许多规程,以下为常见SOP规程的参考目录:

(1)原料抽样计划;

(2)内包装材料取样计划;

 (3)成品抽样计划;

(4)测试数据的记录、复核及最终结果的报告;

(5)检验结果超标调查处理;

(6)实验室仪器的检查、保养和校正;

(7)容量仪器的校正;

(8)标准品/对照品管理和滴定液的配制及标定

(9)质量标准和测试方法的管理;

(10)纸盒和纸箱的检查;

(11)标签和药品说明书的核对和检查;

(12)原料与包装材料的质量评价;

(13)成品的批质量评价;

(14)消毒、灭菌文档;

(15)产品稳定性试验方法;

(16)留样考察;

(17)偏差调查处理规程;

(18)空气中浮游微生物的监测;

(19)空气中尘粒的监测;

(20)洁净室内(区)沉降菌的监测;

(21)表面微生物的监测;

(22)工艺用水质量监控规程。

第三节  质量标准

    一、质量标准的制定

    (1)企业除执行食品及保健食品的法定标准外,还应制定:

    ①成品的企业标准;

    ②半成品(中间产品)的质量标准;

    ③原辅料、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④工艺用水质量标准;

    ⑤标签及印刷包装材料标准。

    (2)质量标准由品质管理部门会同生产、供应等有关部门制定,经企业分管负责人审查、批准/签发后以文件形式下达施行。

    (3)质量标准一般每三年由品质管理部门组织复审和修订。审查、批准、执行办法与制定时相同。在执行期内确实需要修订时,也可向品质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审查批准和执行办法也与制定时相同。

  二、质量标准内容

    1.原辅料质量标准

    (1)标准依据

    ①可以现行法定食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食品及加工产品(卫生)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

    ②对①中未包括的原辅料,可根据供货商提供生产工艺、成品质量要求结合供应商质量体系评估情况,确定企业内控质量控制标准。

    (2)标准主要内容。质量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品名、代号、标准名称、适用范围、引旯{标

雉、质量(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等。

    中药材还需增加采购原料的商品规格、加工(炮制)标准及产地。

    2.包装材料质量标准

    (1)标准依据。可依据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国家标准及其他国家标准(GB系列)、行业标堆(YY系列)和协议规格制定。

    (2)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品名、代号、材质、外观、尺寸、规格、理化项目和取样规定。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质量标准中还应制定保健食品要求的卫生标准。

3.成品质量标准

(1)标准依据

   ①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刚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l 1);

  《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 16740)。

   ②企业标准。

   (2)质量标准主要内容

   ①产品名称、代号、标准号、适用范围;

   ②规范性引用文件;

   ③ 技术要求,包括主要原料及其规格标准、感官要求、保健品功能,功效成分、理化指标和做生物指标;

   ④试验方法;

   ⑤检验规则,包括:出厂检验、全项检验(形式检验)、抽样方法、判定标准;

   ⑥标志、标签和包装,包括标志和标签要求、包装规格要求、产品运输要求、储存要求保质期规定等。

    4.工艺用水质量标准

    (1)标准依据

    ①《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纯化水标准。

    (2)质量标准主要内容

    ①名称、制备方法;

    ②质量标准及标准依据;

    ③检查项目及监测方法;

    ④取样规定,包括取样容器、方法、频次、取样点、取样量、注意事项等。

    5.标签及印刷包装材料标准,由企业自定,通常包括品名、代号、批号、储存条件和其他文字说明,此外还应包括纸质、颜色等要求,参见第十章第二节

第四节  质量检验

    一、检验人员和设施

    (1)企业必须设置与生产产品种类相适应的检验室,应具备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验所需的房间、仪器及器材,并定期校准,使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2)企业应配置与所生产的保健食品相适应的具有医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质检人员。每位质检人员都应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相关的检验操作规程、相关的检验计划和质量标准。

    二、取样原则

    对原辅料、半成品(中间产品)、成品、包装材料、工艺用水都应制定取样方法。这些取样方法应遵从以下原则:

    (1)对取样环境的洁净要求、取样人员、取样容器的清洗灭菌、取样频率、取样部位和顺序、取样方法、取样量、样品保管条件、必要的留样时间以及对无菌样品在取样时的

要求等应有明确规定。

    (2)需检测微生物指标的原辅料、内包装材料,应及时在仓储区原辅料取样间或支架式层流罩内取样。中间产品、成品的取样环境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应与生产或储存要求一致。

    (3)取样方法应能确保样品的代表性,采用随机取样方法。

(4)原辅料、包装材料根据仓库送来的请验单(见第四章表4-2),半成品(中间体)及成品应根据相应的取样计划,由质量管理部门填写取样和送检报告单(见表7-8、表7-9),内容有取样日期、品名、规格、批号、取样数量、检测项目、必要的抽样说明和取样人签名等。

表7-8  取样单

                                                               文件编号:

                                                                No.

被取样部门

 

取样部门、取样人

 

取样日期

 

品名

 

代号

 

批号

 

规格

 

取样数量

 

检测项目

 

负责人签字:

本取样单一式二联,第一联取样部门留存,第二联取样部门留存。

表7-9  送检报告单

                                                                 文件编号: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检验编号:

送样名称

 

批号

 

代号

 

送检部门(人)

 

生产单位及数量

 

送检目的

 

要求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检验依据

 

检验结果:

 

 

结论

收样人:              检验人:        复核人:

本取样单一式三联,第一联取样部门留存,第二联取样部门留存,第三联检验结果反馈送样部门。

    取样人员按有关规程进行取样,并在每件被抽样的容器上贴上样品标签,或附送检报告,标明品名、代号、批号、日期、检测项目等。

    (5)特殊要求

①原辅材料发放时,发现其有疑问应重新取样复验;

②超过规定的储存期的原辅料,应重新取样复验,合格后方可适当延长储存期。

三、检验操作

1.检验操作规程的编制

(1)原浦料(包括工艺用水)、半成品(中间产品)、成品、包装材料、环境监测项目等的操作规程由检验室根据相关标准和仪器说明书编制,经审查、批准后,自生效日期起执行。

(2)检验操作中使用的设备、仪器等,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操作规程不是国家标准的应进行审评或验证。

(3)检验操作规程一般每三年复审、修订一次。审查、批准和执行办法与制定时相同。在执行期限内确实需要修改时,审查、批准和执行办法与制定时相同。

2.检验操作规程内容

(1)检验操作规程一般包括检品名称、代号、检验项目、适用范围、原理、试剂、仪器、分析步骤、结果计算等内容。

(2)标准溶液、指示剂、试剂等的配制和检验操作方法可编入检验规程附录。

3.检验操作记录及检验报告单

(1)检验操作记录为检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及运算等原始资料。一般应包括样品的名称代号、来源、数量、批号、测试日期、检验结果、检验结论等。检验记录参见表7-10。

表7-10  细(杂)菌、霉菌+酵母菌及大肠菌群检验记录

                                                                        文件编号: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编号

品名

批号

细(杂)菌

[63±1]OC/(48±2)h

霉菌+酵母菌

(25~28 OC/4~5天)

大肠菌群(36±1)OC

 

培养温度   OC时间

培养温度  OC时间

初发酵(24±2)h

镜检及复发酵(24±2)h

MPN/(个/100ml)

 

原液(1

10-1

 

 

 

 

 

 

 

 

 

 

 

 

培养温度             OC时间

 

ml

ml

ml

 

A

B

C

A

B

C

A

B

C

 

 

 

 

 

 

 

 

 

 

 

 

 

 

 

 

 

 

 

 

 

 

 

 

 

 

 

 

 

 

 

 

 

 

 

 

 

 

 

 

 

 

 

 

 

 

 

 

 

 

 

 

 

 

 

 

 

 

 

 

 

 

 

 

 

 

 

 

 

 

 

 

 

 

 

 

 

 

 

 

 

 

 

 

 

 

 

 

 

 

 

 

 

 

 

 

 

 

 

 

 

 

 

 

 

 

 

 

 

 

 

 

 

 

 

 

 

 

 

 

 

 

 

 

 

 

 

 

 

 

 

 

 

 

 

 

 

 

 

 

 

 

 

 

 

 

 

 

 

 

 

 

 

 

 

 

 

 

 

 

 

 

 

 

 

 

 

 

 

 

 

送检人:             复核人:

注:1.本表中MPN系指最大可能数。

2.本表中的毫升(ml)也可改用克(g)。

(2)检验结果由检验人签字、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审核。检验操作记录应能准确、真实、方便地追溯被检样品的质量状况及检验情况。

    (3)成品检验报告单要有检验依据、检验结果、检验结论和检验人员签字,由品质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审查签字加盖公章(参见表7-11),并建立检验台帐(参见表7-12)。

表7-11  ××产(成)品检验报告

                                                                 文件编号:

品名

 

批号

 

规格

 

代号

 

报告日期

 

 

 

检验依据

 

检验项目             , 质量标准                检验结果

 

外包装

 

其他

结论

 

备注

 

   检验人:           复核人:           负责人:

表7-12  成品检验台账(示例)

×××××胶囊半成品、成品检测数据汇总表

                                                               文件编号:

汇总编号

产品批号

中间体(半成品)检测

成品检测

产品质量判定

汇总日期

汇总人

复核人

备注

超细粉

无菌超细粉

颗粒水分/%

水分/%

灰分/%

净含量m/g粒)

皂苷定性

总皂苷含量/%(月检)

细菌总数/(个/g)

霉菌/(个/g)

酵母菌/(个/g)

大肠

菌群MPN/(个/100g)

包装质量

批号

细度/µm

性状

水分/%

灰分/%

细菌总数/(个/g)

霉菌/(个/g)

大肠

菌群MPN/(个/100g)

颗粒水分/%

 

 

 

 

 

 

 

 

 

 

 

 

 

 

 

 

 

 

 

 

 

 

 

 

 

 

 

 

 

 

 

 

 

 

 

 

 

 

 

 

 

 

 

 

 

 

 

 

 

 

 

 

 

 

 

 

 

 

 

 

 

 

 

 

 

 

 

 

 

 

 

 

 

 

 

 

 

 

 

 

 

 

 

 

 

 

 

 

 

 

 

 

 

 

 

 

 

 

 

 

 

 

 

 

 

 

 

 

 

 

 

 

 

 

 

 

 

 

 

 

 

 

 

 

 

 

 

 

 

 

 

 

 

 

 

 

 

 

 

 

 

 

 

 

 

 

 

 

 

 

 

 

 

 

 

 

 

 

 

 

 

 

 

 

 

 

 

 

 

 

 

 

 

 

 

 

 

 

 

 

 

 

 

 

 

 

 

 

 

 

 

 

 

 

 

 

 

 

 

 

 

 

 

 

 

 

 

 

 

 

 

 

 

 

 

 

                                              审核人:      第  页  共  页

(4)原辅料、包装材料的检验报告应送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后,归人原辅料、包装材料的批档案。该档案应保存该批物料用于最后一批产品有效期后一年,以便于追溯。

(5)半成品(中间体)及成品检验报告单须进入产品批档案,批档案保存三年或保存至保健食品有效期后至少一年,以便于追溯。

四、实验室管理

1.检验、测量、试验设备

    (1)检验、测量、试验设备须由专人负责验收、保管、使用、维护和定期校验,建立相应规程和记录;

(2)经检定合格的仪器、仪表、衡器应贴上合格证并规定使用期限,定期进行检定;

(3)小容量玻璃容器需要经专人检查(微检用)或校验(理化检验用)合格后方能使用,并贴上校验合格证。标准液标定用玻璃容器应每年检定一次,其他玻璃容器为一次性检查或校验。

2.滴定液、标准液、标准品和菌种的管理

(1)检验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滴定液、标准液、标准品和菌种的管理,并制定操作规定;

(2)滴定液应制定允许误差和有效期,标准液应制定使用期。滴定液的配制及标定要有记录(参见表7-13)。滴定液和标准液由检验部门指定专人配制、专人复标并定期复核;

表7-13  滴定液配制及标定记录

                                                         文件编号:

滴定液名称:          配制数量:        配制日期:        年  月  日

    基准试剂名称:        标定温度:        标定日期:        年  月  日

标定指示剂名称:      复标温度:        复标日期:        年  月日

配制方法:

 

标定记录:

 

复标记录:

 

结论:

 

  标定者:                 复标者:

    (3)标准品由品质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购买和发放应做好记录,标准品和对照品须加锁由专人保管;

    (4)菌种由品质管理部建立管理制度。使用部门指定专人进行保存、制备和鉴定,并做好记录。

    3.试剂(液)、培养基管理

    (1)实验室试剂(液)、培养基均应按规程配制,并有记录(参见表7-14)。

表7-14  培养基配制记录

                                                               文件编号:

  培养基名称:       批号:     配制总量:                     配制日期:

成分:

配制:

灭菌:

培养基无菌试验:

配制人:           复核人:

(2)试剂、试液、指示液的容器均应贴有标签。标签内容包括品名、配制浓度、配制日期、配制人等,必要时要注明有效期和存储条件。

4.剧毒、麻醉试剂管理

  剧毒、麻醉试剂应存放在专用危险品库内,采用双人双锁办法管理。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领用,做好登记,建立台账。

   5.实验动物管理

  企业应按照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的要求,制定本企业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

   6.实验室人员管理

   (1)质检人员必须熟悉各级质量标准和检验计划,能熟练地使用与本人检验有关的检测仪器及量具,按检验操作规程独立进行质量检验,认真填写各项原始记录;

    (2)品质管理部门应开展对质检人员的工作质量审核,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质检人员的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责任心。质检人员应持证上岗。

    7.实验室及设备的管理

    实验室的洁净室应按洁净室的要求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灭菌设备、培养箱、烘箱、真空烘箱要定期检定或验证。

第五节  质量控制

一、原料的质量控制

(1)企业必须设置品质管理部门及相关质检人员,逐批次对原辅料进行鉴别和质量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①企业必须按本章第一节的要求设置品质管理机构和人员。

②企业必须按本章第三节的要求建立原辅料、包装材料和标签的质量标准。

③企业质检人员必须逐批次对原辅料、包装材料和标签进行鉴别和质量检查,并做记录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2)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制定物料的购人、储存、发放、使用规程。

①原辅料应当从经评审合格的供方处采购,特殊(紧急)情况下经生产和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确认后方可从未经评审的供方处临时采购少量原辅料。

②明确各种原料的存放要求,要检查和管理原料的存放场所。存放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场所不得使用。

③生产部门应参照第四章的要求做好原辅料、包装材料、标签的购人、储存、发放、领取、验收和使用。

二、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找出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卫生关键控制点,将各产品的关键控制点列表,明确控制点、控制限值、监控对象、方法、频率、人员以及纠偏措施。并进行监控,做好记录。若企业已通过HACCP认证,可执行已建立的HACCP计划,对质量卫生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做好记录。若没有建立HACCP体系,企业必须找出质量、卫生关键控制点,至少监控下列环节,并做好记录。

    ①投料的名称与重量(或体积);

    ②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中的温度、压力、时间、pH等技术参数;

    ③中间产品的产出率及质量标准;

 ④成品的产出率及质量标准;

⑤直接接触食品的内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

⑥成品灭菌方法的技术参数。

    (2)对生产设备和计量器具应参照第三章的要求进行管理。计量器具必须定期检定或校验。

    ①企业应有计量器具清单、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盟计量器具检定记录(见表7-15、表7-16、表7-17)。

表7-15计量器具台账

                                                          文件编号:

序号

器具编号

出厂号

器具名称

器具型号

制造单位

技术特征

启用日期

检定单位

检定周期

使用场所

备注

测量范围

分度值

等级

 

 

 

 

 

 

 

 

 

 

 

 

 

 

 

 

 

 

 

 

 

 

 

 

 

 

 

 

 

 

 

 

 

 

 

 

 

 

 

 

 

 

 

 

 

 

 

 

 

 

 

 

 

 

 

 

 

 

 

 

 

 

 

 

 

 

 

 

 

 

 

 

 

 

 

 

 

 

 

 

 

 

 

 

 

 

 

 

 

 

 

 

 

 

 

 

 

 

 

 

 

 

 

 

 

 

 

 

 

 

 

 

 

 

 

 

 

 

 

 

 

 

 

 

 

 

 

 

 

 

 

 

 

 

 

 

 

 

 

 

 

 

 

 

 

 

 

 

 

 

 

 

 

 

 

表7-16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日期(计划)表

                                                              文件编号:

序号

器具编号

出厂号

器具名称

技术特征

委托检定单位

检定周期

计划日期

实际完成日期

使用场所

备注

测量范围

分度值

等级

 

 

 

 

 

 

 

 

 

 

 

 

 

 

 

 

 

 

 

 

 

 

 

 

 

 

 

 

 

 

 

 

 

 

 

 

 

 

 

 

 

 

 

 

 

 

 

 

 

 

 

 

 

 

 

 

 

 

 

 

 

 

 

 

 

 

 

 

 

 

 

 

 

 

 

 

 

 

 

 

 

 

 

 

 

 

 

 

 

 

 

 

 

 

 

 

 

 

 

 

 

 

 

 

 

 

 

 

 

 

 

 

 

 

 

 

 

 

 

 

 

 

 

 

 

 

 

 

 

 

 

 

 

 

 

 

 

 

 

 

 

 

 

表7-17  计量器具检定记录表

                                                             文件编号:

品名

检定日期

检定情况

检定结果

标识

检定人

备注

 

 

 

 

 

 

 

 

 

 

 

 

 

 

 

 

 

 

 

 

 

 

 

 

 

 

 

 

 

 

 

 

 

 

 

 

 

 

 

 

 

 

 

 

 

 

 

 

 

 

 

 

 

 

 

 

 

 

 

 

 

 

 

 

 

 

 

 

 

 

 

 

 

 

 

 

 

 

 

 

 

 

 

 

 

 

 

 

 

 

 

 

 

 

 

 

 

 

 

 

 

 

 

 

 

 

 

 

 

 

 

 

 

 

 

 

 

 

 

 

 

 

 

 

 

 

 

 

 

 

 

 

 

 

 

 

 

 

 

 

 

 

 

 

 

 

 

 

②重要计量器应有惟一的编号,确保计量器具与其检定记录或检定合格标志一一对应,能够溯源。

③用于灭菌设备的温度计、压力表一年至少检定或校准一次,并做好记录和贴好合格标志。

(3)应具备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包括人同和仪器设备等,并定期对关键工艺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净化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并出具报告(见表7-18)。

表7-18  生产环境监测报告(示例)

××公司净化室环境监测报告

                                                          文件编号:

检测依据:××××      判别依据:××××          2003年6月

洁净级别

区域名称

尘埃粒子

浮游菌/(个/m3

沉降菌/(个/皿)

温度/ OC

相对湿度/%

判别结论及备注

粒径/μm

UCL/(粒/ m3

十万级

男二更

≥0.5

0606469

80

1

24.5

47.8

合格

≥5

926

缓冲1

≥0.5

1280386

40

1

24.9

48.1

合格

≥5

1739

洁净走廊

≥0.5

1485443

10

0

25.5

47.0

合格

≥5

11430

洗涤

≥0.5

581582

10

0

25.1

48.9

合格

≥5

1782

制粒

≥0.5

136228

20

0.5

25.1

50.6

合格

≥5

1221

混合

≥0.5

529532

0

0

25.0

50.0

合格

≥5

3197

配料

≥0.5

382550

0

0.5

24.8

49.8

合格

≥5

1097

中储

≥0.5

206786

0

1

24.8

49.6

合格

≥5

2070

压版

≥0.5

131725

0

0

24.7

49.4

合格

≥5

1162

抛光

≥0.5

249091

20

0

25.2

48.6

合格

≥5

4140

充填

≥0.5

777256

0

1

25.0

47.6

合格

≥5

8904

中转1

≥0.5

517196

0

0.5

24.9

50.6

合格

≥5

2975

洁具

≥0.5

692144

20

1.5

25.0

50.0

合格

≥5

3753

压片

≥0.5

1370638

10

0

24.8

50.3

合格

≥5

231

包衣房

≥0.5

22967

0

0

24.8

49.1

合格

≥5

1775

配浆

≥0.5

52774

0

0

 

51.6

合格

≥5

4725

监测日期:2003/06/17     报告日期:2003/06/25         监测人:       审核人:

①应参照第三章的要求制定各生产区域的环境监测标准。

②应参照本章第三节的要求制定洁净室(区)内空气的微生物数(沉降菌/浮游菌)、尘埃粒子数和表面微生物等的检验操作规程。

③应有整个厂区的洁净室(区)布局图,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并定期监测,做好记录并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采取纠偏措施,并跟踪监测。

(4)应具备对生产用水的监测能力,并定期监测。

①品质管理部门负责对工艺用水的检测,制定相关监控制度,并设有相应的质检人员和检测设备。

②接本章第二节的要求制定工艺用水质量标准,并确定哪些是日常监测项目,哪些是年检项目。

③按本章第三节的要求制定工艺用水日常监测项目的检验程序。

④按监控制度要求,做好日常监测项目的监测,并且每年至少有一份全项检验报告。

(5)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生产部门并同时报告品质管理部门。品质管理部门有权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处理并记录(参见表7-19)。

表7-19偏差调查处理记录表

                                                                文件编号:

                                                                报告编号:

品名

 

代号

 

涉及产品批号

 

生产日期

 

 

偏差概述

 

 

 

                                    报告人    日期    

 

调查处理意见

 

 

 

                                     调查人    日期    

 

审核意见

 

 

 

                                      审核人    日期    

表7-20  返工通知单

                                                                 文件编号:

接收部门

 

通知部门

 

品名

 

批号

 

数量

 

返工原因

 

返工要求

 

备注

 

    填表人:   年  月   日                 接收人:

三、成品的质量控制

(1)企业必须对成品进行感观、卫生及质量指标的检验,不合格者不得出厂。

①企业除执行保健食品通用(卫生)标准外,还应按本章第二节的要求制定各产品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中所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应包括产品主要功效因子或功效成分、感官、卫生及其他质量指标。

    ②企业必须逐批对各成品按企业标准进行所有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不合格不得出厂。

    ③根据本章第二节的生产工艺操作核查制度,品质管理部门对批档进行审核后,方可决定成品是否可以出厂。

   (2)每批产品均应有留样,留样应存放于专设的留样库(或区)内,做好记录(见表7-3),按品种、批号分类存放,并有明显标志。此外,还应按本章第二节的要求做好产品留样观察。

    (3)产品必须进行稳定性试验。

①品质管理部门应开展对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质量稳定性的有计划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确定物料储存期,为制定保健食品有效期提供依据。

②稳定性试验内容

a.加速破坏试验,预测产品的有效期;

b.样品在规定保存条件下观察若干年限的稳定性试验记录(参见表7-4)。

③稳定性试验参考

a.加速稳定性试验是将定型包装的产品置于37~40OC和相对湿度75%的条件选择下能代表内在质量的指标,每月检测一次,连续3个月,如指标稳定则相当于样品可保存两年。

(参考《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第二十一条产品稳定性资料的审查)

b.常温稳定性试验是在产品规定的保存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试验,一般第一年每隔3个月检测一次,第二年每隔6个月检测一次,以后每年一次。此法较加速试验方法更为可靠。

c.产品的稳定性试验,至少应对三批样品进行观察,所有代表内在质量的指标均应检测,尤其是明确的功效成分指标,并应注意直接与产品接触的包装材料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4)必须对产品的包装材料、标志、说明书进行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①按本章第二节的要求制定包装材料、标志、说明书的质量标准。包装材料、标志、说明书的内容应与该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申的内容相符合。

②企业应按本章第三节的要求制定包装材料、标志、说明书的抽样方案。

③企业应设有质检人员对产品的包装材料、标志、说明书进行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5)检查和管理成品仓库存放条件,不符合存放条件的库房不得使用。

    ①企业应根据第六章及产品企业标准中成品存放条件的要求设置符合要求的成品库房。

    ②成品库房管理人员每天记录成品库房的温湿度等条件,如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③品质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成品库房的存放条件,不符合存放条件的库房不得使用。

第六节  品质管理的其他要求

一、控诉与不良反应处理

企业必须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相关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负责管理用户对保健食品质量的投诉和食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记录。做好调查处理工作,并做好记录备查(见表7-21)。

表7-21   客户投诉调查处理记录

                                                          文件编号:

                                                                   登记号:

受理人:

部门:

日期:

投诉人姓名:

地址:

电话:

邮编:

投诉身份:

 

 

投诉方式:

信件( )

电话( )

其他( )

产品名称:

批号:

包装规格:

投诉细节:

 

 

被投诉样品数量:

样品处理备注:

分类:  严重( );重要( );细小( );其他(包括不良反应) ( )

调查及投诉处理结果:

 

注:本表登记号及分类可由品管部填写,此表应送品管部投诉主管。给投诉者的书面答复应附在此表后。表中( )可用打勾方式记录。

    (1)负责保健食品质量投诉和不怠反应的人员应具有保健食品生产、质量管理或医药方        面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此做出正确的判定和处理。    。                              

    (2)企业应制定对保健食品质量投诉和不良反应记录方面的处理规定和标准操作目规程。    

    (3)用户对保健食品的质量投诉与不良反应记录应分类统计,并做详细分析和认定。         (4)对保健食品投诉和不良反应的常见的调查处理方法是:

     ①先对送来的投诉样品进行检查,确认是否系本公司产品,是否在保质期内等。

     ②及时与用户联系,听取意见,必要时同有关部门现场调研,并做好记录。                

③对投诉样品进行复检,必要时对同一批留样样品进行检验,审查该批产品的批档案。

   ④过以上调查分析,作出最终判定,并提出处理意见。

二、内部质量审计

1.内审的组织

     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内部质量审计(又称自检),对保健食品生产和质量全过程实施GMP的状况进行检查。在内审中发现的问题应制定纠正措施,并追踪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使保健食品生产过程始终在受控条件下运行,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内审工作由企业分管生产和质量的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负责。应由生产部门、品质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组成企业内审小组,其成员应具有ISO9001或保健食品GMP内审员资格,并熟悉保健食品GMP,能够对被审部门执行保健食品GMP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3)企业应制定内审计划。一般每年至少全面审计一次。特殊情况下,如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也可随时组织内审,内审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4)内审后根据内审检查记录编制内审报告。内审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车间/区域、内审日期、内审人员、所见偏差、建议的纠偏措施、整改拟完成的日期等。内审报告与内审检查记录一并归档保存。

(5)内审结束后,还应组织内审员追踪验证不合格项的整改落实情况。

2.内审的内容

(1)企业应制定内审程序,对人员、厂房、设备、卫生、生产、质量控制、仓储、销售、用户投诉、培训和产品召回的处理等内审要求作出规定。

(2)内审范围和内容的编制依据

①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②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

③ 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④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三、产品销售与召回

1.产品销售

(1)成品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品质管理部门对批档进行审核放行后,才能办理入库手续。不合格产品不得入库。

(2)成品销售要执行先产先销的原则。

(3)每批成品均应有销售发货记录。根据销售发货记录能追查每批产品的售出情况,必要时能及时全部追回。销售发货记录参见(表6-2)。

(4)销售发货记录应保存至保健食品保质期后一年。未规定有效期的食品,其销售发货记录应保存3年。

(5)成品销售的广告宣传,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有关保健食品广告的法律法规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③卫生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2.产品收回

(1)企业应建立保健食品退货、收回、处理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保健食品退货和收回必须有书面记录。

(3)退货和收回保健食品应作原样鉴定并保存(因为接近或超过保质期退货的除外)。经检验确因质量问题-不能使用的保健食品,应在品质部门监督下销毁,涉及其他批号时,应同时处理。

(4)退货和收回保健食品,经检验可进行返工处理的,应制定返工方案报技术管理部门批准。返工后产品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经品质管理部门批准放行后,才能再行销售。

(5)成品退货、收回及处理程序提要如下

    ①提出退货,收回产品

    a.接到用户退货要求,应书面记录。质管负责人指令调查,确因质量问题时,发收回指令。

    b.销售部门按销售记录收回。仓库接收回指令初检无误后,填退货初检记录入库.复核与投诉有出人时,应再调查.否则拒收。

    ②取样检验,分类处理

    专人取样送质检部门全项检验(含外观):

    a.全项合格。经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继续销售。

 b.外观不合格。经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换包装后继续销售。

    c.个别项不合格。返工,经检验全项合格后,质管部门负责人批准重新销售。

d.严重不合格,无法返工处理,由品管部门负责人指令销毁。

 

 

第八章  卫生管理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保健食品是促菌生长的培养基,因此,卫生管理是实施《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重点,卫生管理涉及原料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产品的储存及运输等方面。做好卫生管理意味着应从物净、人净、环境净、工艺过程净做起,并将卫生的理念一赶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为了确保产品的使用安全性,保健食品企业应当建立各种卫生标准操作规格(Sanita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简称SSOP),对原料的卫生状况、工艺用水状况、人员的清洁状况、生产环境、工艺设备的清洁/消毒、产品的灭菌及储运实施有效监督,使之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第一节  原料及工艺用水的卫生管理

一、原料的控制

中国几千年来“药食同源”的实践和习惯对现代保健食品的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从所周知,许多保健食品的原料直接取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提取物。与化学合成不同,保健食品的原料容易受微生物、农药等污染,保健食品的卫生应当从源头抓起。品质管理部门应当和采购部门一起,通过质量审计的方式对原料供货商进行调查,确认原料的质量状况及供货质量的可信度,通过审计,由品质管理部门确定并批准审计合格的单位为正式供货单位。采购部门只从批准的单位进货,是实现原料卫生管理的重要措施。

保健食品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SSOP,驿原炎的微生物污染加以控制。应有原料取样计划,规定取样的频率、数量、取样的操作要求、控制指标及检验结果超标时的处理措施,如清洁、消毒。对严重污染变质无法使用的原料应予拒收。

二、工艺用水的控制

保健食品工艺用水主要是饮用水及纯化水。它们是保健食品生产的重要原料。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市政工程的自来水作为本企业保健食品生产用水。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一般企业都建造数百吨或更大容量的水池,设增压泵站,自来水首先进入水池,然后由本企业的增压泵站,将自来水送到生产车间和其他使用点。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为同一水源,自来水一般不做任何处理,直接进入工艺过程。这类系统存在一定的水污染风险,如当节假日时,水池中自来水中的游离氯已耗尽,造成了微生物滋长的有利条件;此外,有些企业为了节约占地面积,将水池建成地下水池的形式,因不便清洁而长期不予清洗。保健食品企业应当制定SSOP,对饮用水系统加以管理,如定期监测微生物及其他指标,定期清洗等。

由于纯化水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保健食品的生产,加上保健饮料、口服液的工艺用水量都比较大,而纯化水系统又是个冷水系统,容易长菌,因此,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十分关注纯化水的微生物污染问题。美国药典26版在纯化水一节中有这样的阐述:“在制水及些后的储存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好氧菌总数加以监控。应建立适当的警戒及纠偏措施标准,以及时发现系统的各个不良趋势。一般情况下,纠偏措施标准是100个菌/ml(采用膜过滤法,琼脂培养基,30~35OC下培养5天)。”……“纯化水的储存及分配均应有防止微生物污染及其他污染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没有规定纯化水的微生物控制指标,但在2001年卫生部生活饮用水规范中规定,细菌总数为100CFU/ml;总大肠菌群为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标准为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作为工艺用水的纯化水,其卫生学指标当然不低于饮用水的标准,保健食品企业可参照这类标准制定本企业的SSOP,确保生产用水的卫生状况。

第二节  环境的卫生管理

    一、概述

    由于保健食品生产的特殊性,卫生管理的跨度很大,卫生要求较低的品种如蜜饯类产品的生产,其要求与食品生产不相上下,而无菌灌装类产品的要求则与非最终灭菌的药品处在同一水平,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重点在产品的暴露区。

    保健食品的环境由外部环境及生产环境组成,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厂区内生产车间的外部环境;

    (2)一般管理区,如仓库和一般包装材料检验室、一般化学实验室;

    (3)洁净管理区(有人员更衣、物料缓冲和净化空调系统,参照洁净区管理,但对环境只进行自检,不作洁净区项目日常监测的区域);

    (4)规范规定的洁净级别区(3000000级、100000级、10000级、局部100级区)。由于我国的洁净标准尚没与国际接轨,我国10000级通常按品种的情况,将10000级分为无菌控制的10000级和非无菌控制的10000级。前者为无菌灌装产品百级的背景条件,后者又称万级辅助区,用于无菌灌装产品配渍、设备清洗、灭菌准备等操作。

    应当指出,生产环境是为生产工艺服务的,生产环境的卫生控制不只是根据级别,还需考虑品种的特点,以无菌灌装的保健饮料及热灌装保健饮料为例来讨论,无菌灌装产品直接暴露局部区为百级,背景条件为万级,热灌装产品的灌装间也是万级。但这两个万级的管理要求因产品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区别,无菌灌装保健饮料的万级有以下特殊要求:

    ①不设置水池及地漏;

    ②更衣室、物料缓冲间通常设连锁装置或报警装置,防止污染空气倒灌;

    ③设压差表,规定压差范围,正常生产中如压差超过规定范围,气流方向发生变化即作偏差论处,须调查处理;

    ④人员进入,必须穿无菌衣(防静电服并经灭菌)、无菌鞋、无菌手套及无菌口罩,严格遵循无菌区进入的书面规程;无菌操作区人员离开无菌操作区再次进人无菌操作区时,不应穿已用过的灭菌工作服;

    ⑤所用消毒酒精须除菌过滤;

    ⑥清洁用水必须除菌或灭菌处理;

    ⑦压缩空气应安装除菌过滤器;    .

    ⑧所用的清洁工具必须经清洁、消毒或灭菌,无菌操作区清洁结束后,应立即从无菌区取出。换言之,与其他低级别的洁具间不同,在无菌操作间/区只保留干燥、已灭菌的清洁工具或必要的消毒剂,不允许保留湿的清洁用具,以避免长菌,带来污染; I

    ⑨所用容器、工器具、过滤器均须灭菌或消毒;

    ⑩瓶盖必须灭菌后进人灌装区;

保健料液经除菌过滤进入无菌操作间/区;

如采用传送带形式传送产品,须分段设置传送带,在无菌操作区内的部分需定期清洁、消毒,在非无菌操作(万级外)一侧的传送带,须定期清洁;

除菌过滤用过滤器通常使用串联方式(2只过滤器串联),确保除菌过滤安全;

无菌操作间的空气质量(动态指标)、关键设备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操作人员的手、工作服的卫生状态须进行监控;监控结果要进入批档案,作为品质管理部门评估产品无菌状态的重要依据;

每年须通过培养基灌装的方式对无菌操作区的洁净状态进行再验证。

对热灌装产品灌装间万级的卫生管理要求,比无菌灌装的大体上要低一个级别,没有必要因为总体环境都属万级,就采用完全相同的清洁、消毒及其他保证产品免遭污染的卫生管理措施。

无菌灌装保健饮料灌装区提到的上述卫生管理措施,仍属一般原则,各个企业的设备情况不同、产品不同、人员素质不同,卫生管理的具体做法当然也不相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情况的SSOP。

二、常用清洁剂及消毒剂

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人员使用的清洁与消毒剂很多,应注意,在使用清洁剂及消毒剂时,与产品接触的清洁剂与消毒剂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因此,与产品接触表面的消毒剂通常用酒精及其他无毒、无残留的产品。

保健食品生产常见的清洁及消毒剂如表8-1。

表8-1保健食品生产中常见的清洁及消毒剂

品名

组成、配制方法或说明

备注

75%(体积分数)乙醇

 

由95%乙醇(药用)与水按比例配制而成液:95%乙醇39.5L,注射用水(冷)10.5L

供手、墙和设备消毒用

含0.5%醋酸洗必泰的70%(质量体积分数)乙醇液

 

系95%乙醇、水和洗必泰醋酸盐按比例配制液:95%(体积分数)乙醇37L注射用水(冷)13L醋酸洗必泰0.25kg

洁净室和设备消毒用;手消毒用时可加入2%的甘油

0.1%新洁尔灭(笨甲溴铵)

 

 

 

系5%新洁尔来灭与水按比例配制液:5%新洁尔灭500ml注射用水(冷)24.5L

属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兼有净洁和杀菌作用,可用于洁净室、生产用具和没备的清洗和消毒灭菌

本品与普通肥皂或洗衣粉接触时能使灭菌效果消除或减弱

不能用于饮用水消毒

杜灭芬(消毒宁)

0.05%~0.1%水溶液消毒

消毒皮肤,冲洗伤口及橡皮、塑料、棉织物的消毒

2%(质量体积分数)

 

 

用于不耐热物品的消毒,如精密仪器等也用于洁净室墙、天花板、门窗和地面、地漏清毒

加入0.3%碳酸氢钠可杀灭芽孢

避免接触皮肤、黏膜、发生意外,应用大量水冲洗

 

                                                  续表     

氢氧化钠溶液

 

用氢氧化钠与水配制

通常使用的有10%、2%、0.2%,或0.1mol/L等

“白猫”洗洁精

清水中加入数滴本品,浸洗,最后用清水洗净

管道、设备油渍处理

地板、墙面的油渍处理

“威猛先生”玻璃洗剂

玻璃、镜子清洁剂

距清洁物20cm喷射,再用布擦试即可

珠光液体皂

市售

清洁皮肤,适用于淋浴、洗手等

37%甲醛①

市售品浓度约为37%

熏蒸,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浸泡,物品表面消毒

过氧乙酸②

0.2%~0.5%水溶液

可用做皮肤、塑料、织物等消毒

二氧化氯(CIO2

CIO2原液:柠檬酸=10:1,活化10~15min

空气消毒:浓度2000×10-6,20~25ml/m3雾化1h

乙醇抗霉剂③

 

 

 

A.75%乙醇10kg自配

B.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尼泊金)21.5g

C.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尼泊素)8.6g

具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常用来灭霉菌

 

①用于空气消毒时,以每m3空间用量约20ml计算,关闭门窗,加热蒸发,一般需6~12h。需要时,可在操作前按每m3空间用25%氨水12ml,加热蒸发,除去残留甲醛。本品对上呼吸道、皮肤及眼睛有强烈刺激性。操作时注意戴好手套、护目镜。一旦皮肤及眼睛按触到本品,应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产品须储存于阴凉、通风处。

    ②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的醋酸臭味,具弱酸性、易挥发,有腐蚀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醋酸。稀释液易分解,宜使用配制。本品为强氧化剂,其水溶液为广谱、高效、速效灭菌剂,对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对被消毒物品表面无残留物,毒性低、无公害、应用较广。0.5%溶液对空气喷雾30ml/m3,可用于空气消毒,0.1%~0.5%溶液用于器械和皮肤消毒。

    ③在高级别区,霉菌通常被看做环境污染的重要指标,如无菌操作区检出霉菌,说明空气污染状况令人担忧,有必要立即采取纠偏措施。

    三、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为了做好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除生产环境本身的清洁、消毒外,还应十分关注保证生产环境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制定相关的管理和操作规程,为卫生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

    (1)厂房维修规程;

    (2)防鼠、防虫及其他动物进入仓库及生产区的规程;

    (3)净化空调系统运行监控规程;

    (4)高效过滤器送风口和层流台管理规程;

    (5)地漏及洁具间的清洁管理规程;

    (6)工作服及清洁工器具清洁规程;

    (7)消毒剂和清洁剂使用指南;

    (8)实验动物清洁管理规程;

    (9)有毒物品管理规程;

    (10)生产废弃物管理规程,等等。

应制定生产车间的外部环境、一般管理区、洁净管理区和洁净级别区的清洁卫生规程。生产车间外部环境(厂区环境)、一般管理区的清洁卫生比较简单。企业应规定车辆停放处、货物临时堆放处,保证厂区内道路畅通、无积水、无污染源等。做好厂区绿化工作,定期修剪、除杂草、杀虫。定期组织全厂大扫除,清除垃圾、疏通下水道、灭蚊、灭蝇、灭鼠。生产车间、仓库要采取必要的防虫防鼠措施。

洁净级别区SSOP的内容因洁净级别不同而异,通常应规定所用的清洁设备、清洁用具的存放要求、清洁用具的清洁及消毒要求、所使用的消毒剂及清洁剂、清洁的方法及记录等内容。万级非无菌控制区清洁卫生击规程参见本章第四节的示例1。

四、洁净区环境的监控

环境监控是保持洁净区生产环境良好卫生状态的必要条件,监控发现不良趋势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使生产环境处于受控状态。保健食品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制定相关的环境监控计划,比如:

(1)洁净区(室)中空气悬浮粒子监测规程;

(2)空气中浮游菌监测规程;

(3)洁净室内(区)沉降菌监测规程;

(4)表面微生物监测规程;

(5)操作人员手套和操作服表面微生物监测规程,等等。

此外,还应制定相关监控仪器的操作规程,如空气悬浮粒子计数仪操作规程。监测洁净环境的仪器应定期校准,保证测试数据正确有效。

监控的要求视生产保健食品的品种和形式而定,如一般固体口服液产品的生产,其环境要求较低,无菌灌装保健饮料生产的环境要求就严格得多。应当指出,在厂房验证时,虽然进行了测试,有较多的数据说明净化空调系统的能力,但这种测试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一则我国规定的测试标准为静态,生产操作时的动态测试数据一般要比静态差一个数量级,二则当净化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过滤器会累积尘埃,操作人员的情况也在变化。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环境监控计划,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控,这对生产环境要求高的企业尤为重要。当洁净区环境超过规定限度并有可能危及产品质量时,应及明采取纠偏措施,保证生产运行处在良好的清洁卫生状态。

   洁净室(区)环境监控计划,见本章第四节的示例2。

   洁净室(区)空气悬浮粒子的监测规程,见本章第四节的示例3。

  洁净室(区)空气沉降菌监测规程,见本章第四节的示例4。

第三节  生产过程的卫生管理

一、人员卫生

   在保健食品生产中,人员被认为是重要污染源,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个人卫生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人员对保健食品的污染。在第三章厂房设计与设施设备中,已对人员更衣、缓冲、洗衣房及更衣程序作了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应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人员卫生规程,比如:

    ——洁净管理区的个人卫生规程;

——十万级区个人卫生规程;

——万级区个人卫生规程等。

此外,应当对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

在人员的卫生规程中,应对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帽、手的卫生等作出详细规定。

十万级区人员卫生规程,参见本章第四节的示例5。

对操作人员的监控主要通过手套和操作服表面的微生物来实现。操作人员手套和操作服表面的微生物监测规程参见示例6。

二、设备清洁

不同保健食品生产的设备差别很大,应制定设备使用后的清洁卫生规程。一般说来,要求比较低的口服固体产品,如边疆生产同一产品,批与批之间不需要特别的清洁。当生产品种需要更换时,应对生产设备进行必要的清洁、消毒,具体要求视品种而异。本书第九章第四节对清洁验证已有专门阐述。

清场是卫生管理的一项内容,所谓清场,是指在某一批产品生产结束后,将该批生产所用的物料、产品、生产废弃物(如已打印批号的标签、废产品)、记录文件等生产的现场清理出去,以避免与下一批产品发生混淆。清场是GMP的要求,适用于所有品种。

保健食品生产中,目检清洁方法最简单,也最实用。如目检都看到了不清洁的状况,则清洁显然没有达到要求。这种检查方法对蜜饯类产品尤其适用。

对于其他一些产品来说,通过清洁验证确定清洁方法,制定详细的SSOP规定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与药品生产有所不同,清洁合格标准的重点往往不是在残留上,而是在微生物污染的控制上,因为功能成分与药品的作用有所不同,用某些药品生产验证采用的0.1%的残留标准来要求一般的保健食品,显然不适合的,那样做就忽视了二者的重要区别。清洁合格的标准由企业根据品种的具体情况去定,但设备微生物污染带给产品污染的风险应予足够重视。在制定标准时,务必考虑这一因素。

一些液体产品,如口服保健饮料,无论是配制罐、灌装机、制瓶机、保健食品料液过滤器等,均有一个清洁、消毒或灭菌的问题。这类SSOP规程的制定均应通过适当通过适当的验证。不管是何种清洁方法,目检清洁仍是清洁达标的一项指标。

三、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是保健食品生产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证保健食品卫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中华人共和国药典》2000版收载了5个灭菌法,湿热灭菌、辅射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和过滤灭菌法。它们可在保健食品生产的不同场合下使用。除过滤灭菌外,其他4个灭菌法达到的标准均是污染菌存活的概率小于百万分之一,即经灭菌后,每一批产品中存在污染产品的概率不得大于百万分之一,灭菌合格的这一量化标准在1973年前即在食品行业中广泛采用,1980年正式收载进入美国药典和英国药典。

热力灭菌在保健食品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灭菌方法有多种应用形式,如保健饮料的最终灭菌(灌封后再灭菌)、将保健食品料液先加热到137~141OC,经15S,再冷却到85OC进行热灌装形式的灭菌等。此外,将灌装机的部件拆洗后的灭菌、将配液罐及相关管道在线灭菌、将保健食品容器的灭菌;将工作服、口罩、过滤器放入器械灭菌的灭菌等等。发酵、益生菌类产品生产过程中也都需要一定形式的消毒和灭菌。不管采用保种形式和何种设备灭菌,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消毒、灭菌程序应予验证。参见第九章第四节有关内容。

除物理手段外,验证还采用生物指标剂的形式,如将高浓度嗜热芽孢杆菌或梭状芽孢杆菌(一般均超过106个菌)加入产品,或将装有这类芽孢菌的安瓿(市售品)与产品一起灭菌,看芽孢是否全部杀灭,以评估灭菌程序的可靠性。为了区分已灭菌品和未灭菌品,除采用双扉灭菌柜形式外,有些企业还采用化学灭菌指标带,如3M的灭菌指示带是不干胶形式的,上面可写产品名称、批号和日期,经灭菌后,批示带原来白色的条纹变成了黑色,所写产品名称、批号和日期仍清晰可认。这也是一种卫生管理措施。因此,可以将消毒、灭菌等看做实现保健食品卫生必不可少的手段,SSOP的内容由此延伸到了灭菌,比如:

XXX在线灭菌规程;

XXX产品灭菌规程;

XXX干热灭菌规程;

XXX消毒规程。

四、产品密封的可靠性

保健食品中有不少产品属灭菌产品,它们在加工过程中均经过适当的灭菌,并有一定的保持期。不难理解,产品密封的可靠性一旦出现问题,产品的使用安全就受到威胁。美国FDA在1994年的《人用药品生产企业及兽药厂上报灭菌验证文件掼》中,明确要求将产品的密封形式详细列入上报文件,并要求对密封的可靠性进行验证。FDA不受理没有密封可靠性验证的上报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灭菌法中也提到防止产品二次污染的问题,中心是产品密封的可靠性。卫生管理应包括产品密封可靠性的内容。

有些小装量的灭菌产品可彩检漏法,在灭菌完成后,将其放入水中,抽真空,加压一窒时间,然后看产品是否存在密封缺陷,经检漏试验后,将有缺陷的产品挑出、丢弃。此情况下,应制定产品检漏SSOP规程。

一些大装量的产品或有色产品,难以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检查,它们的密封可靠性须通过验证,然后以严格控制工艺条件的形式来保证产品密封的可靠性。企业应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方法,对产品密封的可靠性进行检查。

产品储运中的卫生管理参见第六章第三节有关内容。

第四节     示例参考

卫生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本节仅列举了洁净要求较高的例子,如前所述,保健食品卫生管理的要求与产品相关,有些产品的要求仅高于普通食品,有些则与药品的无菌操作要求相似,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需要的SSOP。

示例1   十万级及万级区清洁卫生规程(SSOPXX—XXXX)

1、内容

阐述十万级及非无菌万级区卫生工作的最低要求,以使十万级及非无菌万级区符合并维持相应的洁净水平。

2、一般要求

在区域的入口处须标有“十万级”及“万级”的标记;在人流通道入口处标有如何更衣的简要说明。每个级区必须配有各自的清洁设备,清洁工具不得跨区使用。投料或产品暴露操作时不宜进行清洁工作,主要的清洁工作应在操作完成后进行。

3、清洁设备

①    带轮小车及塑料桶,配有挤干拖把纱的工具;

②    拖把纱;

③    刮水用刮板;

④    纱布;

⑤    喷洗瓶;

⑥    窗户玻璃刮水器;

⑦    万向擦(一种工具可紧扣住塑料刷块,适用于墙面和天花板的清洁);

⑧    用于擦拭不洁表面的塑料块;

⑨    尼龙布、一次性抹布及多次使用的抹布等;

⑩    真空吸尘器。

4、清洁设备的储存

清洁设备必须储藏在专用通风房间内,洁具间应设在相应的洁净区内且有明显标记。

5、清洁设备的管理

清洁设备所用小车,每周至少用消毒剂(6中的①或②)喷淋消毒一次;桶在使用后必须刷洗干净,喷上消毒剂(6中的①或②),然后倒置存放;可反复使用的材料(如:拖把纱、纱布)在每次使用后应收集在专门的收集袋中,送至洗涤机内进行洗涤、干燥后存放于清洁的塑料袋内,送入生产区。

6、消毒剂

①    70%—75%乙醇;

②    用70%乙醇配制的0.5%洗必泰溶液;

③    季铵盐化合物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成的溶液。比如:0.1%新洁尔灭;

④    37%甲醛。

消毒剂①、②和③可交替使用。消毒剂①4—5天/周;消毒剂②1天/周。

7、清洁剂

①1%新洁尔灭,用于清洁和消毒,同消毒剂③。

②用70%乙醇配制的0.5%洗必泰溶液;

③玻璃清洁剂;

④2%(质量分数)NaOH溶液。配制方法:取20 gNaOH(分析纯)加水至1000ml(20—30OC)。

8、通则

按规定精确配制消毒剂和清洁剂。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清洁效果不佳并有损坏作用,此时应用热水加以稀释。

9、清洁方法及频率

正常生产时,十万级区和万级区的清洁方法和计划见表8—2。

清洁频率取决于该区域的生产活动情况,工段长和管理员负责清洁计划的调整消毒剂应经常更换,15L清洁液所探洗的地面面积不得大于2。5m2

10、一般规定

洁净区的清洁工作一般由操作人员完成,以强化责任并减少生产区人员的出入,减少污

表8—2十万级区和万级区的清洁、消毒

对象

方法

试剂

工具

频率

地面

清洁剂刷洗后用水冲洗并刮干,再用消毒剂消毒

清洁剂②及消毒剂①、③交替使用

万向擦、刮板、拖把纱

1—2次/天,或必要时及更换产品前

门、窗、墙和设备

湿擦墙至窗户上方

清洁剂①②④及消毒剂①③交替使用

纱布

1—2次/;或必要时

洗涤盆、洗涤台、洗涤槽

清洁剂刷洗后用水冲洗并刮干再用消毒剂消毒

清洁剂②及消毒剂①③

纱布

1—2次/;或必要时

高效滤器送风口

湿擦

消毒剂①

纱布

1—2次/;或必要时

排风口

湿擦

消毒剂①

纱布

1次/天

地面排水口

刷洗

消毒剂②

塑料擦块

1次/天

地漏内

浸泡

消毒剂③

塑料擦块

1次/月

全区(墙、门窗设备、地面)

彻底清洁消毒

消毒剂①②④

消毒剂①

万向擦、刮板拖把纱等

 

全区(空间)

熏蒸

消毒剂④

熏蒸

1次/周

走廊、电梯

湿拖或擦洗

消毒剂①②

消毒剂①

万向擦、刮板拖把纱

1次/天

内更衣室及更衣柜

湿拖或擦洗

消毒剂①②

消毒剂①

万向擦、刮板拖把纱

1次/天或必要时

办公室内

温拖或擦试表面

消毒剂①②

消毒剂①

拖把纱

1次/周

染的风险。在清洁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①用蘸有消毒剂①或②的湿布探洗门把手、扶手、门、窗、配电柜外表面等(擦配电柜时,不得太湿,以免水渗入电柜内);

②更换废物袋,每天至少一次。并且,每天至少清洁废物桶一次;

③除去室内窗户和镜子上的污点;

④用消毒剂①或③湿拖地板;

⑤检查已灭菌口罩、手套等的备用量应充足,超过使用期限的此类物品应重新灭菌;⑥盛放容器每天至少消毒一次;

⑦每天加满70%—75%乙醇及液皂的喷洗瓶,并注意每半个月倒空一次。

11、记录

清洁、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在规定的记录上做好记录,该记录应保存至少三年。

示例2  洁净室(区)环境(动态)监控计划见表8—3

表8—3洁净室(区)环境(动态)监控计划

监控区级别

功能间

频率

监控项目

10000

称量间

每周一次

空气悬浮粒子

空气沉降菌

空气浮游菌

表面微生物

10000

配液间

每周一次

空气悬浮粒子

空气沉降菌

空气浮游菌

表面微生物

10000

灌封间

每周一次

空气悬浮粒子

空气沉降菌

空气浮游菌

表面微生物

操作者手表面

微生物

100

无菌灌封间

每批一次

空气悬浮粒子

空气浮游菌

沉降菌(层流罩下)

沉降菌(层流罩外)

操作者手和衣服表面菌

10000

取样间

两周一次

空气悬浮粒子

空气沉降菌

表面微生物

空气浮游菌

10000背景层流内

无菌试验室

每天

空气悬浮粒子

空气浮游菌

空气悬浮粒子

操作者手和衣服表面菌

①监控频率;每季一次。

示例3洁净区(室)中空气悬浮粒子的监测(SSOPXXXXX)

1、目的

阐明洁净区(室)中空气悬浮粒子的监测方法及内控标准。

2、监测用设备

激光式尘埃粒子计数仪PMSLASAIR310型及METONEA2400型。

3、测试

(1)参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县浮粒子的测试方法》(GB/T16292—1996)。

(2)测试频率

见附录—《洁净室(区)环境监控计划》。

(3)采样点置

——无菌灌封间环境监测取样点参曲子《无菌灌封环境取样点分布图》(略)。

——无菌万级区的其他各房间每10m2布置一采样点,每房间不得少于5点;万级辅助区、十万级区内,每10—20m2布置一测试点,但任何一个房间的采样点数不得少于2个。

——除受洁区内的设备限制外,采样点在整个洁区内应布置均匀。

——每个采样点应至少采样一次,每个洁区内应至少采样5次。

(4)测试点位置

离地面(或操作平台)0.8—1.5m高度测试。

(5)采样及采样量

一般情况下,每个监控点连续取样三次,每次采样量为1.0ft3(0.0283m2),每次采样时间为1min。

(6)仪器操作

粒子计数仪的操作方法见SOPXX—XXX《空气悬浮粒子计数仪操作规程》。

(7)结果记录

算出每个测试点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4、标准

(1)警戒标准

在正常操作下,如果测试结果超过警戒标准,则预示该环境有可能存在偏差,应密切注意环境微生物的变化趋势。若百级、万级无菌控制区(关键区)结果超过警戒标准,则在下次取样时对相关区域进行双倍取样。洁净区空气悬浮粒子内控警戒标准见表8—4。

表8——4洁净区空气悬浮粒子内控警戒标准

洁净级别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许/m3

代表区域

静态

动态

≥5um

≥5um

≥5um

≥5um

100

700

0

700

0

无菌灌封层流罩下

无菌灌装万级背景

万级辅助区

10000

1700

0

170000

1000

 

17000

100

1700000

10000

100000

1700000

10000

(2)纠偏标准

在正常操作下,测试结果超过纠偏标准时,必须立即调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纠偏措施。若超标样本取自关键区,应立即通知操作人员停止生产,并观察表态结果是否符合相应标准,同时向品管部及生产部负责人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恢复生产,且在随后的边疆三批生产中加倍取样;若超标样本取自其他级区,则在随后一周的常规取样基础上加倍取样,并密切注意环境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洁净区空气悬浮粒子内控纠偏标准见表8—5。

8—5        洁净区空气悬浮粒子内控纠偏标准见表

洁净级别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许/m3

代表区域

静态

动态

≥5um

≥5um

≥5um

≥5um

100

3500

0

3500

0

无菌灌封层流罩下

无菌灌装万级背景

万级辅助区

10000

3500

0

350000

2000

 

35000

200

3500000

20000

100000

350000

10000

5、报告

若监测结果超过纠偏限度,必须立即书面报告生产负责人;当关键区监测结果超过纠偏限度时,必须及时通知产品评价人员和品管部经理,以对偏差作出相应处理。

7、记录及存档

——百级区和万级无菌区的监测记录应送QA室存入批生产档案中;

——其他监测记录至少保存三年,并及时汇总,分析超势。

示例4洁净室(区)空气沉降菌的监测SSOPXX—XXX

1、目的

阐明主要环境控制区域空气中沉降菌的监控规程。

2、使用材料

无菌培养皿(9cm)、无菌大豆胰蛋白胨琼脂培养基(TSA)。

3、规程

(1)    平碟制备和保存

在层流台内,向每只无菌平皿内注入预先熔化的无菌大豆胰蛋白胨琼脂培养15—20ml,待其在室温下自然凝固后,倒置于无菌周转容器内。

放有平碟的无菌周转容器仍在层流台内,在室温下可密闭保存5—14天。

(2)检查

将密闭保存的平碟在层流台内仔细检查其是否染菌(注意:不得打开皿盖)。剔除染菌的平碟后,将无菌平碟转移至无菌密闭容器内待用。

①      准备:在缓冲室内,将装有无菌平碟的容器表面用75%酒精充分消毒,然后小心打开容器,取出平碟并转移到监测区内。

②      取样点布置:无菌灌装间的取样点布置参见SSOPXX—XXX中的附录二《无菌灌装间取样点颁图》(略)。

无菌万级区的其他各房间每10m2至少布置一采样点,且每房不得少于5点;万级铺助区及十万级区内,每10—20m2布置一测试点,且每房间不得少于2点。

除受洁区内的设备限制外,采样点在整个洁区内应布置均匀,在关键区可适当啬采样点,采样点的高度为距离地面0.8—1.5m。

③      暴露时间:将平碟放在指定的关键性部位,皿盖朝下放在平碟旁,平碟暴露取样时间为1—4h,每次取样需记录其暴露时间。

取样结果后,在皿盖上标明日期、产品名称、批号及取样部位,及时将取样后的平碟送回微生物实验室。

以上各操作步骤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平碟内、外表面被微生物污染。

(4)培养及读数

将取样平碟倒放在无菌塑料袋内,在30—350C下培养3—4天。打开塑料袋,取出平碟,读取并记录结果,同时算出该洁出内沉降菌的平均值。

(5)微生物鉴定

无菌灌封间层流罩下取得的污染菌,必须对其逐一鉴定;其他各洁区内取得的超标平碟中的主要菌落应予鉴定。

4、标准

(1)警戒标准

在正常操作下,如测试结果超过警戒标准,预示有可能存在偏差,应在随后一周的常规取样基础上对相关点进行双份增补取样,并密切注意环境变化趋势。洁净区空气沉降菌内控警戒标准见表8—6。

8—6洁净区空气沉降菌内控警戒标准/[菌落数/(平皿。4h)

洁净级别

觉降菌限度

代表区域

 

静态

动态

 

100

10000

 

100000

<1

≤2

≤5

≤25

<1

≤3

≤25

≤50

无菌灌封生产线(层流罩下)

无菌灌装万级背景区

万级辅助区

①表中限度均指平均值。

(2)纠偏标准

在正常操作下,如如测试结果超过纠偏标准,必须立即调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纠偏措施。实施纠偏措施后,应在随后至少两周的常规取样基础上对相关点进行边疆的双份增补取样,并密切注意环境变化趋势。所采取的纠偏措施及取样结果都应记录并存档。洁净区空气觉降菌内控纠偏标准见表8—7。

8—6        洁净区倾家荡产气沉降菌内控纠偏标准/[菌落数/(平皿。4h)

洁净级别

觉降菌限度

代表区域

 

静态

动态

 

100

10000

 

100000

<1

≤2

≤10

≤50

<1

≤5

≤50

≤100

无菌灌封生产线(层流罩下)

无菌灌装万级背景区

万级辅助区

①表中限度均指平均值。

    5、报告

若监测结果超过纠偏限高,必须立即书面报告生产负责人,当关键点监测结果超过纠偏限度时,必须及时通知产品评价人员和品质管理部门,以采取相应措施。

6、记录及存档

无菌灌封间的批生产监测结果记录见SSOPXX—XXX附录“无菌灌装环境监测记录”(略)存入批生产档案中。

其他监测记录至少保存六年,并及时汇总,分析趋势。

纠偏措施记录的保存同于监测记录。

微生物鉴别记录至少应保留六年。

7、参考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GB/T16294—1996)。

示例5十万级区人员卫生规程SSOPXX—XXX

1、内容

进入十万级卫生区人员的更衣和卫生规范。

2、进入十万级卫生人员

只有经专门培训的本区域人员方可进入十万级区。

非本区人员只有经车间经理批准后方可进入。工段长或车间指定人负责接待外来人员,并负责确保其行为符合规定。参观人员应有专人陪同,同时做好来访登记。

3、工作服

进入十万级区的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穿公司提供的、无外口袋二件套的蓝色清洁工作服。该工作服用不起毛的织物制成的。例如67%聚酯纤维和33%棉纱混纺织物。

进入十万级区的参观人员、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等可以只穿有标记的白大褂,该白大褂用不起毛的织物制成。例如67%取酯纤维和33%棉纱混纺织物。

在更衣室内,该工作服必须与室外穿的衣服分开存放。至少一星期换二次工作服或一经弄脏即行更换。用过的工作服放入更衣室内特定的桶中,由专人送洗衣房洗涤。

4、作鞋

进入十级区的操作人员,必须上该区使用的工作鞋,直至离开此洁净区。

该鞋至少每周清洗一次,或一经弄脏,立即更换。外来参观者等临时进入人员可使用一次性塑料鞋套。

5、工作帽

所有进入十万级区的人员均必须戴上白色工作帽,并覆盖所有头发,工作帽至少一周清洗2次。

6、口罩

直接接触原料、内包装材料和产品等情况时应戴上不起毛材料做的口罩。口罩应罩住整个鼻训和嘴部,防止飞沫和落屑,且有成型丝的一侧朝上,深色的一面朝内,并注意:

不要用手接触口罩,如已接触必须将手用70%~75%乙醇消毒。

每半天更换一次,必要时可换得更勤快些。

用过的口罩放入特定废物袋中,并将手消毒。

7、手的卫生

保持手的卫生。不应有可见的创口,用橡皮胶完全覆盖住小伤口或感染处。修剪指甲,并保持清洁。不要染指甲油和使用其他可能散发粒子的化妆品。

下述情况必须洗手并消毒:

——进入本区之前;

——开始操作以前;

——上厕所后;

——工作时手被弄脏后。

接触原料、内包装材料和暴露产品等情况时应戴已灭菌手套。破损手套应立即更换。使用过的手套应弃于指定的废物袋中。

8、人员缓冲室

经过十万级区人员缓冲室,才能进入十万级区。进入时先进入缓冲室外间,按下述要求操作:

——脱去个人外衣裤并挂在衣帽钩上。

——脱去工作鞋并放置在鞋架上(参观人员不需脱鞋,可直接穿上一次性使用塑料鞋套)。

——洗手,烘干。

——进缓冲室内间之前,在门外用70%~75%乙醇摩擦手约半min。

——然后进入缓冲窒内间。

在缓冲室内间,按如下要求操作;

——在洁净区存放已清洁衣、帽的小车上取工作衣、帽上帽子,穿好工作服。

——穿上十万级区工作鞋(参观人员不需此项,而是直接穿上有标记的白大褂)。检查穿着无识后,即可进入十万级区。

9、其他卫生规则

本区内不能戴手表和装饰品,不能把烟、钱票等非工作所需物品放在工作服内或十万维修服级区的其他地主,十万级区内不能喝饮料、吃食品、嚼口香糖、吸烟等。

10、去食堂、实验室和办公室

操作人员只有在穿上白大褂、换鞋并脱下工作帽条件下方可离开本区去食堂、实验楼和办公室。只有更换个人服装后,方可走出生产楼。

示例6 操作人手套和操作服表面的微生物监测ssopⅩⅩ‐ⅩⅩⅩ

1、目的

阐明层流、万级区内操作人员手套及操作服表面的微生物监控方法和内控标准。

2、材料

——接触碟制备方法见ssopⅩⅩ‐ⅩⅩⅩ

——无菌Letheen琼脂平板∮=90mm)

3、规程

(1)手套

使用无菌Letheen琼脂平板(90mm)。被测者先后用大拇指,四指上部及手掌轻按琼指表面,合上培养皿盖并倒置,于30~35℃培养,读数,记录结果。注意:按了琼脂后,被测者的手应立即用蘸70%酒精溶液的无菌纱布擦去残留物,或用“近按触碟法”取样,(详见3.2)。

(2)操作服

用接触碟(接触碟的准备见SOPXX—XXX,略)取样。在操作人员操作服的关键处(前臂、肩前下部)轻按一下,合盖并倒置于30—35OC下,培养3—4天。读数,记录结果。注意:取样后,必须立即帮助被监测者用蘸有70%酒精溶液的无菌纱布擦去残留培养基。

(3)取样频率

见SOPXX—XXX附录一“洁净室(区)环境监控计划”。

4、标准

(1)警戒标准

在正常操作下,测试结果超过警戒标准,预示有可能存在偏差,应告知操作者本人。若超过标样本取自关键级区(指无菌操作区层流内、无菌灌封室),应在下一次常规取样基础上对相关表面进行双份增补取样,并密切注意环境(特别是层流罩内)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洁净区操作人员卫生状况内控警戒标准见表8—8。

表8—8洁净区操作人员卫生状况内控警戒标准

洁净级别

单个样品最大允许值CPU

代表区域

手套表面

操作服表面

100

10000

 

1

2

10

3

5

不控制

无菌操作区层流内

无菌灌封间

非无菌灌封室

①    指五只手指的微生物数;

②    指25cm2表面积上的微生物数。

(2)纠偏标准

在正常操作下,测试结果超过纠偏标准时,必须立即调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纠偏措施。若超过样本取自关键级区,应立即向品质管理及生产部负责人报告,并通知操作者本人,且在随后进行的生产中至少应对超标者表面进行双份增补取样,同时密切注意环境(特别是层流罩内)微生物的变化趋势。若超标样本取自非无菌灌封间,应在随后一周的常规取样基础上对相应表面进行增补取样。洁净区操作人员卫生状况内控纠偏标准见表8—9

8—9         洁净区操作人员卫生状况内控纠偏标准

洁净级别

单个样品最大允许值CPU

代表区域

手套表面

操作服表面

100

10000

 

1

3

20

5

10

不控制

无菌操作区层流内

无菌灌封间

非无菌灌封室

①    指五只手指的微生物数;

②    指25cm2表面积上的微生物数。

5、微生物鉴别

关键级区内操作人员手和操作服上监测得的微生物应逐一加以鉴别;非无菌灌封室级区内操作人员手上的取样结果如超标应对主要菌落进行鉴定,一旦发现霉菌,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以采取相应纠偏措施。

6、记录和存档

无菌操作区百级区的取样记录应送品质管理部门存入批生产档案中。

其余记录至少保存3年,并及时汇总,分析趋势。


 

第九章   验证

第一节     验证概述

一、            验证的由来、概念及基本原则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的败血症案例,FDA对此作了深入的调查,并将这类造成药难事件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过程失控”——企业在投入生产运行时,没有建立明确的控制生产全过程的运行标准,或是在生产运行中,工艺运行状态发生了危及产品质量的变化,但企业没有觉察、没有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最终导致了败血症案例的频频发生。FDA从败血症案例的调查分析中深切地体会到“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并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并不能确保质量。必须强化生产全过程的控制,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实践”。FDA当时认为有必要制定一个新的文件,让企业通过验证确立控制生产过程的运行标准,并通过对已验证状态的监控,确保产品质量。这个文件即是1976年6月1日公布的《大容量注射GMP规程(草案)》,它首次将验证以文件的形式载入了GMP发展鸣上新的里程牌。

药品GMP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日臻完善,使验证成为实施GMP的立足点,验证概念引入GMP,标志着“质量保证”要领的成熟。验证是GMP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牌。

我国GMP规范(1998修订)将验证定义为“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导致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验证是有预定标准、有计划、有组织、有指令性文件、有试验方案、有结果记录、有结果审核、评估和批准文件的一系列活动。因此,验证是企业实施GMP的基础。通谷地说,验证是确定保健食品生产全过程因果关系的一系列活动,这里的“因”指的是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比如物料、工艺条件、生产环境、管理及操作规程等等,“果”指的是预期的数量及质量。为了确定因果之间的相关性,必须明确验证的目的、设定可以接受的标准(合格标准)、编写验证方案、确定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实施验证(通过检查、试验、及时记录、对结果及偏差进行评估等手段)、最终确认因果关系与预期的一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运行的法规(正式建立各种管理及操作规程)。

1998年颁布的《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7405—1998标准),虽没有设验证的专门章节,但是从验证的定义来理解,它显然适用于保健食品生产的各个五一节,它是实施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基础。与药品生产企业一样,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需要验证。由于验证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又是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验证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厂房和设施需进行验证;

(2)关键的生产工艺应该进行前验证;

(3)必须对已验证的状态进行监控,看生产过程是否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运行,应定期将监控的数据进行汇总及分析,这意味差,正常生产时,需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回顾性验证;

(4)工艺、主要原辅料、生产设备、检验方法有重要变更时,应进行验证,因为这些变更影响产品的质量。

无菌灌装、灭菌等工艺及其关键设备对保证质量至关重要,应定期进行再验证。

二、            验证的分类及适用条件

在《药品生产验证指南》总则中FDA的专家将验证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前验证)Prospecive vaidation)、回顾性验证(Retrospective validation)和再验证(Revalidation)。在企业验证的实践中,验证还存在另一种形式,即同步验证(Concurrent validation)。每种类型的验证活动均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

1、前验证

前验证通常指投入使用前必须完成并达到设定要求的验证。这一方式通常用于产品要求高,但没有历史资料或缺乏历史资料,靠生产控制及成品检查不足以确保重现性及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和过程。

无菌产品生产中所采用的灭菌工艺,如蒸汽灭菌、干热灭菌以及无菌过滤应当进行前验证,因为药品的无菌不能只靠最终成品无菌检查的结果来判断。对最终灭菌产品而言,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把成品的染菌率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对不能最终灭菌的产品而言,当置信限设在95%时,产品污染的水平必须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这类工艺过程是否达到设定的标准,必须通过前验证——以物理试验及生物指示剂试验来验证。

无菌灌装保健饮料生产用的设备的灭菌,灌装用具、工作服、手套、过滤器的灭菌,最终灭菌保健饮料的灭菌工艺等都属于前验证的类型。前验证是这类产品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求在有关工艺正式投入使用前完成验证。

新品、新型设备及其生产工艺的引入应采用前验证的方式,不管新品属于哪一类剂型。前验证的成功是实现新工艺从开发部门向生产部门转移的必要条件。它是一个新品开发计划的终点,也是常规生产的起点。对于一个新品及新工艺来说,应注意采用前验证方式的一些特殊条件。由于前验证的目标主要是考察并确认工艺的重现性及可靠性,而不是优选工艺条件,更不是优选配方,因此,前验证前必须有比较充分和完整的产品和工艺的开发资料。从现有资料的审查中应能确信:

(1)  配方的设计、筛选及优选确已完成;

(2)  中试性生产已经完成,关键的工艺及工艺变量已经确定,相应参数的控制限已经摸清;

(3)  已有生产工艺方面的详细技术资料,包括有文件记载的产品稳定性考察资料;

(4)  即使是比较简单的工艺,也必须至少完成一个批号的试生产。

此外,从中试放大至试生产中应无明显的“数据漂移”或“工艺过程的因果关系发生变化”现象。为了使前验证达到预计的结果,生产和管理人员在前验证之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其实,适当的培训是实施前验证的必要条件,因为验证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实施前验证的人员应当清楚地了解所需验证的工艺及其要求,消除盲目性,否则前验证就有陷于形式的可能。由于没有将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列入验证方案,或在验证中没有制定适当的合格标准,结果验证获得了一大堆所谓的验证文件,但最终并没有起到确立“运行标准”及保证质量作用的事例并不少见。

2、同步验证

同步验证系指“在工艺常规运行的同时进行的验证,即从工艺实际运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来确立文件的依据,以证明某项工艺达到预计要求的活动”。以水系统的验证为例,人们很难制造一个原水污染变化的环境条件来考察水系统的处理能力并根据原水污染程度来确定系统运行参数的调控范围。又如,泡泡康这类泡腾片的生产往往需要低于20%的相对湿度,空调净化系统是否符合设定的要求,需要经过雨季抽考验。这种条件下,同步验证成了理性的选择。如果将此方式用于某种非无菌操作产品工艺的验证,通常有以下先决条件:

(1)    有完善的取样计划,即生产工艺条件的监控比较充分

(2)    有经过验证的检验方法,方法的灵敏度及选择性等比较好;

(3)    对所验证的产品或工艺过程已有相当的经验及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工艺验证的实际概念即是特殊监控条件下的试生产,而在试生产性, 的工艺验证过程中,可以同时获得两方面结果:一是合格的产品,二是验证的结果,即“工艺重现性及可靠性”的证据。验证的客观结果往往能证实工艺条件的控制达到了预计的要求。专家们对这种验证方式的应用曾有过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采用这种验证方式。无菌灌装工艺采用这种验证方式风险太大,保健食品生产中一些工艺比较复杂的新品,采用这种验证方式也会存在质量的风险。当然,验证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及设备条件将直接影响验证的结果和可靠性。什么条件下采用何种验证方式企业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重要的问题是在制定验证方案并实施验证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验证方式的先决条件,分析主客观的情况并预计验证结果对保证质量可靠性的风险程度。

3、回顾性验证

当有充分的历史数据可以利用时,可以采用回顾性验证的方式进行验证。同前验证的几个批或一个短时间运行获得的数据相比,回顾性验证的积累的资料比较丰富。从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回顾分析可以看出工艺控制状况的全貌,因而其可靠性也更好。回顾性验证也应具备若干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1)  通常需要求有20个边疆批号的数据,如回顾性验证的批数少于20批,应有充分理由并对进行回顾性验证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2)    检验方法经过验证,检验的结果可以用数值表示并可用以统计分析;

(3)        批记录符合GMP的要求,记录中有明确的工艺条件。不难理解,没有明确的工艺条件下的数据是无法用来做回顾性验证的。以最终混合而言,如果没有设定转速,没有记录最终混合的时间,那么相应批的检验结果就不能用于统计分析。又如,成品的结果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但批记录中没有任何对偏差的调查及说明,这类缺乏可追溯性的检验结果也不能用做回顾性验证。

(4)        有关的工艺变量必须是标准化的,并一直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原料标准、生产工艺的洁净级别、分析方法、微生物控制等。

同步验证、回顾性验证通常用于产品工艺的验证。一定条件下,二者可结合使用。在移植一个现成的非无菌产品时,如已有一定的生产类似产品的经验,则可以以同步验证作为起点,运行一段时间,然后转入回顾性验证阶段。经过一个阶段的正常生产后,将生产中的各种数据汇总起来,进行统计及趋势分析。这些数据和资料包括:

(1)    批成品检验的结果;

(2)    批生产记录中的各种偏差的说明;

(3)    中间控制检查的结果;

(4)    各种偏差调查报告,甚至包括产品或中间体不合格的数据等。

系统的回顾及趋势分析常常可以揭示工艺运行的“最差条件”,预示可能的“故障”前景。回顾性工艺验证还可能导致“再验证”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回顾性工艺验证通常不需要预先制定验证方案,但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生产及质量临近计划,以便能够收集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对生产和质量进行回顾性总结。

回顾性验证工作流程如图9—1所示。

 

 

 

 

 

 

收集数据

辅助系统

如:通风、去湿

加工工艺

有文件记录的监控、测试数据

数据汇总

回顾性验证

总结

批准结论

补充性

校验或确认

补充性验证

□     用户投诉  □ 报废报告

□     生产控制  □ 成品检验

数据

充分

数据补充

数据补充

数据

充分

 

 

 

 

 

 

 

 

 

 

 

 

 

 

 

 

 

 

 


图9—1  回顾性验证流程

 

 

4、再验证

所谓再验证,系指一项生产工艺、一个系统或设备或者一种原材料经过验证并在使用一个阶段以后旨在证实其“验证状态”没有发生漂移而进行的验证。根据再验证的原因,可以将再验证分为下述三种类型:

(1)    保健食品主管部门或法规要求的强制性再验证,如无菌操作的培养基灌装试验(参照WHO GMP指南的要求)、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包括:计量标准,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并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此外,一年一次的高效过滤器检漏也正在成为验证的必查项目;

(2)    发生变更时的“改变”性再验证。保健食品生产过程 ,由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需要对设备、系统、材料及管理或操作规程作某种变更。有些情况下,变更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验证,这类验证称为改变性再验证,比如原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的改变或产品包装形式(如将铝塑包装改为瓶装)的改变、设备的改变、生产西文的修改或批量数量有的改变。

(3)    定期再验证。由于有些关键设备和关键工艺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无菌灌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灭菌设备、关键洁净区的空调净化系统等。因此,即使是在设备及规程没有变更的情况下也应定期进行再验证。

三、      前验证的一般步骤及要点

前验证的一般步骤及要点可用图9—2来说明。图的左边列出了从设计到投产过程中企业应完成验证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右边则标出了实施验证的责任及参与单位。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对验证的全过程负责,但实施验证过程中,验证的具体工作却并非完全由本企业的人员承担。

目标/要求

设计

设计确认(DQ)

安全确认(IQ)

检查验收

运行确认(OQ)

单机/系统试车

性能确认(PQ)

模拟生产

产品验证(PV)

试生产

验证报告

数据分析+评价

批准结论

交付使用

方案制定

方案批准

校正

校正

文本框: 设计院+本单位文本框: 本单位+供货单位+设计院文本框: 本单位 

 

 

 

 

 

 

 

 

 

 

 

 

 

 

 

 

 

 

 

 

 

 

 

 

 


图9—2前验证工作流程

    1、设计确认

由设计、咨询单位专家、本企业高层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对设计进行审查和确认。根据GMP的要求、本企业设定的目标、设计中所选用设备或系统用户实际使用的反馈意见、咨询单位专家提供的数据资料,审查设计的合理性,看设计中所选用设备或系统的性能及设定的技术参数是否符合GMP的要求,是否适合本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维修保养、清洗、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2、安装确认

安装确认是对供应商所供技术资料的核查,设备、备品备件的检查验收,以及设备的安装检查,以确证其是否符合GMP、厂商的标准及企业特定技术要求的一系列活动。

从原则上看,安装确认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核对供应商所提供的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比如设备、仪表、材料的合格证书、设备总图、零部件图纸、操作手册、安装说明书、备品备件清单等,并根据所提供资料与设备核对,检查到货与清单是否相符,是否与订货合同一致;其二是根据工艺流程、安装图纸检查设备的安装情况,比如设备的安装位置是否合适,管路焊接是否光洁,所配备的仪表精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安装是否符合供货商提出的安装条件等。应在安装确认的实施过程中做好各种检查记录,收集有关的资料及数据,制定设备或系统标准操作规程的草案。

安装确认的具体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资料检查归档,即资料档案化工作;

(2)备品备件的验收;

(3)安装的检查及验收。

由专人根据工艺流程、安装图纸检查实际安装情况,发现不一致的地方应直接在图纸上作上醒目的红色标记,签字并注明日期,并将偏差情况直接记录在偏差与漏项清单上。

以下各项可供安装检查验收时参考:

(1)电气。由持证人员按照规范对照检查电气安装图纸。常见的做法是对关键设备电路抽检其10%。如果发现明显不一致,则必须责成安装单位返工,或对图纸作出修改,并由责任者签名并签注日期。此后,需再进行复检。最坏的情况下需要全检,以免因电气线路安装的失误损坏设备。

(2)压力容器及真空罐。对于压力罐/真空罐及其分配系统,要检查是否已有主管部门测试后所出具的合格证书。

(3)材质、光洁度、钝化、焊接等。检查是否有合格证书,同时需对实物进行目检,必要时进行测试。

(4)主要设备的特性检查。检查已安装设备(比如泵、储罐、热交换器)的主要特征,比如型号、系列号、尺寸、有无损坏等。如发现运输或安装中发生某种程度的损坏,应对损坏类型及其影响作出评估。

(5)过滤器。检查馐的完好性及合格证书,除菌过滤器通常需作完好性试验。

(6)公用工程。对重要的设备或系统,应将所用的公用介质列一清单,并按清单逐项检查其连接、位置、尺寸、消耗量及所供介质的质量状况。

(7)维修。应当在安装确认时即检查方便日后维修的条件,如设备维修孔是否已经设置、是否预留了足够大小的维修空间。应检查传送事业、齿轮箱用的润滑油是否正确等。此外,还应检查用以将产品和油隔离的密封件、封圈等是否符合要求。必须对检查的结果作出相应的评价。

(8)环境与安全检查。如存在因特殊的环境条件有可能影响GMP的或某项工艺的安全运行,应对这种影响作出评价。

应检查竣工图及管道标识是否完成。在安装确认中,缺竣工图或竣工图不完全是最常见的偏差。这种偏差所造成的后果在分析故障或需进行技术改造时,才能深切地感觉到。安装确认中,应十分注意避免出现这方面的偏差。

3、运行确认

运行确认试验系指通过按草拟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单机或系统的运行试验,俗称试车。运行确认是证明设备或系统各项技术参数能否达到设定要求的一系列活动。

在运行确认的过程中需考虑设备运行的各项参数是否稳定,各步作业功能与标准是否一致,仪表是否可靠,运行中安全性是否有保证等因素。同时也应全面考虑草拟的标准操作规程是否适用,必要时应作出相应的补充与修改。安装确认与运行确认一般可以由设备供应商与使用单位共同完成。供货商通过驼行确认,将设备或系统调至适当的工作状态,同时培训了企业的人员,企业则通过这一活动,学习了操作、日常维护保养的技巧并验收设备。

运行确认应注意以下各点:

(1)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设备安装后检查流量、压力、温度、重量等关键仪表是否已经检定/校准并有相应的樗,如贴上检验合格标签。检定/校准时,应按检定规程或内控校准方法进行,结果应及时记录、签注姓名和日期。

(2)功能测试。按照有关标准以及技术说明书所列标准检查设备的每一功能及安全性,如内部锁定、紧急制动键、热水管防烫、表面防滑、危险作业、有碍健康的工作条件及噪声等,确证其符合标准。

(3)操作规程及培训。主要设备应制定相应的操作、清洗、日常维修规程,这些规程一般由设备的使用部门负责起草,并由质量管理部门批准。能否编写这类规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培训成效的见证,如果在运行确认中还没有规程的草案,就很难有理由认为人员已经达到了培训的要求。应制定这类规程的划案并在运行确认的后期由有关人员批准这类草案,使其成为正式规程。有正式的规程是运行确认最终批准的先决条件。

设备操作及设备维修人员均应接受适当的培训,人员的培训应予考核,培训的内容、学员、教师、培训考核结果均应记录归档。

4、性能确认

性能确认是为了证明设备、系统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和GMP有关要求而进行的系统性检查和试验。

就辅助系统而言,经过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后进行性能确认,性能确认即是辅助系统验证的终点。如工业蒸气、冷冻站、压缩空气系统、净化空调系统,它们的性能确认即是系统试车,没有模拟生产可言。

就生产设备而言,系指通过系统联动试车的方法,考察工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主要运行参数的稳定性和运行结果重现性的一系列活动。故其实际意义即指模拟生产。

模拟生产时,应根据产品的特点设计工艺运行条件,所用原料多数情况下可用替代品代替,比如用空白颗粒进行片剂模拟生产,又如可用水代替一般保健饮料进行模拟生产。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或工艺条件较为苛刻的产品而言,需要用产品处方中规定的原料按产品的配方(可酌情修改,以降低验证费用)进行模拟生产,以便为试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当理解,性能确认中可能需要做清洁验证的一些预试验,如做在线清洁程序的运行试验,其目的只能是检验设备的运行情况。因此,在保健饮料生产中,如用水来代替产品进行模拟就存在局限性,要是没有加原辅材料,去讨论它们的列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另一方面,如在性能确认中使用了辅料或某些原料,那么就有条件进行清洁验证的试验,由于正式生产与模拟生产并不相同,应当在产品验证一试生产中再适当取样,收集数据,确认清洁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模拟生产至少应重要三次。对于比较简单、运行较为稳定,人员已有一定同类设备实际运行经验的生产线,也可跳过模拟生产,直接进行试生产。

性能确认中应注意以下各点:

(1)流量、压力和温度等监测仪器必须按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规定的标准进行校验,并有校验证书。

(2)制定详细的取样计划,试验方法和试验周期,并分发到有关部门或试验室。

(3)性能确认时至少应草拟好有关的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规程)和BPR(Batch  Production  Record批生产记录)草案,按照草案的要求操作设备,观察、调试、取样并记录运行参数。

(4)将验证数据和结果直接填入方案的空白记录部分,或作为其附件,避免转抄。人工记录和计算机打印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数据资料必须注明日期,签名并具有可追溯性。

5、工艺验证及产品验证

在验证的术语中,收录了“工艺验证(Production  Record)”。工艺验证与设备及系统的确认在实际上是一个不分割的的整体,尽管它更多地与生产设备相关。以最终灭菌保健饮料用的灭菌柜为例,灭菌柜在安装确认及运行确认后,需要进行性能确认性能确认中当然需要对产品的灭菌程序进行验证,如1210Cmin,需进行热分布试验或热穿透试验,并在验证中考察装载方式给产品灭菌带来的影响。因此,灭菌性能确认中包括了灭菌工艺的验证内容。配制设备、灌装机、贴签机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因此,除了清洁验证(尤其是在线清洁)、无菌操作的培养基灌装试验外,许多工艺过程,如配液、灌装、灭菌、贴签一般都不予单列,因为,这类工艺过程的验证已在工艺设备确认的同时完成了。

产品验证应注意以下各点:

(1)新产品或新工艺有完善的研究开发资料,以致工艺设备性能确认中,能够拟订出能切合生产实际的验证方案。

(2)产品/工艺开发部门、品质管理部门及生产部门至少应当制定出生产方法、批生产记录、标准操作规程的草案。

(3)根据法定标准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中间控制标准。

(4)制定好成品和中间控制取样计划,以确保榈的代表性并有足够的榈对有关工艺参数进行考察。

(5)制定必要的产品稳定性考察计划,以确保榈的代表性并有足够的榈对有关工艺参数进行考察。

(6)为确认工艺的重现性,至于需要进行连续3批的试生产。

(7)产品验证的批次量应尽可能与实际生产的批次量一致。

(8)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工艺,已在相关设备/系统的性能确认中通过验证。

(9)产品验证试验如因故无法按预计验证方案进行,或验证结果达不到预计标准时,须调查原因,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对验证方案作适当修订后,再继续进行。验证方案的重大修改,均需经品质管理部经理和生产部经理的共同批准。

四、验证合格标准的确定。

由于验证是确立并保持企业稳定、可靠运行的必要手段,因而验证合格的标准远远超出了成品质量标准的范围。它总体上包括管理标准及技术标准两大方面。实施验证必须确立适当的验证合格标准,它是企业质量定位的基础。

从技术及经济的观点来看,作为验证合格的标准,它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现实性、可验证性和安全性。

现实性,即验证不能超越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或造成超重的经济负担,以至无法实施。

可验证性,即标准是否达到,可以通过检验或其他适当的手段加以证实。

安全性,标准应能保证产品的安全,作为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验证合格的标准应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作为先决条件。一个错误或不合理设计及建造的系统,应当在适当改造后再用验证的方法去证明它的可靠性,而不要用有限试验的结果替它的不合理性辩护。例如,无菌灌装保健饮料生产厂,因净化空调系统设计中没有考虑值班风机,为了节约能量,采用白天进行,晚上关闭的方法。事实上,表态条件下微粒及沉降菌测试的结果并不能为产品的安全性提供有效的证据不设值班风机的合理性。

在设定验证合格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凡我国《规范》及药典有明确规定的,验证合格的标准不得低于法规的要求及设计标准。如厂房的洁净度、不得使用含石棉的过滤器、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干燥用空气、压缩空气和惰性气体应经净化处理,符合生产要求。

(2)国内尚无法定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WHO  GMP已有明确要求或国际上保健食品行业已有公认惯例的,可作为本企业设定验证标准的参考依据。如最终灭菌产品污染菌存活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已收载此标准);非最终灭菌注射剂3批通过3000瓶的培养基灌装,每批低于0.1%的染菌率(置信度95%);洁净区实施动态监控标准、除菌过滤器在使用前后,应采用适当方法(如起泡点试验法)检查其完好性、同一只过滤器的使用不得超过一个工作日,除非经过验证……等。专家们认为,经过15年努力,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在这样的条件下,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已势在必行。因此,可能条件下在验证中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是明智的选择。

(3)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出发来设定验证方案及有关标准。

从许多情况下,特别是管理方面的标准,合格标准有时通信班以量化,难以从现成的资料上骈寻找制定标准的依据。企业应从验证的内涵上,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出发,根据工艺、设备及人员的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标准。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为例,一些企业的做法是除理论考核外,还规定了实际操作的标准,他们将书籍无菌的榈让被考核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只有100批榈的检验均为阴性结果时,人员方可从事产品的无菌检查。又如当无菌作业区需增添新员工时,他们除了理论及实践课程外,还利用每年两次培养基灌装的机会来考核新员工,让其在培养基灌装试验中担任重要角色,如培养基试验达到了标准,此员工方能从事无菌灌装产品的生产。这此企业的做法可供参考。

这可以颗粒干燥用烘房的验证为例来讲座标准问题。按验证的一般程度,完成安装确认及运行确认后烘房即可投入使用。当引入稳定较差的新品时,不要以为安装确认及运行确认已经做过了,即可按工艺要求设定烘房的温度和时间参数,着手进行新品的产品验证,再用成品检验的结果来评价“干燥工序”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即用成品检验的结果作为颗粒干燥验证合格的标准。这样做存在质量的风险。因为空载时,烘房腔室内的温差一般可小于5℃,但在装载时,设计及安装存在缺陷的烘房温差可能要大得多。这样,高温点的颗粒有可能产生降解,而低温点的尚没达到干燥要求。产品的成品检验由于取样的局限性,往往反映不出这种偏差。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第一步应用再验证的方式复查装载时的热分布状况,然后取不同温度点的颗粒测定其含量/降解物及水分,看指标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以此设定干燥程序的控制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验证。

五、工艺验证及产品验证的相关性

在验证讨论中,往往会碰到一个问题,即工艺验证与产品验证的关系。有人认为产品验证属工艺验证,他们认为工艺涵盖了产品验证,这种观点并没有错。一般说来,工艺验证的范围要宽一些,产品验证的范围窄。众所周知,IQ和OQ主要是检查设备本身在其规定运行参数范围下的功能,并完成技术资料(说明书、维修手册、安装竣工图、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安装运行综合评估、安装验收报告等)的档案化工作。系统及工艺设备的设计总是会考虑各种产品的特点及通用要求,因而其运行参数及范围必然要宽一些,然而在生产某特殊产品时,宽范围的工敢参数或设定的条件可能满足不了特殊品种生产的质量要求,所以需要在设备或系统的某一范围内进行试验,这即是所谓的工艺验证,它实际是指设备、系统在某具体品种生产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必要试验,具有准模拟生产或模拟生产的性质,工艺验证以产品验证为终点。验证过程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前者与后者并不能截然分开。然而,IQ和OQ的要求与工艺验证毕竟是有区别的,二者是不同阶段的工作。工艺验证的先决条件是完成IQ、OQ。我国《药品生产规范》(1998修订)第四章中提到了设备验证,它的实际内容应当是IQ及OQ,以后即转入工艺验证阶段。

也有学者利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式来阐述DQ、IQ、OQ、PQ与验证的关系,即

n

验证=Σ(DQ+IQ+OQ+PQ)

1

式中,n表示系统、设备。

物料及程序可结合设备一起在工艺验证中同时完成。

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对GMP及验证涵义的理解。

六、保健食品生产的特点及验证的重点

与药品生产相比,我国保健食品的生产有以下几个特点:

(1)品种繁多,工艺控制要求差别大。我国保健食品除包括中药现有的剂型,丸、散、膏、丹、片、液等形式外,还包括许多普通食品形式的产品,如蜜饯。这类保健食品虽有一定的功能,但其食用量的变化范围宽,一般说来,对功能成分等生产控制要求比较低,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也比较低。但另一类保健食品,如灭菌产品、益生菌类产品,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生产全过程微生物控制的要求可与大容量注射剂、血制品、无菌分装、冻干粉针相提并论,如一定要找差别的话,那只是对产品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因为保健食品是口服产品。

(2)传统工艺为主,缺乏统一的规范。如将中药加工的前处理部分浏览一下,不难看出它目前正逐步由传统走向采用现代技术的阶段,但传统加工方法仍占主导地位。与此相呼应的保健食品原料的加工工艺,如加工炮制的挑选、风选、水洗、筛选、切制、炮制、提取(煎煮、浸渍、渗漉、蒸馏、超声、越临界萃取)、浓缩(常压浓缩、减压浓缩、超滤浓缩)、粉碎(黏性原料的串研粉碎、高脂肪含水量原料用少量淀粉吸收的串油法粉碎、超低温粉碎、超微粉碎等)、干燥(烘箱、沸腾、薄膜、真空、喷雾、冷冻干燥)等采用的绝大多数仍是传统工艺,因全国各地情况不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传统工艺规范。药食同源的物品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其产地、采收季节、使用部位、生长年限,对功效成分均有影响,而许多功效成分实际是个复杂的混合物,结构及机制不明,缺乏量化的质量指标,或质量指标并与功效成分无相关性,这些给保健食品的生产验证带来了困难。

(3)采用植物、动物原料,存在多种污染  由于大多数保健食品使用植物、动物原料,带来了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问题。

(4)保健食品是促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清洁卫生尤其重要  生产全过程的清洁、消毒及灭菌产品的密封完好性须予特别控制。

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相似点,决定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参照药品GMP的成熟经验和做法,但它与药品之间的差别又决定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不应死板地照搬制药企业的实践,不适当地提高验证的要求,不但不会带来质量上的回报,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的后果。

上述特点中,前两条从总体上说明了保健食品的生产验证会碰到困难,后两条则是保证产品安全的关键因素,它是验证的重点。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验证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厂房设施;

(2)公用工程及介质;

(3)水系统;

(4)清洁、消毒和灭菌;

(5)检验方法;

(6)生产设备、工艺及产品,包括产品包装的密封性。

以上几项中,对保健食品来说,清洁、消毒、灭菌是产品安全的首要因素。因此,它是工艺验证中绝不允许忽视的重点。

第二节    空气净化系统验证

一、概述

空气净化系统验证由测试仪器校正、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洁净度测定等几方面组成。

空气净化系统涉及的设备主要有:洁净工房空气处理系统设备(如送风系统、过滤系统、消毒杀菌、空调、加湿、除湿、回风等装备)、局部层流罩、洁净工作台等。

要依据企业现实情况,确定空气净化系统验证管理程序,各相关部门的责任,以及验证的标准和规定。

(1)关于细菌采样仪使用的规定;

(2)无菌区域浮游菌的日常监测方法;

(3)最初无菌实验失败的调查和成品处理;

(4)洁净室和无菌实验室的设计标准;

(5)培养基灌装试验的环境监测计划;

(6)高效过滤器的完整性试验;

(7)设备去污染的要求和方法;

(8)做好空气净化系统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它们的验证(用于指导验证方案的编写和组织实施)

①做好空气净化系统确认(包括安装确认和运行确认);

②做好空气净化系统验证;

(9)参考分析方法,例如

①浮游菌、沉降菌测定培养皿的准备;

②环境监察院测用培养基的培养试验;

③缝隙式、离心式浮游菌采样仪的使用方法;

(10)房间清洁的一般规定;

(11)微生物污染剂的培养基灌装、培养挑战性试验和识别;

(12)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培养皿(直接接触法)使用方法;

(13)验证报告的编写规定、归档等方面的标准操作程序。

二、空气净化系统的测试仪器及校准

在职空气净化系统的测试、调整及监控过程中,需要对空气的状态参数和冷、热媒的物理参数、空调设备的性、房间的洁净度等进行大量的测定工作,将测得的数据与设计数据进行比较、判断,这些物理参数的测定需要通过经校准的仪表及仪器来完成。

空气净化系统测试的主要仪器仪表如下。

(1)温度测量仪表

①常用玻璃管液体(水银、酒精等)温度计;

②热电偶温度计;

③电阻温度计;

④双金属自动记录温度计。

(2)空气相对温度测量仪表

①普通干湿球温度计;

②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带小风扇的干湿球温度计);

③毛发湿度计

a.指示式毛发湿度计;

b.自记式毛发式湿度计;

c.自记式温湿度计(自记式温度计和自记式毛发温度计的组合体,但记录纸和自记钟为两者公用)在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广泛使用。

(3)风速测量仪表

①叶轮风速仪;

②转杯式风速仪;

③热电风速仪

a.热传式热电风速仪;

b.热球式热电风速仪。

(4)风压测量仪表

①U型压力计;

②杯型压力计;

③倾斜式微压计加上毕托管(测压管);

④补偿式微压计;

⑤气压计(用来测量大气压力)。

(5)空气净化系统常用电工仪表

①转数表,用来测量风机、电机等设备的旋转速度;

②空调调试常用的电工仪表(如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钳形电流表、瓦特表、单相调压器、标准电阻箱、惠斯登电桥、凯尔文电桥等)。

(6)直接测量风量的仪器  用来测量送风口及回风口风量的仪器(风量测定罩,分自动测量和半自动测量两类)。

(7)不同洁净区域之间用于指示空气差压的微压表  为测定不同洁净区域之间的空气差压,从而监控洁净区域之间空气污染情况。可将微压表装在净化设备上或房间的墙上,可直接读得风压值,并加以记录。此类微压表有两种:

①普通微压表:

②电接点微压表,此表面上设有上、下限两根报警指针,需要设定房间风压上、下限后,若实际风压超过两极限,通过蜂鸣器会发出报警声。

(8)高效过滤器检漏用仪器

①检漏仪(光度计)加上气溶胶发生器;

②尘埃粒子计数器加上大气尘。

(9)洁净室洁净度测定用的仪器  粒子计数器。

(10)细菌采样用的仪器

①浮游菌采样仪器

a.浮游菌采样器(狭缝法、转盘法等);

b.便携式离心式微生物采样器。

②沉降菌采样仪器:主要是90mm玻璃培养皿和各种培养基。

(11)其他测试仪器

①测定噪声等级的带倍频程分析器的声级计;

②测定照度水平和照度均匀性的便携照度计。

空气净化系统调试及验证的仪器仪表种类和规格很多,为保证设备运行正常、测试可靠,首先要检验测试仪器的功能是否符合要求。计量器具有的校准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符合要求时才能用于验证。

除指示性C级所有仪器仪表的校正必须在设备确认及环境监控前完成,灭菌柜程序验证用的温度探头,在验证前后均须校准,所有校准均应记录在案,作为整个验证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空调净化系统的验证

⒈系统验收证顺序

(1)安装确认(IQ)

①检查风量的偏风量;

②风机空吹;

③室内清扫;

④初步调整系统风量;

⑤安装中效过滤器;

⑥安装高效过滤器;

⑦高效过滤器泄漏检查;

⑧DOP或POA试验。

(2)运行确认(OQ)

①系统试验;

②调整送回风量;

③调整室间差压;

④调整温湿度;

⑤测定室内洁净度。

(3)数据测试

①测定室内空气流动状态;

②测定室内差压;

③测定室内换气流数;

④测定室内温湿度;

⑤测定室内微生物;

⑥测定室内空气与热量的平衡。

⒉空气净化系统的安装确认(IQ)

保健食品行业根据生产工艺的特殊用途,对生产环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室内的温度、相对湿度、空气的气流速度及洁净度,空气净化系统就是将空气处理成要求的状态后送入房间内,以满足上述要求。因此,空气净化系统是由空气处理装置、空气输送和分配设备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对空气进行冷却、加热、加湿、干燥和净化处理,能消除传入房间的噪声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行能进行自动控制和检测,还能对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对100000级以上洁净度的房间,均需要风管末端安装高效空气过滤器或亚高效空气过滤器。

洁净室竣工以后和投产以后都需要进行性能测定及验收,在系统大修或更新时也要进行测定。在测定之前,对洁净室的概况必须全面了解。主要内容包括:净化空调系统和工艺布置的平、剖面图及系统图;对空气环境条件(洁净度级别,温、湿度,风速等)的要求;空气处理方案;送回风、排风量及气流组织;人、物净化方案;洁净室的使用情况;厂区及其周围污染情况等,以资测定后分析影响环境条件的因素。

凡测定中所用的一切仪器设备必须按规定进行检定、校正或标定。测定之前必须对系统、洁净室、机房等处进行全面清扫,在清扫和系统初步调整后,连续运行一段时间,然后进行检漏等项目测定。

空气净化系统验证与施工验收有许多共同之处,有联系也有区别;施工验收主要是项目竣工后对设计及施工质量的评价,其测定的项目较多。验证却是证明该空气净化系统是否能达到GMP及生产的要求,验证在工程竣工、验收后进行,有些测定项目可以共用,但验证在运行后还要定期做。从文件上看,验证的测定项目不必像工程竣工验收那么多,但必须包括安装及运行两方面的数据。

(1)空气净化系统安装确认所需的文件

①由质量部门及技术部门认可、批准的环境控制区平面布置图及空气流向图,包括各房间的洁净度(含百级层流罩)、气流流向,压差、温、湿度要求、人流和物流流向。

②受控环境空气净化系统划分的描述及设计说明。

③测试记录和操作规程

a.空调设备及风管的清洁规程和记录;

b.高效过滤器检漏试验和报告;

c.仪器及仪表检测定记录;

d.空气净化系统操作规程及控制标准。

(2)空气净化系统安装确认的主要内容  安装确认内容有:空气处理设备的安装确认、风管制作、安装的确认、风管及空调设备清洁的确认、空调设备所用的仪表及测试仪器的一览表及检定报告、空气净化系统操作手册、标准操作规程(SOP)及控制标准、高效过滤器的检漏试验。

①主要空气处理设备  空气处理设备的安装确认主要是指机器设备安装后,对照设计图纸及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资料,检查安装是否符合设计及安装规范,检查的项目有:电、管道、蒸汽、自控、过滤器、冷却和加热盘管。设备供应商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及盘管试压报告,安装单位应提供设备安装图及质量验收标准。

②风管制作、安装的确认  空气净化系统是通过风管将空气处理设备、高效过滤器、送、回风口等末端装置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气循环系统,因此风管的制作亦是重要的一环。

风管制作、安装的确认主要是对照设计图流程图检查风管的材料、保温材料、安装紧密程度、管道走向等。这个过程其实是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的。保健食品工业洁净室空调系统风管宜采用镀锌薄钢板、PVC板、不锈钢板,不宜采用玻璃钢风管。风管的保温应采用不燃型的保温材料。

空气输送系统应根据防火区划分在风管上安装防火阀。一般来说,净化空调系统风机转速和压头都较高,需安装适用于净化系统的消声器。

③风管及空调设备清洁的确认  洁净度大于300000级的空气净化系统通风管道必须进行清洁,一般在风管吊装前先用清洁剂或酒精将内壁擦洗干净,并在风管两端用纸或PVC封住,等待吊装。空调器拼装结束后,内部先要清洗,再安装初效及中效过滤器。风机开启后,运行一段时间,最后再安装末端的高效过滤器。

④空调设备所用的仪表及测试仪器的一览表及检定报告  空调设备包括空调器及除湿机等,安装在这些 设备上的仪表主要有压力表、流量计、风压表等等。空气净化系统的测试仪器有风速仪、风量计、微压计、粒子计数量、微生物采样器等。所有这些仪表、仪器均要列表,写明用途、精度、检定周期,并附上自检合格证书或外检合格证书。

⑤空气净化系统操作手册、标准操作规程等  这些内容包括由制造商提供的空调器、除湿机、层流罩等设备的操作手册、技术数据,由空气净化系统管理部门编写的环境控制、空调器操作等的SOP以及控制区温、湿度、洁净度的控制标准。

⑥高效过滤器的检漏试验

a.检漏的目的:高效过滤器检漏测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测出允许的泄漏量,发现高效过滤器及其安装的缺陷所在,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在洁净室中,高效过滤器是实现高洁净度空气净化的关键设备。100000级以上洁净度级别的洁净室普遍采用高效过滤器(HEPA)。但高效过滤器安装后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高效过滤器的安装质量。在实践上,有许多洁净室其设计是合理的,但工程安装结束后却未达到预定的效果。不是粒子超标,就是细菌数超标。并且还往往找不出真正原因。其实此类事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HEPA过滤器安装不合理引起的高效过滤器效率虽很高,但过滤器的本身内部有小孔洞,或者安装不严密形成微小裂缝都能使净化效果严重恶化。因此,高效过滤器安装或更换后,必须对过滤器和安装连接处进行检漏。

空气净化处理的对象是≥0.3μm或0.5μm以上的粒径的悬浮粒子以及附在上面的微生物。这些悬浮粒子或活生物性粒子肉眼看不到,小得足以通过高效过滤器及安装处的缝隙流入洁净室,缝隙较粒子来说要大得多,但通常针孔大的孔洞及不规则的狭缝也是看不见的。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知道高效过滤器及安装处是否泄漏?漏在何处?泄漏量是否影响房间的洁净度?

检漏试验是粒子测定的基础。美国联邦标准209A及209B中都先后明确指出:若层流装置过滤器的泄漏试验和空气流速测试均符合规定,则通常可以认为该层流装置的空气污染程度是令人满意的;这说明检漏和空气气流的均匀性经检测是合格的,那么洁净度不难达到。并且此两项运行检验比在含极少微粒的部位进行微粒计数的做法更有意义。美国国家安全基金会(NSF)No.49号关《生物安全工作台标准》中亦只对检漏和气流速度的检测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对洁净度的粒子检测都未作规定,其道理也在于此,经检漏、堵漏后,高效过滤器安装无缺陷,且气流速度达到了规定要求,气流不均匀度也在规定的控制范围内,是均一的,涡流最小,洁净度当然就有了保证,因此也不一定要检测了。由此可见检漏测试的重要性。

高效过滤渗漏试验主要是检查过滤器介质中的小针孔和其他损坏,框架密封、垫圈密封以及过滤器构架上的漏缝,当光度计上的读数(穿透率)超过标准(如高效过滤器应小于0.01%;亚高效过滤器应小于5.00%)时就视为不合格需修补或更换。高效过滤器的密封之处的泄漏率应为零。高难度效过滤器滤料泄漏之处允许用专用胶水修补。但是单个泄漏处的面积不能大于总面积的1%,全部泄漏处的面积不能大于总面积的5%,否则必须更换。修理或重装后必须重新进行测试。

渗漏试验在高效过滤器安装或更换后都应进行,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一般每年变至少要做一次,看其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件细致繁复的工作,但它是洁净度试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b.过滤器检漏方法:对于安装于送、排风末端的高效过滤器,应用扫描法过行过滤器安装边框和全断面检漏。扫描法有检漏仪法(光度计法)和采样量最小为1L/min的粒子计数器法两种。对于超高效过滤器,扫描法有凝结核计数器法和激光粒子计数器法两种。

检漏仪法检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被检漏过滤器必须已测过风量,在设计风速的80%~120%之间运行。

②在同一送风面上安有多台过滤器时,在结构上允许的情况下,宜用每次只暴露1台过滤器的方法进行测定。

③当几台或全部过滤器必须同时暴露在气溶胶中时,为了对所有过滤器造成均匀混合,宜在风机吸入端或这些过滤器前方支干管中引入检漏用气溶胶,立即在受检过滤器的正前方测定上风侧浓度。

④对于高效过滤,当检漏仪表为对数刻度时,上风侧气溶胶浓度应超过仪表最小刻度的104倍;当检漏仪表为线性刻度时,上风侧气溶胶浓度需达到80~100μg/L。检漏仪表应具有0.001~100μg/L的测量范围。

c.粒子计数器法检漏

①被检过滤器必须已测过风量,在设计风速的80%~120%之间运行。

②在被检高效过滤器上风侧测定大气尘的微粒数,以大于或等于0.5μm微粒为准,其浓度必须大于或等于3.5×104粒/L。

若检测超高效过滤器,则以大于或等于0.1μm微粒为准,其浓度必须大于或等于3.5×106~3.5×107粒/L。

③若上风侧浓度不符合上项规定,则应引入不经过滤的空气,如果还达不到规定,则不宜用粒子计数器法和凝结核计数器法检漏。

④检漏时将采样口放在距离被检过滤器表面2~3cm处,以5~20mm/s的速度移动,对被检过滤器整个断面、封头胶和安装框架处进行扫描。

⒊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行确认(OQ)

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行确认是为证明空调净化系统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及生产工艺要求而进行的实际运行试验。在安装确认阶段,除做检漏试验开动风机外,其余设备可以不开;在运行确认阶段,所有的空调设备必须开动,与空调系统有关的工艺排风机、除尘机也必须开动,以利于空气平衡,调节房间的压力。

(1)空气净化系统运行确认所需的文件或调试报告

①空调设备的运行调试报告;

②房间温度、相对湿度记录;

③房间压力记录;

④高效过滤器风速及气流流型报告;

⑤空调调试及空气平衡报告;

⑥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预检。

(2)空气净化系统运行确认的主要内容。运行确认主要内容有空调设备的测试、高效过滤器的风速及气流流型测定、空调调试和空气平衡、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预测定等。

①空调设备的测试:空调设备主要是组合空调器和各类除湿设备。

a.空调器测试的项目

1.风机的转速、电流、电压;

②过滤器的压差(初阻力);

③冷冻水、热水、蒸汽等介质的流量(没有条件的可以不做);

④盘管进出口压力、温度等。

b.除湿设备测试的项目

①处理风机和再生风机的转速、电流、电压、风量;

②蒸汽的压力或电加热的功率;

③再生排放温度。

2.高效过滤器风速及气流流向测定:高效过滤器的风速及气流流向测定可与PAO(人工灰尘源气溶胶)试验同时进行,并记录在同一张表格上。

a.高效过滤器的使用风量可按其额定风量的60%~80%选定,风速乃指出口处的面风速,一般控制在≥0.35m/s。若风速小于0.35m/s,说明过滤器已堵塞应及时调换。

风速的测定及计算见下面关于风量测定的描述。

b.高效过滤器的气流流向主要用于层流工作台及层流罩的测定,将烟笔(专用来测定气流流向的烟雾)打开后放在高效过滤器的扩散板出口处,观察其流向,有条件的可用照相机将它摄下来。

亦可用挂丝法(单丝丝线或合成纤维)或测气流用的量角器进行,但没有烟雾法方便。

3.空调测试及空气平衡:空气净化系统验证调整测定内容和程序不是不可更动的,例如调整温湿度也可以放在洁净度测定之后进行。调整风量如已在安装中效或高效过滤器之前进行,则过滤器安装后仍可能需要再作调整,也可以在过滤器安装后一次调整。空调调试及空气平衡要做的工作有:风量测定及换气次计算,房间风压及温湿度测试。

a.风量测定及换气次数的计算:空气净化系统风量的测定内容包括测定总送风量、新风量、一次、二次回风量、排风量,以及各干、支风道内风量和送(回)风口的风量等。测定方法一是用皮托管和微压计测风管内风量;测定方法之二是用叶轮风速仪或热球风速仪间接测送(回)风口风量,也可用风量罩直接测得送(回)风口风量。风量风速检测必须首先进行,净化空调各项效果必须是在设计的风量风速条件下获得。

风量检测前必须检查风机运行是否正常,系统中各部件安装是否正确,有无障碍(如过滤器有无被堵、挡),所有阀门应固定在一定的开启位置上,并且必须实际测量被测风口、风管尺寸。

对于不安装过滤器的风口,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43附录一的方法执行。

对于安有过滤器的风口,根据风口形式可选用辅助风管,即用硬质板材做成与风口内截面相同、长度等于2倍风口边长的直管段,连接于过滤风口外部,在辅助风管出口平面上,按最少测点数不少于6点均匀布置测点,用热球风速仪测定各点风速。以风口截面平均风速乘以风口净截面积确定风量。

对于安有同类扩散板的风口,可以根据扩散板的风量阻力曲线(出厂风量阻力曲线或现场实测风量阻力曲线)和实测扩散板阻力(孔板内静压与室内压力之差),查出风量。测定时用微压计和细毕托管,或用细橡胶管代替毕托管,但都必须使测孔平面与气流方面平行。此外,也可以采用经专业检测部门认可的其他方法。

对于风口上风侧有较长的支管段且已经或可以打孔时,可以用风管法确定风量。测定断面距局部阻力部件距离,在局部阻力部件前者不少于3倍管径或3倍大边长度,在局部阻力部件后者不少于5倍管径或5倍大边长度。

对于矩形风管,将测定截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截面,每个小截面尽可能接近正方形,边长最好不大于200mm,测点设于小截面中心,但整个截面上的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

对于圆形风管,应按等面积圆环法划分测定截面和确定测点数。

在风管外壁上开孔,以便插入热球风速仪测杆或毕托管。用毕托管时先测定动压,然后由下式确定风量:

Q=1.29√¯P0×F

√P41+√P42+…+√P4i

¯P=(                       )

n

式中Q——风量,m3/s;

F——管道截面和,m2;

P41…P4i——各点动压,Pa。

通常,在保健食品生产验证中,所需要测定的是房间内部的洁净空气量,也就是送风口的风量,并以此来计算房间的换气次数。主要采用下述两种方法:

①风速×截面积法

送(回)风口的风量是由测定截面积的面积与流经该截面上的气流平均速度相乘求得的,而截面积一般可用尺子丈量后计算出来,所以风量的测定实际上就归结为如何测定截面上的平均速度。用风速仪贴近风口处测量,按定点测量法(还有一种叫做匀速移动测量法)的要求按风口截面大小,把它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其中心处测量。对于尺寸较大的矩形风口可分为同样大小的9~12个小方格进行测量。

对于尺寸较小的矩形风口一般测5个点即可;而对条缝形风口,在其高主工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为4、5、6个测点;对于圆形风口,按其直径大小可分别测4个点或5个点。

风口的平均风速按下式计算:

V1+V2+…Vn

¯V=                   m/s

n

式中V1,V2…Vn——各测点的风速,m/s;

n——测点总数,个。

风口风量L计算:

L=3600×F×V   m3/h

式中F——风口通风面积,m3;

V——测得的风口平均风速,m/s。

这样就可计算出房间的换气次数n:

L1+L2+…+Ln

n=                   次/h

A×H

式中L1,L2,…,Ln——房间各送风口的风量,m3/h;

A——房间面积,m2;

H——房间高度,m。

②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使用的仪表是风量罩,测定方法很简单,直接将罩子套住风口就可读数(见图9-3)。这种风量罩实际上就是测压管、微压表及面积的组合,对某种型号的风量罩来说,其断面积是一定的,只是测出该断面出动压的平均值(全压与静压之差),然后换算成风速值,从而根据L=3600F×V算出风量,风量罩就是基于此原理制成的,因此它的读数就是风量值(m3/h)。对于测定散流器、扩散板、百叶格等有格挡的风口而难以计算其实际面积的,用风量罩是最方便的。

房间换气次数n的计算同a法。

①房间静压差测定(风压测定):静压差的测定应在所有的门关闭时进行,并应从平面上最里面的房间依次向外测定。

通过此测定,查明洁净室和邻室之间是否保持必需的正压或负压,从而知道空气的流向,这一项测定应在风量测定之后进行。测定前应将所有的门都关闭并开启房间中的排风机或除尘器等排风设备。

测试仪器仪表有:倾斜式微压计、U形管、微压表。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墙壁上打一个孔洞,将测定的用胶管(口径最好在5mm以下)从孔洞中伸入室内,便可在仪器上反映出读数来。有条件的可在墙壁上安装微压表,可随时观察到压力变化的情况,此类表的量程一般为0~5mmH2O,用于房间压差的测定足够精确了(见图9-4)。

此外还有用薄纸条、丝线或烟雾笔隔着门缝测定的方法,这些方法简便可行,但只能定性地测得气流往何处吹,不能测得室内压差实际的数量值。

静压差的判断:相邻不同级别空间的静压差绝对值应>5Pa(0.5mmH2O);洁净室与室外的压差应>10Pa(1mmH2O)

②房间温湿度测定:温、湿度测定应在风量风压调整后进行,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房间风压有正、有负(尤其是产生粉尘的房间)一旦调好,就不能再动。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测定之前,净化空调系统应已连续运行至少24h。对有恒温要求的场所,根据对温度和相对湿度活动范围的要求,测定宜连续进行8~48h,每次测定间隔不大于30min。

根据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应选择相应的具有足够精度的仪表进行测定。

①  常温测量温度的仪器

当室温波动范围≥0.50C时,可采用0—500C的1/10分度的水银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计;

当室温波动范围<±0.50C时,可采用上述水银温度计或15—250C的1/100分度的水银温度计,或者采用热敏电阻式数字测温仪表。

②常用测量相对温度(RH)的仪器

当相对温度波动范围≥0.5%RH时,可采用干湿球温度计;

当相对温度波动范围≥0.5%RH时,可采用氯化锂电阻式数字型测温仪表。

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测定之前,净化空调系统应已边疆运行至少24h。对有恒温要求的场所,根据对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的要求,测定宜边疆进行8—48h,每次制定间隔不大于30min。

根据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应选择相应的具有足够精度的仪表进行测定。

室外内测点一般布置在以下各处:

送、回风口处;

恒温工作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沿着工艺设备周围布置或等距离布置);

室中心(没有恒温要求的系统,温、湿度只测此一点);

敏感元件处。

所有测点宜在同一高度,离地面0.8m。也可以根据恒温区的大小,分别布置在离地不同高度的几个平面上。测点距外墙表面应大于0.5m。温、湿度测点数见表9—1。

表9—1温、湿度测点数确定

波动范围c

室面积50m2

每增加20—50 m2

0.5—2℃

(5—10)%RH

5

增加3—5个点

0.5℃,5%RH

点间距离不应大于2m,点数不应少于5个点

②其它测定项目:其它测试项目还有气流均匀性测试、诱导泄漏测试、气流流型测试、忧愁能力测试、粒子扩散试验等。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取。

A、诱导泄漏测试

确定是否有未经过滤的空气通过砖墙、天花板、风口的相互拼命处和裂缝处,而不是通过正压送风系统,从洁净室外面(即所谓的空气“倒灌”)的四周流入洁净工作区域;确定是否有未经过滤的空气从敞开的大门通道处流入洁净室。可利用光学粒子计数器进行测定,测试方法如下:

测量洁净室四周外缘、贴近要评估的吊顶、墙面和门口处的粒子浓度。这个粒子(≥0.5um)浓度至少应达到100000个/ft3(1ft=0.3048m),若粒子浓度小于此值,则可释放气溶胶以增加浓度。

检查建筑结构连接处的裂缝,以约2—3cm/min的速度在离表面1.5—2cm处对所有连接处进行扫描。

为检查大门口敞开处的方向气流,测量大门内2—3cm处的环境的粒子浓度,在任何开口处的前面,例如通道、灯罩和其他连接外界的接口处重复上述的试验。

在打开和关闭洁净室外门的情况下重复以上试验。

B、接受标准

无结构连接处的泄漏,或者通过大门的诱导粒子浓度不应超过测得的室外粒子浓度的0.1%。

C、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预测定:洁净室中的悬浮粒子及微生物数的预测定是为最终的环境评价做准备,以便在测定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空气平衡及房间消毒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特别是有些单位其环境认可的检测和报告是由外单位来完成的,预测定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悬浮粒子的测定应在空调调试及空气平衡完成后进行。微生物的测定应在悬浮粒子测定结束,房间消毒后进行。

应当说明,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预测定不是控制区环境验证的必要步骤,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舍取。

4、洁净度测定:验证通常是由IQ(安装确认)、OQ(运行确认)、PQ(性能确认)组成的,其中仪器仪表的校正可以归属于安装确认,也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组成部分,性能确认是作最后的判断。在生产或工艺验证上,性能确认是检验该工艺过程的结果,在生产环境验证上,性能确认是对空气净化系统是否能达到规定的洁净度作出判断,合格还是不合格,因此性能确认也就是常规意义上或狭义上的“验证”,也就是说,平时所做的不包括安装确认及运行确认的验证实际上就是“性能确认”。在空气净化系统验证上,为不引起误解,我们将性能确认称作为“洁净度测定”,保健食品工业洁净室内洁净度包括悬浮粒子和微生物两个方面,因此洁净度的测定主要进行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测定。

A、悬浮粒子测定方法:悬浮粒子的测定可参见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GB/T16292—1996)(以下简称为《粒子测试方法》)。悬浮粒子的测定方法有:

①湿微镜法

显微镜法是用抽气泵抽取洁净室的空气,把在测定用的滤膜表面上捕集到的粒径中大于5um的粒子用显微镜计数的方法。用显微镜法测定的直径为粒子的最大直径。

②自动粒了计数法

自动粒子计数法是把洁净室中粒径大于0.5um的粒子,按悬浮状态连续计数的方法。

在自动粒子计数法中规定悬浮粒子的粒径等于标准粒子光散射量的球的相当直径。自动粒子计数器为了经常保持其特性,需定期用聚苯乙烯胶乳进行脉冲校正及流量校正。

B、悬浮粒子洁净度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悬浮粒子洁净利度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一般高效过滤器装在末端(天花板)的空气净化系统及在层流罩下只需在工作区(离地0.7—1m处)设置测点即可;而高效过滤器装在空调器内的及末端为亚高效过滤器(效率为≥95%)的空气净化系统除在工作区设置测点外,还需在每个送风口处(离开风口约0.3m)设置一个测点。

对于单向流洁净室,采样口应对着气流方向,对于乱流洁净室,采样口宜向上。采样速度均应尽可能接受室内气流速度。

洁净度测点布置原则是:

①多于5点时可分层布置,但每层不少于5点;

②5点或5点以下时可布置在离地0.8m高平面的对角线上,或该平面上的两个过滤器之间的地点,也可以在认为需要布点的其他地方。

注:室内洁净度检测也可根据建设单位或设计的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73)附录二的规定执行。

C、悬浮粒子洁净度测定的最小采样量和最少采样点数目:悬浮粒子洁净度测定的最小采样量和最少采样点数目可参见《粒子测试方法》的规定。

D、悬浮粒子洁净度级别的结果评定参见《粒子测试方法》的两个条件。

在《粒子测试方法》标准中并没有说明是日常监测还是验证。一般来说,验证要求应严一些,它是根据动静比来确定合格标准的。测试状态有两种:

①静态测试:洁净室外(或洁净区)净化空气调节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艺设备已安装,洁净室(或洁净区)内没有生产人员的情况下进行测试。

②动态测试:洁净室(或洁净区)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测试。

5、微生物测定:微生物测定的目的是确定浮游的生物微粒浓度和生物微粒沉降密度,以此来判断洁净室是否达到规定的洁净度。因此,微生物的测定有浮游菌和沉降菌两种测定方法。

细菌通常看不见,将它们采集或沉降到培养基中培养。细菌培养中,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成的一细菌团称为菌落形成单元数(CFU),亦称菌落数。

由于我国用于检测浮游菌浓度的仪器还不普遍,许多企业还是采用沉降菌的测试方法,两种方法可以并存,沉降菌和浮游菌可以同时测试,也可任选。浮游菌与沉降菌的关系存在着以下近似公式:

Ng=NVsfT  (CFU)

式中  Ng——在f面积上的细菌沉降数,CFU

N——空气中的浮游菌浓度,CFU/cm2

V5——含菌粒子沉降速度,cm/s

F——沉降面积,cm2

T——沉降时间,s.

A、沉降菌的测定:沉降菌是用暴露法收集降落在培养皿中的活生物性粒子,然后加以培养,繁殖后加以计数得到的。其沉降浓度表示CFU/皿min。

沉降菌的测定可参见国家标准GB?T16293—16294—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和洁净区中沉降菌的测试方法》(以下简称《沉降菌测试方法》)。

沉降菌测定的设备主要是90mm*150mm玻璃培养皿和各种培养基(常用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

沉降菌测定其培养皿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和气流扰动最小的地方。其最少采样点数目见表9—2。

表9—2沉降菌测定最少采样点数目/个

 

 

面积/m2

洁净度级别

100

10000

100000

<10

2~3

2

2

10

4

2

2

20

8

2

2

40

16

4

2

100

40

10

3

200

80

20

6

400

160

40

13

1000

400

100

32

2000

800

200

63

注:表中的面积,对于单向流洁净室,是指送风面积,对于乱流洁净室是指房间的面积。

在满足最少采样点数的同时,还要满足最少培养皿数,如表9—3所示。不论面积大小,作业一个被测对象,都应该满足这个要求。

表9—3沉降菌测定最少培养皿数/个

洁净度级别

所需Φ90mm培养皿数(以沉降0.5h计)

100

14

10000

2

100000

2

①采样方法及培养

将培养皿按要求放置后,打开平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30min后,将平皿盖盖上,然后在30~35℃的条件下(可用恒温培养箱)培养48h后计数。

②结果计算

ΣMi

M=

n

式中M——平均菌落数(CFU);

Mi——1,2,3,…,n号平皿菌落数;

N——平皿总数。

③结果评定见表9-4。

表9-4沉降菌合格界限

洁净度级别

沉降菌落数/(CFU/皿)

100

平均≤1

10000

平均≤3

100000

平均≤10

b.物体表面微生物测试:此测试目的是决定物体(包括工作服)表面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一般有棉签间接取样后培养和直接接触法取样两种方法。

接触法使用培养皿(营养物琼脂培养基),测试方法是将培养皿直接接触需采样的物质表面,培养后长出菌落。这个测试技术用于平整光滑的表面,如桌面、地板、墙面等。

这项测试应在去污染程序后进行,但琼脂培养基留在物体表面上终究是个问题,因此,采样后应马上进行去污染。

每只培养皿需做好标志,指明采样点的确切位置。应注意房间里的标志供现在和将来参考。

①对采样点的限定:对任何小的洁净面积,采样点数目不得小于2个,决采样次数不得少5次(每次采样量应≥1ft3),每个采样点次数可以多于1个,且不同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不同。

②末端装95%效率的亚高效过滤器的空气净化系统,以通讯高效过滤器安装在空调箱中的空气净化系统不仅在工作区需设测点,在每根支管最远处的送风口处亦应选择一个测点。悬浮粒子及浮游菌验证测定时的最小采样量见表9-5。

表9-5最小采样量

空气洁净度级别

悬浮粒子

浮游菌

工作区

送风口

工作区

送风口

某采样点,采样量为1ft3的最小采样次数

每点采样量/m3

100(A级)

10000(B级、C级)

100000(D级)

10次(10ft3

1次(1ft3

1次(1ft3

1

5

5

2

2

2

2

2

2

注:房间工作区悬浮粒子的测定;每个采样点至少需取一次样(即1ft3),总采样次数不少于5次(即5ft3)。例某房间有A、B两个测点,A测点可以安排采样1次共1ft3,B测点则安排采样4次共4ft3,总共为5ft3。1ft=0.3048m,下同。

送风口测点距风口表面约为30cm。

微生物测试采用大豆酪蛋白消化琼脂培养基(Soybean-Casein Digest Agar)。

6、室内噪声的检测:测噪声仪器为带倍频程分析仪的声级计。一般只测A声级的数值,必要时测倍频程声压级。

7、照度的检测:室内照度可用便携式照度计测定。

室内照度必须在室温已趋稳定、光源光输出赵于稳定(新安的日光灯必须已有100h、白炽灯已有10h的使用期;旧日光灯必须已点燃15min,旧白炽灯已点燃5min)后进行。洁净室照度只测定除特殊局部照明之外的一般照明。

测点平面离地面0.8m,按1~2m间距布置,测点距墙面1m(小面积房间为0.5m)。

4.空气净化系统验证报告的编写

验证结束后需编写验证报告,内容应包括:

——已批准的验证方案;

——验证报告批准页(各部门负责人的签字);

——验证总结。说明本次验证是否通过;

——悬浮粒子测试结论;

——浮游菌测试结论;

——沉降菌测试结论;

——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测试的具体数据。

 

第三节纯化水系统验证

保健食品工艺用水主要是饮用水及纯化水。由于纯化水是保健食品生产的重要原料,各个企业的纯化水系统设置不同,况且是个冷系统,容易长菌,因此,本节只讲座纯化水系统的验证。

一、验证的准备

每一个纯化水系统进行验证前,应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如验证的组织、人员、操作培训、文件。文件由建设单位与供货商事先商定,有些文件需保健食品企业自己制定,这类文件一般包括以下6项:

(1)文件清单;

(2)焊接及系统安装文件;

(3)工厂测试程序;

(4)测试文件;

(5)标准操作规程(SOPs);

(6)系统使用及护养手册。

编写验证方案以前,需弄清常见的验证项目及试验方法。水系统常见的验证项目及预期的结果,在系统设计时即已明确。然而系统设计人员一般不可能是系统的操作和使用人员。在验证的准备阶段,应根据系统的配置图、设备一览表,以及系统各单元运行参数、进出水的质量指标,确定需要在验证过程中取样测度的项目和质量标准。并将项目和指标一一列入取样计划。纯化水系统工艺流程示例参见图9-5。

从图中可以看到,示例中纯化水的制备过程中使用了原水储罐、多介质过滤器、超滤系统、预处理水罐、一级反渗透系统、二级反渗透系统、电流去离子系统、纯水储罐、巴斯德消毒器等设备,最后是水系统各使用点的循环回路。系统验证时,应该按照系统水质处理、微生物控制、系统养护等要求,对系统的组成单元及功能逐项测试(见表9-6)。

 

 

 

 

 

 

 

表9-6原水和纯水的水质要求

序号

原水水质要求

纯水水质

1

2

3

4

5

6

7

8

SDI≤3

pH=5.0~8.0

COD Mn<1.5mg/L

游离氯(Cl)<0.1mg/L

含铁量<0.1mg/L

水温5~35℃

水压0.005~2.0MPa

流量>15m3/h

电导率<1μs/cm

pH=5.0~7.0

微生物<30CFU/ml

内毒素<10E.U./ml

流量≥15m3/h

 

 

 

纯化水系统在验证过程中,除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规定的水质项目外,还需要对组成系统各处理单元的功能分别测试,常见的测试项目见表9-7。

许多纯化水设备供货商,在提供设备的同时,也提供验证方案,这给企业带来了方便条件,然而,供货商提供的方案往往是通用性的,只能供企业参考,不能替代企业根据客观需要和设计制定说细而合理的验证方案。

表9-7不同单元常见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系统类型

设备名称

检测项目

检测方式

原水

沙滤装置后

超滤后

一级反渗透后

二级反渗透后

电流去离子

储罐管道内水

浊度全分析

浊度分析

浊度、硬度、pH、TOC

电导率、TOC

电导率、TOC

电导率、pH

电导率、pH、压力温度储罐液位、微生物指标

在线或离线

在线或离线

在线或离线

在线或离线

在线或离线

在线或离线

在线或离线

验证方案是验证工作的详细计划,由验证小组负责人或验证的主管人员编写起草,验证方案应按有关程序审批。

验证方案的主要内容:

(1)方案审批表;

(2)系统概述;

(3)工艺流程图;

(4)验证小组人员及名单;

(5)相关SOP草案名称及编号;

(6)主要设备及仪表性能参数一栏表;

(7)验证合标准;

(8)取样计划;

(9)验证实施结果;

(10)偏差及结果评估;

(11)验证结论;

(12)验证最终审批意见;

(13)附录。

二、验证的实施

验证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实施验证。和其他系统的验证一样,纯化水系统的验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IQ安装确认,即确认系统的硬件、技术资料和安装符合预定的要求;OQ运行确认,确认纯化水系统能按预定的要求运行;PQ性能确认,确认系统运行时,产水量及产水质量符合预定的指标。作为一项工作的各个阶段,其实际工作是交叉的、互相衔接的。

纯化水系统的验证有其特殊性,即季节的变化可能影响源水水质及系统的运行,因此,验证的实施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初期验证(预验证)和同步验证。约一年运行后,系统验证的第一个周期才告完成,并进入日常监控和再验证的阶段。

1.安装确认和运行确认

安装确认(IQ)的第一项内容是收集系统有关技术资料、手册、报告书和其他材料,将其编号、归档,变成企业的正式文件。应注意从设备的制造厂获得全部必要的文件,以便建立维修保养程序、设备操作规程,并对参与验证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安装确认(IQ)期间应完成文件化的资料内容见表9-8。

表9-8安装确认文件

项目

内容

项目

内容

系统详细描述

辅助标准检查

手册

焊接检查

PLC/PC/DCS文件

系统设计检查

设备安装检查文件

清洁和钝化

参考材料清单

工程图表

压力测试评估

零部件清单

设备和校准清单

实用程序连接评估

操作、维护和预防的维护程序

管道安装和倾斜证实

安装确认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安装检查。应根据制造厂家的规格说明书,对安装的设备逐一进行检查和确认,生产企业的公用工程,比如电、压缩空气、蒸汽和供水,必须满足设备制造厂家规格说明书的要求,不锈钢配管要脱脂并经钝化处理,以防止金属腐蚀。

系统的控制仪表,比如电导仪、总有机碳(TOC)定测仪、温度记录和控制器、紫外线强度仪、压力表等,应根据书面的校验程序校准,其准确性和精度均应在允许的限度以内。应规定校验程序和校准频率、准确性和精度的范围,以便仪器超过规定范围或出现异常情况时,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

以上安装确认的内容,均应及时记录、并按规定人复核及批准。

OQ运行确认通常由设备供货商技术人员和企业人员一起完成,通过调试和运行,确认纯化水系统能按预定的要求运行。

2.PQ性能确认

(1)初期验证  至少3周连续运行,这个阶段的目的是确认系统适当的运行参数范围,为清洗、卫生处理、制定操作规程提供实验依据。此阶段应注意一个原则,即必须创造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因此,尽管各使用点尚未投入商业性能生产使用,但仍需在使用点每天放水,放水量可低于系统生产能力,但不得因节约用水而使系统的运行失去代表性,以致无法获得有价值的验证数据。三周运行达到标准时,经过批准,即进入同步验证阶段,在严格的监控条件下交付生产,边使用,边验证。

(2)同步验证  此阶段是第一阶段的继续,取样频率可逐步减少。在验证过程中,如因季节能变化、氨氮变化等影响,关键取样点的监控结果出现不良趋势时,要调整运行参数或取样计划,适当增加取样点或取样次数,并查明造成这类偏差的原因。必要时,应对系统的设备或运行参数进行局部调整,以使系统运行安全达到预期的标准。

(3)验证报告  验证报告是实施验证的记录和总结。在报告中,应按验证方案的次序,对验证的项目、结果、偏差、措施等进行汇总和评估。当验证过程中因故删除某项试验,或因客观条件等原因无法进行某项验证试验时,应说明理由,并对由此引起的后果作必要的阐述。如这种偏差对纯化水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并最终影响验证结论时,不得批准系统的验证报告。只有必要的验证试验完成并符合要求时,才能批准验证报告,正式交付生产使用。

应当指出,在纯化水设计、建造和验证过程中,应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各种变更。验证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变更,均应作为验证的记录,它们是偏差讲座和结果评估的重点内容。

报告的最后部分必须包含图纸、手册、仪器的校验报告书和方案附件的副本,也可只列原始数据汇总报告编号、供货商提供的测试报告编号及其他有关文件的编号,以保证文件有可靠的可追溯性,减少文件的复印工作量。

报告应有参加水处理系统验证的每个单位的代表的签名和日期。

三、系统的监控

验证完成以后,进入纯化水系统运行的监控阶段。应根据验证的实施情况,将在验证过程中使用的临时临近计划变成日常监控的正式规程。系统监控的结果应有记录,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时,有关部门可组织调查并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在纯化水系统运行稳定条件下,纯化水系统的再验证可采用回顾性验证的方式。如设备有重要变更时,可编写验证方案,进行再验证。

四、验证注意事项

(1)对纯化水系统设计进行审查时,系统的设计应留有适当余地,以使系统在源水水质较差时,或生产要求系统供水发生变化时,系统毋须改造仍能可靠运行,满足生产要求。

(2)对纯化水系统的设计及供货单位进行必要的调查,兼顾经济及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选择资质好的单位。

(3)应十分注意系统中软管、仪表、热交换器和循环管道中选材、安装、使用方式等方面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如排空阀门的位置是否在系统的最低位置,管路安装是否有适当的倾斜度,以便必要时,可将系统中的水排空;又如软管存放方式是否会造成积水长菌等,应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采取纠偏措施,防患于未然。

(4)纯化水系统是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应利用验证的机会,尤其是利用出现偏差、进行调查处理,纠正偏差的事例,认真做好操作及维修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胜任自己的工作。

第四节  清洁验证

一、概要

在保健食品生产的每道工序完成后,对设备进行清洗是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必要手段。说准确一点,清洁是生产工艺的组成部分,没有做好清洁工作,生产操作就没有最终完成。产品生产后,总会残留若干原辅物和微生物。微生物在适当的温湿度下以残留物中的确良有机物为营养可大量繁殖,产生各种代谢物,从而大大增加残留物的复杂性和危害程度。显然,如果这些残留的原辅料、微生物和其代谢产物进入下批生产过程,必然对下批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通过清洗将这些污染源从生产的循环中除去。由于有效的清洗除去了微生物繁殖需要的有机物,创造了不利于微生物繁殖的客观条件,便于将设备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在一定水平。

设备的清洁程度,取决于残留物的性质、设备的结构、材质和清洗的方法。对于确定的设备和产品,清洁效果取决于清洗的方法。书面的、确定的清洗方法即所谓的清洁规程,应包括清洗方法及影响清洁效果的各项具体规定,如清洗前设备的拆卸、清洁剂的种类、浓度、温度、清洗的次序和各种参数,清洗后的检查或清洁效果的确认等,以及经清洗后,设备允许的最长存放时间等。设备的清洗必须按照清洁规程进行。各种版本的GMP都规定必须对清洁规程进行验证。清洁验证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采集足够的数据,以证明按规定方法清洁后的设备,能始终如一地达到预定的清洁标准。

验证的方法学是保证验证结诊完整可靠的关键。从容不迫方法学上考虑,科学、完整的清洁验证一般可按以下几个工作阶段依次进行(见图9-6)。

清洁SOP

·制定

·培训

设备

·取样点选择

·表面积计算

确空街检测物与合格标准

·选定参照物质

·清洁剂的残留

 

验证方案

·制定

·培训

化验方法

·方法开发

·验证

方案执行

·清洁

·取样

·化验

原因分析

验证报告

合格?

日常监控

变更管理

再验证

开发阶段

方案准备阶段

方案实施阶段

监控及再验证阶段

 

 

 

 

 

 

 

 

 

 

 

 

 

 

 

 


图9-6清洁验证流程

(1)开发阶段。根据产品性质、设备物点、生产工艺等因素拟定清洁方法并制定清洁规程,对清洁人员进行操作培训。

(2)方案准备阶段。对生产品税设备进行详细考察,确定有代表性的,难清洁的部位作为取样点;根据产品的相关性质选定某种物质作为参照物质,确定清洁后允许的最大残留量及微生物最高污染程度为合格标准,根据验证要求制定并批准验证方案;开发验证有关取样方法和检验方法,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验证开始前需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3)方案实施阶段。按照批准的验证方案开展试验获取数据,评价结果,得出结论。如验证的结果表明清洁程序无法确保设备清洁达到预定标准,则需查找原因、修改程序并重新验证,直至结果合格。

(4)监控及再验证阶段。对已验证并投入运行的清洁方法进行监控,对清洁方法的变更实行变更管理,根据监控的结果来看各种生产活动中,所采用的清洁方法能达到的实际效果,以确定再验证的周期并进行再验证。

二、清洁方法的制定

1.清洁方式

工艺设备的清洁,通常可分为手工清洁方式和自动清洁方式,或两者的结合。手要清洁方式的特征是主要由人工持清洁工具,按预定的要求清洗设备,根据目测确定清洁的程度,直至清洁完成。常用的清洁工具一般有能喷洒清洁剂和淋洗水的喷枪,刷子、尼龙清洁块等。清洗前通常需要将设备拆卸到一定程度并转移到专门的清洗场所。另一种形式为在线清洁,通常只要将清洗装置同待清洗的设备相连接,按预定的程序完成整个清洁过程。保健饮料的配制系统就可采用这种方式。保健饮料的灌装机、口服胶囊的填充机及制粒机、压片机等一般都需采用人工清洗方式,因为它们死角较多,设备较难清洁。

不管采取何种清洁方式,都必须制定一份详细的书面规程,规定每一台设备的清洗程序,从而保证每个操作人员都能以相同的方式实施清洗,并获得相同的清洁效果。这是进行清洁验证的前提。

从保证清洁重现性及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出发,清洁规程至少应对以下方面作出规定:

(1)清洁开始前对设备必要的拆卸要求和清洁完成后的装配要求;

(2)所用清洁剂的名称、成分和规格;

(3)清洁溶液的浓度和数量;

(4)清洁溶液的配制方法;

(5)清洁溶液接触设备表面的时间、温度、流速等关键参数;

(6)淋洗要求;

(7)生产结束至开始清洁的最长时间;

(8)连续生产的最长时间;

(9)已清洁设备用于下次生产前的最长存放时间。

2.清洁规程的要点

(1)拆卸要求。应规定清洁一台设备需要拆卸的程度。大多数设备,如保健饮料灌装机、一步制粒机等在清洁前需要预先拆卸到一定程度,有些小设备需要完全拆洗。应有书面的、内容清晰完整的拆卸指导,最好附有图表或示意图,以使操作人员容易理解。

(2)预洗/检查。预洗的目的是除去大量的(可见的)残余产品或原料。由于清洁规程往往不是专用的,它需要适用于生产多种产品和浓度的通用设备,以简化管理及操作。预洗的作用是确立一个相对一致的起始点,以提高随后各步操作的重现性。

预洗所使用水质不必苛求,通常饮用水或经一定程度净化(如过滤)的饮用水已经足够。使用水管或手持高压喷枪以新鲜的流水冲洗设备以除去残留物,让操作人员持续喷淋设备直至可见残留物消失,以此作为预洗的终点。

(3)清洗。在预洗耳恭听后,下一步即对设备或部件进行实际的清洗。如果清洁程序中要使用专用的清洁剂,即在本步使用。为获得稳定的结果,减小偏差的发生,必须明确规定清洁剂的名称、规格和使用的浓度,以及配制该清洁溶液的方法。应明确清洁剂的组成,以便验证时检查是否有残留的清洁剂。

从本质上看,这一步的清洁是溶剂对残留物的溶解过程,而溶解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因此,温度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的参数,必须规定温度控制的范围、测量及控制温度的方法。

为提高清洗效率,可采用多步清洗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两步清洗之间可加入淋洗操作。

配制清洁溶液的水可根据需要采用饮用水或纯化水。

(4)淋洗。清洗步骤通常溶解了大部分残留物,但设备上残留的清洗液中含水、清洁剂和残留的产品或原料。本步骤用水对其进行充分的淋洗使残留物的浓度降至预定限度以下,以不造成新的潜在的污染。为提高淋洗效率,宜采用多次淋洗的淋洗方法。

由于本步骤的目的是除去已溶解的低浓度的残留物,并使残留在设备上的水具有尽可能高的质量(早小的可溶性固体,最低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在淋洗水的压力、流速、淋洗持续时间及水温等诸影响因素中,水温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当然,较高的温度有助于残留水的挥发,并兼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5)干燥。除去设备表面的残留水分可防止微生物生长,由于水膜有可能掩盖残留物,一定程度上有碍检查。因此对此须暴露保存的设备,应进行干燥。但对于经过验证的清洁程序,如果设备淋洗后要进行灭菌处理,或是采用高温、无菌的注射用水淋洗后并保持密闭的设备则不一定要进行干燥处理。

(6)目检。经验证的清洁程序应保证清洁后的设备无可见的残留物。目检如发现仍存在残留物,则应采取补救措施。

(7)规定储存时间。设备在储存期间,特别是比较大的配制设备的内壁,即使在少量水分及保健食品残留条件下,仍会长菌,使已达到的清洁状态变坏,时间越长,情况越糟,因此,应规定设备已清洁设备和部件的最长储存时间。

(8)装配。应规定将被拆卸部件重新装配的各步操作,附以图表和示意图以利于操作者理解。此外,要注意装配期间避免污染设备和部件。

3.清洁剂的选择

(1)大量、价廉的清洁剂是自来水(饮用水)、纯化水。

(2)1%~4%NaOH强碱溶液配合自来水、纯化水应用于煮提、浓缩、分离、提纯喷雾干燥等设备、管道的清洗。

(3)对上述制剂成型,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设备,选择使用饮用水、纯水、75%乙醇、餐具洗涤剂、1%~4%NaOH(强碱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硝酸溶液等。

(4)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工具、容器具清洁剂,主要选用饮用水、纯水、75%乙醇、餐具洗涤剂、碳酸钠溶液、稀硝酸溶液等。

三、清洁验证方案的准备

1.清洁参照物和难清洁部位

一般保健食品, 都由功效成分和辅料组成。清洁是去除这些物质在设备及管路中的残留。在一定的意义上,清洁的过程是个溶解的过程,因此,通常的做法是从各组分中确定最难清洁(溶解)的物质,以此用为参照物质,最难溶解的物质去除了,就不必为其他易溶性物质的残留操心。

凡是死角、清洁剂不易接触的部位,如带密封垫圈的管道连接处,压力、流速迅速变化的部位如有歧管或岔管处、管径由小变大处、容易吸附残留物的部位如内表面不光滑处等,都应视为最难清洁的部位。显然,取样点应包括各类最难清洁部位。

2.清洁合格的限度标准

FDA在其《清洁规程验证检查指南》中指出:“FDA不打算为清洁验证设立一个通用方法或限度标准。那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原料和制剂生产企业使用的设备和生产的产品千差万别,确立残留物限度不仅必须对所有有关物质有足够的了解,而且所定的限度必须是现实的、能达到和可被验证的。”也就是说,鉴于生产品税设备和产品性质的多样性,限度标准应当由企业根据其生产设备和产品的实际情况制定。

目前药品生产企业普遍接受的限度标准基于以下原则:

(1)分析方法客观能达到的能力,如浓度限度——百万分之十;

(2)生物活性的限度,如正常治疗剂量的1/1000;

(3)以目检为依据的限度,如不得有可见的残留物。有文献称如果设备内表面抛光良好,残留物与设备表面有较大反差,目检能发现低至1~4µg/cm2的残留物,目检最简单,且能直观、定性地评估清洁的程度,有助于发现已验证的清洁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对于日常监控是有价值的。因此,清洁规程中都要求在清洁完成后检查不得有可见的残留物。

这些限度标准可供参考,但不必照搬。保健食品是食品的补充,功效与药品不同,与此同时,它又是促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在保健食品清洁验证中,没有必要直接引用一般药品生产企业的残留限度标准,但应当强调设立微生物控制的限度标准。以表面微生物来说,欧美国家制药企业对关键操作区的表面微生物有控制要求,如美国FDA对B级区关键表面的控制标准为<3CFU/cm2;对B级区地面的控制标准为<10CFU/25cm2。此外,国外经企业对口服剂有微生物控制的要求,如产品中不得检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菌,我国饮用水标准中,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

保健食品的用量通常比药品大,为确保产品安全性,对微生物控制应予足够重视,上述标准可供企业根据产品的特点来确定限度标准时参考。

3.取样与检验方法

(1)最终淋洗水样。适用于不便拆卸或不宜经常拆卸的设备,如口服液和保健饮料生产用的大型配液。当溶剂不能在设备表面形成湍流进而有效溶解残留物时,或者残留物不溶于水或干结在设备表面时,淋洗水就难以反映真实的情况。应注意避免淋洗水样品代表性差的这类缺点,方法是淋洗完成后,在设备中再加入少量纯化水,使其在系统内循环一定时间,然后在淋洗线路上最下游的排水口,按照微生物检验样品和化学检验样品的取样规程取样。

淋洗水样一般要检查残留物浓度和微生物污染水平。无菌产品还可检查澄明度与不溶性微粒,这倒不是因为产品有此要求,而是这两个项目能反映设备的清洁情况。

(2)擦拭样。擦拭取样优点是能对最难清洁部位直接取样,能过考察有代表性的最难清洁部位的残留物水平评价整套生产设备的清洁状况。通过选择适当的擦拭溶剂、擦试工具和擦拭方法,可将清洗过程中未溶解的,已“干结”在设备表面或溶解度很小的特质擦拭下来,能有效弥补淋洗取样的缺点。检验的结果能直接反映出各取样点的清洁状况,为优化清洁规程提供依据。

擦拭取样的缺点是多数情况下须拆卸设备。

进行擦拭取样时就注意擦拭工具和溶剂对检验的干扰。常用的擦拭工具为药签,在一定长度的尼龙或塑料棒的一端缠有不掉纤维的织物。

擦拭法用的溶剂一般为水、生理盐水、有机溶剂或有表面活性剂的溶剂液。擦拭样取样注意事项:

①估算所要擦拭表面的面积,使每个擦拭样获取的残留量在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内,一般可取25cm2

②用适宜的溶剂泣湿药签,并将其靠在溶剂瓶上挤压以除去多余的溶剂。

③将药签头按在取样表面上,用力使其稍弯曲,平稳而缓慢地擦拭取样表面。在向前移动的同时将其从一边移到另一边。擦拭过程应覆盖整个表面。翻转药签,让药签的另一面也进行擦拭。但与前次擦拭移动方向垂直。药签擦找取样示意见图9-7。

④擦拭完成后,将药签放入试管,并用螺旋盖旋紧密封。

⑤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对照样品:按步骤②湿润药签,将药签直接放入试管并旋紧密封。将该样品与其他样品一起送至试验室。

⑥取样完成后应在试管上注明有关取样信息。

 

 

 

 

图9-7  药签擦拭取样示意

擦拭取样也用于设备表面微生物的取样。应使用无菌的擦拭棒,按取表面微生物的样的要求取样。

(3)取样方法验证   取样过程需经过验证。通过回收率试验验证取样过程的回收率和重现性。要求包括取样回收率和检验方法回收率在内的综合回收率一般不低于50%,有的企业甚至要求不低于80%,多次取样回收率的RSD不大于20%。

取样过程的验证实际上是对药签、溶剂的选择、取样人员操作、残留物转移到药签、样品溶出(萃取)过程的全面考察。

①验证方法:

    a.准备一块与设备表面材质相同的500mm×500mm的板材。如平整光洁的不锈钢板。

b.在钢板上用钢锥划出400mm×400mm的区域,每隔100mm划线,形成16块100mm×100mm的方块。

c.配制含待检测浓度为0.016%的溶液,定量装入雾器。

d.将约10ml溶液尽量均匀地喷在400mm×400mm的区域内。

e.根据实际喷出的溶液量计算单位面积的物质量(约1μg/cm2)。

f.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温和地吹干不锈钢板。

g.用选定的擦拭溶剂湿擦找工具,按前述擦拭取样操作规程擦拭钢板,每擦一个方块(100cm2)换一根擦拭棒,共擦6~10个方块。

h.将擦拭棒分别放入试管中,盖上试管盖,加入预定溶剂10ml,加塞,轻摇试管,并主放置10min,使物质溶出。

i.用经验证的检验方法检验,计算回收率和回收率的RSD。

    取样员的取样方式是产生较大RSD的主要原因。应尽可能采用固定的力度、擦拭速度和线路。取样员可根据擦拭棒弯曲的程度估算中在擦拭表面的压力。

    ②检验方法:检验方法应经过验证。检验方法对被检测物质应有足够的专属性和灵敏度。方法验证还包括检测限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回收率试验。用于清洁验证的检验方法的定量要求不必像成品质量检验那样严格。一般要求线性范围应达到残留物限度的50%~150%,代表精密度的RSD小于10%即可。方法的回收率可与取样的回收率结合进行。

4.日常监控

清洁验证报告一旦批准,清洁验证即告完成,该清洁方法即可正式投入使用。同保健食品生产工艺过程一样,经验证后,清洁方法即进入了监控与再验证阶段,应当以实际生产运行的结果进一点考核清洁规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对清洁方法进行监控的目的是进一点考察清洁程序的可靠性。验证过程中进行的试验往往是有限的,它包括不了实际生产中各种可能的特殊情况,监控则正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对手工清洗规程来说,这点尤其重要,因为其重现性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对人员的培训和实施清洁人的工作态度。

     监控的方法一般为肉眼观察是否有可见残留物,必要时可定期取淋洗水或擦拭取样进行化验。由于对指定残留物的定量分析通常比较繁琐,可开发某些有足够灵敏度且快速的非专属性检验方法,如测定总有机碳(TOC)。

    美国药典、欧洲药典已将TOC指标确立为注射用水和纯水的法定项目,以反映水中有机物的污染情况。由于该方法的高灵敏度和自动化,且绝大多数残留物是有机物,发达国家或技术水平较高的制药企业越来越多地将其作为清洁作业的日常监控方法。如果日常样品的TOC值低且波动较小,则证明清洁效果良好,清洁规程有效并严格执行。

    通过对日常监控数据的回顾,以确定是否需要再验证或确定再验证的周期。

四、清洁验证示例

(一)清洁验证示例封面样式(见图9-8)

 

                                   文件编号:

              

口服液配液罐

清洁验证方案

 

 

 

 

 

×××有限公司

 

 

 

 

 

 

 

 

 

 

 

 

 

 

 

 

 

 

 

 

 

 

 

 

 

 

 

 

 

 

 

 

 

 

 

 

 

 

 


图9-8  清洁验证示例封面样式

     (二)清洁验证方案审批表(见表9-9)

表9-9  清洁验证方案审批表

方案起草

签名

日期

 

 

 

 

 

 

 

方案复核

签名

日期

 

 

 

 

 

 

 

方案复核

签名

日期

 

 

 

 

 

 

(三)清洁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职务/职称     部门

姓名

成员           职务/职称    部门

姓名

(四)清洁验证方案

    1.验证概述

保健食品×车间生产目前的主要产品为口服液A,在市场需要时,可能需要生产其他品种,由于A和其他口服液工艺差异不大,在不同时间生产不同品种时,车间配液罐作为能用设备使用,因此须通过验证确定清洁程序,消除保健食品交叉污染及微生物污染,确保生产过程符合GMP要求。主产品A(氨基酸类产品)配液工艺(在10万级中):

放纯化水→功能成分、糖及防腐剂→搅拌并升温到500C→升温至850C→30μm过滤→灌装

    配液主要设备为500L不锈钢罐,带蒸汽加热夹套,设搅拌器,另设过滤器、泵及相关的管道。为方便清洁,配液罐设在线清洁系统,由泵、淋洗环及相关管路组成。系统中最难清洁的部位是罐底部阀门前的管道,投料后,此处搅拌的效果差,也是防腐剂易积存的地方,因此,取擦拭样进行残留测试。过滤器是可拆洗设备,一般说来,手工清洁易达到清洁要求。

    生产的保健食品品种有A、B、C等,但批次量不同,因品种差异不大,均以纯化水为溶剂,而C的批次量最小,在验证中可取产品A→C之间的更换作为最难清洁的情况来处理,而不必考虑A→B、B→C替换时的清洁验证。

    A产品的浓度及批次量最大,可取正常批量,C取正常批次量,以致A在品种C的残留量具有代表性,验证后的清洁方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验证目的

通过验证,确定口服液配液罐的清洁方法,保证更换品种时,设备经清洁后,能达到GMP有关防止交叉污染及微生物污染的要求。

3.验证合格标准

(1)清洁参照物

由于产品A配方中,酪氨酸的溶解度最少,如清洁后酪氨酸的残留量达到了要求,其他易溶解成分经清洁湖,其残留更小,更加安全。因此,将其选作清洁参照物。

(2)合格标准

品种A及后产品C为一般口服营养液,可取一下3项为验证合格标准:

①目检无残留物

②A产品清洁参照物在配液系统的残留在C产品中的比例<0.1%

③接触产品设备的表面微生物<10CFU/25cm2(企业内控)

第①、②项标准的参考依据:《药品生产验证指南》(2003)p589

4.设备清洁程序及操作规程

配液罐清洁标准操作规程     SOP3-XXX

5.检验方法验证

(1)灵敏度验证

由QC实验室确定检验方法的灵敏度,取A产品中溶解度最小的组分菌酪氧酸为参照物。

灵敏度试验结果、方法从略。

(2)取样回收率试验

定量称取产品A配方中的酪氨酸(微溶),溶解,得浓液,均匀地倒在不锈钢片表面(注意:其表面光洁度应与管道内壁相似,面积应计量),凉干,用同一方法取擦拭样,取样面积为25c㎡,进行测试,计算回收率,供清洁验证中计算残留量用(将实测结果除回收率)

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6.验证的实施

(1)工艺的实施

 配液罐中按正常批量投料时,纯化水420kg,A配方(组份略)各种料合计45kg、加热搅拌并升温到50℃→升温至85℃ →过滤→罐装  。

配液完成后,口服液由A经泵、过滤器、阀门C流向罐装间。

罐装在10000级中完成(略)

罐装结束后,将筒式过滤器的滤芯拆除,用手工法处洗,然后重新接入管路,以便罐、阀A、阀B通过喷淋球形成循环回路。

(2)生产设备流程图(见图9-9)

(3)可拆洗部件的清洁

过滤器的拆洗:每批生产,过滤器需拆下,取去滤芯,滤芯按清洁SOP进行初洗(产品不同时,滤芯可按照品种专用,同类产品不需要专用,将过滤器壳套重新接入管路,过滤器壳套和整个系统一起作在线清洁。

     ① 清洁方法

     过滤器滤芯拆下后,按SOP进行清洁(略),最后用纯化水冲洗数次,再用75%乙醇溶液消毒,干燥后存放在已清洁设备存放间备用。

②取样

采用擦拭法取样,在A阀(为方便拆装,有一段短管)内侧25cm2的面积擦拭,次后,将取样的棉签放入约20~30mI纯化水中(要计量).振动,测试残留量.单位折算成μg/25cm2

③结果记录

将擦拭法取样分析的结果填入表9-10中。

表9-10  擦拭法取样分析结果

 

设备名称

样品编号

测试结果

备注

阀A

 

 

 

 

 

 

                                                 取样人:   日期

④偏差及结果评估

此处用于填写实施验证中出现的没有预计到的问题。措施和结果。最后应由验证小组组长签字,并注明日期。

(4)配液罐的在线清洁

①清洁及取样方法

 

名称

规格型号

清洁范围

备注

配液罐

500L不锈钢

罐体、压滤管路

 

配液罐为难拆洗的固定设备,考虑到工艺的实际情况,没有设单独的清洁液配制罐,在线清洁时,配液罐、泵、喷淋球组成循环回路,采用边搅拌循环的方式,以使罐体及管理达到卫生要求。

清洁验证试验中,通常按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先用饮用水预清洗一次(条件:水压0.3MPa,时间5min,总水量约200kg,经泵循环10min后全部排掉),不取样;

第二步,在配液罐定量加入纯化水,(如250kg左右,要计量),加热至50~60℃,搅拌循环数min(时间需通过试验确定),脱开管路,在A阀下侧取淋洗水样,取样后排水:

第三步,重复第二步操作,取样。

将配液罐A阀下收集第二次清洗及第三次清洗的样品,供测试残留清洁参考务的浓度用。

②最长保持时间

在配液系统清洁后后的第一天、第二天及第三天分别取样淋洗水样品进行菌检,以确定清洁能保持的最长时间。具体的的方法如下:

在配液罐进水口,取纯化水样品,测试水的总菌落数(空白):

将过滤器壳套、(不加滤芯)接入循环回路,于配液罐中加50kg水(要计量),启动循环泵,循环20min,是管理及配液罐内壁上的微生物冲入水中,加A阀取水样作菌检。

③结果记录

计算方法(略)

④偏差及结果评估

(略)

7.验证结论

(略)

8.附件表

配液系统安装确认及运行确认报告编号

清洁SOP草案编号

纯化水微生物监控SOP编号

清洁验证期间纯化水微生物监控结果汇总报告编号

其他(略)

(五)对清洁验证的补充说明

(1)因清洁验证完成前无实验数据,不清楚配液罐及管理易于清洁的程度,因此,同时取擦拭样及淋洗水样,看两样方法的差异程度,如最终差异不大,壳不必取擦拭样,只以淋洗水样监控配液系统的清洁状况。

(2) 有些系统无循环回路,只采用直接淋洗法清洁,这不仅消耗大量的水,而且淋洗水样的代表性很差,此条件下,残留及微生物污染检查均应取擦拭样。

(3)保健食品少量的残留也能促进微生物生长,有数据表明,即使氨基酸总参流量在百万分之十左右的水平上,经24h后,配液罐的内表面微生物污染的状况比清洁结束时明显增大。在配液系统清洁后,第一天、第二天及第三天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在第一天、第二天、及第三天分别取样,检查微生物增长的情况,确定清洁状况及可保持的最长时间。如微生物容易增长,则须在清洁规程中明确规定节假日后,必须将配液适当淋洗,方可投料生产。清洁合格标准可参考FDA对B级区表面的控制标准:<10CFU/25cm2,但标准最终还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

第五节  消毒、灭菌及密封可靠性验证

一、概述

由于大多数保健食品使用植物、动物原料,带来了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问题。保健食品又是促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清洁卫生在保健食品生产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在保健食品生产全过程,必须对清洁、消毒及清洁验证中作了阐述。本节主要讨论保健食品生产中的消毒和灭菌。

灭菌:应用物理活化学方法将物体上活介质中所有的微生物及其芽孢全部杀死即为灭菌,所使用的方法称为灭菌法。

消毒:以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上或介质中的病原体微生物称为消毒。

灭菌这个词在国内的应用比较混乱,例如,紫外灭菌、微波灭菌等。甚至设备的厂牌也用灭菌的名称。这样的提法易引起误解,因为这些手段达不到将所有的微生物及其芽孢全部杀死的程度,倒是用消毒的提法更加名副其实。

二、灭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附录XⅦ、欧美药典及日本药局方收载的灭菌法有5个: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滤过灭菌法、辐射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药典详细阐述恶劣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应当达到的标准。这几个灭菌法在保健食品生产均有应用。热力灭菌法,如湿热灭菌、干热灭菌、超高温灭菌在保健生产中使用最为广泛。

由于无菌保证值与污染菌的耐热性及污染量有关,因此保健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因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降低被灭菌产品的微生物污染。放入灭菌容器内的物品表面必须洁净且不污染有机物质,外面应有适宜的包皮宽松的包裹、烧瓶、试管等容器的塞子应有金属箔或纱布包裹,并用适宜的方式松缚,防止脱落。放入灭菌容器内的物品容器内,不能排列过密。根据物品的性质可选择如下条件进行灭菌:

115.5℃   30min

121.5℃   20min

126.5℃   15min

一个灭菌程序的总的标准灭菌时间F0 应包括及冷却过程的热效应。它可以用灭菌率对时间求积分的方法计算而得。

        Fo=∫L·dt

式中,L=10    Z通常取10。即  L= 10 

对上述灭菌程序其标准灭菌时间F0不低于8,并经生物指示剂验证后,即可认为符合要求。在保健饮料生产中,为了加速灭菌,提高车间内的产量,常采用UHT(超高温)灭菌法,灭菌的程序通常是137~141 0C×15s,按标准灭菌时间计算公式计算,其标准灭菌世界爱你可达上述要求。在热罐装保健品饮料生产中,喷淋冷却用水符合饮用水标准,以避免个别有密封性缺陷的产品遭受二次污染,冷却水的水质应予监控。

批次量大的保健饮料可采用连续灭菌法,但批次量较小的保健食品口服液或保健饮料,可使用一般蒸汽灭菌柜示意见图9-10。

同大容量注射剂的灭菌一样,有些保健食品的企业也使用喷淋式热水灭菌柜灭菌产品,灭菌程序为1210C×20min或1180C×30min。灭菌程序的验证见示例“灭菌柜及灭菌程序验证示例”

在热力灭菌程序验证中,与药品灭菌程序的验证相似,还可采用生物指示剂方法进行验证,如将106个嗜热芽孢杆菌(非致病菌)菌悬液加入产品,按灭菌工艺条件进行灭菌,此后检测存活的微生物数,合格标准:无菌保证值≥6。药品生产验证中,灭菌程序的验证以物理法为主,须进行热分布及热穿透实验,生物指示剂法作为辅助手段。

干热灭菌法系指物质在干燥空气中加热达到杀死细菌的方法。空的玻璃器具、金属制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剂以及若干湿热不易穿透的物质(如甘油、液体石蜡、脂肪油等)均可用本法灭菌。常见的灭菌条件如下:

160~170℃  2h以上

170~180℃  1h以上

250℃45min以上

干燥灭菌程序也应验证,对热稳定的产品能应规定污染菌的存活概率应小于10ˉ12。干燥灭菌程序的验证一般采用细菌内霉素,经灭菌后,达到使细菌内霉素下降三个对数单位的效果。达到此要求时,肯定达到了污染菌的存活概率小于10ˉ12的水平。干热灭菌?工作原理示意见图9-11

过滤灭菌法系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具孔滤材的原理,除去对热不稳定的保健食品溶液或液体物质中的细菌,从而达到无菌的要求,此法必须使用无菌操作技术,产品直接暴露的环境必须武警控制,过滤装置、滤液的接收容器及管道等必须预先灭菌。除菌滤过常用设备为微孔薄膜滤器,滤膜的孔径不得大于0.22µm。滤过灭菌法适用于有无菌要求的液体产品。滤过灭菌需要使用生物指示剂来验证,即采用缺陷假单胞菌P.diminuta(ATCC19146)进行试验,它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平均直径微0.3µm,这种菌因其细胞小,总能透过0.45µm的膜并污染已经滤过的蛋白质。然而这一试验较高,在企业很难实施,目前国内企业对此的验证主要是物理检查法,试验方法油起泡点法,压力维持和扩散试验法等,最简单的方法是起泡点试验,操作方法如下。

将微孔滤膜过滤器用液体充分浸湿后,逐步加大气体的压力至起泡点临界压力的80%,将系统密闭,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并记录的下降情况。继续升压,直至在过滤器下侧浸入水中的管中有稳定的气流发生。记录气泡第一次出现压力的读数(图9-12)。如起泡点临界压力的80%下,已有气泡产生,如压力超过0.31MPa才起泡,则认为过滤器符合要求。

辐射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更多地用于容器和一闪性使用的医疗器材,这三种方法在保健食品生产中应用尚不广泛。

与保健食品安全性关系密切的热力灭菌方法,应予验证。

三、消毒法

消毒的方法很多,按用途分大体上分成两组,用于产品及容器具的及用于保健食品生产环境的。用于产品及容器具的有一下几种:

流通蒸汽法:是在常压下100℃流通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通常消毒时间为30~60min。本法可使用通过性灭菌柜灭菌产品,适用于消毒及不耐高热的产品的灭菌,但不能保证杀灭产品中所有的芽孢。由于形成流通蒸汽总需要一些压力,因此,实际温度可超过100℃。

此法可用于配制系统(配制罐及器管路系统)。罐装系统的定期消毒。

煮沸消毒法:把待灭菌物品放入沸水中加热灭菌的方法。通常煮沸320~60min。本法灭菌效果差,可用于生产用具的消毒等。必要时加入适当的抑菌剂,如甲酚、氯甲酚、苯酚、三氯叔丁醇等,以杀灭芽孢菌。生产容器具如与产品直接接触,则应在消毒后淋洗,监控消毒剂残留。

巴氏消毒法:常见程序是80℃以上2h,在纯化水使用循环回路中应用比较广。因为纯化水系统中,绝大多数的污染菌是生长态菌,经巴氏消毒后,纯化水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可得到有效控制。巴氏消毒的程序也可用于热稳定性较差的保健食品的生产,但对生产环境、人员操作及工艺过程要求比较高,如一般要求将产品的料液预先除菌过滤等,因为天然来源的原料受污染的程度可能比较严重,且包藏在尘埃中的孢子比非包藏形成得孢子更加难以杀灭。

微波法:是用微波(300MHz~300GHz之间得电磁波)照射而产生的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具有低温(70~800C左右)、常压省时(一般2~3min)、高效、均匀、保质期长、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操作环境。操作简单、易维护等优点。但此方法只适用于水剂,不适用于金属罐头保健食品。

以上方法如直接用于保健食品的消毒和灭菌,应采用适当方法进行验证。

一下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生产环境:

紫外法:是指紫外线照射杀灭微生物得方法。采用波长在200~300nm紫外线照射消毒,灭菌力最强的波长是254nm。用紫外线消毒时有若干注意事项,如此外线的强度与其照射物品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紫外线灯安装的数量、形式及高度,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并参考使用说明书确定;紫外线杀菌效果因菌种而异,杀霉菌的照射剂量要比杀杆菌的大杆菌的大40~50倍;杀灭枯草芽孢的剂量比杀灭大肠杆菌的大3倍;紫外线穿透性很差,受其照射的塑料及油漆表面会老化和变色。紫外线灯在使用中会逐渐老化,一般情况下,当功率下降到额定值的70%时就需要更换,以保证灭菌效果。据有关文献记载,国产紫外线灯平均寿命一般为3000h。紫外线主要适用于室内空气、纯化水、物体表面的灭菌。

甲醛法:它是将甲醛倒入甲醛发生器或加热盘或烧杯中(必要时可视空间的大小加入高锰酸钾2~3g/m3),然后加热,使甲醛蒸发成气体而灭菌。甲醛的用量按房间体积计算,一般约为8~9ml/m3(浓度为37%~40%甲醛液)。当房间温度在400C,相对湿度在65%以上时,甲醛气体灭菌效果较理想。甲醛灭菌的气体发生量、熏蒸灭菌时间、换气时间等应通过验证来确定。它主要用于洁净室、风管仓库等灭菌。

臭氧消毒法:臭氧(O3)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会自行分解,O3→O2+[O],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强烈的氧化作用,臭氧氧化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需的酶,从而破坏其细胞膜,将细菌杀死。多余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通氧分子(O2),不存在任何有毒的残留物,故称为无污染消毒剂。它不但对多种细菌(包括肝炎病毒、大肠杆菌及杂菌等)有极强的杀灭能力,而且对霉菌也很有效。

生产臭氧的原料主要是电能和空气,一般通过高频臭氧发生器(电子消毒器)来获得;消毒时,直接将臭氧发生器置于房间中间即可,可用于局部和系统的消毒,对空调系统与室内环境,是一种简便的消毒方法。臭氧消毒时要注意根据消毒空间制定臭氧量、臭氧浓度和消毒时间等。

臭氧消毒柜也可用于工作服、口罩及保健食品容器具的消毒。

保健食品生产环境使用的消毒方法以及人员、地面、墙面的化学消毒剂一般都不需要进行验证。基本要求是制定比较完善的环境监控计划,注意环境监控的结果,及时对监控的结果汇总分析,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没有必要编写专门的验证方案对化学消毒剂进行验证。

四、产品密封可靠性验证

口服液、保健饮料类产品的密封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验证产品密封完好性是避免产品灭菌、消毒后被再次污染的重要手段。新型的灭菌柜采用过热水灭菌,这种灭菌柜特别适用于对灭菌要求比较高的乳剂,为了保证产品灭菌过程中的均一性,装载在灭菌柜中可以慢慢旋转,灭菌保温阶段结束后,在冷却阶段,关闭蒸汽,启动外部的冷却水,循环泵开始喷淋冷却,与产品接触的冷却水不是灭菌柜中已灭菌的无菌水,此条件下,即使产品密封有些微小的缺陷,冷却时,极微量的灭菌水进入产品或沾在封口处,也不致引起产品质量问题,设备的这一进步,大大减少了产品污染的风险。图9-13给出了旋转过热水喷淋灭菌柜工作原理。

保健食品均有一定的保质期,密封可靠性是产品保质期的关键因素。因此,产品的密封可靠性必须验证。

密封可靠性的验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方法A:盐水渗入试验

在口服液或保健饮料瓶内灌入注射用水(WFI),并按常规方法密封(压塞、铝盖),此后,将其倒置于一盛有饱和盐水的托盘内,使密封面全部浸入饱和盐水中。将其放入灭菌设备并按常规的灭菌程序灭菌,通过分析瓶中内容物是否含有氯化钠检查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

方法B:微生物侵入试验

微生物侵入试验是对最终灭菌容器/密封件系统完好性的挑战性试验。在验证试验中,取保健饮料或小瓶(如是透明的),在正常生产线灌装培养基替代保健饮料或口服液、密封、灭菌。此后,将冷却后的容器倒置并将密封口完全浸没于高浓度(如108个菌/ml)的运动性菌液内,如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或黏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ens),浸泡4h后,将容器外表面消毒并培养,检查是否有挑战性细菌在容器内生长,如有生长,则应查明造成密封不可靠在的原因。图9-14给出了微生物侵入试验装置示意。

与此同时,取一定量上述在菌液浸泡并经外表面清洁、消毒的样品,在与产品相同的储存条件下储存。在储存的一定时间间隔(如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和48个月等),取出部分样品,按上述方法进行检测,以确定密封系统的在储存期内的有效性。

方法C:培养试验

由于产品本身有利于微生物和生长,如产品是澄清液,可按正常生产条件生产产品,然后将它们在适宜的培养温度下放置3~4周,逐瓶检查,如发现污染现象,需调查密封不好的原因,采取纠偏措施。

五、灭菌柜及灭菌程序验证示例

(一)灭菌柜验证(见表9-11)

表9-11  SWSR-13/2F型多功能灭菌柜验证

生产厂家:×××制药机械厂

出厂日期:1999-03-20

灭菌柜型号:SWSR-13/2F

本公司设备编号:WP-3009

使用部门:生产

位置(房间号):215-C

    (二)验证程序

方案制定:

         生产部:      ×××     日期:1999-04-18

         质量保证部:  ×××     日期:1999-04-18

方案批准:

         生产部:      ×××     日期:1999-05-18

         质量保证部:  ×××     日期:1999-05-18

验证结果最终批准:

        生产部:      ×××     日期:1999-08-18

        质量保证部:  ×××     日期:1999-08-18

(三)验证方案

1.引言

(1)概述

本灭菌柜是一新型多功能灭菌设备,可根据需要使用蒸汽或过热水灭菌,既可用于口服液产品灭菌,也可用于培养基、洁净区无菌工作服、过滤器和其他容器具的灭菌。本报告仅讨论设备IQ、OQ及口服液的灭菌程序的验证。

当口服液灭菌时,被灭菌品的规格为10%250ml×××。10%500ml×××灭菌时,须将待灭菌产品放置在专门设计的不锈钢架子里。架子共分四层,装载后,放置不锈钢推车上,推入灭菌柜内。腔室容量:二车。

灭菌柜装载能力:250ml    1568瓶

灭菌频骤:装车、腔室进纯化水、升温(进蒸汽、开始热水循环)、保温(灭菌)、排气及冷却等几个阶段。采用过热水喷淋式灭菌程序时,蒸发通过热交换器将纯化水加热,然后以过热水形式喷淋到产品灭菌。升温阶段约需20min,此后程序进入灭阶级(即保温),直至设定的时间或F0值达到要求后,开始排气冷却。冷却分为两个阶级:产品在1000C以上时,两个阀门同时打开,冷却水量加大,使产品快速地降温。由于冷却通过热交换器进行,产品冷却水为产品同时灭菌,故无二次污染问题。

灭菌柜采用计算机与程序逻辑控制器(PLC)进行自动化控制,人机界面清楚,对话方便。灭菌程序中的主要参数,如灭菌加热速率、压力、温度、时间、F0值及冷却速率都可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设定。温度控制系统使用5只Pt100双探头结构。其中3只探头直接可以测定产品内部的温度,一只测定灭菌腔室温度,一只用于测定循环水的水温。一只压力探头用来测定腔室中的压力变化。5只双探头的一组直接与一台多点数显温度记录仪相连记录温度,不控制灭菌程序;另一组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连,用于灭菌过程的温度控制。压缩空气了的作用是在灭菌时,防止水汽化;在冷却阶段则可防止产品容器内外压差过大,减少破损。

灭菌柜门设安全气锁装置。当腔室的温度、压力中的任一项没有达到设定的安全范围时,门不得打开。图9-15是灭菌柜的工作示意。

(2)验证目的

安装确认主要检查灭菌柜安装符合设计要求,灭菌柜有关资料和文件符合GMP的管理要求。

运行确认主要检查灭菌柜各单元的性能及整机运行是否达到供货单位设计要求。

性能确认主要验证灭菌柜在装载情况下不同位置的热分布状况,确定灭菌柜中冷点的位置;确定产品灭菌程序有关的参数,如温度、压力及灭菌时间等,以确保产品灭菌后达到低于百分之一的微生物污染率,同时验证灭菌柜运行的可靠性及灭菌程序的重现性。

2.安装确认

(1)机械部门检查

①文件确认(见表9-12)

表9-12  需确认的文件

文件名称

存放地点

复印份数

操作手册

安装计划

维修指南

备件清单

压力容器检查合格证

操作SOP

培训及培训记录

设备使用记录(logbook)

生产部、工程部档案室、验证室各一本

生产部、工程部档案室、验证室各一本

生产部、工程部档案室、验证室各一本

生产部、工程部档案室、验证室各一本

计量验证室、工程部档案室各一份

生产部、QA文件档案室、验证室

生产部、QA文件档案室、验证室

生产部

3

3

3

3

2

3

3

1

                                       检查人:QA×××   日期:1999-05-20

②图纸的检查(见表9-13)

表9-13  需检查的图纸

规程号:×××

图纸号

图纸名称

检查结果

备注

TM-0538/0539-5E

管道流程及仪表安装图(竣工图)

与实际安装情况符合

 

TM-0538-55/RevA

仪表技术资料清单

与实际安装情况符合

 

                                      检查人:QA×××     日期:1999-05-20

③主要部件检查(见表9-14)

表9-14  需检查的主要部件

部件名称

设计要求

是否有关部门校验的合格证书及资料

结论

腔体

水喷淋设施

热交换器

循环泵

过滤器

装载架

316L不锈钢

316L不锈钢

平板式(不锈钢)

不锈钢,机械密封

PALL外壳

316L不锈钢

有压力检测证书

符合要求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检查人:QA×××     日期:1999-05-20 

④安全系统检查(见表9-15)

表9-15  需检查的安全系统

部门文件

是否有关部门校验的合格证书及资料

检查结果

备注

腔体安全阀

移门安全阀

门封压力控制及平衡系统

压缩空气联销设施

腔室压力0MPa开关

腔室安全温度开关

紧急制动开关

水位控制开关

有检测证书

符合要求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检查人:生产部×××     日期:1999-05-20 

⑤灭菌柜仪表检查及校正(见表9-16)

表9-16  需检查及校正的灭菌柜

仪表在管路流程图中的位号

仪器名称

生产厂家及型号

关键或非关键

是否校正并有合格证书

×××

×××

×××

×××

×××

×××

×××

×××

温度记录仪

铂电阻及温度变送器

铂电阻及温度变送器

铂电阻及温度变送器

压力探头及压力变送器

腔室压力控制器

腔室压力控制器

压力表

×××

×××

×××

×××

×××

×××

×××

×××

关键

关键

关键

关键

关键

关键

关键

非关键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

×××

×××

压力表

压力表

温度表

×××

×××

×××

非关键

非关键

非关键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检查人:生产部×××   日期:1999-05-20

⑥公用介质连接

a.电源要求(见表9-17)

表9-17  电源要求

设计要求

安装情况

备注

设计要求

安装情况

备注

电压380V三相

功率1.5kW

380V三相

1.5kW

 

频率50Hz

接地保护

50Hz

符合要求

 

结论:灭菌柜电器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人:工程部×××   生产部×××             日期:1999-05-28 

b.蒸汽要求(见表9-18)

表9-18  蒸汽要求

项目

设计要求

安装情况

备注

压力

管道连接

管道材料

蒸汽过滤器

0.3~0.5MPa

××mm管

不锈钢

××型

0.3~0.5MPa

××mm管

不锈钢

××型

 

结论:蒸汽安装符合设计要求。管道连接无泄漏。

检查人:工程部×××   生产部×××             日期:1999-05-28 

c.冷却水要求(见表9-19)

表9-19  冷却水要求

项目

设计要求

安装情况

备注

操作压力

管道连接

管道材料

冷却水过滤器

0.3~0.5MPa

××mm管

不锈钢

××型

0.2MPa

××mm管

不锈钢

××型

 

结论:冷却水安装符合设计要求。管道连接无泄漏。

检查人:工程部×××   生产部×××             日期:1999-05-28

d.纯化水安装要求(见表9-20)

表9-20  纯化水安装要求

项目

设计要求

安装情况

备注

操作压力

管道连接

0.3~0.5MPa

××mm管

0.2MPa

××mm管

 

管道材料

不锈钢

不锈钢

 

结论:去离子水安装符合设计要求。管道连接无泄漏。

检查人:工程部×××   生产部×××             日期:1999-05-28

e.压缩空气及真空管路安装要求(见表9-21)

表9-21  压力空气及真空管路安装要求

项目

设计要求

安装情况

备注

压力

管道连接

管道材料

过滤器

真空

0.3~0.6MPa

××mm管

不锈钢

××型号

-0.09 MPa

0.3~0.6MP

××mm管

不锈钢

××型号

-0.09 MPa

 

 

 

 

不低于0.09 MPa

结论:压缩空气安装符合设计要求。管道连接无泄漏。冷却水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检查人:工程部×××   生产部×××             日期:1999-05-28

(2)控制系统检查

①文件(控制系统有关资料)

②硬件及软件检查要求(见表9-22)

表9-22 硬件及软件检查要求

部件名称

型号

系列号

备注

计算机

模拟输入

模拟输出

数字输入/输出

PLC模块

通信卡

打印机

使用软件

Computer SimaticPC200

6ES5 464-8ME11(2×)

6ES5 470-8MB11(2×)

6ES5 482-8MA11(4×)

SIEMENS316-8MA12

6AP  1320 0AAOO

LX300

版本号:Ver.03

 

 

检查人:IT×××  日期:1999-05-28

③电源及低压电源检查要求(见表9-23)

表9-23  电源及低压电源检查要求

项目

设计要求

接地保护

结果

电源

低压电源

电压220(1±5%)V,50Hz

DC:24(1±5%)V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合格

合格

检查人:工程部:×××  日期:1999-05-28

3.运行确认

    确认测试内容如下。

    目的:在空载情况下检查灭菌柜各部分功能正常,符合设计要求。

    合格标准:灭菌柜的各步程序运行正常,与操作说明书相符。

测试过程:功能测试前应检查灭菌柜各项操作准备工作就绪,如:

——设备安装稳固;

——电气连接;

——蒸汽连接;

——冷却水连接;

——安全阀检查;

——门封检查;

——主要报警测试;

——运行试验。

测试结果:空车运行后,各项程序和功能与操作手册相符,无明显偏差;整个运行中,无异常噪声出现。

    测试人:工程部:×××  ×××     日期:1999-05-28

    4.性能确认

    (1)热分布试验

    目的:检查腔室内的热分布情况,确定腔室内可能存在的冷点。

    ①仪表校正(见表9-24及表9-25)

表9-24  灭菌柜温度测量控制系统

名称

编号

型号

数量

测量范围

备注

温度变送器

铂电阻

温度记录仪

×××

×××

×××

×××

×××

×××

5

5

1

0~1500C

0~1500C

0~1500C

 

表9-25  校验用标准仪器及配套设备

名称

编号

型号

数量

准确度

有效期

数字温度计

油浴

冰点槽

×××

×××

×××

×××

×××

×××

1

1

1

×××

×××

×××

×××

×××

×××

【校验方法】

    将所有铂电阻探头分别先后放入冰点槽和1210C的油浴中。待温度稳定后检查并校正温度仪表的指示值并用记录仪打印记录。

    合格标准:校验后温度仪的误差不大于0.50C。

    校验结论:灭菌柜测温仪表校正合格。

校验人员:×××     日期:1999-07-08

【验证用温度测量系统】

验证用温度测量系统由一台数据采集器和数只温度探头组成(见表9-26)。

表9-26  温度测量系统

名称

编号

型号

数量

测量范围

有效期

数据采集器

铂电阻

PE01SM02

×××

Fluke2640A

Pt-100

1

10

×××

0~1500C

×××

×××

【校验方法】

     所有铂电阻探头Pt100在验证前用冰点槽和油浴在00C和1210C两个点上校验。将探头与数据采集器按验证的城要接好后分别放入冰点槽和油浴中。待温度稳定后设定参数,逐个校正探头使之与标准温度一致。然后启动数据采集器记录各探头的温度值,每分钟采集一值,检查探头在验证前后是否有较大的变化。

     合格标准:铂电阻探头在验证前后的误差均应不于0.50C。

     校证结论:验证用数据采集系统校验合格。

     校验人员:×××    日期:1999-07-08

②热分布运行试验

将1只探头置于冷凝水排放口,1只探头置于灭菌柜温度控制和记录探头旁,其余均匀分布在腔室各处。

     开启灭菌程序按××××程序运行,运行过程中数据采集器记录各点温度。连续运行3次,以检查其重现性。

     温度探头分布图(略)。

    ③结果分析及评价

    从空载热分布三次运行的结果来看,腔室各处温度分布均匀,腔室底部温度较低,与腔室平均温度之差为-0.50C。

    方案实施:生产部×××  QA×××  日期:1999-07-08

    (2)热穿透试验(灭菌程序的验证)

    目的:热穿透试验是在热分布试验的基础上,确定装载中的“最冷点”,并确认该点在灭菌过程中获得的F0不小于8。

    ①仪表校正

    与热分布验证时的校正方法一致(略)。

    ②验证步骤

    【测试过程】

     将1只探头置于灭菌柜温度控制探头旁,其余探头近温度探头装载图均匀分在灭菌产品中并固定好(铂电阻按装时不要与玻璃瓶接触),记下探头编号,关上灭菌柜的门,运行灭菌程序。在记录纸上写上试验名称及开始时间、日期,启动数据集器主录灭菌温度,每30s采集一次,直到灭菌程序结束。连续运行3次,以检查其重现性。

装载类型:500ml玻璃瓶969瓶

灭菌程序:1170C   25min

    温度探头装载分布示意见图9-16。

          探头号      探头位置      探头号        探头位置

            1           4-B-Ⅱ       6              2-B-Ⅲ

            2           4-C-Ⅲ       7              2-A-Ⅰ

            3           4-A-Ⅰ       8              Ⅰ-B-Ⅱ

            4           3-A-Ⅰ       9              Ⅰ-C-Ⅳ

            5           3-D-Ⅳ

    注:10号探头与灭菌柜腔室温度探头放在一起。

③数据处理

根据数据采集器记录的温度值计算各点的F0值。计算公式为:F0=∑10(T-121)/10,式中T为测定温度值。

④合格标准

对于此灭菌程序品来说,装载中各点产品所得到的最小F0值应大于8分。

    ⑤温度记录

    第一次运行结果见表9-27。

表9-27  温度记录

,

探头号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控制探头

12:34:06

99.7

98.4

99.4

98.9

99.5

99.0

99.0

96.2

98.7

109.9

109.2

12:34:36

100.4

99.3

100.5

100.2

100.5

100.1

100.1

97.5

99.7

110.3

110.6

12:35:06

101.6

100.2

101.6

101.7

101.8

101.0

101.0

98.8

100.7

110.8

111.8

12:36:06

103.0

101.6

102.5

102.8

102.4

102.1

102.1

100.0

102.3

111.2

110.2

12:36:36

104.1

102.6

103.6

103.5

103.5

103.6

103.6

101.1

102.9

111.8

111.5

12:37:06

105.0

103.9

104.7

104.4

104.6

104.8

104.8

102.4

104.1

112.1

112.1

12:34:36

106.0

105.1

106.0

105.3

105.7

106.0

106.0

103.8

105.2

112.8

113.0

12:37:36

106.9

105.5

106.5

105.9

106.4

107.2

107.2

104.5

105.9

113.1

113.1

12:38:06

107.7

106.3

107.3

106.7

107.3

109.7

109.7

105.5

106.7

113.6

113.7

12:38:36

108.2

107.1

107.9

107.6

107.9

110.3

110.3

106.1

107.5

114.0

114.1

12:39:06

108.7

107.8

108.5

108.1

108.5

110.5

110.5

106.9

107.7

114.3

114.5

12:39:36

109.2

108.0

109.1

108.6

108.9

110.7

110.7

107.5

108.5

114.6

114.6

12:40:06

110.0

108.7

109.5

109.4

109.6

110.7

110.7

108.1

109.0

114.7

114.8

12:40:36

110.7

109.6

110.2

110.0

110.3

111.3

111.3

109.0

109.6

115.0

115.2

12:41:06

111.2

110.2

110.8

110.6

110.9

111.9

111.9

109.6

110.3

115.3

115.5

12:41:36

111.7

110.7

111.1

110.8

111.4

112.5

112.5

110.0

110.7

115.5

115.5

12:42:06

112.3

111.2

111.7

111.5

111.8

113.2

113.2

110.5

111.1

115.7

115.9

12:42:36

112.4

111.6

112.2

111.9

112.3

114.0

114.0

111.2

111.7

116.0

116.1

12:43:06

112.9

112.4

112.7

112.4

112.8

115.3

115.3

111.7

112.4

117.0

117.1

12:43:36

113.3

112.6

113.1

112.8

113.0

115.5

115.5

112.3

112.7

117.1

117.1

12:44:06

113.5

113.0

113.5

113.2

113.4

115.6

115.6

112.6

113.1

117.2

117.3

12:44:36

114.1

113.3

113.8

113.7

113.8

115.7

115.7

112.9

113.5

117.3

117.3

12:45:06

114.3

113.8

114.3

114.1

114.2

115.8

115.8

113.5

114.0

117.4

117.6

12:45:36

114.7

114.1

114.6

114.4

114.4

115.8

115.8

113.9

114.3

117.5

117.5

12:46:06

115.0

114.4

114.8

114.6

114.8

116.1

116.1

114.2

114.5

117.6

117.8

12:46:36

115.3

114.9

115.2

114.8

115.2

116.5

116.5

114.6

114.8

117.7

117.7

12:47:06

115.6

115.1

115.3

115.2

115.4

116.5

116.5

114.7

115.1

117.8

117.9

12:47:36

115.7

115.4

115.6

115.4

115.6

116.8

116.8

115.0

115.3

117.9

117.9

12:48:06

115.9

115.5

115.7

115.6

115.7

116.8

116.8

115.2

115.6

118.0

118.0

12:48:36

116.0

115.6

115.8

115.7

115.8

116.8

116.8

115.4

115.7

118.1

118.2

12:49:06

116.1

115.8

116.0

115.9

116.0

116.8

116.8

115.6

115.9

118.1

118.1

12:49:36

116

115.9

116.2

116.0

116.1

116.9

116.9

115.8

116.0

118.2

118.2

12:50:06

116.4

116.0

116.2

116.2

116.2

116.8

116.8

115.9

116.1

118.1

118.3

12:50:36

116.5

116.2

116.4

116.3

116.4

117.0

117.0

116.0

116.2

118.4

118.4

12:51:06

116.5

116.3

116.5

116.3

116.4

117.0

117.0

116.2

116.3

118.2

118.2

12:51:36

116.7

116.4

116.5

116.4

116.5

117.1

117.1

116.3

116.4

118.2

118.1

12:52:06

116.7

116.5

116.6

116.5

116.6

117.1

117.1

116.3

116.5

118.0

118.0

12:52:36

116.7

116.5

116.7

116.6

116.6

117.0

117.0

116.4

116.6

118.1

118.0

12:53:06

116.7

116.6

116.7

116.6

116.7

117.0

117.0

116.5

116.6

118.1

118.1

12:53:36

116.8

116.6

116.8

116.7

116.7

117.0

117.0

116.5

116.6

118.3

118.1

12:54:06

116.8

116.7

116.8

116.7

116.8

117.0

117.0

116.6

116.7

117.9

118.5

12:54:36

116.8

116.7

116.8

116.7

116.8

117.0

117.0

116.6

116.7

117.4

117.2

12:55:06

116.9

116.7

116.9

116.8

116.8

117.0

117.0

116.7

116.8

117.2

117.2

12:55:36

116.9

116.8

116.8

116.8

116.8

117.0

117.0

116.7

116.8

117.3

117.3

12:56:06

116.9

116.8

116.9

116.8

116.8

117.0

117.0

116.7

116.8

117.0

117.0

12:56:36

116.9

116.8

116.9

116.8

116.9

117.0

117.0

116.8

116.8

117.2

117.3

12:57:06

116.9

116.8

116.9

116.8

116.8

117.0

117.0

116.8

116.8

117.1

117.1

                                                                   续表

探头号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控制探头

12:57:36

116.9

116.8

116.9

116.8

116.9

117.0

117.0

116.8

116.9

117.1

117.0

12:58:06

116.9

116.8

116.9

116.8

116.9

117.0

117.0

116.8

116.9

117.3

117.3

12:58:36

117.0

116.9

116.9

116.9

116.9

117.0

117.0

116.8

116.9

117.1

117.2

12:59:06

117.0

116.9

117.0

116.9

116.9

117.0

117.0

116.9

116.9

117.0

117.0

12:59:36

117.0

116.9

116.9

116.9

116.9

117.0

117.0

116.9

116.9

117.0

117.1

13:00:06

117.0

116.9

117.0

116.9

116.9

117.0

117.0

116.9

116.9

117.3

117.3

13:00:36

117.0

116.9

117.0

116.9

116.9

117.0

117.0

116.9

116.9

117.0

117.1

13:01:06

117.0

116.9

116.9

116.9

116.9

117.0

117.0

116.9

117.0

117.0

117.0

13:01:36

117.0

116.9

117.0

117.0

117.0

117.1

117.1

116.9

117.0

116.8

117.0

13:02:06

117.0

116.9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6.9

117.0

117.3

117.3

13:02:36

117.0

116.9

116.9

117.0

117.0

117.0

117.0

116.9

117.0

117.0

117.1

13:03:06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6.9

117.0

116.8

116.8

13:03:36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6.9

117.0

116.6

116.7

13:04:06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6.9

117.0

116.4

116.4

13:04:36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6.9

117.0

116.1

116.3

13:05:06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5.9

115.9

13:05:36

117.0

117.0

117.0

116.9

117.0

117.1

117.1

117.0

117.0

113.7

113.9

13:06:06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1

117.1

117.0

117.0

113.4

113.4

13:06:36

117.1

117.0

117.0

117.0

117.0

117.1

117.1

117.0

117.0

112.2

112.6

13:07:06

117.1

117.0

117.0

117.0

117.0

117.1

117.1

117.0

117.0

111.0

112.0

13:07:36

117.1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0

117.1

109.8

109.8

13:08:06

117.0

116.9

116.8

116.7

116.9

114.2

114.2

116.9

116.9

108.5

107.5

13:08:36

116.4

116.3

116.2

116.2

116.3

113.2

113.2

116.4

116.2

104.6

104.6

13:09:06

116.0

115.8

115.7

116.0

116.1

113.1

113.1

115.9

115.9

103.1

101.6

13:09:36

115.3

115.4

115.3

115.5

115.6

112.1

112.1

115.6

115.2

102.0

98.7

13:10:06

114.7

114.7

114.5

114.7

114.9

110.2

110.2

115.2

114.6

100.7

97.7

13:10:36

114.2

113.9

114.0

114.2

114.3

108.7

108.7

114.7

114.2

99.0

96.8

13:11:06

113.6

113.3

113.2

113.4

113.5

107.7

107.7

114.0

113.3

97.2

95.2

13:11:36

112.6

112.4

112.3

112.4

112.4

105.3

105.3

113.3

112.4

95.5

95.5

13:12:06

111.7

111.6

110.9

111.2

111.3

104.5

104.5

112.5

111.3

93.7

93.7

13:12:36

110.5

110.4

110.0

109.8

110.3

101.5

101.5

111.2

110.1

91.5

93.0

13:13:06

109.4

109.5

109.0

108.5

109.3

100.6

100.6

110.5

109.2

89.2

90.2

13:13:36

108.3

108.3

107.6

107.9

107.8

99.1

99.1

109.5

108.3

87.0

87.0

13:14:06

106.8

107.0

106.3

106.6

106.9

97.5

97.5

108.3

106.9

85.7

83.7

13:14:36

105.3

105.6

105.0

105.5

105.4

96.1

96.1

107.4

105.5

84.5

81.5

13:15:06

104.3

104.3

103.6

104.0

103.9

94.7

94.7

105.9

104.6

83.2

79.2

13:15:36

103.4

103.3

102.4

103.1

102.8

93.5

93.5

105.0

103.1

82.0

79.0

13:16:06

102.1

102.0

101.3

101.8

101.7

92.0

92.0

103.9

102.0

80.7

80.7

13:16:36

100.7

100.8

100.2

100.3

100.6

85.0

85.0

103.0

100.6

79.5

98.5

13:17:06

98.9

99.1

98.2

98.6

98.8

83.9

83.9

101.5

98.6

78.2

78.2

13:17:36

97.0

97.4

95.9

96.0

97.1

80.7

80.7

100.0

96.9

76.0

77.0

F.值

10.6

10.1

10.3

10.2

10.4

10.7

10.7

10.0

10.1

12.0

12.0

 

     第二次运行结果(略)。

     第三次运行结果(略)。

 ⑥偏差及评估意见

     以下情况对温度的分布影响较大:

    a.在采用过热水喷淋的灭菌程序时,喷淋头的畅通与否也会影响热分布。因为产品的温度是直接通过水进行加热的。如果异物或破碎的玻璃堵塞了部分喷淋头,就会造成产品受热的不均匀,也会可能造成循环泵的损坏。因此,在验证和日常的生产中,要经常检查喷淋头的过滤网,以免喷头堵塞或过滤网破损的情况发生。

b.灭菌柜管路在安装时和在安装后一定要清洁并检查是否有异物留在管道内,如蒸汽、冷却水管路等。在运行确认中,冷却时间较长,后检查发现冷却水的进水阀有一小块木块堵塞,在“小冷”阶段时,冷却水的流量减小,产品的冷却速度变慢。故障消除后,运行正常。

c.用于插灭菌柜的温控探头的温控瓶(产品的模拟瓶,也称导向瓶,装有温度探头,计算机能根据此温度控制灭菌程序)最好能与被灭菌产品使用相同的材料和规格。由于灭菌柜是多功能的,口服液外,还需用于其他物品的灭菌,因此采用不着锈钢瓶做温控瓶。但在验证中发现,使不锈钢瓶做温控探头的导向瓶,其温度上升较快,F。值比实际产品的高得多,这样日常生产中,导向瓶的F0不能真正地反映出产品灭菌效果。另500ml瓶及100ml规格灭菌时,F。也受一些影响。这一偏差后来通过调节导向瓶的位置、倾斜角度并通过对照试验解决(PQ单独报告,略)。

⑦验证结果及结论

从三次热穿透试验结果来看,灭菌柜各点均能够达到F。>8的验证要求。

(3)生物指示剂试验

单独报告(略)

5.验证报告最终批准

验证领导小姐已审阅上述所有试验结果及评价分析意见,批准验证报告,准于该灭菌柜及灭菌程序投入日常生产使用。

 

 

 


 

第十章   文件和记录

第一节  概述

实施GMP的目的是为了能绐终如一地生产出符合设定质量标准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的各种生产及质量管理活动必须用“标准”来规范。“标准”的载体即是文件。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并将结果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复核、批准的记录在药品和保健食品领域内也称作“文件”,如验证文件,许多验证文件即是这类记录。为了强化文件的可追溯性,有些记录在形式上兼有指令及记录两方面的内容,它将标准和记录合二为一,在传统管理方式上向前跨进了一步。因此,被称为记录的文件往往含有指令,它们即是“标准”。文件能够体现企业的管理思想,反之,企业的管理是否科学、严格、切合实际又可以从文件系反映出来。为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文件的编写、分类及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符合一定的要求,使各类文件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文件管理体系。良好的文件管理体系可以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GMP对文件的要求

我国保健食品GMP对文件的要求在相关部门的职责中作了阐述,如6.1节中规定“保健食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的购入、使用等应制定验收、储存、使用、检验等制,并由专人负责”,又如7.1.1中规定“工厂应根据规范要求并结合自身产品的生产工艺特点,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及岗位操作规程”。

品质管理一节中更加集中地阐述了文件系统,在9.2.1中指出,品质管理机构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品质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1)原料、中间产品、成品以及不合格品的管理制度;

(2)原料鉴别与质量检查、中间产品的检查、成品的检验技术规程,如质量规格、检验项目、检验标准、抽样和检验方法等的管理制度;

(3)留样观察制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

(4)生产工艺操作核查制度;

(5)清场管理制度;

(6)各种原始记录和批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7)档案管理制度。

这类规程和制度组成了实施GMP规范所需的文件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制药行业长期以来采用工艺规程及岗位操作规程的提法,许多制药企业同时生产保健食品,他们沿用工艺规程及岗位操作规程的术语,但这类术语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我国制药行业推行GMP后,一些新的文件形式,如标准操作规程(SOP)、卫生标准操作规格程(SSOP)、批生产记录(BPR)等由此产生;另一方面,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将在本章各节中分别加以阐述。

二、欧美和WHO GMP对文件的要求

许多保健食品的生产与口服剂相似,因此,了解制药GMP对文件的基本要求,作为保健食品行业的借鉴,有利于理解并制定好保健食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所需的文件系统,与国际接轨。下面简单介绍欧共体、美国和WHO GMP对文件的基本要求。

美国FDA的GMP中将文件用记录和报告(Records and reports)来表述,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一般要求;

(2)设备清洁和使用记录;

(3)成分、保健食品容器、密封件和标签记录;

(4)基准生产和控制记录;

(5)批生产和控制记录;

(6)生产记录审核;

(7)实验记录;

(8)销售记录;

(9)投拆档案。

欧共体GMP对文件的规定在形式上与FDA的有所不同。它在第四章“文件和记录”(Documentation)中规定了文件的内容,它包括:

(1)原则;

(2)一般要求;

(3)必要的文件(Documents required)

①质量标准(起始材料和包装材料、半成品和待包装品、成品);

②生产配方和加工说明;

③包装指南;

④批生产记录;

⑤批包装记录;

⑥书面规程和记录(Procedure and rdcords,注意,在欧共体的GMP中没有SOP的提法);

⑦接收(指原辅包装材料类进货验收等);

⑧取样;

⑨检验;

⑩其他。

WHO GMP第14节“文件和记录(Documentation)”中对文件的阐述包括:

(1)原则;

(2)概述;

(3)必要的文件(Documents required)

①标签/标识(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印刷包装材料);

②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③原料和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④中间产品和待包装产品的质量标准;

⑤成品的质量标准;

⑥批生产记录;

⑦批包装记录;

(4)标准操作规程(SOP)和记录

 ①接收(指原辅包装材料类进货验收等程序);

 ②取样;

 ③检验;

 ④其他。

 WHO GMP中有关文件和规定与欧共体相同,只是在必要文件中增加了标签/标识;欧共体GMP中的“书面规程和记录”在WHO GMP中称为“标准操作规程(SOP)和记录”,二者名称不同,但实际内容无原则差异。

 美国《功能性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标准》(Food Chemicals Codex)中收载的《功能性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良好生产管理规范指南》中,对文件及记录的阐述与以上三个GMP规范中所规定的完全一致。总结起来,必要的文件可简单归为以下几类:

(1)标签及其他印刷包装材料。标签不局限于瓶贴、盒贴,它通常还包括说明书和其他印刷包装材料,如印有产品名称和使用注意事项的小纸盒。在我国药品及保健食品生产中,这类印刷包装材料标签来管理。

(2)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这包括成品、半成品和待包装产品及原料、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3)生产配方和加工/包装指南。

(4)批生产/包装记录。

(5)标准操作规程。

三、文件管理的目标

产品制造的全过程最终都以文件的形式记录下来,“文件”在产品制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欧共体GMP在“文件管理”一章第一句话就概括指出了文件管理的目的及其重要地位:“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指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面的文件能防止由口头交流可能引起的差错并使批的历史具有可追溯性。”因此,可以说,文件管理的目的是使员工有章可循,批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历史具有可追溯性。

要达到文件管理的目的,文件管理体系必须符合四个基本要求:系统性、动态性、适用性可追溯性。所谓系统性,是指文件要从质量体系的总体出发,涵盖GMP所有要素以及所有质量活动,作出科学、合理又是协调的规定,反映质量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动态性是因为保健食品生产的大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设备、仪器、工艺技术均在不断变化,这就必然使质量管理成为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于文件的制定、修订和实施方能实现,因此,依据验证和日常监控的结果制定或修订文件,以适应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是企业的必然选择。适用性是指世界上不存在适合所有条件以及所有企业的文件体系,任何企业都不必生搬硬套GMP条文或者全盘照搬其他企业的文件体系,而应当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遵循有效管理的原则,确立切实可行的文件系统。可追溯性是GMP文件要求最重要的方面。可追溯性是指能从新版文件查前版本的规定,并从相应的批准中查出变更的内容、理由或验证资料的原始依据;一旦出现质量偏差或客户投诉,能迅速有效地从生产过程检查产生偏差的原因;从供货商查客户,从客户查供货商。文件的可追溯性是通过文件及记录的科学、合理设计及归档实现的。

第二节  保健食品GMP的必要文件

按上节的论述,GMP的必要文件可分为标签及印刷包装材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生产配方和加工/包装指南、批生产/包装记录及标准操作规程五大类。下面对这几种文件分别加以阐述。

一、标签

除成品的瓶贴外,印有与标签内容相同的包装物,如盒贴、使用说明书通常也参照标签管理。为了防止差错及混淆,标签管理需要数额平衡(reconciliation查规定的额度与实际数据之间的相符性,又称物料平衡),即发放数、报废数、产品使用数、退回数这间应当有一个平衡,大的偏差预示关可能的差错,需要进行调查。企业内部使用的物料标签、取样标签、试剂标签、配制的溶液标签、对照品/标准品标签、校验标签、生产车间的标志牌等也需要管理,但它们毕竟与投放市场的成品不同,管理要求也不相同。

所有保健食品均应根据国家法定要求使用标签中以标识,一般标签应包括下述内容:

(1)产品名称;

(2)功效成分及含量;

(3)保健作用;

(4)适宜人群;

(5)不适宜人群;

(6)食用量及食用方法;

(7)原料或配料表;

(8)执行标准号;

(9)批准文号;

(10)储存方法;

(11)使用说明书和必要的注意事项;

(12)生产批号;

(13)生产日期;

(14)保质期/保存期;

    (15)生产工厂、经销商的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电话、传真、网址等),进口分装保健食品必须标明原产国名称及总经销者在国内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

二、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1)成品质量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可分为内控质量标准和外控质量标准,基中外控质量标准就是产品的法定标准,内控标准是企业保证达到外控标准而制定的内部控制标准。如成品出厂检验的结果仅在外控标准的边沿,因为运输、储存条件、检验设备、检验方法及人员检验操作的差异,有可能发生出厂时合格,而质量监督机构检验的结果不符合要求的状况。企业制定内控标准后可避免出现这类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信誉。因此,产品内控标准的项目或者多于外控标准,或者项目相同,便限度严于外控标准或两者兼而有之。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看,成品质量标准一般包括:

 ①产品名称和代号;

 ②所有原料的名称及代号;

 ③配料,即单位产品所含各组分的量;

 ④对成品和包装的说明;

 ⑤检测方法或方示号及限度要求;

⑥储存条件及注意事项;

 ⑦保质期或保存期。

 表10-1  给出了维生素C含片的内控质量标准示例

表10-1  维生素C含片内控质量标准示例

×××公司成品内控质量标准

产品名称:维生素C含片(橘子味)60mg

代号:00-002  页次:1/1

批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标准登记号:S002-2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S002-1

【配方】

维生素C含片配方见表10-2。

表10-2  维生素C含片配方

品名

代号

配料量

维生素C

山梨醇

阿司巴甜

橘子香精

液体石蜡

10-002

10-044

11-075

11-021

11-045

1000mg

200mg

14mg

20mg

10mg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略带淡黄色片。

     【检验】按方法M003—1检验,应符合以下各项指标的要求:

     (略)

     【包装】塑料瓶,100片/瓶。

     【储藏条件】室温密闭保存。

     【保质期】18个月。  所刊数据精自企业技术档案

    (2)稳定性考察。产品的保质期/保存期是指在规定时间内,产品能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它是成品质量标准的支持性文件。产品保质期/保存期的确定应是通过稳定性试验获得的。美国FDA的营养补充剂生产GMP草案中规定可对产品进行加速稳定性考察以便拟定—暂行保质期/保存期.或借用一配方类似产品的保质期/保存期.但产品最终的保质期/保质期/保存期需通过在规定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考察。我国保健品的GMP中规定要定期进行产品稳定性试验。卫生部《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第二十一条规定了稳定性试验资料的审查内容:

“二十一条产品稳定性资料的审查

(1)产品的稳定性是其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是核定产品保质期的主要依据。

(2)申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或《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时,申请者须提交产品的稳定性资料。

(3)稳定性试验是将定型包装的产品置于温度37~40℃和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选择能代表产品内在质量的指标.每月检测1改.连续3个月.如指标稳定,则相当于样品可保存两年,有条件的申请者.还可选择常温条件下进行稳定性试验,周期一年半,此法较前者更可靠。

(4)产品的稳定性试验,至少应对三批样品进行观察,所有代表产品内在质量的指标均应监测,并应注意直接与产品接触的包装材料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5)有明确功效成分的产品,必须提供功效成分的稳定性资料。

(6)稳定性试验报送的资料,应包括试验方法、数据、结论等有关资料。”

常温稳定性考察数据每年须由专人汇总,总结考察的结果并给出结论。汇总报告中应给出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检验项目、结果及最终结论。为了阅读方便,有的企业还将定量的数据以曲线圈、折线圈等表示,给出上下限,结果在限度范围内的位置及变化情况一目了然。表10-3给出了维生索C含片稳定性考察报告的示例。

表10-3  维生素C含片稳定性考察报告示例

×××公司稳定性考察报告

产品名称:维生素C含片(橘子味)60mg

代号:00-002

批准人/日期

页次:1/1

起草人/日期

标准登记号:R00-002

【考察对象】

     取1999年生产的市售包装的维生素c含片(橘子味),于宣温(25℃±2℃)密闭保存。批号分别为:9901003,9905011,9911006。

    【考察项目及时问】

    按内控质量标准S002-2规定方法.分别于O、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取样进行考察。

    【考裹结果】(略)

    【结论】

     在室温密闭条件下.维生素C含片的保质期定为18个月是安全的。

     (3)原料质量标准。对于国家标准(包括行业标准)有收载的原料质量标准,企业标准可按照国家标准或根据品种的特殊要求参照食品标准制定。对于国家标准没有收载的原料企业应参照供货商的出厂标准及产品的特殊性质自行制定。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到,但最终产品中没有的原料.也应制定相应标准。不同的供应商生产工艺不同,物料的质量也有差异。因此,将经审计确定的供应商作为标准的一个项目包含在质量标准中,是一项重要的质量保证措施。原料标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原料的名称和代号;

    ②取样、理化性质、微生物要求、检测方法及限度要求;

    ③供应商或生产商;

    ④储存条件及注意事项;

    ⑤储存期。

    原料接近有效期时要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可延长使用期限,延长的期限通常按正常有效期减半计算,如某品种有效期为3年,接近有效期时可复检.复检合格.可延长18个月。除特殊品种外,无有效期的品种也可参照此原则执行。

    有些原料是国家标准.标准可向技术监督部门或授权单位购买,为避免重复劳功,标准可直接引用而不必重新打印,只在内控质量标准中说明标准的出处,然后将国家标准(如药典标准)的复印件附在内控质量标准后即可。有的国家标准在正文中引用了很多其他标准,检验时检验员还要同时去翻阅其他标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这时就需要企业参照国家标准自行制定一份内控标准。表10-4给出了维生寨C原料的内控质量标准示例,

表10-4  维生素C原料内控质量标准示

×××公司原料内控质量标准

产品名称:维生素C

代号:10-001

页次:1/1

标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标准登记号:M001-1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

【检测项目】

   本品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具体见表(略)。

   【取样】

   按SOP×××的规定取样。

   【储存条件及储存期】

    8~15℃密闭保存,储存期为12个月。

   【生产商】

   ×××公司。

   【分发名单】(略)

   (4)包装材料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名称及代号;

    ②供应商或生产商;

    ③取样、检验的描述或标准号;

④检测项目的定性或定量限度要求}

⑤内包装材料的储存期。

表10-5给出了瓶标签内控质量标准示例。

表10-5  瓶标签内控质量标准示

×××公司原料内控质量标准

     产品名称:瓶标签

代号:20-001

页次:1/1

标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标准登记号:P001-1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

【材质】

 应为不干胶整卷筒标签,纸质为80g/㎡镜面铜版纸。

【检测项目】

以下均以目测检验。

a.瓶标签的文字内容、形状、色彩和尺寸应与批准的设计稿相符

b.每批瓶标签中不得混有任何其他品种的标签;

c.印刷应清晰、洁净,不得有污迹或漏印;

d.瓶标签的表面应平整,不允许有管芯自由脱落现象;

e.瓶标簦的切边应整齐,不允许有多余不干胶纸残留在底衬纸上;

f.底村纸不得有过深的切痕和切断现象。

【检测标准】

以一次交货量为一批,按SOP×××的规定取样。

检测项目下a、b项不符合者,该批为不合格; c、d、e、f项不符合者,该卷为不合格。

【储存条件及期限】

瓶标签应以塑料袋为内包装,包装纸作外包装,储存于专用标签库中,储存期为2年。

【分发名单】略

(5)批检验记录。无论是原料、半成品或成品。均需进行检验。检验操作也应有相应的记录,传统的检验记录是用记事本记录,检验方法是单独的注册标准、国家标准类书籍或技术参考书,按标准上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将所有记录均记录在记事本上,检验结束后,另行出具单独的报告,在报告中看不到检验的依据和原始数据。为了强化文件的可追溯性,许多企业采用了一种新的形式——批检验记录的形式。这种所谓的批检验记录将指令与记录合二为一,因此可以说是质量标准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批检验记录需要注明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及限度,并经批准后方可使用。它的制定必须以质量标准为基础,是与质量标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质量标准变更时,相应的批检验记录也须更新版本。

  批检验记录表头中必须注明产品名称、代号,批号、起草人、复核人、批准人、登记号、页次。除批号是根据实际批填写外,其余各项均在批检验记录正式发放前就已确定。起草人、复核人、批准人均已签名。起草人一般为负责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管理的人员,复核人为实验室主任,批准人为质量保证部经理。只有经批准的批检验记录才可正式使用。

批检验记录上所记结果为最终检验结果,原始数据一般另有记录本记录。对于涉及到计算的项目,批检验记录应有专页记录计算过程。另外,若有图谱(如红外图谱、液相图谱等),应在图谱上注明样品名称、批号、操作人姓名、日期,并附在批检验记录后。也可把原始数据全部附在批检验记录中,作为批检验记录的表,这样就不再使用实验记录本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最根本的是要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即能从最终检验结果追查到相应的原始记录。

检验结束后,实验员应相应检验结果一栏填写结果并签名。若结果超大型出限度范围攻,则应用红色笔标出,以示与正常结果有区别。实验结果需要复核并批准。因此,一份完整的检验记录不仅要有实验员签名,还要有结果的复核人和批准人签名。结果复核人是指除操作者外的任一实验员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复核,对操作过程不负责任;结果批准人一般为实验室主任,需对所有的检验过程及结果负责。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需对批检验记录中的项目有所增减时,可由授权人在发放批检验记录前在备注栏中注明。

  表10-6给出了批检验记录示例。

 三、生产方法

 (1)生产方法。一些学者按WHO GMP中Master formula术语,将Master formula译作工艺规程,也有的学者将其译作主配料,然而WHO GMP中所述的工艺规程与我国制药业传统的工艺规程内涵有所不同,在欧、美的GMP中没有Master formula的提法,况且在保健食品行业,不采用处方的提法,况且在保健食品行业,不采用处方的提法。一般说来,国内企业的工艺规程与国外企业的生产与控制文件(MMD,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 Documents)相呼应,它们均属技术标准的范畴。

生产方法是生产与控制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生产配方和加工/包装指南合并,用以阐述某一产品标准量生产所用的主要设备、流程、基本步骤及工艺条件、中间控制及包装要求等,例如,它给定标准批量1万片片剂的加工方法和控制要求,包括配料/称量、制粒、干燥、整粒、最终混合、压片、包装等。

生产方法对所需生产设备型号不作具体的规定。因此,同一生产方法有可能适用于数个生产工厂或车间,他们可根据其设备及实际生产条件按照生产方法制定具体的基准批生产记录(经复核、批准的空白记录),例如,国外有些公司用同一个生产方法指导多个工厂进行同一产品的生产,但批生产记录并不完全相同。当设备更新或系统需作某种调整时,生产方法并不需要修改,只需参照生产方法并结合设备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新的批生产记录即可。

值得强调的一个问题是,生产方法中的生产配方不同于最终的产品成分,例如:造粒过程中所用的酒精溶剂最终完全挥发而不会在成品中出现,即成品成分中没有洒精;有些主料也会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分解(如维生素C),而生产配方中需要适度过量(over-dose)。对于后一种情况,企业应经过严格的验证试验确定,并给予明确说明,确保最终的成品质量符合有关标准。

生产方法实际编写时,可结合使用生产工艺流程图与文字一道阐明生产制造方法,甚至还可把所要求的洁净区级别标出,这样显得更为直观、清晰、明了。

表10-6  批检查记录示例

×××公司批检验记录

产品名称:

代号:

批号:

收样日期:

登记号:

起草人:

复核人:

批准人:

页次:

序号

测定项目

标准规定

标准/方法号

检验结果

检验人/日期

 

 

 

 

 

 

 

 

 

 

 

 

 

 

 

 

 

 

 

 

 

 

 

 

 

 

 

 

 

 

 

 

 

 

 

 

 

 

 

 

 

 

 

 

 

 

 

 

 

 

 

 

 

 

 

 

 

 

 

 

 

 

 

 

 

 

 

 

 

 

 

 

 

 

 

 

 

 

 

 

 

 

 

 

 

 

 

 

 

 

 

 

 

 

 

 

 

 

 

 

 

 

 

 

 

 

 

 

 

 

 

 

 

 

 

 

 

 

 

 

 

 

 

 

 

 

 

 

 

 

 

 

 

 

 

 

 

 

 

 

 

 

 

 

 

 

 

 

 

 

备注:

 

室主任签名:

表10-7  给出了维生素C含片的生产方法。

表10-7  维生素C含片生产方法示例

×××公司生产方法

产品名称:维生素C含片60mg

代号:00-002

页次:1/1

批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标准登记号:S001-1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

【生产配方】

 本品每1000片中含水量:

维生素C          60g        橘子香精                     20g

山梨醇           200g       液体石蜡                      10g

阿司巴甜         14g        异丙醇                        200g

【内包装材料】

塑料瓶及瓶盖

【设备】

 制粒机;混合机;烘箱;压片机。

【生产流程】(见图10-1)

 

 

 

 

 

 

 

 

 

 

 

 

 

 

 

加入颗粒、山梨醇、橘子香精、液体石蜡

水分测定

干燥

干麿

最终混合

压片

包装

称取维生素C、阿司巴甜、异内醇,混匀

制湿粒

外观、片重、硬度、厚度、崩解时限检查

入库

标签检查

                             图10-1  维生素含片生产流程

【生产过程】

 ①制湿粒

 称取下列物质,混匀:

 维生素C

 然后加入异丙醇200g,混匀:

维生素C          60g    阿司巴甜         14g

②将湿粒置500C烘箱中干燥10~15 h左右.直至水分含量小于0.2%。

  ③将颗粒干磨.过20目筛。

④取颗粒500g,加入液体石蜡10g,混匀。再加入液体石蜡10g,混匀。再加入剩余颗粒、山梨醇200g、橘子香精20g,混匀。计算收率。收率应为95%~100%。

⑤将颗粒压片,冲头15mm,片重0.3g.每隔半小时取样检查片重差异、厚度、硬度及崩解时限。具体要求如下:

片重差异:取20片称重,平均片重应为0.3g,相对标准偏差不得过7.0%。

硬度:不得小于35N。

崩解时限:取一片,放入100ml200C水中,崩解时限不得过302min。

⑥包装。将压片出的片子立即手工装入塑料瓶中,每瓶100片,立即盖紧塑料盖。贴标签、打印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保存期,装箱后送入仓库。

【分发名单】(略)

(2)生产过程控制方法及标准。为了保证产品批的均一性和质量完好性,应进行生产过程控制或者中间物料的质量控锎(in-Process contr01),简称为中间控制或在线控制,其实是过程控制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监控生产全过程,及时查明并纠正可能导致中间产品和成品产生质量变异的偏差。中间控制一般包括但不只限于下述项目。

①片剂或胶囊的重量差异;

②崩解时限;

③硬度;

④混合均匀度;

⑤溶解/崩解时间和溶解率;

⑥溶液的澄明度、pH、装量。

上述指标一般是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历史平均水平进行处理而得到的,中间控制方法可不同于成品的检测方法,但中间控制标准宜更为严格,如果最终的含量合格标准为90.0%~110.0%时,中间控制标准可定为95.0%~105.0%。有些中间检测项目亦可不 于成吕检测项目,比如.企业可将崩解度试验作为中间检测项目,而将溶出度试验作为公司内控要求,只有该检测项目符合内控标准时,最终成品才能放行。中间控制方法,项目及标准如何设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可根据产品特性、工艺运行的历史经验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必须符合一个原则,即所有中间控制指标应与成品的质量标准相吻合,通过中间控制能够确保保健食品质量符合法定标准。表lO-8给出了维生素C含片片重中间控

制检查标准示例。

10-8  维生素C含片片重中间控制检查标准示例

×××公司中间控制检查标准

产品名称:维生素C含片重量差异检查

代号:00-002

页次:1/1

批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标准登记号:I200-1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

【取样】

压片开始及以后每半个小时取一次样,每次20片

    【检查】

     将取得的20片样品分别称重,记录片重,计算平均片重并计算相对标准偏差,如平均片重为0.3g,相对标准偏差不得过7.0%。若结果不符合规定,应立即通知工段长进行调节,调节后再取样按同样方法检查,直至符合规定,  

    【分发】(略)

    四、批生产/包装记录

    批生产/包装记录是以生产方法为基础制定的,以具体规范生产操作的文件。各个国家及地区的GMP规范均明确要求企业必须编制并保存反映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批记录。批生产/包装记录编制的目的是确保生产车间的加工及包装作业有章可循,避免因操作的随意性影响产品质量.因此,批生产/包装记录必须包括生产及包装过程的全部重要活动,作业的实施情况必须如实记录,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批生产/包装记录既是企业质量追溯调查及质量改进的工具,也是政府部门检查及进行投诉调查的依据。

    设计批生产/包装记录时.可以将整个生产过程分为数个相对独立的工艺单元,即生产工序,如片剂生产可分为制粒、干燥、压片、包装工序。对每个工序,应按照操作的先后顺序,用一系列操作指令将整个工艺过程串联起来,涵盖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影响保健食品质量的所有作业或质量活动。

    批生产/包装记录的编制,可采用指令与空白记录一一对应的方式,指令部分阐述何时、何地及如何完成何种操作,空白部分由操作人员如实记录操作结果,这可避免操作与指令的脱节。其中通用性的规程。如设备的清洁,中间控制方法等可引用标准操作规程的编号表示,以免文件过于冗长。对于一些简单的生产过程,可以将各部分生产活动用标准操作规程加以规定,批生产/包装记录可引用这些标准操作规程,空白记录与其对应。两者都可以达到追溯性的要求。

    从内容看,基准批生产记录包括;

    (1)产品名称、规格、代号与批量;

    (2)起草人、复核人、批准人签名和日期;   -

    (3)登记号及版本号;

    (4)原料需要量;

    (5)各工序的收率范围;

    (6)相关作业的时限要求;

    (7)关键设备的准备,如清洗、组装、检查、枝验、灭菌等的方法;

    (8)完整详细的生产作业指令、中间控制方法和标准以及取样方案,包括如物料的核工对、预处理、加人物料的顺序、混合时间、温度等,

    (9)特殊说明及注意事项。

    批生产/包装记录是执行基准批生产记录中的生产作业指令所形成的结果,是对当时生产客观事实的描述,它应包舍与生产和控制有关的全部信息:

    (1)生产日期;

    (2)所用重要设备或生产线的名称}

    (3)所用原料的用量;

(4)中间控制结果;

(5)第一生产加工活动的结果;

(6)适当生产工序的实际产量和百分产率;

(7)完整的印刷包装材料管理记录,包括所用印剧包装材料的实样或复印件;

(8)对保健食品容器和密封件的说明;

(9)抽样情况;

(10)每一重要生产工序作业人员和主管或检查人员的签名及说明;

(11)包装和贴签区使用前后的清场检查结果;

(12)包装过程中和包装结束后的清场检查结果。

批生产记录示例——原料配/核料单见表10-9。

表10-9  批生产记录示例——原料配/核料单

×××公司原料配/核料单

产品名称/规格:维生素C含片60mg

代号:00-002

页次:1/1

批号:××××

批量:10万片

批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登记号:D002-1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

序号

代号

物称名称

物料批号

配料量

实配量

称量人

1

10-001

维生素C

××××

6kg

 

 

4

90-101

异丙醇

××××

20kg

 

 

5

10-044

山梨醇

××××

20kg

 

 

 

11-075

阿司巴甜

××××

1.4kg

 

 

6

11-021

橘子香精

××××

2kg

 

 

7

11-045

液体石蜡

××××

1kg

 

 

8

 

 

 

 

 

 

9

 

 

 

 

 

 

10

 

 

 

 

 

 

11

 

 

 

 

 

 

12

 

 

 

 

 

 

13

 

 

 

 

 

 

14

 

 

 

 

 

 

称量日期:

称量复核人:

投料日期

投料人:

复核人:

批包装记录示例见表10-10。

表10-10  批包装记录示例

×××公司包装材料配/核料单

产品名称/规格:维生素C含片60mg

代号:00-002

页次:1/1

批号:××××

批量:10万片

批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登记号:D012-1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

序号

代号

物料名称

物料批号

配料量

实配量

称量人

1

18-141

塑料瓶

××××

1000只

 

 

2

18-140

塑料盖

××××

1000只

 

 

3

33-112

塑料瓶标签

××××

1000张

 

 

4

33-165

纸盒标签

××××

100张

 

 

5

35-102

纸盒

××××

100只

 

 

6

33-154

合格证

××××

10张

 

 

7

33-153

封口签

××××

100张

 

 

8

38-200

外纸箱

××××

10只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称量日期:

称量复核人:

投料日期:

投料人:

复核人:

批生产记录示例见表10-11。

表10-11  批生产记录示例

×××公司生产记录

产品名称:维生素C含片重量差异检查

代号:00-002

页次:1/1

批号:××××

工序:制粒

批量:10万片

批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标准登记号:B002-1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

1.制粒                       时间                        签名        

(1)高速搅拌制粒机检查:

上次产品名称及批号:                                      签名        

 设备已清洁                                                签名        

    (2)将下列物料加至制粒机中:

品名          代号           配料数量           实际量kg    操作人签名

维生素C      10-001          6kg

阿司巴甜      11-075          1.4kg

混合时间  预计2min           实际           min          签名        

搅拌速度档应为低档            速度档                      签名        

(3)再加入异丙醇  90-101       20kg           kg           签名        

混合 2min                                min              签名        

搅拌速度档应为低档            速度档                      签名        

湿粒置烤盘中                              车              签名        

2.干燥                       时间                        签名        

烘房号:                                                  签名        

上期产品名称及批号:         

清洁检查                                                  签名        

干燥温度500C                              0C              签名        

干燥时间10~15h                           h              签名        

    按方法M009-1测定水分,不得过0.2%      %                  签名        

3.混合物1                      时间                      签名        

捏合式混合机检查:

上次产品名称及批号:                                       签名        

设备已清洁                                                签名         

取干燥颗粒  50kg                          kg              签名        

液体石蜡11-045 1kg                        kg              签名        

 置混合机中,混合10min,得混合物1。

 4.最终混合                    时间                       签名        

 双锥混合器检查:

 上次产品名称及批号:                                       签名        

 设备已清洁                                                签名        

 加入颗粒约  165kg                         kg              签名        

 混合物 1约   51kg                         kg              签名        

 山梨醇  10-044  20kg                       kg  &n, bsp;          签名          

 橘子香精 11-021 20kg                       kg             签名        

 混合10min。                                kg             签名        

 称重,计算收率。收率应为95%~100%。

 收率=        ×100%         %                              签名        

 将颗粒结束至压片开始不得过24h。容器号                    签名        

                                  时间                     签名        

5.压片                          时间                     签名        

制粒结束至压片开始不得超过24h。

压片机检查

上次产品名称及批号:                                      签名        

设备已清洁                                                签名        

冲头25mm                                    mm           签名        

速度                                     片/min           签名        

每隔半小时取样检查片重差异、厚度、硬度及崩解时限(见表10-12和表10-13)。

表10-12  片重差异检查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签名

 

 

 

 

 

 

 

 

 

 

 

 

 

 

 

 

 

 

 

 

 

 

 

 

 

 

 

 

 

 

 

 

 

 

 

 

 

 

 

 

 

 

 

 

 

 

 

 

 

 

 

 

 

 

 

 

 

 

 

 

 

 

 

 

 

 

 

 

 

 

 

 

 

 

 

 

 

 

 

 

 

 

 

 

 

 

 

 

 

 

 

 

 

 

 

 

 

 

 

 

 

 

 

 

 

 

 

 

 

 

 

 

 

 

 

 

 

 

 

 

 

 

 

 

 

 

 

 

 

 

 

 

 

 

 

 

 

 

 

 

 

 

 

 

 

 

 

 

 

 

 

 

 

 

 

 

 

 

 

 

 

 

 

 

 

 

 

 

 

 

 

 

 

 

 

 

 

 

 

 

 

 

 

 

 

 

 

 

 

 

 

 

 

 

 

 

 

 

表10-13  厚爱、硬度及崩解时限检查

检查项目

标准规定

时间方法号

 

 

 

 

 

 

 

 

签名

厚度

≤4.5mm

×××

 

 

 

 

 

 

 

 

 

硬度

≥30N

×××

 

 

 

 

 

 

 

 

 

崩解时限

≤30min

×××

 

 

 

 

 

 

 

 

 

压片结束。                          时间                      签名        

按SOP×××清场。                                             签名        

                                                         复核人签名        

 收率计算:90%~100%成品片数                    片             签名        

收率=  ?                                          %             签名        

6.包装                             时间                       签名        

上次产品名称及批号:                                           签名        

已清场                                                         签名        

 (1) 装瓶                            时间                       签名          

 手工将VC片装入塑料瓶,每瓶装100片,盖紧塑料盖。

 装管结束。                          时间                       签名       

 (2) 贴塑料瓶标签                    时间                       签名       

                                     生产日期                签名       

 (已打印好生产日期、批号、保存期塑料瓶标签的实样粘贴处)

 核对标签上打印的生产日期、批号、保存期。                       签名       

 (3)装纸盒                           时间                       签名       

 每只纸盒放1瓶塑料瓶、一张合格证,外侧贴一纸盒标签,并在盒口贴一张封口标签。

(已打印好生产日期、批号、保存期塑料瓶标签的实样粘贴处)

 核对标签上打印的生产日期、批号、保存期。                       签名       

 包装结束                            时间                       签名       

 (4)收率                                      %                 签名       

 收率=装瓶数÷(按重量折算的片数-取样数)×100%

(5)印刷包装材料数额平衡(见表10-14)

表10-14  印刷包装材料数额平衡

代号

名称

领取量

实用量

报废量

返回量

偏差%

签名

33-112

33-165

塑料瓶标签

纸盒标签

 

 

 

 

 

 

(6)其他包装材料返库量(见表10-15)
表10-15  其他包装材料返库量

代号

名称

返库数量

签名

18-141

18-140

35-102

35-154

33-153

塑料瓶

塑料盖

纸盒

合格证

封口签

 

 

                                                 工段长签名/日期          

    五、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SOP是Standard Operadng Procedure的简称,在我国药品生产的GMP规范(1998修订)中系指“经批准用以指示操作的通用性文件及管理办法”。本书按保健食品的GMP规范,将标准操作规程同时包括操作性文件与管理性文件。在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操作性文件如设备的清洁、试剂的配制、生产区的清洁、更衣的方法、仪器的校准等,是对某一操作的具体描述。食品既是人体需要的营养,也是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它赋予保健食品的生产以特殊要求,Sanitatlon(卫生)这个词无人不晓.这意味着需要特别注意清洁、消毒、杀菌等,相关的SOP也常用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来表示,SSOP这缩写词成了保健食品的行话。这井不是说,凡生产保健食品的企业均必须采用SSOP,而不得采用SOP及其分类法对文件进行管理.因为国内一些制药企业同时生产保健食品,他们可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管理文件。

    管理性文件是为控制一系列质量要素,针对逻辑上相对独立的某项质量活动而制定的书面程序,是对质量活动进行有效而连续控制的基础性文件。

    下面主要阐述管理性标准操作规程.称为管理规程。

    管理规程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和依据。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管理规程可以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各项工作的关系,控制各个过程以及各项质量活动.使质量体系良好、持续地运行,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对管理规程的审核,可以表明其质量体系符合企业自身的质量保证要求以及国家法定的GMP要求。

    由于质量体系文件是多层次的,管理规程实际也是多层次的。一般地说,中小型企业的质量体系结构层次少而简单,其管理规程的网络层次也可相对较少.甚至可以是一个层次,即按质量要素划分,针对一个要素编一个或儿个管理规程描述该要素的全部质量活动。大型企业的质量体系结构层次多而复杂,上层管理者希望每个要素有一份简练的管理规程,包含该要素的全部质量括动;中层管理者可能希望编写比较详细地描述一部分程序以控制实际的质量活动。这时,管理规程可能分为多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按整个要素的质量活动编写的简明管理规程。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展开,按细化了的质量括动编写。例如,一些大的公司制定了质量管理标准(英文:Quality Standards).另一些企业则设有“质量手册”,再往下,才是企业的可操作性执行文件SOP、BPR等。前者起的作用可以说是质量定位,主要阐述公司的原则要求;而后者更细,更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的大小、管理模式以及产品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管理规程的数量和层次,这里不展开讨论。应当理解,文件系统的基本原则是生产企业绝不可以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文件及执行文件。

    1.管理规程的内容及说明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企业内部的各种质量体系管理规程应有统一的表达形式。内容一般应包括:文件编写,标题,起草人/日期、审核人/日期以及生效日期,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相关文件以及相关记录等。

文件代号和标题:文件的代号可根据质量活动的层次进行编排,也可以按体系要素或职能部门编号,以便于识别。标题应说明所开展的质量活动及期特点。

目的和适用范围:一般需说明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涉及的方面及注意事项等。

相关文件和术语:开展此项质量活动所需引用的文件、术语以及缩写。对那些令人不易理解的术语,即使在现行标准已给出了定义,在此也应重新说明,以便企业员工有共同的理解。

职责:明确由何人实施此项规程及其责权和相互关系。

工作程序:按工作流程,一步步地列出开展此项质量活动的程序和步骤。明确每个环节中的各种因素,即由谁干、干什么、如何干、如何监控等,以及监控应达到的要求,所需形成的记录和报告及相应的审批程序。注明需要注意的任何意外或特殊情况,必要时辅以流程图。

记录归档:明确使用该规程所产生的记录表式和报告,记录的保存存和期限,写明表式的编号和名称。

2.管理规程的制定或修订

生产企业为进行质量管理而编制的各种管理标准或规章制度都属于管理规程的范畴。管理规程中应包含哪些内容及其详细程度要根据各种文件的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只需要对工作方法作出原则的规定,而有的却需要规定得更为具体和详细。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各个职能部门的控制要求也不相同,管理规程的详略程度也可不同,应以对有关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为准则。某一管理规程的详略程度取决于该项工程的复杂程度、所用方法以及工展这项活动所涉及的人员所需技能和培训。也就是说,若过程复杂、人员的素质较低,则文件应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反之,规定则可适当简化,不搞繁琐哲学或形式主义。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则是管理规程的名称及分类问题。一些企业中,将用以指示操作的通用性文件和管理办法分开设置,除SOP外,他们还设标准管理规程SMP(Standard Management Proedure),另一些企业则不设SMP。文件的属性名称并非原则问题,在前面讨论到制药企业的GMP规范及保健食品的HACCP中,根本就并没有SMP的提法,这非GMP文件制定时的遗忘和失误,更不是说企业不需要管理文件。因为Proedure这个词是可以指管理文件,也可以指操作文件。只用SOP来同时概括管理及操作指南甚至操作规程,或将其一分为二,使用SOP及SMP两种形式的文件,应当是可以认可的,只要它们能同样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企业不必为具体哪一个文件的属性大伤脑筋。

管理规程是对以往工作的总结,是质量活动实践经验的结晶,并依据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升华而成的。要通过实践发现其不足,进行修订和补充,使之不断完善。通过对各项质量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程,一方面可以找到完成工作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对活动控制的连续性,以及工作成果的继承性,以免发生人同的变动而导致过程的不稳定或过程失控。

每一个管理规程应包括质量体系中逻辑上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可以是质量体系中的一个独立要素或其中某一部分,或与一质量要素相关的一组质量活动。例如,对于GMP所要求的自检活动·可以编写一个管理规程,即“内部质量审计”一但对于物料管理系统,可以将按“物料的采购”、“批号管理”、“代号系统”、“不合格品的管理”等.分别编写管理规程;而将“物料接收”、“物料储存”、“物料发放”等编写成操作性文件。

    注意管理规程至少应覆盖GMP标准中的所有要素,包括人员、设计及设施、卫生、原料、生产过程、成品的储存和运输、品质管理等。每一份管理规程的具体内容及其详细程度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质量活动的复杂程度以及人员的素质而定,切忌教条。

    一般来说,管理规程应涵盖以下内容:

    (1)人员的培训;

    (2)文件管理;

    (3)变更管理;

    (4)偏差管理;

    (5)物料管理(包括批号系统、代号系统和条形码系统);

    (6)生产管理;

    (7)卫生管理;

    (8)质量控制;

    (9)验证管理;

    (10)自检及内部质量审计;

    (11)投诉处理及产品撤回。

3.标准操作规程示例(见表10-16)

 

 

 

表10-16  标准操作规程示例

×××公司标准操作规程

标题:                供应商审计

页次:1/1

批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登记号:×××-××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

(1)目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障供货和降低成本。

    (2)适用范围所有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供应商的质量审计及筛选。

    (3)职责QA审计员负责与物料管理部有关人员一起组织实施供应商的质量审计,并起草书面的质量审计报告提交QA经理批准。

    (4)审计内容

    ①公司概况:包括组织机构、关键人员、职责范围、产品和产量、人员数量、委托加工情况。

    ②人员:包括人员的资质情况、人员流通情况、培训。

    ③厂房:包括基本情况,如平面图、建筑、规模、适用性、通风、照明、维修等;仓储面积;生产区域面积,包括更衣室、总体卫生状况、扩建计划等。

    ④设备;包括总体情况,如设计、适用性、清洁度、维修计划、更新计划等。

⑤文件及记录:包括质量标准和方法、生产方法、生产和质量控制作业的记录、生产和质量控制规程的修订、文件归档系统等。

⑥生产:包括生产计划(包括指令程序)、“待检”系统、原料管理、生产工艺、工艺验证、中间控制、包装、贴签、批的定义和均一性、运输包装、运输条件、仓储条件等。

⑦质量控制系统:包括实验设施;取样计划、取样规程等;检查和检验;设备及其校验;稳定性试验、有效期;留样;不合格品的处理,不合格品率;用户投诉处理,投诉率;自检;产品质量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等。

(5)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中应按审计内容逐项描述,并以公司的采购标准为技术依据,初步判定是否有可能成为公司供应商。

(6)供应商确认 对通过审计认为可能成为公司供应商的,由物料部采购足够3批产品的用量,生产3批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合格后,由QA向被批准供应商发一函件,确认符合要求;必要时,还应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此函件应抄送物料部。必要时,应上报保健食品主管部门批准。

(7)供应商的再审查 供应商的质量审计应定期进行。对重要供应商通常每两年进行一次质量审计,地于国外供应商可采用集团公司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质量审计报告、有关记录和批准函件至少保存6年。

(8)分发(略)。

六、文件相关性

如按管理的客体将文件进行分类,可午一相关图,如图10-2所示。这种文件的分类和主管部门的职能关系比较紧密,企业普遍采用这样的方法,它符合我国保健食品《GMP规范》且与WHO GMP(1992版)指南的要求相一致。企业职能部门往往将本部门的实际工作用相对独立的系统来管理,一则条理清楚,二则管理容易达到卓有成效的目的,因此,SMP及SOP具体文件属性的区分对它们来说并不重要,事实上有些规程是很难区分文件属性的,如生产区清场,可以将它作为现场管理的内容来看,文件具备管理的属性,但另一方面,清场规程比较具体,又是一个可操作性文件,我们不必为文件如何分类大伤脑筋,只要有了足够详细的文件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行。按被管理的客体将文件进行分类的结果使企业形成了数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如质量、生产、物料、卫生、设备及维修管理等。企业的质量部门必须对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加以控制,因此,质量的涵义超出了产品质量指标的范畴。

一些学者将文件按标准和记录来分类,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1992)就是如此,这里不再赘述。应当注意避免概念上的混淆,因为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文件体系中,被称为记录的文件往往就是标准,如批生产记录。由于技术性文件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将生产技术文件单独归档是比较合理的,它体现了以有效管理及保证质量为中心的基本思想。

从图10-1中可以看出,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对生产车间来说,岗位操作规程即是批生产记录及批包装记录,在BPR中注明了通用操作则用SOP编号,从而避免了文字的重复,不必再设单独的岗位操作规程。一个工段的SOP可装订在一起,方便员工查阅。对公用系统的岗位而言,操作指南即是该岗位的SOP,记录的格式和内容应在相关的SOP中作出规定。除此以外,不必再另行编写其他形式的岗位操作法,以简化管理。

如图10-1所示,本指南第五章采用了另一种形式,除SOP外,设岗位操作规程,并使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式进行记录。

常常有人提出更为具体的问题,工艺规程如何归档?如某保健食品,有不同的装量及浓度规格,是否必要将每一装量或浓度规格分开归档?其实这一问题,应由企业从有效管理的目标出发,由企业自己决定,GMP对此不加限定。一般地说,不同配方的工艺规程宜分开,但所用相同标准的原料可以集中放在一个文件夹内,而只在品种的工艺规程中注明原料标准相应的代号及版本号。当然,将一个代号的工艺规程完全单独归档,从使用角度来看,要更为方便一些。

第三节    批   档     案

一、批档案的组成

在讨论批档案之前,首先来讨论一下世界卫生组织WHO GMP指南的基本要求。在WHO GMP指南中,有Batch records的术语解释。Batch records直译为“批的各种记录”,系指与一批待包装产品或成品生产活动(Manufacture)相关的所有文件。这些文件是每一批产品生产以及与该批成品质量相关所有活动的历史记录。另一个术语则是与上述术语相关的Manufacture的内容,在仔细阅读了Manufacture(制造、生产)的原文以后,人们才了解这个词系指包括物料和产品的采购、成品生产、质量控制、记录审查和质量评估、储存和发运及有关控制作业在内的所有活动的总称。这意味着在我国没有一个现成的简单词汇与之对应,无论是译作制造、生产或生产活动、制造活动,均不能耸面上一看就理解它的实际涵义。我国制药及保健食品行业习惯上并不严格区分生产及制造,故仍可将它译作“生产活动”。在综合了以上两个术语的涵义后,可以按WHO GMP指南的本意、我国制药及保健食品行业的习惯及国外同行的实践,将Batch records译作“批档案”。

WHO 的GMP指南在其3.4条款中要求“成品质量审评的内容应包括所有相关的因素如生产条件、在线控制试验的结果、生产(包括包装)文件及记录、成品结果与质理标准的相符性,以及对成品最终包装的检查”。它为批档案的设计提供了原则的依据。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符合WHO GMP要求的批记录,即批档案呢?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它在产品质量保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实现批档案的可追溯性?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后,也许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开始理解实现GMP对文件可追溯性要求的基本技巧。

批档案按其特点通常分为原料批档案及成品批档案两种。这种分类法完全是根据原料及成品不同管理特点来决定的。保健食品及制药企业来对原辅包装材料的日常管理以对供货单位的质量审计为前提,质量审计合格后,供货单位便成了原料质量标准的一个项目,改变供货单位,意味着质量标准的变更,须经QA批准。从符合质量审计要求的供货单位进货,已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基础,因此,对原料的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如到货验收、核对供货商的品质证书(俗称出厂报告)、取样检验、贴签及状态管理、发放使用及库存的数额平衡等,反映这些过程的文件记录即是原料批档案。成品生产的情况不同,涉及本企业加工、生产环境条件、包装、检验、发运等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成品批记录单列的必要性。

1.原料批档案的组成

原料批档案一般由以下文件组成:供应商检验证书、口岸授权单位的检验报告(如为进口品)、检验申请单、批检验记录、检验证书(本厂合格证)、原料库存。有些原料的批档案还可能包括复检、破损、销毁处理等记录。

2.成品批档案的组成

成品批档案通常一般由以下文件组成:生产配/核料单、包装配/核料单、印刷包装材料数额平衡清单、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批中间控制记录、清场记录、偏差报告、检验申请单、批检验记录、检验证书、成品库存、退货记录。

所谓生产配/核料单,即生产所投料物料清单。由于称量的差错会造成产品报废或返工,因些通常需要由质量部门派人对称量过程监督、复核。配/核料单的名称由此而来。此清单一式二份,一份在中心称量室称量后,留仓库记帐用,另一份跟物料走,生产结束后,进入批档案。

有些还可能有销毁记录,如同一配制批分两个亚批次,其中一个批次因设备故障需作报废处理等,这类记录也应归档。

每一批用1个夹子,按名称、代号及批号顺序归档。成品批档案保存到成品效期后1年,原料批档案则保存到所制有效期最长的成品失效后的1年。有些原料的有效期很短,如有的只有7个月,所制成品的有效期却有2年,在成品失效后的1年,原料本身的有效期早过了,但应将其档案保留至3年以后,这样如果客户因故在产品接近有效期时投诉,万一通讯或交通等原因造成了投诉过程的某种周折,企业仍有完整的资料可查。

应当指出,成品库存卡即是一定意义的“销售记录”,它是连接生产企业与客户的纽带,与销售部门的销售记录有差别的。销售部门的销售记录以提供良好的服务及回笼资金为主要目的,它必须方便销售部门与客户的联系,具备何时以何方式发了哪些货,批号及数量,合同号码,运货单号码等有关信息,并需与财务方面的有关文件配套,考核客户的信誉。批档案中的原料库卡用于追溯这批原料来自哪个供货商、供货商批号、何时用到哪些批号的成品中去,成品库卡则表明何时入库的某批成品在何时发往何时,客户名称、数量等。它们是批档案具备可追溯性的重要条件。

二、原辅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流程

从原料包装材料质量控制流程图(图10-3)可以看出,质量控制程序可分为收料、待检、取样、分送样、检验、评价、入库7部分。下面将详细阐述7部分是怎样组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

 

 

 

 

收料

待检

取样

分送样

检验

评价

入库

图10-3  原辅包装材料质量控制流程

    原辅包装材料供应商审计见供应商确认一节,这里所说的原辅包装材料均指由经确认的供应商提供的。

一般包装材料、标签/印刷包装材料、原料的质量控制当然各有特点,本文重点阐述流程,而不讨论质量控制的细节。

1.收料

原辅包装材料到达仓库后,仓库收料员应按收货单检查核对到货物料容器上标签的内容:物料名称、供货单位、批号并检查包装类型、完好性及数量。检查无误后应在检查申请单上填写物料名称、代号、包装数、批号连同供应商提供的检验证书一起交评价人员。同时填写原料库卡并将库卡保存至“待验”文件夹中。

2.待检

评价人员根据检验申请单上的名称、代号、批号填写批检验记录,并根据包装数准备待检标签。批检验记录和待检标签一并交取样员。由取样员在该批原料上贴上待检标签。

3.取样

取样员根据检验申请取样,样品均应贴上取样标签。取样包括正常样品和留检样品。已取过样的包装应贴上取样标签,表明该包装已被抽取样品,以便第一抽样检验的结果出来以后,QA认为有必要抽样复检时,避免重复在同一包装中抽样或根据需要仍对同一包装抽样。

4.分送样

留检样品送留样室储存。正常样品连同批检验记录交实验室(化学室和微生物生物室)。检验申请返回评价人员。

5.检验

实验室收到样品后,由收样员核对样品取样标签与批检验记录上的名称、代号及批号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样品和批检验记录一同交检验人员。检验人员根据检验记录进行检验。完成检验后将完成的批检验记录交回评价室。若出现检验结果超标,应有检验结果超标调查报告。

6.评价

评价室根据检验结果开具检验证书并同时发放状态标签(合格、不合格、限定性合格标签)。

7.入库

评价室将检验证书交仓库管理员,状态标签交取样员贴签。该批原辅包装材料即由待签状态转变为合格、不合格或限定性合格状态,库卡也应由“待检”夹转入合格、不合格或限定性合格文件夹中。

8.文件归档

评价室将供应商检验证书、口岸检验所检验报告(如为进口原料)、检验申请单、批检验记录、检验证书归入原料批档案,放入档案室保存。库卡暂由仓库管理员保管,当该批原料用完后,原辅包装材料库卡交由评价室归入相应批档案。

若因特殊原因需使用法定留样,需由评价室发出检验申请单和批检验记录,由取样员取样,样品连同批检验记录一同交实验到进行检验。若原料出现质量问题需进行调查果,评价室人员可对供应商进行质量调查,以查找原因。

三、成品的质量控制流程

若把生产车间看做“成品供货单位”的话,成品的质量控制流程(图10-4)就与原料的基本一致,但在评价时把对“供应商”即车间的加工及包装记录、在线中间控制记录及偏差调查报告等包括在内。

    1.生产

车间按生产计划部门发出的生产指令进行生产。生产要严格按规程进行,并填写相应的生产记录(配/核料单、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中间控制记录、偏差报告等)。作业完成后,应填写检验申请单(内容至少包括成品名称、代号、批号、取样量),然后将检验申请单连同所有生产记录交评价室。

2.收料

车间填写交货记录,并连同成品一起交仓库管理员。仓库管理员根据交货记录检查无误后填写成品库卡,并将库卡放于“待检”夹中。

3.取样

取样可根据检验申请单直接取样,也可由车间操作人员或质检员取样后将样品置于专门的房间内,由取样员收集。样品均应贴有取样标签。

4.分、送样

评价室按车间发来的检验申请单填写相应的批检验记录交取样员,取样员将批检验记录连同相应样品一同交实验室收样员。

5.检验

实验室收到样品后,由收样员核对样品取样标签与批检验记录上的名称、代号及批号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样品和批检验员记录一同交检验人员。检验人员根据批检验记录进行检验。若出现检验结果超标,应有检验结果超标调查报告。对于微生物室,还应有环境监测数据。完成检验后闺怨完居的批检验记录、检验结果超标报告及环境监测报告一同交评价室。

6.评价

评价人员根据生产记录、中间控制记录、批检验记录、偏差报告、对成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出具检验证书并同时发放状态标签(合格、不合格)。对于偏差,评价人员有权列出调查方案,要求车间或实验室进行调查。

7.入库

评价室检验证书交仓库管理员,状态标签交取样员贴签。该批原料即由待签状态转变为合格、不合格或限定性合格状态,库卡也应由“待检”夹转入合格、不合格或限定性合格文件夹中。

8.文件归档

评价室将生产配/核料单、包装配/核料单、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中间控制记录、偏差报告、取样申请单、批检验记录、检验结果超标调查报告、检验结果超标调查报告、检验证书归入批档案,放入档案室保存。库卡暂由仓库管理员保管,当该批成品发放完后,库卡交评价室归入相应批档案。

9.用户投诉

对于用户投诉,质量评价室用户投诉负责人应及时处理。若涉及到产品质量,应根据批档案进行追溯,查找原因。用户退货记录及不合格成品销毁记录也归入相应的批档案。

若因特殊原因需使用法定留样,需由评价人同发出检验申请单和批检验记录,由取样员取样,样品连同批检验记录一同交实验室友进行检验。

上面提到的待检状态和合格状态,即可采用物理隔离方法也可以用文件隔离方法,但要保证两种状态最终能严格区分。对物理隔离和文件隔离方示的具体描述见本篇第一章“物料管理系统”。

四、批档案的可追溯性

包装材料批档案的追溯性,因与原料批档案及成品批档案的原理相同,本文没有将其单独列出。

按照质量控制的程序得到了两个不同的批档案:原料批档案及成品批档案。现在来讨论批档案的可追溯性。批档案的可追溯性指用于任何目的的物料或成品都有文件记录显示其批档号、来源、规格、去向等所有信息,从这些文件记录,可以对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偏差进行调查,工厂可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调查已投放市场产品的质量情况,对产品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采取及时而必要的措施(如撤回);也可以对成品所涉及的各种原料情况进行调查。批档案的可追溯性通过严密的原料和成品的质量控制过程来实现,而原料和成品的质量控制过程是通过各种文件记录来反映的,故批档案中必须包含这些文件记录。批档案的可追溯性即意味着原料或成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可追溯性一般指出从借贷商→原料→成品→用户,得到一方的信息即可通过批档案查找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三方面的信息。原料库卡中记录了供应商名称、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批号及本公司所给批号,根据原料库卡即可把原料与供应商联系起来。那么,原料与成品间是如何联系的呢?原料的质量与成品的质量直接相关,原料的质量会影响成品的质量,成品质量又受生产作业甚至生产环境的影响。因此,原料与成品之间必须有所联系,才会真正实现从供货商→原料→成品→用户间的循环追溯。

原料和成品是通过三连环式的追溯系统联系的(三连环追溯系统,图10-5)。三连环的三个环节是:原料批档案(1)、成品批档案(2)、配/核料单(3)。原料库卡归档于原料批档案而配/核料单归档于成品批档案。原料库卡和配/核料单上的品名、批号、数量、日期等信息可以双向检索,从而把原料批档案和成品批档案联系起来。

 

 

 

 

 

 

 

 

 

 

 

配/核料单

(3)

 

原料批档案

(1)

 

成品批档案

(2)

图10-5  三连环追溯系统

原料库卡上登记了供货单位的名称、代号、来料数量及日期、本公司给定的批号、本公司的检验证书,哪一天配了这批原料,用到哪些批号的成品中了。配/核料单则登记了所用原料的名称、批号,记录了成品原料来源的必要信息。若某些原料出了问题,则可根据原料的批号找到原料的批档案,从批档案的原料库卡中查出该批成品的批档案,根据配/核料单可查明该批成品用到了哪些批号子的原料,根据原料批号就可找到原料的批档案并查到供货单位。即,从原料批档案可通过原料库卡与成品批档案联系起来,成品批档案可通过配/核料单与原料批档案联起来。一旦成品质量发生问题,可通过成品批档中的库卡追溯到客户,将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撤回。

    GMP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可靠的可追溯性。由于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及其他有关记录在制定过程中,已充分考虑了GMP可追溯性的要求,使其包括了过程控制的各种关键要素并规定了偏差处理的记录要求,因此,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偏差,可通过时记录并有责任人签名的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环境监控记录等实现质量的可追溯性调查。

五、批档案追溯调查示例

下面通过一个虚设的例子来讨论,如何根据批档案进行产品质量的追溯调查。

某厂在进行稳定性考察时,发现批号为9508133的VC含片在12个月时,颜色变为黄色(标准为白色或淡黄色),即在产品负责期(2年)内出现了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及公司信誉,质量管理部门对造成偏差的原因及可能的后果立即着手进行调查。

第一步,检查批检验记录。从9508133批档案中找出检验记录,经查,在成品检验时,外观为白色片,符合规定。

第二步,审查批成品生产的工艺过程。从9508133批档案中找出批生产记录及检验记录,经查:

制粒符合要求,没有发生任何影响质量的偏差;

颗粒烘干曲线正常,干燥温度及时间符合规定;

颗粒水分中间控制结果符合要求;

整粒中所用筛网规格及整粒机转速符合要求;

颗粒最终混合操作符合要求;

颗粒混合后即行压片及包装,待包装片储存条件符合要求,但发现铝塑包装的实际热封温度比常规低了500C;

车间中间控制的硬度、外观检查符合要求;

每隔2h由中控人员取样进行崩解度试验,4次均符合标准。

根据以上这些资料和数据,初步判断可能是由于热封温度偏低,造成密封不严而导致储存过程中出现外观变化。

第三步,从批档案中查原料方面的问题。

根据配/核料单上记录(表10-7)可知,9508133使用了表10-10中各个批号的原料和辅料。

表10-17  原料配/核料单上记录表

×××公司原料配/核料单

产品名称/规格:维生素C 含片

代号:××××

页:1/1

批号:××××

批量:×××

批准人/日期

生效日期:

复核人/日期

登记号:D002-1

起草人/日期

前版标准登记号:/

序号

代号

品名

原料批号

配料量

实配量

称量人

1

××-×××

维生素C

506132

500.00kg

××

李××

2

××-×××

×××

507098

150.0kg

××

李××

3

××-×××

×××

506024

23.0kg

××

李××

4

××-×××

×××

506045

95.0kg

××

李××

5

××-×××

×××

506033

250kg

××

李××

6

 

 

 

 

 

 

7

 

 

 

 

 

 

8

 

 

 

 

 

 

9

 

 

 

 

 

 

10

 

 

 

 

 

 

11

 

 

 

 

 

 

称量日期

1995-08-13

复核人

袁××

投料日期

1995-08-14

投料人

张××

复核人

袁××

按配/核料单记录表上各原料的批号分别找出相应的原料批档案,经查,原料均未更改供应商,所有项目均在限度范围内,可排除原料所致质量问题。

为进一点确证产品外观改变是由于热封温度偏低导致密封不严造成的,QA按此热封温度又包装了一部分VC含片,将些含片连同正常样品一起置高湿度下进行加速稳定性考察,结果发现,热封温度低的铝塑包装VC片外观发生了变化,而正常样品则未发生变化。至此,可确定VC含片外观变化是由于热封温度偏低导致密封不严造成的。

    第四步:检查该批产品邻近批号产品的留样,未发现片子发黄问题。

    如成品批出现问题由原料质量问题所致,需要进行追溯调查,从原料配/核料单上可查得原料的批号,再利用原料卡,从原料批号查得所有相关成品的批号。

    考虑到产品外观是一重要控制项目,但不会导致安全方面的问题,按公司SOP规程,不必将产品作紧急撤回处理。

    为维护公司形象,仍需将产品撤回。因此,根据成品库卡记录表(见表10-18),将已发出的相关的该批成品作换货处理。

表10-18  成品库卡记录表

××有限公司成品库卡

成品代号

××-×××

批号

9508133

品名

维生素C含片

批次量

××××

有效期

2年

储藏温度

常温

送货人

张××

检验证书号

××-×××

入库总量

××××

库位号

××

验收人

朱××

发货日期

客户名称

发货指令号

发货量

库存量

 

1995-09-25

常州××医药公司

××-××

××

××

 

1995-09-28

西安××医药公司

××–××

××

××

 

1995-10-05

天津××医药公司

××–××

××

××

 

 

 

 

 

 

 

 

 

 

 

 

 

 

 

 

 

 

 

从该批成品库卡上查得.此批有缺陷的产品已出售到常州、天津、西安的3个医药公司。换货通知发出后,据反馈信息,仅西安有3箱库存,其他均已消费完毕。整个质量追溯调查至此告终。

    从上述调查过程可以看出.批档案的建立达到了GMP的要求,即它的设计及编制将“这些文件是每一批产品生产以及与该批成品质量相关所有活动的历史记录”的要求落到实处,保证了文件的可追溯性。

    依据这样设计的质量控制系统.上述质量追溯性调查过程,在公司内部极为方便,短时间内便可完成。它的有效性厦可靠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是采用另一种系统,即目前一部分企业仍在实施的办法,由生产车问保存批生产记录,检验科保存检验记录,销售部保存发货记录,而在批生产记录及批包装记录中,缺乏指令,缺乏过程控制的要素,各种记录之间没有包括构成可追溯性要求的因素.一旦出现质量偏差,要进行追溯调查必然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调查。

第四节  文 件 管 理

对文件的分类、起草、复核、批准、发放、使用、修订、撤销、销毁、存档等进行规定,使文件结合成一个有序的文件系统,即为文件管理。

    文件是知识。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将文件的要求变为员工的实践是文件管理的重要内容,文件方便使用人查阅是文件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一、文件的编号及格式

同产品需要一定的标识一样,文件也需要标识,以保证它的专一性。最常见的方法是给每一文件有专一性的登记号,登记号可由文件编码和版本号组成。文件编码可以是一组数字或字母与数字的组合,版本号可以是阿拉伯数字,也可以是字母。有的企业用字母表示文件分类,后面再加数字组成文件编码。如标准操作规程,编码为SOP×××××A-SOP表示文件类型,第一个二位数表示分类,如总则、生产、公用工程、QC等,第二个三位数则表示流水号,A为版本号。这种方法适用于手工编码法,其字母与数字都有一定的意义。也可采用计算机随机给号的方法,这种方法给出的编号没有特别意义,但它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保证企业文件的编号不会重复出现,造成混乱。无论用哪种方法,只要保证文件的登记号是惟一的,且给出登记号就很容易地找到相应的文件,就达到了文件管理的基本要求。

为了使企业GMP相关的各种文件形成体系,有利于文件的起草/修订达到预期的要求,文件应具有一定的格式。文件的格式可按文件的具体目标来定,如质量标准为一种格式,批生产记录为另一种格式,验证方案的目标不同,因此,其格式应当与前两种文件不同。总的说来,文件的格式应根据需要拟定,但必须包括以下内容;标题、登记号、前版登记号、页次和总页次、起草人、复核人、批准人、生效日期、分发目录、参考文献、表总数、变更记录。表应明确标明属于哪一个文件,表也应有页次和总页次。

文件应当采用打印的文本,不得采用手抄本。正式文件中不得有手工随意修改的痕迹。为了保证文件的严肃性和可靠性,手抄本文件的形式已被淘汰,因为各人所用字体及文字规范方面的问题,不方便阅读,易造成工作差错。在重复使用的正式文件上进行手工改动也是不允许的。任何文件的修订必须按文件审批程序办理,经正式批准后的文件即有一新的版本号。生产中有时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某批产品生产中需作某种临时性变更,这种变更仅适用于某个批的特殊情况,此条件下,可不必变更文件的版本,而采用手工修改的方法,但修改处须有修改人、生产经理签字并经质量保证部经理批准。

因为文件由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员起草,因此箝要文件主管部门对文件的格式、字体、字号、段间距离等作出规定,以便统一。

二、文件的制定

文件一般由使用部门负责起草文件。文件起草人一般为主管或工段长。起草时可与下属员工进行讨论,听取意见,但最终文件的起草负责人应由主管或工段长担任。因文件最终的目的是使用,因此,文件的文本不得繁杂冗长,也不要求词句优美,但需简洁、易于理解。文件起草人应使用规定的文件格式起草文件,并使用正确的文件登记号。作为起草人,应明确该文件有哪些修改处、参考的文献有哪些、需分发至哪些岗位等,因此在文件中应由文件起草人确定修改原因、参考文献及分发名单。列出修改原因,不仅利于文件的追溯,也方便复核人及批准人的时间,他们可着重对修改处进行复核。

文件的复核一般应由该专业领域内的具有相当资历的人进行。复核人的主要任务是复核文件中专业领域内的内容,保证没有差错。

文件一般由相应部门的部门经理批准。但对于质量标准、生产方法、基准批记录、验证文件等文件,则必须由质量保证部经理批准。若一份文件涉及到多个部门,此时一般也变由质量保证部经理批准。

只有起草人、复核人、批准人均已签字的文件才是完成的文件,文件的制定过程才算完成。

三、文件的培训与执行

文件制定完成后,必须分发到使用者手中以便执行。指令性文件一般要用专用复印纸复印,如纸上有“受控”字样,或用彩色纸,以与其他文件区别。复印的份数也需控制,要严格按照分发名单分发。在新版文件发放时,应将旧版文件及时收回,确保作废文件水被误用。

文件使用人在收到新版文件后,应立即进行培训,按文件中规定要求进行操作。若对文件内容有异议,应向文件起草人提出,讨论是否进行修改。但在修改之前,必须按现行版本规定进行。工作现场只能保存现行版本的受控文件。各岗位应确保员工能方便地查阅到相关的文件,如放在仪器或工作台旁,或放在固定的文件夹中。应确保每位员工均知道在何处可查到相关文件,切忌将文件锁和入柜中,以致操作人员在需要时无法查阅。

四、文件归档

文件归档的目的是方便查找,强化管理,因此文件归档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文件归档的方式有多种,采用何种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技术标准,可按文件类型及登记号归档。又如批记录,可按批归档,组成批档案,标准操作规程可按文件登记号归档。文件的保存期限因文件性质不同而异。对于批记录等,一般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1年;对于标准操作规程,一般可保存6年。质量部门可在一专用柜中,保留各种版本的历史文件,以便必要时查阅参考。对于产品注册质量标准、产品批准文件等不得由企业自行决定修改的文件宜单独存放。

历史记录类文件,如原料、包装材料及成品的批记录应按GMP规范的规定保存;温度、湿度及空调净化系统的运行记录、验证记录、维修记录、偏差处理汇总报告等应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归档及保存期限。档案类资料还应考虑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保存产品批档案的房间应能防火,如欧洲国家夫定在火灾发生的120min之内,档案应不遭破坏,这些均可参考。

用于归档的文件一般是原件,复印件由文件管理员收回后统一销毁。

五、文件的修订和变更

除产品注册质量标准、产品批准文件等不得由企业自行决定修改的文件外,其余文件都必须规定修订周期。文件有变化时需即时修订,若到了修订周期,文件内容仍无实技击性变化,仍需进行修订,其目的是在于每过一周期均需确认文件内容有无变化。文件夹的修订与文件制定过程相同。

第五节  文件系统的检

按保健食品GMP认证检查条款对照检查文件系统,通常有一些技巧,并有一些注意事项。

文件系统的检查必须十分注意系统的可追溯性,如检查岗位操作规程时,应当检查是否有明确及足够详细的指令?是否有偏差记录的查处意见?

应当检查确定重要工艺参数的依据,是根据监控的结果,还是系统的验证数据?

可以从出厂产品留样的标签上,摘一批号,然后将该批生产的原料档案、成品加工记录、成品发放记录放在一起进行检查,看表格及记录的设计是否有利于从有缺陷原料查相关的成品的批号,并进一步查明有问题成品销售的客户终端?反之,客户对某批成品如有投诉,能否从成品查及相关原料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容易查明原料是否缺乏必要的标准,或没有经验即投入使用。文件体系的其他缺陷在这类检查中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应当注意检查客户设诉记录及存在偏差批产品的相关记录,看是否有相关规程?是否有完整的记录?查处结果是否符合规程要求等?

 

 

 

 

 

 

 

 

 

 

 

 

 

 

 

 

 

 

 

 

 

第二篇

各   论

 

 

 

 


第十一章  胶囊剂、片剂、粉剂、茶剂、固体饮料

第一节  生产特殊要求

(1)固体制剂的设备、工艺须经试运行生产三批次以上,并按各质量控制点进行监测,以确保产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均一,质量稳定。

(2)合理布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出现污染和差错。

(3)原辅材料细度、水分、比重、浓度、温度,工艺条件及设备型号、性能等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工艺条件的确定应体现有效性和重现性。

(4)属于非无菌制剂的,应符合卫生部《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的规定。

(5)制剂过程应在洁净区域内进行,空气洁净度级别应为300000级。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

(1)胶囊剂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图(图11-1)

    图Il-l胶囊剂生产工艺流程胶洁净区域划分示意

(2)片剂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图(图11-2)

(3)粉剂、茶剂、固体饮料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图(图11-3)

第三节 生产管理要点

一、称量和预处理

(1)从质量管理部门批准的进货单位购进物料,物料须经检验合格、质量管理部门放行后方可使用。

(2)物料应经缓冲区域除去外包装或经适当清洁处理后才能进入备料室,原辅料配料室的环境空气洁净度应与生相一致

(3)原辅材料使用前应目检,核对代号、名称、重量。固体物料必要时应过筛;液体物料必要时应过滤,除去异物。

(4)称量原辅材料的计量器用具应定期计量部门校验,并贴有有效的计量合格证,有相应的校验记录。

(5)物料过滤前应核对代号、品名、规格、编号和重量等,过筛后的原辅料应在容器外贴上标签,标明品名、规格、编号、重量、日期和操作者等,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6)过筛和粉碎设备应有吸尘处理装置。

(7)滤网、筛网使用前后应检查其网面破损情况,发现问题应追查原因并及时更换,过筛后的原辅料应达到规定的细度。

二、配料

(1)配料前应按领料单核对原辅材料代号、品名、规格、编号、生产厂、包装情况等。

(2)处方计算、称量及投料必须复核,操作者及复核者均应在记录上签名。

(3)对物料比例相差悬殊的原辅料,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使物料混合的均匀度符合规定。

(4)配好的物料装入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内外均应有标签,标明容器编叼、物料代号、品名、规格、编号、重量、日期和操作者。

 

三、制粒

(1)使用的容器、设备和工具应清洁,无异物。

(2)制粒时必须按规定将原辅料材料混合均匀,根据需要加入适宜的黏合剂。

(3)对黏合剂的种类、溶剂温度、浓度、体积或重量,流化喷雾法制粒的喷雾、颗粒沸腾状态以及干压制粒的压力等技术条件,必须按品种物点制定必要的技术参数,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四、干燥

(1)按品种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参数,以控制干燥盘中的湿粒厚度、重量,干燥过程中应按规定进行翻料,并做好记录。

(2)严格控制干燥温度,防止颗粒熔融、变质,并定时记录干燥温度。

(3)注意由上而下进料,由下而上出料,以防止污染。

(4)采用流化床干燥时,操作中应随时注意流化室温度、颗粒流动情况,防止发生结料现象。

(5)应定期检查干燥温度的均匀性。

五、整粒与混合

(1)整粒机的下料漏斗应装有金属探测吸除器,以便除去意外进入颗粒中的金属碎屑。

(2)宜采用V型混合机或多向运运混合机进行总混,每一次总混料为一个批号。

(3)混合机的装置一般不宜超过该机总容积的三分之二。

(4)混合后的物料应装入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内、外均应有标签,标明容器编号、半成品代号、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日期和操作者等,并及时送到中间站。

六、中间站

必要时可按工艺要求设置中间站,其环境空气洁净度级别应为300000级。中间站的职责范围包括:

(1)制定各工序半成品的入站、移交、验收、储存及发放制度,以及各工序容器的保管、发放制度。

(2)中间站必须有专人负责验收、保管半成吕,以明显的标志注明代号、名称、规格、批号,加盖分区存放,并按作业计划向各工序发放,做好相关记录。

(3)统一管理车间半成品的各种周转容器及盛具,各工序使用后的容器退回中间站后须经过检查、清洗、烘干后才能再次使用。

七、压片

(1)压片室与外室应保持相对负压,粉尘由吸尘装置排除,室内应根据工艺要求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

(2)压片工段应设冲模室,由专人负责冲模的核对、检测、维修、保管和发放。建立冲模清洁保养管理制度和冲模使用档案。

(3)冲模使用前后均匀检查用品名、规格、光洁度,检查有无凹槽、卷皮和磨损,发现问题应及时追查原因并更换。

(4)压片前应试车,并检查片重、硬度、厚度、崩解度、脆碎度和外观,必要时可根据品种要求,测定含量。符合要求后才能正式开车,开车后应定时抽样检查片重,至少每30min抽一次。

(5)压片机的加料宜采用密闭加料装置,以减少粉尘飞扬。压片机应有吸尘装置,以便除去粉尘。

(6)压制好的半成品应放在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容器内、外都应有标签,标明容器编号、半成品代号、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操作者和日期,然后及时送到中间站。

八、包衣

(1)包衣室与外室应保持相对负压,粉尘由吸尘装置排除。

(2)使用有机溶剂的包衣室和配液室必须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禁止使用明火。

(3)包衣锅内干燥用空气应经过过滤,所用空气的洁净度应符合工艺规定。

(4)包衣液应根据工艺要求进行配制,并做好配制记录。

(5)包衣时应根据工艺要求核对品名、规格和包衣颜色。

(6)包薄膜衣时,应控制进风温度、出风温度、锅体转速、压缩空气的压力,以保证包衣质量。

(7)包衣过程中应随时抽样检查包衣片质量并控制包衣片的增重。

(8)包制好的半成品应盛放于洁净容器内,容器内、外应有标签,标明容器编写号、半成品代号、品名、规格、代号、重量、日期和操作者等。并按规定时间干燥后关到中间站。

九、胶囊填充

(1)胶囊填充室与外室应保持相对负压,粉尘由吸尘装置排除。室内应根据工艺要求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

(2)填充前应核对物料的代号、品名、规格、编号或批号、重量,并检查物料的外观质量和空胶囊壳的规格、颜色是否与工艺要求相符。

(3)填充前应试车,并检查胶囊的装置、崩解度。符合要求后才能正式开车,开车后应定时抽样检查胶囊的装量,至少每30min抽查一次。

(4)已填充的胶囊,必要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清除沾附在胶囊表面的细粉,拣去道瘪头等不合格品,盛于清洁的容器内,标明容器编号、半成品代号、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操作者、日期等。

十、粉剂、茶剂、固体饮料的颗粒分装

(1)生产作业场所与外室应保持相对负压,粉尘由吸尘装置排除。室内应根据工艺要求严格控制温度与湿度。

(2)分装前应核对物料的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检查物料的外观质量,检查内包材铝塑复合膜的规格、文字内容是否与工艺要求相符。

(3)分装前应试车,并检查内容物的装量。符合要求后才能正式开车,开车后应定时抽样检查装量,至少生30min抽查一次。

(4)已分装的粉剂、茶剂或固体饮料应盛放于清洁的容器内,标明容器编号、半成品代号、规格、批号、重量、操作者、日期等。

十一、包装

(1)包装材料的选用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在使用前应经过预处理:玻璃瓶应先用饮用水洗净,经纯化水冲洗、高温干燥灭菌后,在洁净区域内储存,储存时间不得超过3天,超过规定时间应重洗;塑料瓶、塑料袋、铝塑材料等的外包装应严密,内部应保持清洁干燥,必要时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清洁消毒,消毒后干燥密闭保存。直接接触产品的内包装材料应在工艺规定的洁净区域内进行清洁、消毒,内包装材料应与内容物不反应。

(2)对包装物上印制的标签文字内容必须进行复核校对。将已印字标签及合格证样本贴在批包装记录中。包装结束后,应统计标签的实用散、损坏数及剩余数,与领用数额不符时应追查原因。剩余标签和报废标签应按规定进行处理。

(3)包装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包装质量。要求标签端正、批号正确、封口平整严密、PVP泡罩和铝箔热压熔合均匀、装箱数量准确、外箱文字内容清晰正确。

十二、清场

生产前,应对操作区域进行清场检查,该区域应无任何与本批生产无关的物料、产品及文件。如符合要求,将上一批的清场合格证取下,放入本批生产记录中,挂上本批生产状态标志。

生产结束,即生产现场在更换批号和更换品种、规格时,各生产工序应按规定进行彻底清场并做好记录,检查合格后,应挂清场合格证,该证应归人下一批生产记录。

十三、批生产记录

各工序应按规定及时填写本工序的批生产记录.并按批及时汇总.审棱后交品质管理部门归入批档案,以便进行批成品质量审核及评估。经审核符合要求者,出具成品合格证后,放行出厂。

第四节  质量控制要点

胶囊剂、片剂、粉剂、茶荆、固体饮料生产质量控制要点见表11-1。

图11-1胶囊剂、片剂、粉荆、茶剂、固体饮料生产质量控制要点

工序

质量控制点

质量控制项目

频次

粉碎

原辅料

异物

每批

 

粉碎、过筛

细度、异物

每批

配料

称量、投料

代号、名称及数量复核

每批

制粒

颗粒

黏合剂浓度、温度、比重

每批

 

 

筛网外观

 

 

 

含量、水分、细度

 

 

 

 

 

续表

工序

质量控制点

质量控制项目

频次

烘干

烘箱

温度、时间、清洁度

随时/班

 

沸腾床

温度、滤袋外观、清洁度

随时/班

压片

片子

温度、湿度

定时/班

 

 

片重差异

1次/30min

 

 

硬度、崩解时间、脆碎度

1次以上/班

 

 

外观

随时/班

 

 

含量

每批

胶囊填充

硬胶囊

温度、湿度

陏时/班

 

 

装量差异

1次/30min

 

 

崩解时间

1次以上/班

 

 

外观

随时/班

 

 

含量

每批

颗粒分装

粉、茶、固体饮料

温度、湿度

随时/班

 

 

装量差异

1次/30min

 

 

粒度

每批

 

 

外观

随时/班

 

 

含量

每批

包衣

片子

外观

随时/班

 

 

崩解时间

定时/班

洗瓶

纯化水

《中国药典》全项

1次/月

 

瓶子

清洁度

随时/班

 

 

干燥

随时/班

包装

在包装产品

装量、封口、瓶签

随时/班

 

装盒

数量、说明书、标签

随时/班

 

标签

内容、数量、使用记录

每批

 

装箱

数量、装箱单、印刷内容、拼箱

每箱

第五节参考示例

一、胶囊剂生产记录参考目录

(1)筛粉生产记录;

(2)配料生产记录;

(3)制粒干燥生产记录;

(4)整粒总混生产记录;

(5)胶囊填充生产记录;

(6)胶囊剂内包装生产记录。

二、胶囊剂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参考目录

(1)生产前准备SOP;

(2)称量岗位SOP;

(3)筛粉岗位SOP;

(4)配料岗位SOP;

(5)制粒岗位SOP;

(6)干燥岗位SOP;

(7)整粒总混岗位SOP;

(8)胶囊填充岗位SOP;

(9)胶囊剂内包装岗位SOP;

(10)人员净化SOP;

(11)物料净化SOP;

(12)工序中间产品储存或移交SOP;

(13)清场SOP;

(14)洁净区卫生清洁SOP;

(15)状态标志牌发放使用SOP;

(16)余料处理SOP;

(17)物料平衡SOP;

(18)生产过程偏差处理SOP;

(19)生产过程不合格品处理SOP。

三、胶囊剂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参考示例

1.配料岗位SOP

(1)目的。建立配料工作程序,保证按生产配方称量,避免差错。

(2)范围。所有产品的配料过程。

(3)职责。车间主任、管理人员、操作工(复核工)、质量保证部门检查员。

(4)内容

①配料操作工(至少2人),要详细阅读产品生产指令和产品批配料记录的有关指令。

②检查配料所用的计量器具是否清洁,计量范围是否与称量相符;每个计量器具上有无年检合格证,是否在规定的有效期内。

③配料盛装容器、配料所用器具应保持清洁,容器外无原有的任何标记。

④配料间应有质量保证部门检查员核发的清场合格证及生产证,说明配制环境及室内一切物品均符合生产要求。

⑤上述准备工作完毕后,由操作工按主配方(或批记录中的配方记录)对物料进行逐个核对、称量。

⑥称量人要核对物料品名、规格、批号、合格标民、物料的物理外观及是否在规定的有效期内。确定与主配方一致无误后,按规定的称量方法和指令,准确称量出批主配方规定的物料量,放于规定的容器中;填写称量单,注明生产的品名、批号、批量、规格及称量的物料品名、规格、批号、检验证号、数量,由称量人签名、注明日期,贴于容器外;详细填写配料记录。

⑦复核人应对上述过程进行监督、复核。必须独立地确认物料经质量保证部门检验合格,原料的名称、规格,数量与主配方(批配方记录)一致无误,容器外标记准确无误。完成上述复核后,由复核人在容器外标志单上签名,并再次复核称量人填写的批配料记录与配料过程准确无误后,在复核人项下签名。

⑧确定上述所有称量的物料与批配方记录完全一致,无多余也无泄漏后,统一放于洁净的垫仓板上,质量保证部门检查员复审后在批配料记录上签字。

⑨将上述复审过的物料及批配料记录一同递交下道工序。

⑩在称量或复核过程中,每个数值都必须与规定数值一致。如发现数值有差异,必须及时分析,并立即报告车间管理人员与质理保证部门检查员。作出合要理满意的解释后,由车间管理人员与质量保证部检查员共同签发,递交下道工序,同时在批配料记录上详细记录,并附有参加分析、处理人员的签名。

2.物料平衡SOP

(1)目的。建立物料平衡的工作标准,掌握生产过程中物料收率变化,进行严格的收率控制,防止出现差错。

(2)范围。每个批次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关键工序都要进行物料平衡。

(3)职责。车间管理人员、操作工、质量管理室检查员。

(4)内容

①在每个关键工序计算收率、进行物料平衡是避免或及时发现差错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每个品名各关键生产工序的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都必须明确收率的计算方法,以及根据验证结果确定的收率合格范围(通常在97%~101%之间)。

②收率计算的基本要求

a.收率计算

式中  理论值——按照所用的原辅料(包装材料)量,在生产中无任何损失或差错的情况下得出的最大数量。

       实际值——生产过程中实际产出量,包括本工序产出量、生产中取出样品量(检口)。

b.生产过程中如有跑料现象,应及时通知车间管理人员及质量管理室检验员,并详细记录跑料过程及数量。跑料数量也应主入物料平衡之中,加在实际值的范围之内。

③需进行收率计算的主要工序(各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自定,但以下工序通常是要计算收率的)

以胶囊剂为例:

a.物料混合;

b.制粒;

c.干燥;

d.总混(即外加辅料后);

e.胶囊分装;

f.贴签;

g.包装后成品。

④物料平衡时计算单位。

胶囊剂等固体制剂进行收率计算时以重量计算。

⑤数据处理

a.凡收率在合格范围之内,经质量管理室检验签发“流转证”,可以递交下道工序。

b.凡收率高于或低于合格范围,应立即贴示“待查”标志,不能递交下道工序,并填写偏差通知单,通知车间管理人员及质量管理室检查员按“偏差处理标准工作程序”进行调查,采取处理措施,并详细记录。

3.生产过程偏差处理SOP

(1)目的。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的工作标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情况作出正确处理。

(2)范围。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偏差。

(3)职责。车间主任、管理人员、操作工、质量管理室负责人、检查员。

(4)内容

①偏差范围

a.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b.生产过程用时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c.生产过程中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充化。

d.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e.产品质量(含量、外观)发生偏移。

f.跑料。

g.标签实用数与领用数发生差额。

h.生产中出现的一切异常情况。

②偏差处理原则  确认不能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符合规格标准,安全、有效。

③偏差处理程序

a.凡发生偏差时,必须由发现人员填写偏差通知单,写明品名、批号、规格、批量、工序,偏差的内容、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地点,填表人姓名、日期。将偏差通知单交给车间管理人员,并通知车间主任及质量管理室检查员和负责人。

b.车间主任及车间管理人员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措施。

在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继续加工。

在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返工,或采取被救措施。

在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采取再加收、再利用措施。

在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应报废或销毁。

c.车间管理人员将上述调查结果(必要时应检验)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写出书面报告,一式两份,经车间主任签字后附于偏差通知单之后,上报质量管理室。经质量管理室负责人批准、签字(必要时需经厂技术负责人批准、签字)后,一份留质量保证部门,一份送回车间。

d.车间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措施实施过程要在车间管理人员和质量管理室检查员的控制下进行,并详细记入批记录,同时将偏差报告单及处理措施报告附于批记录之后。

④相关事宜:若调查发现有可能与本批次前后生产批次的产品质量发生关联,则必须立即通知质量管理室负责人,采取措施停止相关批次的放行,直至调查确认与之无关方可放行。

四、设备清洁验证参考示例

1.目的

设备清洁认证是采用化学分析和微生物检测的方法来检查设备按清洁操作规程清洁后,设备上残留的污染物量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度标准,以证明本设备容器清洁规程的可行和可靠,从而清除了更换品种设备清洁不彻底所造成的残留物对下一生产品种污染的可能性,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洁净区内制剂过程中,直接接触物料的生产设备表面(尤其是直接接触物料的设备内表面及各部件)的清洁验证。

3.职责

验证小组成员。

4.内容

(1)设备清洁操作规程(SOP略)

(2)验证指标

①化学指标:残留量<100μg/25cm2(企业内控)。

②微生物指标:菌落数≤50个棉签(300000级洁净区)。

(3)取样部位  接触物料最多的部位及最不易清洁的折角等部位。

(4)取样及样品外理  用棉签擦拭法取样,即用含用乙醇(水或生理盐水)的脱脂棉签擦拭取样部位的25cm2区域面积。

做微生物检查应先对镊子、棉签进行消毒灭菌,用镊子取棉签在无菌生理盐水中浸湿,用4个棉签共擦拭取样25cm2;做化学检查在每个取样部位取3个样,计算平均值。

微生物检测,将取样后4个棉签放于无菌生理盐水中20ml中,用超场波洗涤2min,取洗涤水进行微生物检测。将灭菌后的琼脂培养基倒和增养皿中。取棉签洗涤水0.1ml均匀涂布在每个培养皿的培养基上,各接种下个培养皿,30~370C培养48h,观察菌落数。将每个培养皿菌落数相加,每个棉签菌落数=(菌落数总和×总体积)/4。

(5)分析方法的确定(此法针对某具体产品制定)

①寻找最大吸收波长。称取一定量清洁前产品于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乙醇(水)溶解,稀释至刻度,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扫描,找出最大吸收波长。

②作直线,进行回归分析,配一系列不同浓度溶液,分别测定吸收度,以浓度为横坐标,以吸收度为纵坐标,作直线,进行加归分析(相关系数r>0.990)。

③检验方法回收率试验。称取一定量清洁前产品于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乙醇(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取1ml移至上述(3)的取样部位,待干后,按以上规定的取样方法取样、检测、计算回收率,重复做3次。

(6)验证实施  在产品生产结束后,按该设备清洁规程清洁后,按以上规定的取样部位和取样方法进行取样、检测。

(7)验证结论  从检测数据看,化学项目残留量<100μg/25cm2,符合限度指标;微生物项目菌落数≤50个棉签,符合限度指标。

证明本设备执行此清洁规程,可以避免前一产品对后一产品的污染,保证产品质量。

 

 

 

 

 

 

 

 

 

 

 

 

 

 

 

 

 

 

 

 

 

 

 

 

第十二章  软体囊剂

第一节 生产特殊要求

(1)软体囊剂是指以明胶、甘油为主要囊材料,将油性液体或固体质制成混悬液、乳状液、半固体状物后,定量地用压丸机或滴丸机密封于软质囊中。

(2)软胶囊剂属于非无菌固体口服制剂,应符合卫生部《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中的卫生要求。

(3)软胶囊剂制备的工序一般分为溶胶、配料、压(滴)丸、定型、洗丸、干燥、灯检、内外包装等。

(4)软胶囊剂生产工序环境应按《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的要求严格控制好空气洁净度,温度、湿度须达到工艺要求。

(5)软胶囊剂洗丸一般使用95%的食用级乙醇或其他的有机溶剂,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危险品运输、储存、使用的安全管理规定。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

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见图12-1。

各工序均要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清洁规程》、《人员、物料精化程序》、《设备维修、维护规程》等。

一、溶胶工序

包括辅料准备、投料计算、称量、溶胶。

(1)生产开始前应进行清场,并取得生产许可。

(2)核对腔皮配方中各成分的代号、品名、规格、编号、数量等,检查是否附有检验报告书和合格证。

(3)衡器使用前应检查是否在计量合格证有效期内,并按有关的SOP进行校正。注意衡量器的称量范围和精确度与所称物品的重量和准确要求是否相适应。

(4)计算、称量、投料均需有人复核,操作人、复核人均应签名。

(5)剩余的辅料均应及时封口,操作人应在容器上标明代号、品名、编号、剩余数量、启封日期,操作人、复核人签名,按退料的SOP执行。

(6)投料后严格执行溶胶工艺规程及溶胶罐操作SOP,溶胶过程应注意控制好真空度、温度、时间。胶液黏度、冻力和水分检验合格后填写中间产品流转卡并移交给中间站。

二、配料工序

(1)生产开始前应进行清场,并取得生产许可。

(2)准备生产用容器,检查容器是否洁净、干燥、是否有合格的状态标志并在洁净有效期内。

 (3)核对配料配方中各成分的代号、品名、规格、编号、厂家、数量等,检查是否附有检验报告书和合格证。

必要时进行前处理;液体原料进行过滤,固体原料进行粉碎过筛。

(4)衡器使用前应检查是否在计量合格证有效期内,并按有关的SOP进行校正。注意衡器的称量范围和精确度与所称物品的重量和准确要求是否相适应。

 (5)计算、称量、投料均需有人复核,操作人、复核人均应签名。

 (6)接配料的工艺规程和SOP进行,将配好的料液装在指定的容器中,标明料液的代号、品名、规格、批号、数量,取样送检有关项目,合格后方可进交中间站。

三、压丸、定型工序

  (1)生产开始前应进行清场,并取得生产许可;如是交接班,则应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

    (2)按生产指令要求装上指定的模具;调整对线及注油时间。

    (3)调节胶液温度、扇形体温度,同时监测胶皮厚度和均匀度,以后每半个小时检测和记录一次。

    (4)调整丸重,检测装量差异,以后每半小时检测和记录一次;使用称量范围、精密度相匹配的衡器,如生产胶丸规格≤0.50g/粒,则需选用万分之一精度的电子天平。

    (5)随时仔细检查丸形和是否有渗漏现象,每半个小时记录一次。

    (6)密切注意压丸机运行情况,及时补充润滑油。

    (7)控制好每一笼里的胶丸数量,使每笼胶丸的定型时间一致,定时检查丸形是否正常、粘连,填好中问产品流转卡。

    (8)定时检查室内的温湿度井做好记录。

    (9)生产结束,转换品、规格、批号前应彻底清洗、清场并做好记录,取得质检员核发的清场合格证。

    (10)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

    四、洗丸记录

    (1)生产开始前应进行清场,并取得生产许可。如是交接班,则应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

    (2)将经过规定时间定型的定量胶丸,按洗丸SOP用规定的清洗剂洗丸,使胶丸表面洁净无油迹。

    (3)将洗好的胶丸经质检员抽检合格后,填好中间产品流转卡并交给下道工序(干燥工序)。

    (4)将用过的清洗剂(有机溶剂)送至指定处。

    (5)严格执行易燃、易爆危险品安全操作规程和防范措施。

    五、干燥工序

    (1)生产开台前应进行清场,并取得生产许可。如是交接班,则应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放记录。

    (2)定时检查干燥是的温湿度并做好记录。

    (3)控制好胶丸的干燥时间,经质检员抽检合格后方可收丸。

    (4)称重,填写中间产品生产流转卡,送交中间站。

    六、灯检

    (1)生产开始前应进行清场,并取得生产许可。

    (2)从中间站领取干燥合格的胶丸,核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

    (3)置于灯检台,逐一检查,拣去异形丸、大小丸、气泡丸、漏油丸等。

    (4)将合格的胶丸和不合格胶丸分别装好,称重记录,同时填写生产流转卡,送交中间站。

    (5)定时检查室内的温湿度并做好记录。

七、内包装工序

瓶装、水泡眼铝塑片、双铝包装片等形式。

    (1)生产开始前应进行清场,并取得生产许可。

(2)从中间站领取灯检合格的胶丸及内包装材料,核对代号、品名、规格、批号、数量。

(3)按生产指令要求的包装形式进行包装。

    (4)随时抽检内包装质量:抽检频率宜≥1次/10min。

    瓶装:粒数、电磁感应效果、批号印刷效果是否清晰。

    水泡眼铝塑;有无缺粒、热合效果、批号印刷效果是否清晰。

    双铝包装:有无缺粒、热合效果、批号印刷效果是否清晰。

    八、外包装工序

    (1)生产开始前进行清场,并取得生产许可。

    (2)按包装指令限额计数领取标签,并按经批备案的标准实样核对代号、品名、规格、数量及文字内容,检查印刷质量。

(3)由车间质检员校对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印章等内容。

(4)工序负责人将待打印的包装材料定量发放给打印操作工,并填写记录。打印操作工把打印的包装物交给工序负责人。

(5)将已打印有效期、批号的样签贴在批包装记录的背面。

(6)工序负责人将已打印好的包装材料定量发放给包装操作人员,包装操作人员按外包装各项SOP操作,并应经常检查包装材料上的品名、规格、批号、有效期及数量是否正确,内外箱标签是否一致。

(7)印刷批号的标签和残损标签应由工序负责人会同质管员一同计数、销毁,并做好记录,经手人、监销人

 

 

 

 

 

 

 

 

 

第四节  质量控制要点

软胶囊剂生产质量控制要点见表12-l。

表12-1软腔囊剂生产质量控制要点

工序

质量控制点

控制项目

检测频率

配料

前处理

粉碎、过筛

异物、细度

一次/班

投料

称量、投料量

名称、数量、含量、

一次/班

溶液

投料量

各成分的投料量及比例

一次/料

溶胶过程

真空度、温度、时间

胶液

水分、黏度、冻力

压丸、定型

胶皮

左右胶皮厚度

一次/30min

内容物

净含量允差

胶丸

丸形、接缝牢固

洗丸

胶丸表面

清洁度

一次/班

干燥

胶丸胶皮

温度、湿度、水分

一次/班

灯检

丸形

大小丸、异形丸、气泡丸

一次/班

内包

分装、封口或密封

瓶装粒数、封口效果、封盖效果

一次/10min

水泡眼铝塑粒数、密封度、批号

双铝粒数、密封数、批号

外包

打印内容

批号、效期正确、清晰、无漏印

二次/班

贴签

粘贴应端正、牢固

装箱

数量准确、摆放整齐、封口牢固

 

 

 

 

 

 

 

 

 

 

 

 

 

 

第十三章  口服溶液剂

第一节  生产特殊要求

(1)非最终灭口菌口服液的物料暴露工序的操作应在100000级洁净区进行,最终灭菌口服液的物料暴露工序的操作应在300000级洁净区进行。

    (2)依据口服液原料性质,经验证后确定工艺要求:应明确规定从配料到灌装、灭菌结束的完成时限;对温主度敏感的物料,其配制、存放应在低温下进行。

    (3)口服液的配制应使用纯化水。直接接触物料的容器、管道和内包装村和的最后一遍清洗应使用纯化水。

    (4)直接接触物料的容器、管道和用具应使用不锈钢或其他易清洁、耐消毒并不产生污染的材质。

    (5)容器、管道和用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并定期消毒,对消毒效果应做验证。清洗剂、消毒剂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

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3-1。

图13-1  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示意

第三节  生产管理要点

    一、生产前准备

(1)检查生产区域已清洁清场,并有合格标志。检查合格,将清场合格证摘下,作为凭据放入本批生产记录中,并在该区域挂上生产状态标志。

   (2)检查是否有生产指令及相应的配套文件(如岗位操作SOP、过程控制SOP、清洁SOP等)。

   (3)检查原辅料、中间品是否有合格标识,核对其品名、规格、入库编号、数量等是否与生产指令相一致。

   (4)检查秤所用设备、仪器是否正常运行。

   (5)检查生产所用设备、容器、管道、用具等是否清洁,并标有清洁合格标识。若清洁后已过规定期限,应按SOP重新进行清洁。

   (6)检查介质供应符合生产工艺要求。

    二、生产

1.备料、称量

    (1)按生产指令领取原辅料和中间品。原辅料和中间品应除去外包装或经净化处理后进入备料室。备料室的洁净级别应与配制室相一致。

    (2)按生产指令逐项核对原辅料和中间品,需预处理的原辅料或中间品应按相应的工艺规程和SOP进行处理。

    (3)制备非最终灭菌口服液所用的原、辅料或中间品应做微生物检测并达到合格标准。

    (4)按生产指令和称量SOP逐项称量。

    (5)称量中所用的计量器具应是经过计量部门校验的、在有效使用期内的合格器具。

    (6)称量及称量过程中的计算应有双人复核,复核内容应包括代号、品名、入库编号、数量和计算公式等。核对无误后,称量人、复核人应填写原始记录并签名。

    (7)称量完毕,应将剩余原辅材料、中间品密封,在外包装上标明代号、品名、入库编号、剩余数量等,暂存于备料室或退回仓库。

    (8)按相关SOP清洁进行清场,清洁、清场合格后,做好合格标识。

    2.配制、过滤

    (1)配制人员应对原辅料进行复核。

    (2)将原辅料、中间品置于配液罐中,按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SOP要求制成规定量的溶液。配制口服液应使用新制的纯化水。

    (3)配好的溶液应做性状、pH值、相对密度等项目的检测。

    (4)按工艺要求选用适宜的过滤器材和过滤方法对溶液进行过滤。

    (5)对滤液进行澄明度检查。合格后将溶液转至洁净的储液罐中,标明物料状态等待灌装。

    (6)配制过程中应按工艺要求控制好原辅料加入顺序、搅拌时间、过滤速度、存放温度和时间参数。对性质不稳定物料的配制及存放的温度和时间应做验证。

    (7)称量完毕,应将剩余原辅料、中间品密封,在外包装上标明代号、品名、入库编号、剩余数量等,暂存于备料室或退回仓库。

    (8)按相关SOP清洁进行清洁,清洁、清场合格后,做好合格标识。

    2.配制、过滤

    (1)配制人员应对原辅料进行复核。

    (2)将原辅料、中间品置于配液罐中,按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SOP要求制定规定量的溶液。配制口服液应使用新制的纯化水。

    (3)配好的溶液应做性状、pH值、相对密度等项目的检测。

    (4)按工艺要求选用签适宜的过滤器材和过滤方法对溶液进行过滤。

    (5)对滤液进行澄明度检查。合格后将溶液转至洁净的储液罐中,标明物料状态等待灌装。

    (6)配制过程中应按工艺要求控制好原辅料加入顺序、搅拌时间、过滤时间、过滤速度、存放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对性质不稳定物料的配制及存放的温度和时间应做验证。

    (7)操作完毕立即按清洁SOP对所用储罐、管道、过滤器及其他用具进行清洁、消毒。过滤器应定期更换。清洁、消毒SOP应经过验证。

    (8)根据清场SOP对配制区域进行清洁、清场并做好合格标志。

   3.洗瓶、干燥

   (1)选择适宜的洗涤设备的方法,用饮用水将玻璃瓶内外壁洗涤干净。粗洗时加入清洁剂的,应用饮用水将清洁剂冲洗干净。

   (2)洗涤用水应检查澄清度。精洗应选用纯化水。

   (3)精洗后的瓶子应立即干燥。干燥后的瓶子应在洁净室冷却、存放,其存放期限应做相应的规定。

   (4)直接接触溶液的内塞应选择适宜方法依次用饮用水、纯化水洗净,洗净后进行干燥。

   (5)若选择不经洗涤直接使用的瓶子或内塞,则该瓶子或内塞应于洁净室内制备,并经验证证明是满足口服液生产所需要的洁净产品。

   4.灌装、压塞

   (1)按设备操作SOP开启灌装机,调节到规定装量,检查澄明度,合格后开始正式灌装。

   (2)灌装过程中应定期对装量进行抽查,保证装量差异在规定范围之内。

   (3)配制好的溶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灌装完毕。

   (4) 灌装后口服液应及时压塞、压盖,并检查压盖的密封性。

   (5) 操作过程中应随时剔除不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若要返工,应有相应措施以防止污染。

   (6)生产完毕,应按清洁SOP立即对设备、管道、用具等进行清洁、消毒,以防止微生物滋生。

   (7)根据清场SOP对配制区域进行清洁、清场并做好合格标志。

   5.灭菌

   (1)灌装好的口服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灭菌,等待灭菌的半成品应在规定的温度下存放,必要时低温冷藏。

   (2)灭菌的温度和时间应做验证。

   (3)灭菌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灭菌前后的产品混淆。

   (4)灭菌过程中各参数应做好记录。

   (5)灭菌后产品应逐柜取样检测微生物指标,并做好标识和记录。

   (6)生产完毕,及时进行清场。

   6.灯检

   (1)在规定的照度下,由经过培训的、视力合格的人员按照SOP的要求逐支进行检验。

   (2)剔除装量不足,密封不严,破损,有玻璃屑、纤维及其他异物的不合格品。不合格品用专门容器存放,容器上贴有不合格标识。

   (3)灯检合格产品应明确标识。灯检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已灯检产品和未灯检产品混淆。

   (4)灯检结束,应及时进行清洁、清场并做好记录。

   7.包装

  (1)进行包装前的清场检查,该区域应无任何与本批无关的物料、产品及文件。

  (2)按包装指令领取标签、说明书及其他包装材料。

  (3)核对待包装产品及包装材料的代号、品名、数量、入库编号等是否与批指令一致。 

  (4)按包装SOP贴签、装盒、装箱,在包装上标注生产日期等标识。

  (5)将一张已印有效期、生产批号的标签贴在批包装记录的背面。

  (6)包装结束,清点数量,计算物料平衡。若物料平衡出现异常,应查明原因。

  (7)成品入库,挂待检标识。

  (8)剩余的包装材料重新包装好,标明品名、数量、入库编号等退回仓库。

  (9)生产中产生的废标签应由专人销毁、双人复核并做好记录。

  (10)包装现场按SOP清场,记录并做好合格标识。

  8.检验、批记录审核、放行

  (1)按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SOP对成品抽样并进行理化和微生物检测。

  (2)审核批生产记录。若全部生产过程符合工艺规程和过程控制标准的要求,出现的偏差已得到妥善处理,则审核合格。

  (3)成品检验合格且批记录审核合格,则由品管部发放合格证。成品由待检标识转合格标识,可以放行。

  (4)若成品检验或批记录审核二者有一项不合格,则由品管部发不合格证。成品移至不合格品区域,挂不合格标识,不得放行。

第四节  质量控制要点

口服液生产的质量控制要点见表13-1。

表13-1  口服液和生产质量控制要点表

工序

控制点

质量控制项目

频次

生产过程

中间产品

备料

前处理

工艺要求

物料合格标识

每批

 

称量

代号、品名、入库编号、重量与指令一致,双人复核

标识

每批

配制

配液

纯化水,温度、时间、均匀性

性状、密度、pH等理化指标

每批

 

过滤

过滤速度、过滤材质、清洗方法

澄明度

每批

 

储存

温度、时间

标识

每批

洗瓶、盖

洗涤

水质、清洗剂、清洁方法

清洁度、澄明度

每批

 

干燥、灭菌

温度、时间、储存条件

干燥程度

每锅

灌装

灌装

管道、设备清洁,设备稳定性

装量及装量差异

一次/30min

 

压塞、盖

设备稳定性

密封性

随时

 

储存

温度、时间

标识

每批

灭菌

灭菌

温度均匀性、时间

微生物

每锅

灯检

灯检

照明度、操作人员视力

异物、澄清、标识

每支

包装

贴签

数额、废旧标签处理、复核

文字打印准确、清晰

每批

 

装盒、箱

防差错措施

数量、合格证、标识、拼箱符合要求

 

 

物料平衡

有标准、有记录、符合标准

 

每批

成品储存

 

温度、相对湿度

标识

每班

放行

成品检测

取样方法、检测方法

性状、理化、微生物

每批

 

过程审核

审核制度

 

每批

第五节参考示例

一、口服液车问平面布置图(参见图13-1)

二、口服液批记录组成目录

(I)生产指令;

(2)备料记录;

(3)批生产记录;

(4)批包装记录;

(5)清场记录;

(6)工艺查证记录;

(7)偏差处理记录;

(8)取样记录;

(9)中间产品检验记录;

(i0)成品检验记录;

(11)成品入库单;

(12)成品放行证书;

(13)不合格处理记录。

三、口服液生产主要文件目录

(1)××口服渣工艺规程;

(2)××口服液质量标准;

(3)X X口服液过程控制标准;

(4)××口服液批生产记录;

(5)X X口服液批包装记录;

(6)X X口赈液批检测记录;

(7)物料取样SOP;

(8)生产前检查SOP;

(9)备料、称量SOP;

(10)配液SOP;

(11)洗瓶、塞SOP;

(i2)灌装SOP;

(13)灯检SOP;

(14)灭菌SOP;

(15)包装SOP;

(16)冷藏SOP;

(17)纯化水制备SOP;

(18)工艺用水监测SMP;

(19)清场SOP;

(20)文件管理SOPI

(21)不合格品管理SMP;

(22)生产过程偏差处理SMP;

(23)物料标识SMP;

(24)产品放行SMP;

(25)物料储存、流转SOP;

(26)标签、说明书储存发放SOP;

(27)厂区卫生SMP;

(28)物料管道、容器清洁、消毒SOP;

(29)洁净区域清洁SOP;

(30)空调系统清洁SOP;

(31)洁净区监测SMP;

(32)员工个人卫生SMP;

(33)洁净工衣清洁SOP;

(34)洁净区员工更衣SOP;

(35)进入洁净区物料净化SOP;

(36)洁具清洁、消毒SOP;

(37)设备维护、保养SMP;

(38)计量器具SMP;

(39)××设备操作SOP;

(40)试验室管理SMP;

(41)验证管理规程。

备注:SOP;标准操作规程SMP;标准管理规程

四、标准操作规程(SOP)示例

示例1口服溶液剂配制标准操作规程(表13-2)

表13-2  口服溶液剂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题目

                         ××口服液的配制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页数

复核/日期

登记号

 

起草/日期

原登记号

 

分发

1.目的

规范××口服液的配制过程。

2.适用范围

××口服液。

3.直接责任人

岗位操作工。

4.间接责任人

车间主管、质量管理人员。

5.文件制定依据

××口服液工艺过程,××口服液过程控制标准。

6.具体内容

(1)生产前准备

①生产前进行清场检查。

②检查操作间的温、湿度。温度应为18~260C,相对湿度45%~65%。

③检查操作间设备、容器、管道是否已清洁,并附有清洁合格标识。

④按批指令双人复核待用物料,代号、品名、编号、数量无误,应在批记录上签字。

⑤安装过滤器。

⑥用纯化水将待用的配液器、储液罐、过滤器、管道再清洗一遍。检查是否有密封不严现象。

⑦将清洁合格标识取下,挂上正在运行标识。

(2)配制

①开启配液罐夹层冷却水,在配液罐中加入A提取液。

②物料C用50L纯化水溶解,抽入配液罐中,搅拌15min。

③物料D在不锈钢桶中用约50L纯化水溶解,加入物料F,用真空抽至配液罐中,再抽入物料B,开启搅拌。

④配制10%的NaOH溶液10L,用真空先抽取2/3至配液罐中。搅拌10min。测定pH值。

⑤若pH值低于6.0,再适量加入剩余的NaOH溶液,少量多次,边加边挑拌,直至pH值为6.2~6.5。

⑥加纯化水定容。继续搅拌15min。取溶液100ml,测色泽、密度、pH值,符合过程控制标准要求,停止搅拌。

⑦开转液泵过滤,滤液加至配液罐。

⑧取少量滤液检测澄明度,合格则将滤液全部转移至储液罐。

⑨开启储液罐夹层冷却水,保持溶液温度不超过150C。

⑩填写溶液配制记录。

(3)清场

①按清洁SOP清洗配液罐、管道和过滤器。

②所用器具移至洗涤室清洁。按洁净室清洁SOP对操作间台面、地面、地漏进行清洁。

③清洁完毕,填写清洁记录,挂合格标识。

示例2管道、储罐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表13-3)

表13-3  管道、储罐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题目

                         管道、储罐的清洁和消毒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页数

复核/日期

登记号

 

起草/日期

原登记号

 

分发

1.目的

规范输送、储存物料的管道、储罐的清洁、消毒操作,防止微生物滋生和防止交叉污染。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配液、灌装等工序的输液管道、配液罐、储液罐的清洁、消毒。

    3.直接责任人

    岗位操作工。

    4.间接责任人

    车间主管、QA。

5.文件制定依据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清场管理规程(SMP-×××××)。

6.内容概述

(1)明确各类清洁程序和消毒程序的适用条件。

    (2)规范清洁程序的具体操作。

    (3)规范消毒程序的具体操作。

    7.具体内容

    (1)适用条件

    ①7天内连续生产同一产品每批生产完成后选用A类清洁程序。

    ②连续生产同一品种7天以上或更换品咱或停产2天以上,恢复生产前应选用B类清洁程序。

    ③连续生产半个月或停产3天以上恢复生产出产前选用B清洁程序,并使用消毒程序。

    (2)A类清洁程序

    1)配液罐及输液管道的清洁

    ①每批结束后,打开配液罐盖,用饮用水冲洗罐盖及罐内壁各处。加纯化水至罐体2/3处,开启搅拌器,搅拌5min。

    ②如果储液罐有料液暂存,必须关闭储液罐进液阀门。

    ③开启转移泵,按物料转运方向,将配液罐的洗涤水通过输液管道的出水口排出。

    ④用纯化水重复洗涤配液罐及输液管道。

    ⑤从配液罐出水口及输液管道的出水口分别取水样,检查洗涤水是否无色。

    ⑥将配液罐水全部放出,管道存水用真空抽干。

    ⑦用抹布清洁罐体外壁。

    ⑧检查合格后填写清洁记录,并挂清洁合格标识。

    2)储液罐及灌液管道的清洁

    ①用饮用水冲洗液罐盖及内壁。

    ②加水至储液罐的2/3处,开启转液泵,将水转到灌装机暂存罐并从灌装机针头流出,至流出液无色,放出多余水。

    ③用纯化水重复洗涤一遍,从储液罐子出水口和灌装机针头分别取样,检查洗涤水是否合格。

    ④放出罐内多余存水,用真空抽干管道内存水。

    ⑤用抹布清洁罐体外壁。

    ⑥检查合格后填写清洁记录,并挂清洁合格标识。

    (3)B类清洁

    ①用饮用水按A类清洁程序将配液罐、储液罐及管道冲洗至流出液无色。

    ②在按配液罐体积的2/3在配液罐内配制2%的NaOH溶淮,循环搅拌10min,关闭搅拌机。

    ③将NaOH溶液通过管道转移至储液罐,罐内循环10min。

    ④将储液罐内NaOH溶液移至灌装机的暂存罐,通过灌装机针头流出。

    ⑤用饮用水按物料转移方向依次清洁,洗涤液从灌装机针头流出,至流出液pH呈中性。放干罐内清水,抽干管道残存水。

    ⑥纯化水重复洗涤配液罐、储液罐、管道针头。

    ⑦检查各出口水的pH及水的色泽,与纯化水对照,无差异即合格。

    ⑧放干罐内纯化水,抽干管道残存水。

    ⑨检查合格后填写清洁记录,并挂清洁合格标识。

    (4)清毒程序

    ①按B类清洁程序清洁。

②打开配液罐、储液罐的物料截止阀、排空阀,关闭排污阀。

    ③打开洁净蒸汽总阀,让蒸汽进入罐内。

    ④打开洁净蒸汽大小,控制蒸汽≤轮机0.2MPa,待罐内温度达到1000C开始计时。

    ⑤保温40min,关闭蒸汽阀。

    ⑥打开排污阀,排出冷凝水。

    ⑦检查合格后填写消毒记录,挂清洁合格标识,并注明已消毒。

    (5)已清洁或消毒管道、容器未及时使用时,使用前应按上述程序重新清洁或消毒。

    示例3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表13-4)

    1.目的

    严格偏差的报告和审批程序,确保偏差得到有效的分析、评估和纠正,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的任何产品。

表13-4  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题目

                         生产过程中的偏差处理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页数

复核/日期

登记号

 

起草/日期

原登记号

 

分发

    3.责任部门

    发生偏差的部门及质量保证部。

    4.文件制定依据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工艺规程、质量标准。

5.文件内容概述

(1)明确偏差概念。

(2)规范偏差的报告和处理程序。

6.具体内容

(1)概念。偏差是产品生产或储运过程中发现的,SP-,批准的工艺规程、质量标准、批指令SOP等要求不相符的质量异常现象。该现象有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

(2)偏差分类。按偏差涉及的因素分为:工艺偏差、设备偏差、物料偏差、环境偏差、质量指标偏差等。

①工艺偏差指产品生产的工艺参数、工艺过程等不符合工艺规程或SOP的要求。

②设备偏差指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设备状态或设备参数不符合工艺规程、SOP的要求。

③物料偏差指产品生产所用物料不符合工艺规程、质量标准、批指令的要求。

④环境偏差指产品生产或储运过程的环境不符合工艺规程、SOP的要求。

⑤质量指标偏差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过程控制指标、半成品的质量检测指标、收率指标、物料平衡指标等与工艺规程、质量标准、SOP的要求不相符。

     (3)流程

    ①发现偏差时,由发现岗位的操作人员立即填写《偏差报告和处理单》,描述偏差现象以及发现或发生偏差的过程。

    ②由QA对偏差描述进行确认。

    ③分别由车间主管、QA主管对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偏差处理建议。

    ④由发现偏差部门的负责人对偏差的评估和处理签署意见。

     ⑤由偏差涉及的相关部门对偏差的评估和处理签署意见。

     ⑥由质量保证部负责人确定偏差的处理意见。

  ⑦根据《偏差报告和处理单》的最终意见实施偏差的纠正。

     ⑧《偏差报告和处理单》应在不超过1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

     ⑨由QA负责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由相关部门重新分析、评估并采取纠偏措施。

     ⑩偏差得到纠正、成品检验合格后可以放行。

     《偏差报告和处理单》纳人该批产品的批记录。

 

 

 

 

 

 

 

 

 

 

 

 

 

 

 

 

 

 

 

 

 

 

 

 

 

 

 

 

第十四章  保健饮料

第一节  生产特殊要求

    保健饮料是采用对人体有保健功能作用的饮料,经适当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保健功能并符合卫生要求的饮品。由于饮用者具有随意性,保健饮料要充分保证其安全性,必要时要注明有关的饮用注意事项及指导性说明。保健饮料必须按《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

    (1)所用的原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功能性原料必须是经确认具有该保健饮料相应的功能作用并已被批准使用的原料,即有功能作用的中药材或用功能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

    (2)保健饮料必须经功能试验证明具有保健功能作用,报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生产。

    (3)原料应在适当的条件下储存,保证使用时其质量符合有关要求。

    (4)保健饮料必须严格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配方进行生产。

    (5)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性能需要进行验证,确认加工过程不会影响, 产品的功能效果,且在产品保质期内功能效果符合要求。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

    最终灭菌保健饮料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4-1。

 

 

 

 

 

 

 

 

 

 

 

 

 

 

 

 

 

 

 

 

PET瓶热灌装保健饮料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4-2。

 

 

 

 

 

 

 

 

 

 

 

 

 

 

 

 

 

 

 

 

 

 

 

 

 

 

 

 

 

 

 

 

 

 

无菌灌装保健饮料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4-3。

第三节 生产管理要点

一、生产用水

    (1)保健饮料生产用水(原水)必须符合GB5749—1985的规定。

    (2)可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特性,对原水进行再处理,以制取适用的工艺用水,如可用反渗透法或离子交换法换取纯化水;用阳离子交换法制取软化水等。

    (3)需要加强对水预处理系统、纯化水制备和软化制备系统的监测、维护和管理,确保系统能连续稳定运行,保证制到的工艺用水符合使用要求。

    (4)根据储水设备和储存条件制定工艺用水储存管理制度,包括储存和温度、时间、消毒及相关的管理措施,确保工艺用水使用时的质量符合工艺要求。

    二、原辅料保存和发放 

    (1)要制定原辅材料的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原辅料标准进行采购、运输、储存,严格按配方和生产计划发放使用。

    应建立原辅料入库验收制度,原辅料严格按验收标准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库。在仓库要进行定置储存,方便管理。

    (2)对温度敏感的原辅料,应放置于适宜的恒温仓库或冷库储存,防止原辅料变质;对已发现变质的原辅料,不得发放投入使用。

(3)对温度和微生物敏感的原辅料需要在冷冻或冷藏条件下进行运输和储存,在使用前从冷库取出并放置于合适的场所保存和解冻,确保至使用期间不会变质。  

三、称量

    (1)称量时应对原辅料的代号、品名、批号、规格、数量进行核对并检查是否有合格标志。调换原辅料供应商及特殊品种需经小样试验或经验证,确认符合使用要求。

    (2)剩余的原辅料应封口储存,在容器内外均应有标签标明代号、品名、编号、日期、剩余量及使用人签名。

    (3)天平、磅称应在有效使用期限内,每次使用前应进行校正,并定期由计量部门专人校验,做好校验记录。

    (4)称量好的原辅料应定置放置,做好标识,以防止差错。

    四、调配

    (1)按生产计划和配方计算量领用原辅料,发料时须做好发料、领料记录,领、发料单应注明原料代号、名称、原料编号以及用于生产的产品代号、名称及批号。

    (2)应设置原辅料外包装处理间,去除外包装或对包装进行清洁后才能搬入称量间和投料间。

    (3)拆开外包装后,应检查原辅料的外观色泽是否正常,有无结块现象;发生变色和结块的原辅料不得使用。

    (4)称量前应对称量器具进行校正,按配方准确称量;称量和投料须经二人复核,确认无误后,称量和复核人均须在生产记录上签字。

    (5)配制保健饮料必须严格控制卫生条件,配制过程中各工序操作要严格控制和防止微生物污染,物料输送和混合应采用机械方法。

    (6)配制好的物料溶液应有防止污染的措施,料液从配制到灌装、灭菌应明确规定允许放置时间,超过规定时间的料液不得用于灌装。放置时间需根据存放条件通过验证试验加以确定,验证内容包括理化指标变化、口味变化、微生物污染变化、外观变化等。

    (7)要根据货加期产品质量标准确定内控标准,根据内控标准定验证标准。

    (8)配制好的料液应化验合格后才能进行灌装。

    (9)同一配制室内不得同时配制不同产品。一个产品生产结束后,应进行清场处理,对配制容器、设备和输送管道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后才能转入另一产品的生产。

    (10)使用多个配制罐配料,每个配制罐均需要挂牌,标明配制液的品名、规格、批号。配制好可供灌装的料液,需标明化验合格。

    五、包装容器处理

    (1)包装容器的材料必须进行安全性试验,确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

    (2)直接与饮料接触的包装材料(瓶、盖、袋)必须进行相关试验,确认对产品的质量不会造成影响,且生产时容易清洗。

    (3)包装容器在灌装保健饮料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清洗、消毒。对消毒工艺和设备要进行验证,确认清洗、消毒效果符合标准。

    六、过滤

    (1)料液经过滤过达到澄清度标准后材可以进行灌装。

    (2)应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过滤材质和过滤精度,悬浊型保健饮料可选用较低的过滤精度,澄明溶液则要选用较高过滤精度的过滤器。

    (3)禁止使用含用石棉的过滤器材过滤液。不得使用吸附保健功能组分和释放异物的过滤装置。

    (4)产品从调配、灭菌至灌装的管道较长时,应在灌装前设置终端过滤器,过滤后再进行灌装。灌装前的终端过滤器宜选用合适精度金属过滤器。

    (5)过滤器应易于拆洗和消毒、灭菌。

    (6)应规定已过滤料液至灌装或灭菌工序的最长储存时间。

    七、灭菌

    (1)根据生产线的功能和产品的工艺,保健饮料可以在灌装前或灌装后灭菌,灭菌工艺必须经过验证,确认灭菌设备的性能和对产品灭菌的效果能够达到有关要求。

    (2)对中性产品的灭菌效果验证,可以采用pH5.5~7.0,内含有嗜热芽孢杆菌的液体培养基,按每个包装容器含有至少106个嗜热芽孢杆菌加入菌悬液,按工艺条件进行灭菌,对灭菌后的培养基检测存活的微生物数,无菌保证值应≥6。

    (3)对酸性产品的灭菌效果验证,可以采用与产品的pH值相同的液体培养基,按每个包装容器含有至少106个嗜热芽孢杆菌加入菌悬液,按工艺条件进行灭菌,对灭菌后的培养基检测存活的微生物数,无菌保证值应≥6。

    (4)在长期停产后的生产前和灭菌设备大修后,应对设备的灭菌效果进行验证,验证合格才能投入使用。

八、灌装

由于技术进步,现已有多种灌装形式的生产线可供选择,外包装容器可以耐受850C以上的产品,可以采用热灌装线进行生产;对pH中性的产品,如包装瓶、盖能经受高温灭菌的,可以在常温灌装封口后,用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对热敏感的产品,可以采用无菌灌装进行生产。但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灌装,最终产品的微生物指标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1.热灌装

    (1)采用热灌装生产,产品溶液须经灭菌机进行完全灭菌后降温至瓶子可耐受的温度(通常是850C)再进行灌装。灌装封口后要立即将瓶倒转约1050C并保持一定时间,以利用产品温度对盖的内部进行杀菌处理,之后再时行喷淋冲洗和冷却降温。

    (2)热灌装的空瓶和瓶盖在灌装前要进行适当的冲洗、消毒处理,减少空瓶和盖的微生物数量。

    (3)灌装头应保持有适当的回流量,以保持产品灌装温度不变。

    2.灌装后灭菌

    灌装后灭菌的产品也可称最终灭菌产品,其生产车间平面布置见图14-4。

    (1)灌装后灭菌的产品,产品溶液需经过滤澄清度符合标准后再在常温下进行灌装,封口后产品移至灭菌器内进行灭菌。为确保有效灭菌,灭菌工艺必须经过验证。

    (2)采用最终灭菌的产品,空瓶需要用纯化水进行冲洗,除去可能存在的异物。

    (3)灭菌设备应有灭菌温度和压力显示装置及自动记录装置。

    (4)宜选用双门灭菌柜。采用单门灭菌柜时,应有防止待灭菌品与已灭菌品相混淆的措施。

    (5)不同的品种、不同规格产品的灭菌条件,应经过验证。验证后的灭菌程序,如温度、时间、柜内放置数量的排列层次等,不得随意更改。应定期对灭菌程序进行再验证。

3.无菌灌装产品的灌装要求

 无菌灌装技术在饮料生产中已使用多年,由于无菌灌装对包装瓶的耐热性能和强度要求相对较低,且产品在生产过程受热时间短,产品的有效成分损失和口味变化较少,包装材料成本比热灌装低,该工艺已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所采用。由于无菌灌装的特殊性,在工艺和生产管理上应更为严格。

    (1)应采用新吹制的空瓶,空瓶应在洁净的环境条件下输送到灌装工序,防止输送过程污染。

    (2)空瓶采用有效的灭菌设备进行消毒灭菌,杀菌后用无菌纯化水冲洗消毒液。杀菌效果应通过验证,确认符合工艺要求。

     (3)杀菌后的空瓶应立即使用。考虑到生产时设备故障停机,应进行工艺试验确定停机的允许停留时间,超过时间的瓶子不得使用。

    (4)瓶盖采用有效的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杀菌,杀菌后用无菌水冲洗净消毒液,随后用无菌空气吹干。杀菌效果应通过验证,确认符合工艺要求。

    (5)瓶和盖杀菌后要在无菌条件下输送到灌装和封口工序。

    (6)灌装要在无菌空气流的保护下进行,从空瓶杀菌后至封盖出口区域的无菌对相邻洁净区应保持正压,正压差应≥10Pa(企业标准)。

    (7)供应无菌灌装区的清洗用水、压缩空气均应经过无菌化处理,并经验证符合无菌要求。

    (8)无菌灌装线各无菌系统单机验证合格后,需要全线联动进行无菌灌装试验,验证合格后才能设入生产。

    (9)进入无菌区域的物品(维修工具、零件等)必须经消毒或灭菌,并经专用传递窗进入。常用的维修工具可放置在无菌区域内,避免传递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

    (10)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可通过无菌隔离手套进行简单的维修。操作人员必须进入百级才能排除故障时,维修结束后必须对无菌区域和灌装机系统重新进行灭菌,灭菌合格后才能恢复生产。维修前后的产品应分开存放,经确认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混合,进入下道工序。

    (11)各无菌系统应有操作规程并应严格遵照执行,并做好相应的操作记录。

    4.灯检

    (1)灌装后的产吕应进行灯检,以检出异物和各种原因的不合格品。

    (2)灯检人员的视力应在0.9以上,无色盲,每年检查一次。连续灯检时间不宜过长。

    (3)检出的各类不合格口应进行分类记录,不合格品由专人进行处理。

九、包装

(1)进行包装前的清场检查,如符合要求,取下原清场合格证放入本批生产记录中,挂上本批产品生产标示牌,方可开始包装。

    (2)按生产计划领用包装材料,应核对包装材料与包装产品的品名、规格、批号,正确无误后才能开始包装作业。

    (3)打码、贴签、包装及装箱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品名、规格、批号、有效期等是否正确,内外包装内容是否相符。

    (4)包装结束后,应统计标签的实用数、损坏数、剩余数,与领用做物料平衡检查,对损坏及已印字的废标签应按相关规程进行现场监督销毁并记录,剩余标签应退库。

    (5)包装结束,产品入库待检品库,经化验合格后才能正式入库。

    十、清场

    生产前,应对操作区域进行清场检查,该区域应无任何与本批生产无关的物料、产品及文件。如符合要求,将上一批的清场合格证取下,放入本批生产记录中,挂上本批生产状态标志。

    生产结束,即生产现场在更换批号和更换品种、规格时,各生产工序应按规定进行彻底清场并做好记录,检查合格后,应挂清场合格证,该证应归入下一批生产记录。

十一、生产记录

    (1)各工序生产记录样张参见附表。

    (2)各工序应按规定及时填写本工序的批生产记录,并按批及时汇总,审核后交品管部门归入批档案,以便进行批成品质量审核及评估。经审核符合要求者,出具成品合格证后,方可放行出厂。

第四节  质量控制要点

   (1)灌装后灭菌保健饮料质量控制要点如表14-1所示。

表14-1  灌装后灭菌保健饮料质量控制要点

工序

质量控制点

质量控制项目

频次

制水

(纯化水)

电导率

1次/2h或在线监控

 

 

微生物

1次/周

 

(软化水)

重金属阳离子

1次/2h

 

 

pH值

1次/2h

功能原料

原料质量

无霉变、无虫蛀

每批

 

功能成分萃取液

有效成分含量或溶性固形物含量

每萃取批

 

成品原料质量

功能成分含量

1次/周

半成品溶液配制

原料称量

复核原料名、数量

每次

 

半成品溶液含量

可溶性固形物(或功能成分的含量),pH

每配制罐

洗瓶

清洗液

浓度

依工艺规定

 

清洗或杀菌效果

清洁度

生产时抽检

 

 

残存微生物数

1次/周

灌装

灌装容量

按工艺规定

每小时和开机时

旋盖封口

密封性

旋紧力、旋松力

每小时和开机时

灭菌

灭菌机

每柜装载量、温度

每杀菌锅

 

灭菌温度、时间

温度和时间记录、真空度

自动控制记录

检查

澄明度

异物

随时/班

包装

印批号

字迹

随时/班

 

箱装

数量,说明书、标签

每批

 

标签

核对品名、内容、批号与包装是否有误

每批

 

装箱

数量、装箱单、印刷内容、拼箱

每批

环境控制

 

洁净度、风量、正压温度

每月

    (2)无菌灌装保健饮料质量控制要点如表14-2所示。

表14-2  无菌灌装保健饮料质量控制要点

工序

质量控制点

质量控制项目

频次

制水

(纯化水)

电导率

1次/2h或在线监控

 

 

微生物

1次/周

 

(软化水)

重金属阳离子

1次/2h

 

 

pH

1次/2h

功能原料

原料药材质量

无霉变、无虫蛀

每批

 

功能成分萃取液

有效成分含量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每萃取批

 

成品原料质量

功能成分含量

每批

半成品溶液配制

原料称量

复核原料名、数量

每次

 

半成品溶液含量

可溶性固形物(或功能成分的含量),pH

每配制罐

过滤(无菌过滤器)

过滤器完好性

气泡点试验

使用前后

洗瓶

清洗液的浓度

含量

依工艺规定

 

清洗或杀菌效果

清洁度

生产时抽检

 

 

残存微生物

1次/周

灌装

灌装容量

按工艺规定

每小时或开机时

旋盖封口

密封性

旋紧力、旋松力

每小时或开机时

灭菌

灭菌蒸汽压力

压力

每小时

 

灭菌温度、时间

温度和时间记录、真空度

自动控制记录

检查

澄明度

异物

随时/班

包装

印批号

字迹

随时/班

 

箱装

数量,说明书、标签

每批

 

标签

核对品名、内容、批号与包装是否有误

每批

 

装箱

数量、装箱单、印刷内容、拼箱

每批

第五节  参考示例

一、保健饮料生产记录目录

  (I)产品生产、质量汇总表(见表14—3);

(2)洗瓶(制瓶)生产记录(见表14-4);

(3)配制工段(称量)生产记录(见表14-5);

(4)配制工段(调配)生产记录(见表14-6);

(5)保健饮料超高温(UHT)灭菌记录(见表14-7);

(6)灌装机系统CIP、灭菌操作记录(见表14-8);

(7)喷淋冷却机运行记录(见表14-9);

(8)检查岗位质检记录(见表14-10);

(9)贴标、装箱岗位生产记录(见表14-11);

(10)装箱工序清场记录(见表14-12);

(11)无菌过滤器完好性试验记录(见表14-13);

(12)纯水制水工序记录(见表14-14);

(13)饮料车间环境检测记录(见表14-15)。

表14-3  产品生产、质量汇总表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配制罐装

配制总数

L

半成品化验

罐号

项目

 

 

 

 

 

 

 

 

 

 

 

 

 

 

 

 

 

 

 

 

 

 

 

 

 

 

 

 

 

 

 

 

 

 

 

 

 

理论灌装数

实际灌装数

收得率:  %

废次品数

 

 

 

领用瓶数

损耗瓶数

损耗率:   %

领用盖数

损耗盖数

损耗率:   %

 

歪盖

漏液

 

异物

容量不足

废品率:   %

耗用标签数

损耗标签数

损耗率:   %

耗用纸箱数

损耗纸箱数

损耗率:   %

入库成品数

 

 

 

 

 

 

 

 

 

 

 

 

 

记录者:                     质量员:                车间主任:

表14-4  洗瓶生产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开机前准备工作

饮料瓶生产厂:

洗瓶机运转情况

 

瓶批号:

冲瓶碱水浓度、温度符合规定

 

饮料瓶使用情况

 

冲瓶热水温度、压力符合规定

 

领用总数

冲瓶纯化水压力符合规定

 

废瓶数

 

 

生产用瓶

冲瓶水检测记录

时间

 

 

 

 

 

 

 

碱水

浓度/%

 

 

 

 

 

 

 

温度/0C

 

 

 

 

 

 

 

压力/MPa

 

 

 

 

 

 

 

过滤水

温度/0C

 

 

 

 

 

 

 

压力/MPa

 

 

 

 

 

 

 

纯化水

电导率/μS

 

 

 

 

 

 

 

压力/MPa

 

 

 

 

 

 

 

生产情况记录:

 

 

 

 

 

 

 

 

操作者;                班长:                      工段长:

 

表14-5  配制工段(称量)生产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核对原料名称\化验报告\

原料名称

生产批号

化验报告单号

原料名称

生产批号

化验报告单号

 

 

 

 

 

 

 

 

 

 

 

 

 

 

 

 

 

 

 

 

 

 

 

 

 

 

 

 

 

 

 

 

 

 

 

 

原料称量

原料名   编号

 

 

 

 

 

 

 

 

 

 

 

 

 

 

 

 

 

 

 

 

 

 

 

 

 

 

 

 

 

 

 

 

 

 

 

 

 

 

 

 

 

 

 

 

 

 

 

 

 

 

 

 

 

 

 

 

 

 

 

 

 

 

 

 

 

 

 

 

 

 

 

 

 

 

 

 

 

 

 

 

称量人

 

 

 

 

 

 

 

 

复核人

 

 

 

 

 

 

 

 

生产情况记录

 

 

操作者:                     班长:              工段长:

表14-6  配制工段(调配)生产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准备工作

检查各配料罐清洗合格

 

检查各罐泵送系统运转正常

 

检查水\电\汽\气供给正常

 

检查原料外观质量符合要求

 

 

 

 

 

半成品化验:

编号

项目

 

 

 

 

 

 

 

 

投料开始时间

 

 

 

 

 

 

 

 

调配结束时间

 

 

 

 

 

 

 

 

 

 

半成

 

 

 

 

 

 

 

 

 

 

 

 

 

 

 

 

 

 

 

 

 

 

 

 

 

 

 

 

 

 

 

 

 

 

 

 

 

 

 

 

 

 

 

 

 

 

 

 

 

 

 

 

 

 

 

 

检测人

 

 

 

 

 

 

 

 

复核人

 

 

 

 

 

 

 

 

生产情况记录

 

 

 

 

 

 

操作者:                班长:                       工段长:

 

表14-7  饮料超高温水(UHT)灭菌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年 月 日

,

准备工作

蒸汽压力稳定在±MPa

 

冷却冷水压力≥MPa

 

压缩空气压力≥MPa

 

电源供电电压正常

 

冷却塔水压力≥MPa

 

控制盘仪表显示正常

 

UHT系统灭菌

灭菌开始时间

 

灭菌温度达到   0C时间

 

灭菌结束时间

 

系统灭菌保持时间(min)

分钟

灭菌后循环时间开始时间

 

 

 

产品灭菌

进料开始时间

 

物料顶水排水结束时间

 

灌装开始时间

 

 

 

灭菌过程记录

时间

蒸汽压力/ MPa

灭菌温度/0C

灌装温度/0C

压缩空气压力/ MPa

备注

 

 

 

 

 

 

 

 

 

 

 

 

 

 

 

 

 

 

 

 

 

 

 

 

 

 

 

 

 

 

 

 

 

 

 

 

 

 

 

 

 

 

 

 

 

 

 

 

 

 

 

 

 

 

 

 

 

 

 

 

 

 

 

 

 

 

 

 

 

 

生产情况记录

 

 

 

 

操作者:                     班长:             工段长:

表14-8  灌装机系统CIP、灭菌操作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生产线

 

班次

 

生产日期

200年  月   日

产品名称

 

规格

ml

批号

 

灌装机灭菌记录(每5min记录一次)

蒸汽总表压力

MPa

灭菌开始时间

 

灌装机灭菌

时间

高位液缸压力/MPa

回液管未端温度/0C

 

 

 

 

 

 

 

 

 

 

 

 

 

 

 

 

 

 

 

 

 

 

 

 

 

 

 

CIP清洗记录

灌装结束时间

 

CIP开始时间

 

CIP结束时间

 

浓碱浓度/%

 

用量

 

稀碱浓度/%

 

碱洗温度

 

碱洗时间

 

中间水洗时间

 

浓酸浓度/%

 

用量

 

稀酸浓度/%

 

酸洗温度

 

酸洗时间

 

中间水洗时间

 

最后水洗时间

 

 

 

 

 

运行情况说明:

 

 

 

 

 

 

操作者:                 班长:              工段长:

 

 

表14-9  喷淋冷却机运行记录(热灌装线用)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准备工作

喷淋水含氯量检测

标准/(3mg/kg)

 

冷却一段喷淋压力

标准/MPa

喷淋热水加热

标准/0C

 

冷却二段喷淋压力

标准/MPa

喷淋水压力

标准/MPa

 

冷却三段喷淋压力

标准/MPa

 

 

 

 

 

 

开机时间

 

关机时间

 

运行记录

时间

喷淋段

冷却一段

冷却二段

冷却三段

温度/0C

压力/MPa

温度/0C

压力/MPa

温度/0C

压力/MPa

温度/0C

压力/MPa

:

 

 

 

 

 

 

 

 

:

 

 

 

 

 

 

 

 

:

 

 

 

 

 

 

 

 

:

 

 

 

 

 

 

 

 

:

 

 

 

 

 

 

 

 

:

 

 

 

 

 

 

 

 

:

 

 

 

 

 

 

 

 

:

 

 

 

 

 

 

 

 

生产情况记录

 

 

 

 

 

记录人:                   班长:               车间主任:

表14-10  检查岗位质检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生产准备

输送带润滑符合要求

 

 

 

液位检测器工作正常

 

 

 

废次品记录

     批号

项目

 

 

 

 

 

容量不足

 

 

 

歪盖

 

 

 

瓶身损伤

 

 

 

异物

 

 

 

检查总数

 

 

 

合格品数

 

 

 

生产情况记录

记录人:              班长:                   车间主任:

表14-11  贴标、装箱岗位生产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生产准备:

输送带润滑符合要求

 

 

 

贴签机试运行正常

 

 

 

贴签记录

包装批号

 

 

 

领用标签数

 

 

 

损坏标签数

 

 

 

合格品数

 

 

 

装箱记录

 

 

 

领用纸箱数

 

 

 

入库成品数(箱)

 

 

 

损坏纸箱数

 

 

 

生产情况记录

 

记录人:                   班长:                车间主任:

表14-12  装箱工序清场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项目

负责者检查结果

质监员检查结果

灯检岗位清除废品并搬出生产现场

 

 

清除本批废弃装箱材料

 

 

清除现场废弃杂物

 

 

现场无本批产品遗留物

 

 

清点、整理剩余标签并退回仓库

 

 

损坏、废弃标签进行销毁

 

 

清洗喷码机及取消本批喷码设置

 

 

清洁、擦净包装工序设备、地面及其他设备

 

 

说明:凡符合清场要求,检查情况用“√”表示,不符合清场要求,重新清场,直于合格。

清场者:                    负责者:                  质监员:

表14-13  无菌过滤器完好性试验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过滤器名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气泡点压力/MPa

检测结果

 

 

 

 

 

 

 

 

 

 

 

 

 

 

 

 

 

 

 

 

 

 

 

 

 

 

 

 

 

 

 

 

 

 

 

 

 

 

 

 

生产情况记录

 

 

 

记录人:                   班长:             车间主任:

表14-14  纯水制水工序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时间

砂滤器压力/MPa

碳滤器压力/MPa

高压泵/ MPa

反渗透压力/ MPa

流量/(m3/h)

电导率/(μs/cm)

产水/pH

备注

 

 

 

 

 

 

 

 

 

 

 

 

 

 

 

 

 

 

 

 

 

 

 

 

 

 

 

 

 

 

 

 

 

 

 

 

 

 

 

 

 

 

 

 

 

 

 

 

 

 

 

 

 

 

 

 

 

 

 

 

 

 

 

 

 

 

 

 

 

 

 

 

 

 

 

 

 

 

 

 

 

 

 

 

 

 

 

 

 

 

 

 

 

 

 

 

 

 

 

 

 

 

 

 

 

 

 

 

 

 

 

 

 

 

 

 

 

 

 

 

 

 

 

 

 

 

 

 

 

 

 

 

 

 

 

 

 

 

 

 

 

 

 

 

 

 

 

 

 

 

 

 

 

 

 

 

 

 

 

 

 

 

 

 

 

 

 

 

 

 

 

记录人:           工段长:

表14-15  饮料车间环境检测记录

代号:               品名:       饮料    文件编号:

规格:       ml      批号: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高效过滤器泄漏试验

工作室

高效过滤器号

 

 

 

 

 

 

 

 

 

 

 

 

 

 

 

 

 

 

 

 

 

 

 

 

 

 

 

 

 

 

 

 

 

 

 

 

 

 

 

 

 

 

 

 

 

 

 

 

 

 

 

 

 

 

 

 

 

 

 

 

 

 

 

 

 

 

 

 

 

 

 

 

 

 

 

 

 

 

 

 

 

净化区工作室洁净度、正压差检测记录 

工作室

洁净度

正压差/Pa

评定(√或×)

标准

测定

标准

测定

 

 

 

 

 

 

 

 

 

 

 

 

 

 

 

 

 

 

 

 

 

 

 

 

 

 

 

 

 

 

 

 

 

 

 

 

 

 

 

 

 

 

 

 

 

 

 

 

生产情况记录

 

 

记录人:              班长:                       车间主任:

二、保健饮料生产车间主要操作规程目录

(1)制瓶(洗瓶)操作规程;

(2)灌装岗位操作规程;

(3)灌装机CIP清洗操作规程;

(4)溶糖岗位操作规程;

(5)配制岗位操作规程;

(6)配制工段设备CIP清洗操作规程;

(7)灭菌机操作规程;

(8)制水系统操作规程;

(9)喷淋及冷却隧道机操作规程;

(10)贴签岗位操作规程;

(11)装箱岗位操作规程;

(12)瓶盖消毒清洗操作规程;

(13)消毒液调配操作规程;

(14)过滤器完好性试验操作规程;

(15)过滤器灭菌操作规程;

(16)萃取岗位操作规程;

(17)控制区、洁净区人员进、出标准操作规程;

(18)洁净区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第十五章  保  健  酒

第一节  生产特殊要求

 一、厂房的要求

 关于厂房的选址、设计、设施、平面布局等,应符合《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1994)以及总论第五章的相关要求。

    二、原料的要求

(1)有功效成分的原料,应严格按照卫生部2002年《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用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的规定选取原料。原料的筛选、切片、粉碎操作应在与生产工艺及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内进行,场所内应安装有效的排风、除尘设备。原料的前处理不得与成品生产使用同一厂房。

(2)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9474—1985)。自备水源的生产用水,也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并应定期进行监测。

(3)发酵酒应符合《发酵酒卫生标准》(GB2758—1981)和相应质量标准(如啤酒应符合GB/T4927—91)的要求。

(4)蒸馏酒及配制酒应符合《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GB2757—1981)和相应质量标准的要求。

三、检验的要求

应设置与生产产品种类相应的检验室和化验室,并配备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所需的房间、仪器、设备及器材,并定期进行鉴定,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应具备对产品主要功效因子或功效成分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生产车间环境的要求

生产保健酒类产品的车间应具备有良好的除湿、排风、除尘、降温等措施,人员物料进出及生产操作应参照洁净室(区)管理。

五、空气净化级别的要求

保健酒类的空气净化级别应能满足生产加工对空气净化的需要,终产品可进行灭菌的需达到300000级,终产品不进行灭菌的需达到100000级。洁净级别不同的厂房之间、厂房与通道之间应有缓冲设施。应分别设置与洁净级别相适应的人员和物料通道。

六、厂房的温度和湿度

根据工艺规程和有关要求,洁净厂房的温度一般要求控制在18~260C,温度控制在45%~65%,并需随时进行检测和记录。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

1.露酒

露酒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5-1。

 

    圈15-1露酒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

2.黄酒

黄酒生产工艺流程厦洁净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5—2。

3.果酒

果酒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5 3

第三节  生产管理要点

一、生产前准备

1.原料准备

(1)备料区的洁净级别应与生产要求相一致,并有有效防尘和防止交叉污染设施。

   (2)按批生产指令或批包装指令分别备料,原产用原、辅料及包装材料应分设备料区。

   (3)领取的物料均应有合格证或检验合格报告书,领取时应核对物料的代号、品名、批号、规格、数量等。

   (4)根据物料的不同性质,配备不同的防尘和防止交叉污染设施,如垫货板、货架、货柜等。

   (5)备料区内物料均应明显标志,并做到物料领发记录准确,手续齐全。

   (6)生产的剩余物料应及时封口,, 操作人员应在容器上标明代号、品名、编号、剩余数量、启封日期,操作人、复核人签名后退库。

   2.生产前检查

   生产操作开始前,应由专人对生产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检查内容包括:

   (1)生产场所卫生是否符合该区域清洁卫生要求。

   (2)更换生产品种、规格及批次前是否按清场要求清场,前次清场是否有“清场合格证”,检查合格,将清场合格证摘下,作为凭据放入本批生产记录中,并在该区域挂上生产状态标志。

   (3)对设备状况进行严格检查,挂有“合格”标志及“已清洁”标志的方可使用,正在检修或停用的设备上应挂上明显的状态标志。

   (4)容器清洗是否符合有关标准,是否挂有标明状态的标志。

   (5)对计量容器、度量衡器进行检查、校正,对生产用的测定、测试仪器和仪表进行必要的调试。

   (6)核对所用原辅料、中间产品的代号、品名、批号、数量等内容是否与生产指令相符,并有物料检验合格单,盛装容器是否有明显标志。

   二、生产过程

   1.药(露)酒

   (1)筛选

   ①按要求做好生产前的检查工作,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开始生产。做好相应的记录。

   ②净选必须按工艺要求,分别选用挑选、风选、筛选、剪、切、刮、削、剔除、刷、擦及泡洗等方法,清除杂质或分离去除非原料部分,使原、辅料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③净选后的原料应注明代号、品名、批号、规格、数量、加工日期等,并做好记录。

   ④原料的购入、使用等应制定验收、储存、使用、检验等制度,并由专人负责实施。

   (2)清洗

   ①清洗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②原料洗涤应使用流动水,用过的水不得用于洗涤其他物品,不同作用的原料不得在一起洗涤。

   ③按工艺要求,对不同的原料分别采用淘洗、漂洗、喷淋洗涤等方法。

   ④清洗后的原料应根据工艺要求及时干燥。

   (3)切制、粉碎

   ①根据生产交接单或生产指令核对代号、品名、批号、数量、质量等。

   ②按工艺要求将原料切成片、段、块等,并符合炮制标准要求。

   ③切制后应按工艺要求及时干燥。

   ④对种子、果实等原料应按工艺要求的规格进行破碎。

   (4)炮炙

   ①根据领料单或生产交接单核对原、辅料的代号、品名、规格、批号、数量、质量等。

   ②按工艺要求严格控制加入辅料的数量、炮炙的时间和温度等。

   ③炮炙时,有温度要求的炮炙品应装在洁净、耐热、耐腐蚀的容器内冷却,其冷却环境应与生产操作相适应。

   (5)干燥

   ①根据工艺要求和原料的性质选用不同的干燥方法和干燥设备,但不得露天干燥。

   ②除另有规定外,干燥温度一般不超过800C,含挥发性物质的不超过600C/

   ③采用箱式干燥的烘盘,应使用易清洗、不影响原料质量的材料。

   ④装箱时宜自上而下,出箱时自下而上,防止异物落入。干燥过程中应定时翻料,干燥后容器应及时清洗。

   ⑤干燥后的原料应装入洁净的容器内,并做好明显标志。

   (6)粉碎过筛

   ①凭生产交接单或生产指令核对代号、品名、批号、数量和件数。

   ②粉碎、过筛处应按装局部吸尘装置和防止异物混入及交叉污染的有效措施。

   ③严格按工艺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的要求进行粉碎、过筛。

   ④过筛前应严格检查筛网情况,防止异物混入。

   ⑤粉碎、过筛后设备应严格按要求清场。

   ⑥粉碎、过筛后的药粉应装入洁净、密闭的容器内,附有标志,注明代号、品名、批号、数量、日期和操作者。

   ⑦入中间库。

  (7)配料

   本工序包括领料、称量和配料。

   ①配料应以单个提取设备容量为一个称量单位。不可采取大批量称量,分别提取的配料方式。配料应由两个以上人员完成,填好记录后由复核人、操作人共同签字。

   ②凭领料单领取原料时应核对代号、品名、规格、批号、质量、数量等。

   ③配料前应核对原料代号、品名、规格、质量等,配料计算、称量等操作必须经过复核,操作者及复核者均应在记录上签名。

   ④所用计量器具应符合规定,使用前应做好校正,并进行记录。

   ⑤配好的原料应装在洁净容器内,并做好标志,注明代号、品名、批号、数量、日期等。

   (8)提取

  提取方法包括渗漉、回流、浸渍、萃取等。

   ①投料前应核对代号、品名、批号、规格、数量,与生产指令相符后方可投料。

   ②渗漉应按生产工艺的要求严格控制渗漉时间、流量、收集量。渗漉过程中如需保温,应严格控制温度。渗漉时应保持一定液面,以达到浸透和扩散的目的。

   ③回流投料前应按生产工艺的要求调整白酒浓度,回流时严格按工艺要求控制回流次数、时间、加酒量及气压、温度等。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④浸渍提取应按生产工艺的要求操作,并注意容器的密封。控制溶媒用量、搅拌次数及时间等参数。

   ⑤萃取时应严格控制萃取次数、时间等工艺参数。

   ⑥提取液的过滤应选用适宜的滤材。

   (9)调配

   本工序包括溶糖、混合等过程。

  ①溶糖时一般可用工艺用水、酒液或白洒溶解糖,温度低时可适当加温,但酒液不得超过400C。

   ②混合时必须将所加入物料搅拌均匀,使糖全部溶化。

   ③混合应按工艺规定的加料顺序依次加料。

   (10)过滤

   过滤应在密闭系统内或洁净区内进行。过滤介质应符合工艺要求。

   (11)包装物清洁

   ①采购来用于装酒的瓶、瓶盖,应经粗洗、精洗,洗涤用水应符合国家饮用水的标准。

   ②精洗区域的洁净程度应与灌装、封盖区域洁净级别一致。

   ③冲瓶用水须保持一定水压,使水柱高度能冲到瓶底。

   ④经净化处理后的包装材料储存时应烘干或甩干,储存在洁净区内,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4h。超过储存时间应重新进行清洗。

   (12)灌装与封盖

   ①灌装与封盖须在同一区域内进行,并尽量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与时间。

②灌装前酒液应查验质检报告书,并核对代号、品名、数量及批号。

   ③灌装时应随时检查容量及澄明度(灯检),不符合规定的应返工和及时更换滤材。

   ④应随时检查封盖是否严密,有漏气漏酒现象要立即处理,对不合格品返工。

   (13)若酒液酒度低于20度时特别注意事项

 ①包装物清洗用水应采用纯化水,必要时清洗后还须消毒灭菌。

   ②其提取、调配、过滤、灌装、封盖工序应在洁净区内进行。

   ③每次灌装前应及时对酒液输送与灌装设备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

   ④可采用无菌灌装,了可在灌装封盖之前或之后对酒液进行灭菌。

   ⑤应对产品抽样做菌检。

   (14)包装

   本工序包括酒的贴签及外包装等过程。

   ①操作前应核对中间产品的代号、名称、规格、数量、批号。所使用的包装材料、标签应符合有关标准。

   ②标签、说明书应按量领取,记数使用。

   ③将一张已印有效期、生产批号的标签贴在批包装记录的背面。

   ④贴签、装箱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品名、批号、有效期是否正确,并做好记录。

   ⑤包装结束后应准确统计,标签的领用数应与实用数、报废数、回库数相符。报废标签应按有关规一在现场进行监督销毁并记录。

   ⑥包装结束后,应按相关SOP进行清场并记录,检查合格,由质检中发放清场合格证。

   ⑦成品入库。

   2.黄酒

   (1)配料

   ①配料应以单个发酵容器的容量为一个称量单位,不可采取大批量称量;

   ②配料应由两人以上完成,并经复核,填写好记录,由操作人、复核人双人签字;

   ③凭领料单领取合格的原料,核对品名、批号、质量、数量等内容;

   ④配料前应核对原料的名称、规格、质量等,配料计算、称量等操作必须复核,操作乾和复核者均应在记录上签名;

   ⑤所用的计量器具必须进行定期校正,并取得合格报告;

   ⑥配好的净料应装在洁净容器内,并挂好标志,注明品名、批号、数量、日期后转入下工序。

  (2)原料的处理

   ①投料前应核对原料的代号、品名、编号、数量是否与生产指令相符,确认无误后方可设料;

②于大米精自的水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盟标准;

③大米精白必须有效除去大米中所含的糠层物质;

④用于大米精白的水应是流动水。用过的水不得再用于大米的精白;

⑤用于制造曲的菌种应具备以下特性

a.淀粉酵括力强而蛋白酶活力弱;

    b.培养条件粗放,抵抗杂菌能力强.在小麦上能迅速生长。孢子密集健壮;

   c.能产生特有的曲香;

    d.不产生黄曲酶毒素;

⑥黄酒酒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a.所含酒化酶强,发酵迅速并有持续性;

b.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繁殖速度快;

c.抗酒精能力强,耐酸、耐温、耐高浓度和渗透压,并有一定的抗杂苗能力;

d.发酵过程中形成尿素的能力强.使成品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尽量少;

 e.发酵后的黄酒应具有传统的特殊风味。

(3)浸渍

①用于大米浸渍的水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的标准;

②用于大米侵溃的水温、水量和授渍的时间必须符合工艺的要求;

③浸渍后大米的水分含量必须满足工艺规定的要求。

(4)燕煮

①应严格控制好蒸煮的时间和蒸汽的压力;

②蒸煮时,要求米饭蒸熟蒸透,熟而不烂,外硬内软,疏松均匀。

(5)冷却

①采用淋饭法冷却所用的冷却水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的标准;

②采用摊饭法冷却所用的设备必须达到洁净;

③应严格控制好冷的温度,以满足工艺的要求。

 (6)落罐

 ①制作发酵罐所用材质必须是不锈钢或A3F碳钢板,但A3F碳钢板制作的发酵罐必须在其内壁涂符合食品要求的涂料;

 ②发酵罐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和杀菌;

 ③按工艺的要求先加入规定量的酿造用水;

 ④添加 ?、酒母前应核对原料的品名、批号、数量是否与生产批令相符,确认无误后方可投料;

 ⑤按工艺的要求加入 ?、酒母,并开动无菌压缩空气搅拌均匀后方可下罐;

 ⑥上术所添加的 、酒母,酿造工艺用水必须由两人以上完成,并经复核,填写好记录,由操作人、复核人双人签字;

 ⑦用于落罐所用的设备必须是不锈钢制作,并保证该设备洁净。

(7)前发酵

①灌罐后应观察发酵情况,出现异常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②严格控制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以确保产品质量。

 (8)后发酵

 ①后发酵罐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和杀菌;

 ②严格控制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以确保产品质量。

 (9)压滤

 ①压滤前必须检查后发酵酒?是否成熟;

 ②成熟酒 的条件

 a.酒色:上层酒液澄清透明,色泽黄亮;

 b.酒味:成熟的酒 酒味较浓,爽口略带苦味,酸度适中;

 c.酒香:应正常的酒香气而无异杂气味;

 b.理化检测:成熟的洒 通过化验酒精含量已达到指标并不再上升,酸度在0.4%左右,并开始略有升高的趋势,经品尝,基本符合要求;

 ③凡发酵酒 成熟后应立即压滤,否则,会影响产品质量;

 ④压滤前必须对压滤机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杀菌;

 ⑤应随时检查滤出酒液的质量,保证酒液清亮透明。

 (10)澄清③

 ①澄清应在温度较低的室内进行,以减少气温波动带来的影响;

 ②应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和澄清罐(池)、输酒管的消毒灭菌工作,防止酒液杂菌生酸;

 ③每批酒液出空后,必须彻底清洗灭菌,避免发生上、下批酒之间的杂菌感染。

 (11)煎酒

 ①煎酒前,必须严格对煎酒的设备进行清洗、消毒杀菌;

 ②应定期对煎酒设备进行清洗除垢,防止管道和薄板结垢阻碍传热,甚至堵塞管道,影响正常生产;

 ③应严格按工艺规定的工艺参数控制好煎酒温度用于煎酒的热水温度;

 ④每批煎酒完毕后,应立即对煎酒设备进行认真的清洗、消毒杀菌。

 (12)储存

 ①酒液进入陈酒罐前应对陈酒罐、管道、输酒设备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灭菌;

 ②灭菌后的黄酒应趁热灌装入陈酒罐;

 ③黄酒灌装后,应立即封罐,并迅速降温;

 ④黄酒罐的材质应是不锈钢或碳钢制成,但碳钢必须对内壁刷上符合食品要求并耐高温的涂料;

 ⑤在储酒过程中,要加强检测化验,一旦发现不正常情况,应及时采取去措施。

 (13)硅藻土过滤

 ①过滤前必须地硅藻土过滤机、管道、输送设备进行严格清洗、消毒灭菌;

 ②应严格控制酒质量,保证酒液透明光亮。

 (14)包装物清洗同药(露)酒(酒度低于20度)。

 (15)包装同药(露)酒要求。

  3.果酒

(1)选果。根据产品要求选定果实品种及相应级别(果品要求糖分离、香气浓、汁多、色泽好、酸含量适中。尤其要充分成熟,但不可以表面有霉斑或败坏)。

 (2)粗洗和精洗。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操作。

 ①洗涤用水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②不同的果实应使用不同的洗涤方法和选择不同的洗涤剂;

 ③在洗涤时应使用流动水,最后应采用喷淋法进行清洗。

 (3)去皮、除核、去心:对需去皮、除核、去心的水果用不锈钢或合金的工具、设备,以手工或机械方法等适当的方式完成该工序。

 (4)破碎。根据果实的特点,按工艺要求选用压碎机或破碎机破碎。

 (5)压榨。根据工艺要求和果实特点选用压榨机。

 (6)调整糖酸。根据测定的原料果汁的糖酸含量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工艺规定要求。

 ①原料果汁仅糖度不够时,可直接添加固体蔗糖或葡萄糖。

 ②原料果汁糖度不够,酸度偏高时,添加浓度适宜的糖液。

 ③原料果汁中仅酸度过高时,可添加符合质量标准的食用碳酸钙中和。

 ④原料果汁中仅酸度不够时,可添加适量的柠檬酸、苹果酸或酒石酸。

 (7)果汁灭菌。根据果实的成熟度、新鲜度以及果汁的温度添加适量的液体SO2、亚硫酸,或将适量的偏重亚硫酸钾研成细粉后,分数次以软水溶解后加入。

 (8)酒母醪的制备。按工艺要求进行酒母的制备或直接使用相应的果酒性干酵母。

    (9)主发酵

    ①调整(并灭菌)后的果汁装入巳灭菌的发酵容器中,加入5%的酒母孽,整个装料以八成满为适宜。

    ②发酵期间每12h测定一次发酵醪的浓度和品温。

    ③主发酵过程中进行三次捣池,第二次、第三次在发酵醪比重降到1.060~1.030g/ml时进行,使发酵醪循环流动和冷却。

    ④当品温达到330C,要对发酵醪进行降温,使之品温控制在30~33℃以下。

    ⑤当浮渣大部分下沉,池底沉淀大量的胶质与酵母。发酵醪开始变清,糖度达到工艺规定范围时,判断主发酵结束。具体时间依果汁浓度、使用酵母种类、温度、果实品种及产品种类而不同。

    (10)后发酵。主发酵完成后,应立即除去沉渣,将上层清渣转入储藏桶中,尽量装满,以隔绝空气。在温度为10~120C的环境下进行后发酵。

    (11)陈酿一按照工艺要求,对产品进行分级.不同级别产品陈酿时间不同,最终形成不同档次和风味质量的产品。

    (12)澄清处理后发酵结束后,按照工艺要求使用下胶或加酶法对果酒进行澄清。

    ①澄清应在温度较低的室内进行,以减少气温波动带来的影响;

②应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和澄清罐(池)、输酒管的消毒灭菌工作,防止酒液杂菌生酸;

③每批酒液出空后,必须彻底清洗灭菌,避免发生上、下批酒之闻的杂苗感染

(13)调配。根据工艺加入调味用的辅料对产品进行调配,改善产品外观和风味。

(14)初滤、精滤

    ①应在密闭系统或洁净区内进行.过滤介质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②严格控制滤酒质量.保证酒液透明光亮。

    (15)真空脱气。对经过精滤的成品酒液进行真空脱气处理。

    (16)超高温瞬时灭菌-对滔度低于20度的低度酒按工艺要求进行超高强

处理。

    (17)包装物清洗,灌装、封盖.包装同药(露)酒要求。

第四节  质量控制要点

    一、露酒

    1.原料处理质量控制要点(见表15-1)

表15-1原料处理质量控制要点

工序

监控点

监控项目

频次

备料

原料

真伪、优劣、检验合格报告书杂质、异物、非原料部分

每次

清洗

淘洗、漂洗

水质、洗净度、换水次数、时间、性状

每次

切制

原料

长度、大小、片型、厚薄

随时

粉碎

粉碎设备

粉碎程度

随时

2.工序质量控制要点(见表15—2)

表15-2生产工序质量控制要点

工序

监控点

监控项目

频次

浸渍

配料

浸渍灌

浸汁等

酒质量、酒度数、加酒量、温度、时间

品种、数量、计量、配方

每次

每批

调配勾兑

浸汁

混合

电导率

温度、溶解程度

加料顺序、混合时间

每批

每批

每批

过滤

滤液

澄明度、含醇度、含糖量、总固体量

水质和水压

每批

随机

灌装

酒瓶

瓶装酒

封口

清洁度、干燥

装量差异、澄明度

严密性、外观

随机

随机

随机

灭菌(低于200C酒液)

灯检

瓶装酒

瓶装酒

温度、时间、压力

澄明度、异物

每批

随机

包装

贴签

装箱

品名、批号、酒瓶清洁度、标签

数量、装箱单

随机

随机

入库

成品

整洁、分区、货位卡、状态标志

每批

 

二、黄酒

黄酒质量控制要点见表15-3

表15-3  黄酒质量控制要点

工序/监控点

监控项目

频次

原料

大米

外观、水分、淀粉含量、蛋白含量夹杂物含量等

每批大米

外观、酶活力

每批

酒母

外观、酵母的活力

每批

国家饮用水标准

每月

纯化水

纯化水标准

每周

浸渍

水温、水量、时间、浸渍后大米的含水量

每次

蒸煮

时间、压力,米饭质量

每批

冷却

冷却后米饭的温度

每批

落罐

发酵罐的灭菌,水、辅料的加量

每批

前发酵

温度、时间

随时

后发酵

温度、时间

随时

压滤

酒 ?的成熟度,酒液的透明度、各项理化指标、压滤机的清洗、消毒杀菌

每批

澄清

温度、设备的清洗灭菌

每批

煎酒

温度、时间、设备的清洗灭菌

每批

储陈

密封性、时间、温度

每批

三、果酒

    果酒质量控制要点见表15-4。

表15-4  果酒质量控制要点

工序

控制点

监控项目

检验频次

备料

果实

成熟、饱满、无病斑、败坏

每次

洗涤

洗涤用水

水质、流动性

每次

洗涤剂

检验合格证

每次

果实

清洗干净

每次

去皮、除核、去心

果实

无果皮、心、核

每次

 

 

 

                                                            续表

工序

控制点

监控项目

检验频次

破碎

果实

粒度均匀

每次

糖酸度

果汁

糖度、酸度(pH值)

每次

发酵罐灭菌

蒸汽

压力、灭菌时间

每次

果汁灭菌

灭菌剂

检验合格报告书

每次

酒母醪

酒母醪(干酵母)

检验合格报告书

每次

发酵

发酵醪

浓度、品温、比重

每12h

发酵

发酵醪

残糖

发酵后期

后发酵

发酵醪

温度

随机

澄清

发酵醪

胶(酶)量、温度、时间、澄清度

后酵结束时

初滤

澄清发酵醪

滤液浊度

随机

调配

初滤酒液

感官、理化指标

调配后

精滤

初滤后酒液

滤液的清亮度

随机

真空脱气

酒液

真空度、脱气时间

每批

超高高温瞬时灭菌

酒液

温度、时间

每批

 

第五节参考示例

一、岗位操作规程目录

药材挑选整理洗涤SOP;

药材切片S0P;

药材破碎SOP;

热熔糖S0P;

药材粉碎机使用、维护修养SOP;

棉饼过滤机使用维护保养SOP;

流量计使用保养S0P;

压棉机使用、维护保养SOP;

纯水生产线的使用、维护保养SOP;

药材粉碎机清洁SOP。

二、岗位操作S0P

1.药材粉碎机使用、维护保养SOP(见表15-5)

表15-5药材粉碎机使用、维护保养SOP

标题:

    药材粉碎机使用、维护保养SOP

文件编号

SOP-15-02-017

版本号

 

起草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日期

 

日期

 

日期

 

颁发部门

 

发布日期

 

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

 

(1)目的。掌握药材粉碎机操作性能,保证药材粉碎达到工艺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药材的粉碎操作。

(3)责任者。药材粉碎操作员、维护保养人员、质检人员。

(4)程序

①当药材粉碎机上挂上“完好”的标示时方可开始使用。

②启动

a.合上总阀,接通电源开关.先让粉碎空转3min,检查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正常后方可操作。

    b.进料

    机器正常运转后,从漏斗上均匀加入要粉碎的药材,机器运转时,严禁把手或容器伸入漏斗下面的机器里面,以防意外。当出料口出料装满袋时,要及时换袋,以防止堵塞,当药材堵塞卡机时,要立即停机,打开倒车退出,待运转正常后,再均匀加料。运转时,出料口严禁把手、木棒等物伸入掏料,只能抖出料上斗或停机清除堵塞物。

机器运转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运转情况,如发现异物(如铁块、石头等)打坏刀片

或卡机,要立即停机.报告设备维修人员及时检查、修理。

    ③停机。生产结束后.待机内药材全部出完后,方可停机。

    ④拉下电源总阀,清除药垢打扫卫生,做到不积灰、不存渣、设备清洁。

    (5)维护保养

    ①每月定期进行保养,检查切刀等是否完好。

    ②传动的滚动轴承每个月加一次钙基润滑脂。

  ③定期检查传动皮带是否完好。

    2.药材除渣岗位SOP(见表15-6)

   (1)目的。消除提取罐蒸馏后留下的废药渣。

    (2)适用范围。适用于消除提取罐的废药渣的操作。

    (3)责任者。除渣人员、设备维护人员。

    (4)程序

  ①打开提取罐顶上盖(蒸馏结束后)观察里面是否排净,如没有排净,从排液管接上自来水,反复冲洗几次,直到罐里的液体排净为止。

    ②打开提取罐底下盖(按其罐底下盖液压打开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③待废药渣从提取罐落完后铲到车上拉到指定药渣池倒掉。

 ④当药渣除完后.拉水管从罐顶上观察口进行冲洗,同在排液管接上自来水冲洗排液和下盖上的过滤网。

      ⑤冲净地面、墙壁及水沟。冲净下盖及提取罐底下周围

      ⑥冲洗工具、车等,并放到规定的地方。

      ⑦检查下盖的过滤网、簟底的密封朋、水压系统等,完好后合上提取罐下盖(按该提取罐下盖合上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⑧除渣结束。

 

 

 

 

 

 

 

 

 

 

 

 

 

 

 

 

 

 

 

 

 

 

 

 

 

 

 

 

 

 

 

第十六章 蜜饯类保健食品

    蜜饯类保健食品在我国目前保健食品市场占有一定比例。据统计,在卫生部门已经批准的3047种保健食品中,各类蜜制、糖制的保健食品有18种,占0.59%。虽然获批准的品种类不多,但是这类产品由于其口味似于蜜饯等小食品、方便服用而获得部分消费者的青睐。蜜饯类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为在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各种参类,其保健功能以调节免疫为主。

第一节 生产特殊要求

    蜜饯类保健食品采用我国传统的蜜饯中工方式,把人参等保健原料通过糖渍等手段制作成耐保存、口感好的食品形式。蜜饯加工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生产方法基本以手工操作为主,过去多是作坊生产,生产过程对厂房、设备、人员等没有特殊要求。传统的加工方式虽基继承了传统的风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给食品带来一定的卫生问题,特别是微生物的污染、物理性杂质的存在,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作为保健食品的一类,蜜饯类保健食品对加工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工企业也逐步采用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在工艺上也出现了许多新形式。

    蜜饯类保健食品的一般加工方式为原料经清洗、切片、熟化以后,采用糖或蜜浸制,经烘干或晒干处理,灭菌后即为成品。

    一、厂房建筑要求

    1.厂房

    (1)厂房的各项建筑物应坚固耐用、易于维修,维持干净并能防止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受到污染。

   (2)厂房内各项设施应按规定使用,定期检修,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厂房屋顶,天花板、地面及墙壁有破损时,应立即加以修补,地面不得积水。

   (3)原料处理场、加工调理场、厕所等,开工时应每天清洗。

   (4)储水池要定期清洗,每天检查加氯消毒效果。使用非饮用水者,应确保其符合生活饮用水质标准。

    2.腌制池

    各种原料需腌制处理或储存时,腌制池的设施应符合以下各款的要求。

    (1)腌制池四周应无污染源,如果在室外,必须有防风雨侵入的坚固保护措施,腌制槽、缸、桶等非固定容器应放置于室内(除非密封)。

    (2)腌制池容量大小应根据生能力而定,池内壁及覆盖石块等材料应防水、耐蚀、易清洗。

    (3)为防止清洗时污水及异物侵入,腌制池池面上方应高于地面30cm以上,池与池之   

    间的连接壁厚度应大于20cm。

    (4)腌制池池面,应有覆盖物或其他有效防止动物侵入的防护措施。   

    3.晒场

    (1)晒场必须距公路、铁路50m以上,四周无尘土飞扬及污染物,如化工厂、农药厂、

垃圾处理场等。

    (2)晒场地面应用水泥或石板等坚硬材料铺砌;地面应平坦,无积水;晒场地面应具有斜坡利于排水。    '

    (3)晒场四周应有围墙或纱网,经日晒后直接食用的产品,应放置在与地面相隔的晒盘或其他洁净、无毒材料上,避免产品直接接触地面。

    二、检验仪器设备

    蜜饯类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检验部门必须配备以下检测仪器设备,以保证产品质量。

    (1)余氯测定器,测定生产用水的余氯含量,保证用水卫生。

    (2)pH测定计,测定半成品和成品的pH值,控制微生物繁殖条件。

    (3)水分测定仪,测定半成品和成品的水分含量,控制微生物繁殖条件。    “

    (4)分析天平,用于准确称量需要加入的添加剂。

    (5)温度计,测定产品在浸渍、蒸煮等过程的温度波动,控制微生物污染。

    (6)微生物简易测定设备。

    (7)糖度计,测定产品的糖度。    ’

    (8)盐度计或盐分测定仪器,对于咸味的产品可以测定盐度。

    三、生产中特珠要求

    (1)原料必须按照生产规定进行分拣,根据不同的形状确定应归属的级别。剔除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原料,经过分拣处理的每一级别原料应大小、重量均匀。

    (2)原料清洗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流动水源,清洗的次数应能确保去除原料表面

杂质。

    (3)浸制时使用的料液应严格按照工艺需要配制,依照原料浸泡量和浸泡时问使用。避

免料液的重复使用。

    (4)浸制工艺应确保料液在原料介质中的均匀分布。

    第二节  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

    蜜饯类保健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及洁净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6-1,蜜饯企业各生产车间清

洁度的区分见表16-1。

表16-1  蜜饯企业各生产车间清洁度的区分

生 产 车 间

清洁度区分

验收场、原料仓库、原料处理场、腌渍池、日晒场、外包装室、成品仓库加工调配场、干燥室

内包装室

一般作业区

准清洁作业区    管制作业区

清洁作业区

原料

 


饮用水

筛选 

 


漂洗

 


切分

 


浸泡2~3次(真空或常压环境)

 

晒干

 


时效处理

 


灭菌

 


包装成品

针孔

清洁作业区

图16-1  蜜饯类保健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及

洁净区域划分示意

 

第三节  生产管理要点

一、原料处理

(1)原料在加工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不应接触地面。

(2)加工所使用的容器应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表面清洁、易清洗、无毒,不易产生脱落物。

  (3)分拣时按照工艺需要,分别采用拣选、筛选、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等方法,确保杂质和非有效成分的去除。

(4)清洗用水应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清洗间内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地面不积水、易清洗。应用流动水清洗,确保杂质的去除。可按照工艺要求采用淘洗、漂洗、喷淋洗涤等方法。洗涤后应及时干燥。

二、料液浸渍

(1)工人下腌渍池取腌渍物或在池边工作时,应穿着符合卫生要求的防水衣裤及鞋。

(2)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切制。可切片、段、丝、块等,应确保大小均匀,以便于料液的浸制。

(3)浸制应严格控制浸制的时间和次数。浸制后的料液应妥善处理,避免重复使用。

(4)腌渍池中的半成品,应定期测定腌渍液的浓度与品质及半成品的品质,以确保半成品的质量。

(5)半成品原料中可能含有添加剂时,应检测相应的项目,以保证符合国家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三、烘干与灭菌

    (1)根据原料特性选择不同的干燥设备和干燥方式,一般不易露天干燥.干燥设备及工

艺参数应有明确的规定。

    (2)出厂前的产品应进行灭菌处理。根据工艺的不同可采微波、紫外线辐射、辐照等灭菌方式。应严格控制灭菌的条件、参数,并做详细的灭菌记录。

第四节  质量控制要点

    参照HACCP管理的原则,应针对加工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控制点(表16—2)制定相应

的控制措施井落实执行。

表16-2  蜜饯类保健食品生产质量控制要点

生产流程

危害

控制标准

监测/核验

修正措施

原料筛选

 

原料漂洗、

漂烫

  蜜渍或糖渍

 

添加辅料

 

混匀

晒干/烘干

 

拌料粉(限于某些产品)

  包装

 

 

灭菌

原料中可能存在添加剂

 

原料表面的细菌;物理性污染

可能带来酵母污染;糖液分布不均匀,影响质量

超量超范围添加

 

搅拌不均匀

自然晒干时可能受到晒具苍蝇灰尘的污染

料粉的微生物污梁十分严重

手、包装用工具可能造成细菌污染

 

灭菌时间、剂量参数等达不到灭菌要求

对每一批原料都要进行报检,

检测指标要全面

  用清水冲洗3次以上;漂烫应在80℃以上,持续10min

  使用新配制糖水严格浸渍

工艺

  严格按照标准加料使用定量工具称量

  使用机械搅拌代替手工搅拌

  设有专门的晾晒场所,并配有符合卫生要求的防蝇防尘设施

  对料粉进行杀菌处理

 

  设立冲洗、消毒手、工具的设施;工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车间窗上装防蝇网

  建立严格的灭菌程序要求

  杜绝漏检的批次

 

  观察原料处理过程

 

 

 

 

 

  检测搅拌后含量

  观察晒场设施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监督工人的卫生习惯,观察包装操作的全过程

  定期记录灭菌设备的运行情况

 

 

改进原料处理程序

 

改善糖渍容器的卫生状况

加料量略低于标准量

增加搅拌时间

更换/补添卫生

设施

 

 

  要求包装人员使用一次性塑料手套,使用清洁卫生的包装工用具

随时调整灭菌设备

 

    (1)原料必须用清水漂洗3次以上,如用漂烫作前处理,水温应在80℃以上,持续时间至少10min

(2)加工中需硬化漂水者,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是下,应尽量减少化学物质的用量。

(3)用食糖浸渍时,应使用沸水煮糖,控制酵母污染。严格按照工艺规定的浸泡时间和浸制要求进行浸制。生产作业中长期腌渍、发酵、熟成等环节,必须有防止外来杂物或有害动物的保护措施。

(4)生产中应依需要定时检查盐度、糖度、酸度、水份、温度、品质特性,如不良率、缺点等,以确保产品质量。防腐剂用量要符合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

(5)加入的添加剂应严格使用准的定量工具称量。食品添加剂投料应使用机械搅拌,控制添加剂含量符合标准的规定。

(6)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计算、称量等应由专人负责,应有两人核对。产品依靠Ph,水活性(或水分)、冷藏保存者,应按下列条件控制:产品小活性高于0.85者,pH应控制在4.6以下。产品pH高于4.6者,水活性应控制在0.85以下。冷藏保存温度应控制在0~70C。

(7)灭菌。应严格控制灭菌的条件、参数,并做详细的灭菌记录。

第五节   参考示例

一、蜜制鲜人参片生产工艺流程

    蜜制鲜人参片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6-2。

   

 

 

 

 

 

 

 

 

 

 

 

 

 

 

鲜人参

人工分拣

下须

须洗

切片厚度:

2.5~3.0mm

蒸制1000C:

30~50min

配制糖蜜 糖:水:蜜为1:0.4:2

真空变压浸制

0.08~0.09MPa,500C

烘干

45~550C

微波灭菌

检验合格

包装出厂

图16-2  蜜制鲜人参片生产工艺流程

二、蜜制鲜人参片生产工艺说明

    (1)鲜人参刷洗。将鲜人参去支根和须根后的主根用毛刷刷洗干净,除去泥土和病残参。

    (2)切片。取洗净的鲜人参主根,用机械或手工切片,片厚2.5~3.mm。

    (3)蒸片。将切好的鲜人参用布袋包好,每袋5kg左右,置入网筐中,入罐蒸30~50min(常压,1000C)。

    (4)配制糖蜜。取白砂糖100kg,加40kg矿原水溶解,在加入蜂蜜200kg,用夹层锅中热溶化(1000C,5min),不断搅拌均匀。

    (5)浸泡。将蒸好的参片冷却半小时,缓慢移入渗出蜜罐中,倒入配置好的糖蜜,浸泡10~18h。

    (6)真空变压渗蜜。将蜜罐抽真空后,缓慢加热使蜜糖开始沸腾,加收蒸汽1h左右,不断作变压调整,渗蜜时间约4~6h。使糖度计测定糖度达到75度左右为准。

    (7)烘干。趁热滤除糖液后,将蜜片放入烘干箱,45~550C烘干24h,注意使各处蜜片受热均匀。

    (8)微波灭菌。烘干后的蜜片在生产线上经微波灭菌处理。

    (9)包装。烘干后的蜜片应及时包装。用铝箔袋,每袋10g。包装间定期紫外消毒,不能及时包装的蜜片应用聚乙烯袋封存。

    三、蜜制鲜人参片厂房布局

    蜜制鲜人参片厂房布局见图16-3。

    四、蜜制鲜人参生产记录表格示例

    蜜制鲜人参片生产记录示例见表16-3~表16-13。

表16-3  蜜制鲜人参片生产记录表格清单

序号

部门

记录表格名称

1

供应部

原料采购记录

2

供应部

原料仓库出入库记录

3

生产部

原料清洗记录

4

生产部

切片机运行记录

5

生产部、品控部

蒸罐运行记录

6

供应部

辅料领用记录

7

生产部、品控部

真空渗蜜罐运行记录

8

生产部、品控部

烘干箱运行记录

9

生产部、品控部

微波灭菌记录

10

生产部、品控部

成品入库记录

 

表16-4   原料采购记录

序号

进货日期

供货商

包装形式

批号

合格证明

执行人

审核人

1

2

 

 

 

 

 

 

 

 

表16-5  原料仓库出入库记录

序号

进货日期

出库时间

批号

数量

出货状态

执行人

审核人

1

2

 

 

 

 

 

 

 

 

表16-6  原料清洗记录

序号

清洗日期/班次

清洗量

清洗次数

记录人

审核人

1

2

 

 

 

 

 

 

表16-7  切片机运行记录

序号

日期/班次

切片量

运行状态

记录人

审核人

1

2

 

 

 

 

 

 

表16-8  蒸罐运行记录

序号

日期/班次

压力

温度

运行状况

记录人

审核人

1

2

 

 

 

 

 

 

 

表16-9  辅料领用记录

序号

辅料名称

领料量

添加配比/%

称量

称量者

审核人

1

2

 

 

 

 

 

 

 

表16-10  真空渗蜜罐运行记录

序号

日期/班次

压力

温度

运行状况

记录人

审核人

1

2

 

 

 

 

 

 

 

表16-11 烘干箱运行记录

序号

日期/班次

时间

温度

运行状况

记录人

审核人

1

2

 

 

 

 

 

 

 

表16-12  微波灭菌记录

序号

日期/班次

功率

时间

运行状况

记录人

审核人

1

2

 

 

 

 

 

 

 

表16-13  成品入库记录

序号

生产日期

入库时间

批号

数量

入库状态

执行人

审核人

1

2

 

 

 

 

 

 

 

 

 

 

 

 

 

 

 

 

 

 

 

 

 

 

 

 

 

 

 

 

第十七章  益生菌保健(功能)食品

第一节  生产特殊要求

益生菌指能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微生物。益生菌保健食品是指以益生菌为主要功效成分,配合其他物质制成的保健食品。主要包括益生菌口服液、胶囊或干粉等。

    益生菌保健食品生产用水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所用原料及辅料应符合食品及加工产品(卫生)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中国药典》或《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量标准》的要求。

    所用菌种应属卫生部允许用于益生菌保健食品的菌种。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洁净区域划分

    (1)益生菌口服液生产工艺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7-1。

 

 

 

 

(2)益生菌胶囊、干粉生产工艺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示意见图17-2。

 

 

 

第三节 生产管理要点

    1.菌种的使用与管理

   (1)生产用菌中应已列入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其生物学、遗传学、功效学特性应明确和稳定。

   (2)原始菌种采购时必须索取菌株鉴定报告、稳定性报告及菌株不含有耐药因子的证明材料;各生产单位自行分离或收集的菌种,须经卫生部门指定的检验机构审查认可。

   (3)原始菌种经鉴定后,应及时冻干,不能冻干的菌种应保存2份或保存2份培养基,一份供定期移种或传代用,另一份供经常移种或传代用。并规定适宜保存期限,到期得新筛选、复壮,再冻干。

    每支冻干菌种开启后投产前须进行检定,检定内容包括:形态、纯度及培养特性的检查、糖发酵和生化反应观察。对于同时制备的同一批号的冻干菌种,须抽样进行代谢产物测定、血清学检查、毒性试验,必要时作遗传学特性的鉴定。

   (5)保健食品生产用菌应采用种子批系统。工作种子批的生物学特性应与原始菌一致,每批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均应按规程要求保管、检定和使用。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主种子传代不超过10代,工作种子传代不超过5代。

   (6)菌种及其代谢产物必须无菌毒无害,不得在生产用培养基内加入有毒有害物质的致敏性物质。

   (7)从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中应能分离出与报批和标识菌种一致的活菌。

   (8)生产企业应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生产菌种,经常定期检查,建立菌种档案资料,包括来源、历史、筛选、检定、保存方法、数量、开启使用等完整记录。

    (9)应专门设立种子室用于生产用菌种的制备,仅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

    2.原料及辅料

    (1)应符合食品及加工产品(卫生)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中国药典》或《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料质量标准》,未纳入上述标准的化学试剂,应不低于化学纯级别;

    (2)对所有原辅料的供应商要进行全面的审查,并对所提供的产品进行检定,合格后签订供货协议;

    (3)必须制定严格的原辅料管量办法,并严格实施;

    (4)口服液生产所用内包装材料应严格清洗,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

    (5)胶囊、干粉所用内包装材料的生产环境应为30万级或10万级以上,其进入洁净室前应经拆包间(30万级)拆包或用适当方法清洁后方可进入。

    3.生产过程

    益生菌保健食品的生产过程必须符合GB17405的相应规定。

    (1)制定生产操作规程

    生产企业应根据本规范要求并结合自身产品的生产工艺特点,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及岗位操作规程。

    生产工艺规程需符合加工过程中益生菌不变异、不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活菌产品须保证较高存活率的工艺要求,其内容包括产品配方、成品加工过程的主要技术条件及关键工序的质量和卫生监控点,如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pH值、中间产品质量指标等。

    岗位操作规程应对各生产主要工序规定具体操作要求,明确各车间、工序和个人的岗位职责。

    各车间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应按照生产加工过程的各关键工序控制项目及检查要求,对每一批产品从原料调配制、中间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和卫生指标等情况进行监控和记录。

   (2)生产操作应衔接合理,传递快捷、方便,应限定发酵液至分装的最长储存时间,以防止污染及交叉污染。应将原料、中间产品加工、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清洁、消毒、成品包装和检验等工序分开设置。同一车间不得同时生产不同的产品;不同工序的容器应有时显标记,不得混用。

   (3)应详细规定对于起始原料的技术规格要求,包括来源、制造方法、质量标准及其危害控制等,特别是微生物性危害控制。

   ①生产全过程应有足够的措施,使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用前后应确保发酵罐、接触产品的管道、阀门和过滤器系统清洁,并彻底灭菌,空气过滤器应定期灭菌和更换,并验证其过滤细菌的效果。

   ②尽量缩短培养基投料到灭菌的时间间隔,控制微生物污染水平。培养基灭菌应原位消毒,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③接种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及消毒方式应被验证。

④向发酵罐和其他容器中添加原料或培养物以及从中取出样品均应在严格管理情况下进行,以确保没有污染。

⑤发酵过程保持正压,确保系统无菌.并对发酵液温度、pH及罐内压力等技术参数进

(5)内包装材料消毒灭菌

①内包装材料的消毒灭菌效果应经验证.防止造成再污染。玻璃容器不得有玻璃碎片掉下和碱性物质析出。

②内包装材料的精洗应在三十万级或十万级环境下进行,灭菌后的内包装材料储存室应控制在一万级,以先出先用为原则,给予明显标记,并且仅限于24h内使用,否则重新灭菌。

(6)灌装或装填

①液态产品的灌装工序应在一百级,或一万级环境中必须局部一百级下进行,固态产品分离、干燥、装填也应根据相应要求在洁净室(区)内进行。

②直接与各种中间产品、半成品接触的灌装管道、分离、干燥设备应彻底清洗消毒,量好采用高压灭菌蒸汽灭菌,防止交叉污染。

③灌装或装填前应加强核对.防止错批、混批。不同批号的产品不得同一时间在同室灌装或装填。

④尽可能减少洁净室(区)内工作人员的数量,并且仅限于该区生产操作人员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管理人员、机修人员进入洁净室(区)也应按规定程序执行。

⑤由机修人员带入三十万级及十万级控制区的工具需经过清洁,带入一百级及一万级控制区的工具须经清洁、消毒或灭菌。

 ⑥产品应尽量由原容器内直接整装(有专门规定者除外).同一容器的产品应当日灌装完毕。原容器为大罐当日未能灌装完毕者,可延至次日灌装完毕。不同亚批的制品使用同一套灌装系统时应接要求进行清洁灭菌后方可使用。

⑦在灌装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使悬液保持均匀,做到随灌装随密封。

⑧每批产品的每一生产阶段完成后必须由生产操作人员清场,填写清场记录。清场记录纳入批生产记录。

 ⑨生产和产品包装应符合GB 17405的要求。

 4.标识和可追溯性

(1)产品标识必须符合GB 7718、GB 1 7405的要求。

 (2)如薷在特殊条件下保存.必须在产品的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示。

(3)产品标签,使用说明书须明确标示其功效成分(活菌、死菌体或代谢产物),活菌类产品还须标示出保质期内活菌含量。

(4)为便于追溯,口服液批号编制应采用年、月、日加发酵罐号作为生产批号,如2003年5月26日用第11号发酵罐生产的产品,其批号为030526l或200305261l。

(5)每批产品均有销售记录。根据销售记录能追查每批成品的售出情况.必要时能全部追回。销售记录内容应包括:品名、批号、规格、数量、收货单位和地址,发货日期、发货人。

 (6)销售记录应保存至产品保质期后一年。

  (7)生产企业应建立退货和收回程序,并有记录。因质量原因退货和收回的产品,应在品质管理部门监督下销毁,涉及其他批号时,应同时处理。

第四节  质量控制要点

 1.按工艺流程顺序,重点控制下列环节:

所用菌种应属于卫生部所颁布的允许用于益生菌保健食品的菌种。

(1)应记录菌种的历史、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2)以原始种子建立主种子批,, 从主种子批制备工作种子批。保持主种子批、工作种子批与原始种子各种特性的一致。

(3)种子批的检定:菌种形态、纯度、生化特性、毒性试验、耐药性试验。

(4)培养基配料、灭菌应经复核,灭菌前pH应进行测定。

     (5)产品批分装分离前应进行pH值测定、菌种形态、纯度及其他特殊鉴别

(6)半成品及成品的检定按有关标准进行。

2.益生菌保健食品生产主要验证项目

(1)发酵罐。温度探头、温度分布(冷点)、密封性(试漏试验)、压缩空气系统、空气过滤器、实罐灭菌效果。

(2)灭菌锅。温度探头及温度分布。

(3)一万级车间及一百级洁净工作台。风速、压差、尘埃粒子、浮游菌、沉降菌。

(4)菌种用生物安全柜及层流罩。风速、风向、尘埃粒子、浮游菌、沉降菌。

(5)洁净生产车间清场。傲生物检测。

第五节参考示例

示例l主要卫生标准撮作规程(SSOP)目录及示例

1.主要SSOP目录

主要SSOP目录见表17-1。

表17-1  主要SSOP目录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

1

编写说明

10

卫生间清洁消毒程序

2

水质监控程序

11

接种操作程序

3

供水设施管理程序

12

无菌取样操作程序

4

生产加工设备清洁消毒程序

13

消毒布使用操作程序

5

生产加工容器清洁消毒程序

14

玻璃控制程序

6

生产加工区环境、设施清洁消毒程序

15

有毒化合物管理程序

7

仓库清洁消毒程序

16

员工卫生和健康管理程序

8

生产加工区服装清洁消毒程序

17

虫害控制程序

9

生产加工区人员净化程序

 

 

2.SSOP实例(水质)

水质监测程序见表17-2。

表17-2  水质监测程序

序号

地点

时间

操作

参阅

记录

1

 

 

 

 

 

 

 

2

 

 

 

 

 

 

 

3

 

 

 

 

 

 

 

 

 

 

 

饮用水进厂总管取样口

 

 

 

 

 

饮用水进厂总管取样口

 

 

 

 

 

 

 

饮用水进厂总管取样口

每个工作

日1次

 

 

 

 

 

 

每月1次

 

 

 

 

 

 

 

 

 

每年2次

1.将取样口龙头开至最大,放水3min

2.将预先清洗好的500ml带瓶塞的透明三角玻璃烧瓶冲洗3遍

3.取样300~400ml,塞好瓶塞

4.检查性状及游离氯

5.样品应在2h内检测完毕,检测前放在40C样品柜中保存,避免强光照射

 

1.配制1.5硫代硫酸钠,按即将取样的量每500ml水样加0.2ml硫代硫酸钠溶液于500ml取样瓶中,灭菌1210C,20min

2.将取样口龙头开至最大,放水3min

3.取样300~400ml,塞好瓶塞

4.检查性状,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5.样品应在2h内检测完毕,检测前放在40C样品柜中保存

1. 取样300~400ml,塞好瓶塞

2.送卫生防疫站做全项检测

 

 

 

 

 

 

 

 

 

《微生物(环境)检验规程》

 

 

 

 

 

 

 

《原辅材料验收标准》

《饮用水监测记录》

 

 

 

 

《工艺用水细攻和大肠菌群检验原始记录》

 

 

4

 

 

 

5

 

 

 

 

 

生产区域用于生产投料、清洗内包装材(如瓶子、胶塞)的出水口

 

每年1次

 

 

每月1次

1.配制1.5硫代硫酸钠,按即将取样的量每500ml水样加0.2ml硫代硫酸钠溶液于500ml取样瓶中,灭菌1210C,20min

2.将取样口龙头开至最大,放水3min

3.取样300~400ml,塞好瓶塞

4.检查性状,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5.样品应在2h内检测完毕,检测前放在40C样品柜中保存

《微生物(环境)检验规程》

《全厂工艺用水出口平面分布图》

 

《微生物(环境)检验规程》

《全厂工艺用水出口平面分布图》

《工艺用水细攻和大肠菌群检验原始记录》

《工艺用水细攻和大肠菌群检验原始记录》

6

 

 

 

 

 

 

 

 

 

7

 

 

 

 

 

 

 

 

 

培育用水储水池

 

 

 

 

 

 

 

 

 

生产区域用于生产投料、清洗内包装材(如瓶子、胶塞)的出水口

 

 

每月1次

 

 

 

 

 

 

 

 

 

每年2次

 

1.配制1.5硫代硫酸钠,按即将取样的量每500ml水样加0.2ml硫代硫酸钠溶液于500ml取样瓶中。在瓶颈系上绳子,用布袋包好后灭菌1210C,20min

2.将取样瓶从灭菌袋中取出,利用瓶颈上的绳子将取样瓶浸入距水面20cm处,取样300~400ml,塞好瓶塞

3.检查性状,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4.样品应在2h内检测完毕,检测前放在40C样品柜中保存

1. 取样300~400ml,塞好瓶塞

2.检查色度、浑浊度、嗅味、肉眼可见物、pH、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以及游离余氯

3. 样品应在2h内检测完毕,检测前放在40C样品柜中保存

 

《微生物(环境)检验规程》

 

 

 

 

 

 

 

 

《微生物(环境)检验规程》

 

 

《全厂工艺用水出口平面分布图》

《工艺用水细攻和大肠菌群检验原始记录》

 

 

 

 

《工艺用水细攻和大肠菌群检验原始记录》

 

 目的:监控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水的质量,保证加工用水的安全性。   

范围:适用于监测生产区域的饮用水及纯水的质量,特别是卫生学指标的活动。

示例2清洁效果验证

洁净车间清洁效果验证

 l.验证对象

车间10万级洁净室清沽、消毒后接触物料的机器、物品表面、操作台面。    一

2.检查日期

 2003年5月××日至5月××日。

3.检查目的

通过采用微生物检测方法来检查洁净车间进行清洁、消毒的方法的有效性。

4.清洁消毒方法

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参见第八章第四节示例l。

5.验证方法

 (1)按SOP3-121-A要求进行清洁、消毒,采用药棉擦拭法或接触碟法取样。在清洁消毒后的半小时内取样。主要取接触物料较多的表面。

(2)控制标准;菌落总数≤5个/cm2。(企业内控)。

(3)采样及样品处理

①用棉簦擦拭法取样检测  取样者先用75%的酒精棉擦拭双手,将无菌棉签在装有5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湿润后,擦拭25cm2。面积的取样部位,再将之放回试管中,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合10s,吸取其中,4m1分别放人4个空平皿中,每皿加1ml,将已灭菌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倒A其中2个平皿,检测菌落总数,同时做一个空白对照,已凝固的平板倒置于36℃土1℃培养箱培养48h,观察记录。

②平板计数2个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5)再腺以攘拭面积(25cm2)即为所擦拭部位的菌落数结果。检测结果见表17-3。

表17-3  采样点检测结果

部位

菌落总数/(个/25cm2

部位

菌落总数/(个/25cm2

混合机出料口

2

称量操作台表面

2

粉碎机粉碎齿

2

集液盘内壁

1

转鼓内壁

1

充填2号机出料口

2

压版机胶壳入口

2

抛光用纱布

0

制粒用勺子内壁

0

颗粒摇摆机内壁

0

60目圆筛筛选

1

压版1号机料斗内壁

1

充填1号机量盘

1

充填1号机模孔

1

抛光操作台面

5

制粒混合浆内壁

4

空白对照

0

6.结果讨论

(1)微生物内控标准可参考USP26<l116>控制区10000标准,该标准对10万级区不用规定。在<1116>中,表面微生物可用接触碟法,也可用擦拭法。

(2)验证试验一般至少需进行3次,其他2次试验数据从略。

(3)从以上检测数据来看,所抽样部位的微生物数均符合微生物限度指标。该洁净室接

按SSOP3-121-A操作规程清洁消毒后,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保证产品质量。

                                             验证人:×××、×××

分享到: 更多
返回】 【顶部】 【打印】 【关闭